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同步练习(答案)--2022-202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一、单选题
1.据明代徽州文书记载,某一时期乡村的边界纠纷、交易纠纷、侵害地权、采伐林木等土地纠纷共计75例(见下表)。这反映了
A.传统乡村宗族社会的特征 B.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C.封建社会法律法规不健全 D.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中央权威
2.下表记载了北宋相关时间的主客户变化情况。据此推断,当时( )
年代 主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客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 6144983 62.1 3753138 37.9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 5978065 63.7 3402742 36.3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 6893827 64.3 3829868 35.7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 7209581 65 3881531 35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10498869 69.6 4592691 30.4
A.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B.客户对主户的依附关系减弱
C.土地兼并现象逐渐缓和 D.政府对户籍的管理相对松弛
3.素有“铁娘子”称号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入认为:“(英国)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入们跌入深渊。”其中“安全网”指的是
A.第三产业兴起 B.社会保障制度 C.“以工代赈” D.计算机网络
4.19世纪下半叶,德国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促进了社会民主党以及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在斗争中俾斯麦逐渐认识到“如果政府除了保障工人的劳动权利,还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话,那么人们便不会投向社会主义民主党的怀抱”,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由此可知( )
A.德国政府致力于保障工人阶级权益 B.率先完成工业化是社会保障的经济基础
C.工人斗争客观上推动德国社会改革 D.激烈的政党斗争制约了德国的统一进程
5.在中世纪的西欧,封臣每年都要为封君服兵役。从 12 世纪开始,国王开始征收“盾牌钱”来取代封建军役。12 世纪末,非直属封臣的骑士义务普遍以缴纳免服兵役金的方式履行。这表明当时西欧( )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王权摆脱教会控制 D.封君封臣义务对等
6.据官方《国民收入与支出》统计:1951—1982年英国社会福利增长2.7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同期社会福利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4%跃升为29.4%。材料反映的英国社会福利的变化
A.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B.改善了普通民众生活水平
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7.如图是某一历史事物发展进程的示意图,最适合用作此图标题的是( )
A.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B.欧洲封建制度的兴衰
C.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进 D.西欧市民阶层的起落
8.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帝国议会通过《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社会保险法》、《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魏玛共和国时期制定通过的《失业保险法》,这表明( )
A.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B.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C.德国政府努力构建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D.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9.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太祖颁行“六谕”逐渐与乡约结合,成为地方官员教化乡民、实施吏治的工具。嘉靖年间,政府颁布以“六谕”为讲约蓝本的《乡约规条》作为官方政策在全国推广。这体现了
A.乡约逐渐带有约束力与强制力 B.乡约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C.乡约凝聚了宗族集体的力量 D.乡约弥补了法律的缺陷
10.下表是英国1970年—1979 年经济变化趋势图,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干预导致通货膨胀率持续上涨 B.福利制度加速了公共开支占比上升
C.凯恩斯主义盛行缓解了经济“滞胀” D.“新经济”出现使得失业率水平致低
11.把百姓编户入籍,形成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此户籍制度实行于
A.秦朝 B.秦朝 C.宋朝 D.汉朝
12.北宋曾多次颁诏,要求各地设立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机构,宋徽宗认为“居养、安济、漏泽为仁政先”,“鳏寡孤独有院以居养,疾病者有坊以安济,死者有园以葬,王道之本也”。至南宋蔚然成风,并作为地方官员重要善政加以鼓励。宋代创办此类机构的目的是:
A.推行儒家的“仁政”思想 B.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D.建立社会保障、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13.19世纪20年代,法国人傅立叶主张建立按照个人兴趣来分配工作任务的“法郎吉”合作社,合作社还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19世纪30年代,其门徒还在美国进行了社会实验。这从侧面反映了
A.世界已连接为一体
B.工业革命中的社会问题得到关注
C.大工厂制推广开来
D.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14.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由此可知,济贫法的颁布
A.使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B.提高了地方治理能力
C.形成了完善法律体系 D.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15.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一做法
A.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 B.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导致了地方势力膨胀
16.宋代统治者推崇孝道,奉行尊老国策,表彰民间孝行。……不孝的官员要被制裁,遵守孝行的人会得到举荐和升迁。这表明宋代统治者
A.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B.忽视法律建设 C.改变官员选拔标准 D.重视社会教化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这种权力以血缘关系为组带,以父系家长的族权为核心,以邻里关系、同乡关系、主客关系为辐射。它既表现为同宗、族人、邻里、同乡及其他依附农民对庄园主的一种君主般的尊数和畏惧,又表现为庄园主对族人、乡里等人所行使的一种周济族人、关心乡里的"聚族"之权。庄园主对于庄园内依附农民的这种统治权笼罩着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更能深入被统治者的心理。这种政治权力还表现在文化教育上。庄因内的学校一般在农闲时开学,除供地主子弟学习外,一般依附农民的子弟也可入学。庄园主可借此向农民子弟灌输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教育内容。到东汉末期,田庄向武装化、堡垒化发展,庄园主的政治权力在庄园内无所不包。
材料二 西欧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一种法权,这种法权以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由于封建制度的存在及土地占有关系的不平等,权利则总是在领主一边,对于农奴则总是无穷无尽的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表现为一种法律形式∶封建主占有封土,既有法律形式即分封、效忠仪式,也有法律内容即载明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书或法律惯例。封建主从农民那里取得土地,一般也是通过民事法律行为完成的,当然其中含有封建主仗势进行抗夺的内容。委身农被迫把土地给封建主时,双方也都订立了载明权利和义务内容的法律契约,而且这种契约有固定的式样和约定俗成的语言。农奴的人身依附程度,一般也都根据本庄园的习惯法而定。西欧庄园内的农奴人身问题,很难找到两个庄园相同的标准,都是依据各庄园公社的习惯法而定,庄园主则是这个法律的执行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竹云《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庄园主政治权力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庄园主相关权力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田庄相比,西欧封建庄园在基层管理方面的不同点。
18.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各国的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制度又具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能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董仲舒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三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加焉。五刑既示,奸顽敛迹,鳏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
——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社会治理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形成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董仲舒的社会治理主张与韩非子有何显著不同?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主张的具体实践路径。
(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关于社会治理的主张,并加以简要的评价。
参考答案:
1.A
2.A
3.B
4.C
5.A
6.B
7.B
8.C
9.A
10.B
11.D
12.B
13.B
14.D
15.A
16.D
17.(1)特点:以父系族权为核心;统筹宗族、乡邻关系;承担一定的社会救济职能;主导教化的内容;组织自卫武装力量;控制面广。
影响:有利于凝聚基层社会,提高治理效能;有利于统筹田庄资源,开展规模经营;有利于文化知识及儒学教化在基层的传播;有助于赈济穷人,维护社会安定。易形成豪强割据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
(2)不同点:法治特征明显;契约关系受到重视;深受(氏族公社时期)传统习俗的影响;庄园主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18.(1)主张:以法治国,严刑峻法震慑臣民,法律(刑罚)面前人人平等。
背景:国家大分裂、社会大动荡;百家争鸣,诸子并起。
(2)董仲舒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本,刑罚为末。
实践路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生优秀者可以直接任命官职:地方设郡国学;以五经作为官方教科书等。
(3)主张:教化和法治(刑罚)并用。
评价:一方面,教化和法治并用的主张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无论是教化还是法治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其教化是强化封建伦理,禁锢了思想;其法治是施行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治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