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阴影区域是以彩陶为特征的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分布区,黑点则是仰韶文化之外包含类似于庙底沟类型彩陶的遗址分布。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
A.兼容并蓄 B.绵延不断 C.博大精深 D.多元一体
2.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国家形态的成熟
C.金属工具的使用 D.奴隶的辛勤劳动
3.2022年6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这能够佐证,中华文明具有( )
A.同源性特征 B.多元性特征 C.连续性特征 D.互补性特征
4.周王朝有意识地扩展姬姓与异性诸侯之间的联姻,异性诸侯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其在周王朝的权势地位,于是更多的异性诸侯被纳入“封建亲戚”的行列,作为周王朝的“藩屏”。由此可知( )
A.血缘联系有利于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联姻实现了贵族集团的政治垄断
C.分封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周天子的权势
D.异性诸侯逐渐演变成为分封主体
5.据考古研究发现,三星堆遗址不仅有众多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独特器物,也有大量与中原地区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陪葬品。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 B.区域文明间存在交流
C.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 D.神权政治已普遍盛行
6.《左传·成公十一年》记载,晋国的卻至与周天子争田,周天子命属下讼诸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卫侯与元咺讼”于晋。卫国大夫元咺告卫侯杀人而发生诉讼,周襄王派王子虎审理此案,最后卫侯败诉。这样的案例在《左传》中有很多。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已瓦解 B.统治秩序受到冲击
C.以法治国成为主流 D.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7.下面是关于先秦时期的一些记载。据此可知( )
A.先秦统治者提倡仁政思想 B.神学的政治影响力减弱
C.华夏观念得到了一定认同 D.早期的民本思想已萌发
8.下列两幅图片分别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复原图,其差异反映出( )
A.原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B.不同地域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C.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D.贫富差别和阶级分化的差异
9.宜侯失(cè)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图),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大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
宜侯夨簋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10.从商代世系表到西周世系表的变化反映出( )
A.政权稳定性的加强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分封制趋于瓦解
11.殷商时期,“王”指挥整个朝政,“卿士”总管各类事务;“卿士”之下有不同职位的高官, 称为“大臣”,负责大型活动或执行王室的命令。“大臣”之下还有一系列官员,称为“官”、 “僚”、“司”等。据此可知,殷商时期( )
A.形成了森严的宗法关系 B.具有原始民主的传统
C.建立了常规的行政制度 D.维系了王朝长治久安
12.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B.历史记载受时代和主观立场影响
C.久远古书文献相互矛盾难以考证 D.历史文献真伪必须得到考古印证
13.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考古成果,在汾阳市冯郝沟村东北发现1处距今55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下有关该文化遗存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B.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C.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D.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14.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这表明( )
A.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C.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D.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15.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严文明提出,中国史前时代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花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分层次联系(东夷、百越等文化处于第二或第三层,是花瓣)的重瓣花朵式格局(如下图所示)。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本土性 B.多样性 C.连续性 D.独立性
16.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南北方石器有明显差别,至新石器时代,南北方文化已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但地域特征依然存在,各区域内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 )
A.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
B.体现出中华文化圈的扩大
C.发源于自成一体且多元复杂的地理环境
D.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
17.《逸周书·周月解》曰:“(一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阳气亏,草木萌荡。”《夏小正》上说:“(正月)囿有见韭……(四月)囿有见杏。”这些记载集中反映出当时( )
A.天文学与农业关系 B.儒家对德治的追求
C.政治统治较为清明 D.天文历法形成体系
18.《史记·周本纪》载:灭商之际,武王乃“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等。周公二次东征之后,又“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西周初年的分封意在( )
A.打破宗族间的聚居状态 B.均衡贵族集团的利益
C.消弭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D.彰显天下共主的地位
19.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有众多墓葬。其中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礼乐重器和玉器,许多中型墓中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①私有制已经产生②阶级分化明显③具备国家初始形态④君主专制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参考答案:
1.D
【详解】从材料“阴影区域是以彩陶为特征的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分布区,黑点则是仰韶文化之外包含类似于庙底沟类型彩陶的遗址分布”以及图片可以看出有多种陶瓷文化遗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化多元一体,并没有体现吸收其他文化,不能体现兼收并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石器时代的文化,不能体现绵延不断,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彩陶特征,不能体现博大精深,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工程量巨大,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结合所学,动员大量人力建设古城并保障食品等供应,前提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提供了空闲的人力和多余的粮食,A项正确;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良渚古城修建时期国家形态并未成熟,排除B项;良渚的出土物中目前还没有发现金属,当时未大规模使用金属工具,排除C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修建良渚古城的不是奴隶,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以及玉器与其他多个地区出土的文物有着相似之处,三星堆与中华大地其他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发展,B项正确;青铜文化与玉文化并不相同,不符合同源性,排除A项;连续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多种文化的互补,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周王朝与异性诸侯之间的联姻有利于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血缘联系,进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并不是所以异性诸侯都会跟周王朝联姻,“实现了……政治垄断”说法绝对,排除B项;分封制是周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并未加强周天子的权势,排除C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据考古研究发现,三星堆遗址不仅有众多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独特器物,也有大量与中原地区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陪葬品。”可知,三星堆遗址所反映的文明既有蜀地地方特色也有中原文明的特征,说明中原文明与蜀地文明存在着交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蜀地文明与中原文明的比较,没有反映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比较,不能说明领先于世界,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还没有华夏观念,更不可能产生认同,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原文明及其他文明也存在神权政治,且神权政治是国家产生后的产物,材料既不能说明国家已产生,也不能说明普遍盛行,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据材料“《左传·成公十一年》记载,晋国的卻至与周天子争田,周天子命属下讼诸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卫侯与元咺讼’于晋。卫国大夫元咺告卫侯杀人而发生诉讼,周襄王派王子虎审理此案,最后卫侯败诉”并结合所学可知,“晋国的卻至与周天子争田”,这反映了周天子势力衰微,而且“卫侯与元咺讼”于晋,卫国大夫元咺告卫侯杀人而发生诉讼,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秩序混乱,两则案例均说明统治秩序受到冲击,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井田制瓦解”,而是强调诉讼案件发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治国理论”问题,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当时社会诉讼案件发生,尤其是涉及到与“周天子争田”问题,而不是社会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典文献中记载,先秦时期的统治者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团结民众、“保民”“有功于民”等,这反映出早期的民本思想已萌发,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先秦统治者已经在提倡仁政思想,且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与神学政治影响力减弱无关,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民族战争与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早期民本思想的出现,未体现华夏观念得到了一定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来看,仰韶文化房屋遗址和河姆渡房屋遗址明显不同,说明新石器时代的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各具特色,佐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原始农业的信息,排除A项;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仰韶文化房屋遗址与河姆渡文化房屋遗址差别较大,但均处于新时期时代,生产力水平差异不大,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贫富差别和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大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可知,宜侯失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其文字记录的是周康王册封大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关于分封制的有关记录,可以用于研究分封制的推行,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采用的制度,排除A项;宜侯失簋可以研究青铜器的铸造,但记述文字的内容并不能反映铸造,排除C项;西周早期宗法分封制比较牢固并未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观察商周两朝帝王世系表可知,商代2世、4世、5世帝王是多人,而西周自1世起帝王只是一人,商代权力继承既有父死子继,又有兄终弟及,而西周只有父死子继,其规则是嫡长子继承,权力继承由混乱到稳定,减少了权力继承上的纷争,便于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有利于政权稳定性的加强,A项正确;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排除B项;从夏启开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C项;分封制趋于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殷商时期建立了从“王”到“大臣”到“官”、 “僚”、“司”等一整套官员体系,这说明这一时期建立了常规的行政制度,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建立行政制度,没有体现宗法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建立行政制度,没有体现原始民主,排除B项;维系了王朝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对于启的继位,古书中不同的记载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及视角、史料的差异等而产生的,因此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B项正确;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可以看出夏朝建立时禅让制仍有较大影响,无法得出世袭制是历史必然的结论,排除A项;古书文献结合考古发现是可以考证的,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该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文明的居民种植水稻,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的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排除D项。故A项正确。
14.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可知河姆渡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农业生产出现,且能够建造房屋,这说明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B项正确;材料除了涉及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也提到河姆渡遗址具有一定的农具和能够建造房屋,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进入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农耕水平的对比,无法得出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核心,以东夷等文化为辅助的多层次的文化格局,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B项正确;本土性是指土生土长的,具有本地区特征,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不能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时间和内容上的连续性,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独立性不符合材料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据材料“南北方文化的差异缩小但地域特征依然存在,文化圈内的区域差异也很明显”的信息,一方面说明早期中华文明一体格局逐渐形成的趋势,同时也说明在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南北文化的地域特征仍然十分明显,C项正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在秦朝确立,材料主要体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圈内南北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并非中华文化圈的扩大,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题干时间为石器时代,华夏认同观念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材料“(一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阳气亏,草木萌荡。”的大致意思为一月,斗柄立向子位,刚黄昏,就向北指着。由于阳气亏损,草木开始萌动。结合所学可知,园艺栽培在商周时代已开始萌芽,菜地叫圃,用篱笆围起来的叫园。园内是既可以种菜,也可以种果的。商周时代专门用来养禽兽的地方叫作囿,但囿内有时也种植着或保护着一些蔬菜或果木。故《夏小正》中有“正月、囿有见韭”,“四月、囿有见杏”的记载。由此可见,当时的天文学研究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农业的需要,A项正确;儒家是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夏小正》相传是夏朝时留存下来的星象、物候以及农事历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农业生产,未提及政治统治是否清明,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天文学与农业相关,并非是天文历法的发展过程和形成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详解】解读材料可知,西周初年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分封的意图是:广建诸侯,拱卫王室,进一步扩大西周的统治和周文化的覆盖范围,加强周王室的共主地位,稳定政治秩序,D项正确;周王室及同姓子弟被分封到远离王畿的各地进行统治,或在王畿附近地区分封功臣、同姓及异姓诸侯,有利于打破了原先宗族聚居的状态,但不是西周分封的目的,排除A项;分封制的目的不是“均衡贵族集团的利益”,而是维护西周统治,排除B项;“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不会因为分封制的推行消弭,且消弭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宫殿建筑、礼器和玉器等,反映出其具备国家初始形态,大中小型墓葬及其随葬品数量、种类的差距,可以推断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并且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当时已形成了君主专制,说法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
20.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双眼蒙布”的内涵。图片中“正义女神双眼蒙布”,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道德良知审案,不在于是否“双眼蒙布”,故A项错误;很显然,法官“双眼蒙布”只通过“听”证人的证言,不能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同样“双眼蒙布”也不能保证排除一切干扰,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原则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