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深圳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模拟测试卷(二)(答案)


2023年深圳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模拟测试卷(二)(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二月,隋炀帝从江都乘龙舟到涿郡巡视,船队最先经过的运河段是(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2.(2分)“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据此材料可知(  )
A.贞观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B.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C.唐蕃和亲促进了西藏发展 D.澶渊之盟维系了社会安定
3.(2分)如图、该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A.农业的发展 B.兴盛的原因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4.(2分)唐玄宗封禅泰山时向天地祷告,称“天下无责物”“米斗至十三文”,连首都地区也“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与之有关的是(  )
A.安史之乱 B.经济重心南移
C.开元盛世 D.小农经济衰退
5.(2分)“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是唐朝诗歌《陇西行》中的一句,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对该诗句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A.金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吐蕃归属唐朝管辖
6.(2分)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大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唐太宗发兵反击东、西突厥 ②遣唐使来华 ③鉴真东渡 ④唐蕃和亲 ⑤玄奘西游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⑤
7.(2分)导致下表所示人口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约5291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8.(2分)在当时的情况下,宋代习武受到冷落,各种身体运动技能成为由少数专门人员进行演示而供人欣赏的娱乐活动,这些“耍把戏”的人也由此跌落到社会最底层。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等级观念的限制 B.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C.社会动荡不安 D.科举制的盛行
9.(2分)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衰,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0.(2分)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据此对澶渊之盟的评价比较客观公正的是(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破坏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宋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11.(2分)据考证,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而西湖醋鱼与历史更悠久的开封糖醋鱼的做法几近相同。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可能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
A.赤壁之战 B.澶渊之盟 C.宋夏和议 D.靖康之变
12.(2分)下列关于政权和建立者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北宋——完颜阿骨打 B.西夏——赵国胤
C.金——元昊 D.辽——耶律阿保机
13.(2分)南宋初年,中原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民获得收益。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迁的中原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B.《农政全书》的出版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宋朝人民发明曲辕犁促进耕种效率提高
14.(2分)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他想为这本书写一句作品简介。以下可以入选的是(  )
A.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图改革
B.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
C.统契丹,建政权,宋夏和议结和平
D.统女真,完统一,建立金朝灭北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15.(12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公务员考试是中国国家行政机关选拔录用公务员的一种特定的人才甄别方式。我国自隋唐时期就有类似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材料一:“以试为选”大致确保了相对的社会公平。朝廷可得人才,士子可求机遇。
材料二:(隋唐时期)考试是选官的基本途径,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籍与诗赋文章,普通人士只有通过寒窗苦读,才能实现跻身于社会上层的愿望,因此与考试相衔接的学校教育,在古代被看作是选拔人才的预备场所。
材料三:“考试的巨大活力大大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诗、赋的繁荣无不与进士科重视文章辞彩有关,书法的繁荣也与以书取士相关。”
(1)(5分)请根据材料一提示完成隋唐“公务员考试”形成的过程:
人物 措施
①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设置②   ,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③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④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⑤   制度
(2)(2分)材料一说明隋唐“公务员考试”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3)(2分)材料二说明隋唐“公务员考试”在教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4)(3分)材料三说明隋唐“公务员考试”在文化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16.(10分)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短暂、繁荣、统一的朝代,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四:《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王朝设有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2分)根据材料一,完成图片空缺部分:大运河以洛阳中心,北抵A   ,南至B   ;河段E   。
(2)(2分)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隋朝确立了怎样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使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3分)材料三中的“公主”是指谁?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例唐朝民族交往的史实。
(4)(3分)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通过上述材料,分析国家强盛所需具备的因素有哪些?
17.(10分)材料一: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陈陶《陇西行》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各个朝代都免不了与少数民族打交道,历史上,各民族之间虽有战争,却多以和平交流为主流,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请回答:
(1)(2分)材料一中唐与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形式是和亲和会盟,列举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流的两件史事?贵主和亲”起了什么作用?
(2)(2分)材料二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他深受各民族的爱戴而获得了什么称号?
(3)(3分)两宋时期民族关系错综复杂,与两宋政权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政权,辽与北宋签订的和约是什么?
(4)(3分)作为青少年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18.(10分)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的焦点话题之一。加强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则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唐宋时期与少数民族关系所进行的探究,请回答: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为皇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材料四: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频繁发生战争1206年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少数民族政权。
——《中国历史》七下
材料五: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远方时有至者……
——《明史·郑和传》
(1)(2分)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为唐太宗赢得了怎样的称号?请举一例说明唐朝与吐蕃关系的和睦。
(2)(2分)材料二中“辽”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辽)与朝廷和好年深"是通过什么盟约实现的?
(3)(2分)根据材料三盟约指出,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是什么?该盟约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4)(2分)材料四中蒙古国是由谁统一并建立的?被蒙古国陆续攻灭的“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两个?
(5)(2分)材料五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壮举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他的船队历凡三十余国,最远到达哪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开凿了大运河,分为四段,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其中江都向北是邗沟,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永济渠,不符合题意;
B.通济渠,不符合题意;
D.江南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隋朝大运河这几段的识记来分析回答,注意要知道江都所在地。
2.【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显示的是科举制,科举制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由此可知,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贞观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不符合题意;
C. 唐蕃和亲促进了西藏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澶渊之盟维系了社会安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科举制度,在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分析理解。
3.【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用,他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宣布贤才的政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亲自选拔地方官员,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
ACD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兴盛的原因是题干图片材料共同说明的问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玄宗”“米斗至十三文”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开元年间的情景,当时物价平稳,百姓购买力强,可以得出国力强盛,C项正确;
安史之乱、小农经济衰退不符合题干表述,排除AD项;
经济中心南移出现在宋朝,排除B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5.【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贵主”是指文成公主,“贵主和亲”是指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A项金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不符合史实,金城公主嫁给的是尺带珠丹,不符合题意;
B项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C项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不符合史实,“一半胡风似汉家”说明随着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吐蕃族的风俗、文化等受到唐朝较大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项吐蕃归属唐朝管辖不符合史实,和亲政策是唐朝稳定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的手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 由题干“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可知,题干考查的是唐朝的对外交往史实。①选项唐太宗发兵反击东、西突厥,体现了民族关系,④唐蕃和亲属于民族友好关系的反映,不属于对外交往。②鉴真东渡、②遣唐使来访、⑤玄奘那烂陀寺成大师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往。故选项D②③⑤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以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大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点。
7.【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造成人口数急剧下降。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
8.【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视,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题干描述的情形是受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的影响,B项正确;
等级观念的限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社会动荡不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科举制的盛行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重文轻武的相关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9.【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题干材料主要表明宋朝重文轻武。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重文轻武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说明澶渊之盟维持了宋辽间的长久和平。
ACD三项评价不够客观公正,不符合题意;
B项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评价比较客观公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识记澶渊之盟的内容及影响。
11.【答案】D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开封的小笼包传到杭州,源自北宋灭亡。康王赵构迁都杭州,这次事件被称之为靖康之变,D项正确;
赤壁之战发生于湖北省赤壁市,排除A项;
澶渊之盟 发生于河南省濮阳市,排除B项;
宋夏和议发生于北宋时期,均与题目中的地点“杭州”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南宋的偏安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2.【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辽),D项正确;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排除A项;
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排除B项;
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3.【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南宋初年中原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民获得收益,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可知,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食,南迁的中原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A项正确;
《农政全书》出现在明朝,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宋朝人民发明曲辕犁促进耕种效率提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14.【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他想为这本书写一句作品简介。可以入选的是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图改革。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建立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知识。
15.【答案】(1)隋文帝;进士科;唐太宗;武则天;殿试
(2)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选官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4)促进了文化发展,大大有利于诗歌的繁荣。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期,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鼓励士人报考 ,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期,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 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2)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科举制,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选官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3)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隋唐“公务员考试” 即科举制考试,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4)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隋唐“公务员考试” 即科举制考试, 促进了文化发展,大大有利于诗歌的繁荣 ;
故答案为:(1)隋文帝;进士科;唐太宗;武则天;殿试。
(2)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选官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3)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4) 促进了文化发展,大大有利于诗歌的繁荣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的提示,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3)(4)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理解材料含义进行分析回答,注意紧贴材料信息回答。
16.【答案】(1)涿郡;余杭;邗沟
(2)科举取士制度(或科举制)。
由重视门第到注重才能。(意思对即可)
(3)公主:文成公主。
史实:唐中来时,金城公主入藏;
唐玄宗时,分封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首领;
唐穆宗时,立“唐蕃会盟碑“。(任举一例即可)
(4)表现: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交往密切;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影响巨大;对外贸易兴盛。(答其中一点即可)
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统治者实行仁政等。(任答一点即可)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大运河的开通;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1)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故A涿郡;B余杭;E邗沟。
(2)依据材料“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这一制度使选官标准发生的变化是由重视门第到注重才能。
(3)根据材料“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公主”是指文成公主。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民族交往的史实还有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唐玄宗时,分封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唐穆宗时,立“唐蕃会盟碑“。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有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交往密切: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影响巨大:对外贸易兴盛。通过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强盛所需具备的因素有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统治者实行仁政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三点四段、隋唐的科举制度与变化、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友好交往的史实、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以及原因等知识。
17.【答案】(1)文成公主入藏。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或唐蕃会盟碑。
(2)天可汗。
(3)“澶渊之盟”。
(4)民族平等,不歧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加强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往。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唐与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形式是和亲和会盟。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流的史事主要有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和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他深受各民族的爱戴而获得了“天可汗”的称号。
(3)两宋时期民族关系错综复杂,与两宋政权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政权,辽与北宋签订的和约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结合以上材料可知,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是和平交融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应该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不歧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加强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民族关系、澶渊之盟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有战也有和,但和平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18.【答案】(1)开明;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
(2)契丹族;澶渊之盟。
(3)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宋金对峙。
(4)铁木真(或成吉思汗);西夏、金。
(5)郑和下西洋;明朝经济繁荣,国力昌盛;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可知,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为唐太宗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唐朝与吐蕃关系和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据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辽)与朝廷和好年深”是通过澶渊之盟实现和好的。
(3)根据材料三“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为皇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可知,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是淮水至大散关一线,该盟约签订后,形成了宋金对峙的政治局面。
(4)材料四中蒙古国是由铁木真(或成吉思汗)统一并建立的,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被蒙古国陆续攻灭的“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西夏、金。
(5)据材料“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远方时有至者……”可知,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壮举的前提条件是明朝经济繁荣,国力昌盛;他的船队历凡三十余国,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故答案为:
(1)开明;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
(2)契丹族;澶渊之盟。
(3)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宋金对峙。
(4)铁木真(或成吉思汗);西夏、金。
(5)郑和下西洋;明朝经济繁荣,国力昌盛;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点评】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

2023年深圳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模拟测试卷(二)(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