2022-2023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答案)

2022-2023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答案)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小明的化学成绩很棒,这与他经常在家进行力所能及的小实验是分不开的。下面是他欲做的实验,你认为难以获得成功的是:
A.用过滤的方法把硬水变成软水; B.将铅笔芯粉放入难开的锁眼中,使锁容易打开
C.将玻璃片放在蜡烛火焰上,获取炭黑 D.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2.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可行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uCl2固体 Fe粉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B NaCl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C CuO Fe 加入足量稀硫酸
D CaCl2溶液 HCI 加过量的CaCO3粉末,过滤
A.A B.B C.C D.D
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学好化学的重要保证。下列叙述正确的
A.“酸与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将实验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B.“粗盐的提纯”实验中,持续加热食盐溶液直至水分蒸干
C.“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实验中,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
D.“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中,用50mL的量筒量取47.5mL水
4.下列物质的俗名与括号中的化学式相符合的是(  )
A.食盐(NaNO2) B.苏打(NaHCO3)
C.熟石灰(CaO) D.烧碱(NaOH)
5.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A.CaO(CaCO3)滴加稀盐酸 B.CO2(CO)通入氧气点燃
C.HCl(H2O)将混合气体通过固体NaOH D.KCl(Fe2O3)加水充分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6.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A.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加水稀释
B.一定温度下,不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C.室温时,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7.下列四组物质的水溶液仅靠组内物质不可能鉴别出的一组是( )
A.KOH,Na2SO4,HNO3,FeCl3
B.AgNO3,KCl,HCl,NaNO3
C.Na2SO4,Na2CO3,CaCl2,HCl
D.CuSO4,KNO3,NaOH,HCl
8.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判断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使a、c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方法都可以是降温结晶
B.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在t2℃时,将a物质30g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为80g
D.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a>b>c
9.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一定饱和
B.20℃时100g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氯化钠
C.20℃时136g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氯化钠
D.20℃时NaCl的饱和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为36%
10.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括号内的物质)不正确的是(  )
A.氮气中的氧气(铜) B.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硫酸)
C.碳酸钙中的氯化钠(水) D.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水蒸气(浓硫酸)
11.不能影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  )
A.溶质、溶剂的质量 B.温度高低 C.溶剂的性质 D.溶质的性质
12.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反应产生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铜绿与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变为蓝色
D.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二、填空题
13.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②家用净水器中滤芯采用活性炭,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
③生活中可用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④我国淡水资源缺乏,爱护水资源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_____,另一方面需要防治水污染。
(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①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乙物质的溶解度(填“>”或“=”或“<”)。
②30℃时,将50g 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质量为_______g。
③30℃时,将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蒸发10g水后,再降低温度到10℃,过滤,得到溶液a和溶液b。对于溶液a和溶液b,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
A.都是饱和溶液
B.溶液质量a<b
C.溶质质量a=b
D.溶剂质量a>b
E.溶质质量分数a=b
14.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甲(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
(1)反应①中若把酚酞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2)写出一个符合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小红同学将某稀酸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温度传感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乙,根据图像可以得出该反应是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反应③可以选用的盐是_______,你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
A.NaNO3 B.CuSO4 C.NH4NO3 D.KNO3
(4)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一氧化碳却不能,造成此性质差异的微观原因是_______。
15.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红色经典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有一段儿童团员潘冬子给红军送盐的故事。冬子开始把食盐装在竹筒中,打算扮作上山砍柴的人将食盐送给红军。途中发现敌人盘查严格,冬子急中生智跑到河边,把竹筒里的食盐全部溶成盐水,再用棉袄吸收,最终顺利地将食盐送给了红军。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氯化钠是由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从元素角度分析,氯化钠溶液中+1价的元素有______(填元素符号)。
(2)从盐水中重新得到食盐固体,需进行操作的名称是______。
(3)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假设冬子的竹筒中有358g氯化钠。10℃时最少需用______g水溶解。
(4)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有______(写出1点即可)。
三、推断题
16.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恬恬同学构建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A、B、C、D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A、E都为碱。(“一”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1)C的化学式是_______。
(2)B的一种用途_______。
(3)E与D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4)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7.某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Cl-、CO32-、SO42-、Na+、Mg2+、Fe3+六种离子中的几种。为确定废液中存在的离子,进行了下面实验:
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请分析实验后回答:
(1)写出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_____;
(2)写出可能含有的离子_____。
四、实验题
18.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实验装置,请回答:
(1)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CO2,所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填字母)。图G是某同学利用报废试管设计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该设计除了废物利用的优点外,请另写一个优点:___________。
(3)用下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先把注射器中的NaOH溶液推进烧瓶中,一会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要检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除了从反应物的角度外,还可从生成物的角度。实验如图2所示,所加试剂A为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生成白色沉淀。
五、计算题
19.将如图所示的稀盐酸滴入盛有10g氢氧化钠溶液(滴有两滴酚酞溶液)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此稀盐酸的质量为5g。回答并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现象为   。
(2)求此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酚酞溶液质量不计)。
20.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中飞机方队给我们带来了超级震撼,金属镁在飞机制造中大显身手。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实验室模拟“海水制镁”的原理来富集镁:各取5.0g样品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得到25.0g溶液,再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沉淀的实验数据如表:
甲 乙 丙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g 35.0 40.0 45.0
反应得到沉淀的质量(g) 2.5 2.9 2.9
求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D 4.D 5.D 6.C 7.B 8.D 9.C 10.B 11.A 12.B
13.(1) 2H2O2H2↑+O2↑ 吸附性 煮沸 节约用水
(2) = 80 CD
14.(1)溶液变红色
(2) (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放热
(3) BC 它们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气体或沉淀
(4)分子构成不同
15. 离子 Na、H 蒸发 1000 作调味品(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6.(1)CO2
(2)制玻璃(合理即可)
(3)复分解反应
(4)
17. Cl-、Mg2+ Na+
18. BCD 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 水被倒吸入烧瓶 氯化钙溶液(合理即可)
19.(1)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2)4%(3)7.8%
20.95%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