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深圳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模拟测试卷(一)(答案)
2023年深圳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模拟测试卷(一)(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更看中门第。隋朝实行科举制,使普通的读书人也能走上仕途。这体现了科举制( )
A.推动了贵族向平民转化 B.简化了人才选拔的程序
C.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D.保证了世袭贵族的特权
2.(2分)“隋文帝的基业,到隋炀帝手里,竟都败坏掉了。”隋朝短暂而亡,主要是因为隋炀帝( )
A.开凿大运河 B.三赴流求 C.重用外戚 D.统治残暴
3.(2分)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史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玄宗
B.“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
D.“革去弊讹”指玄宗废武则天时酷刑苛法
4.(2分)下图是名画《虢(guó)国夫人游春图》(宋摹本),描绘了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一家踏春游玩的场景,画作中虢国夫人(右一)着圆领男装,骑名贵马,当先领队。这表明唐朝( )
A.政治清明 B.风气开放 C.男女平等 D.贫富分化
5.(2分)唐太宗时期有高丽乐、龟兹乐、疏勒乐、天竺乐、高昌乐等“十部乐”,这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6.(2分)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下列描述最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特点的是( )
A.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B.政策开明和同一家
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D.社会风气充满活力
7.(2分)“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司马光笔下的这一动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动乱是( )
A.大泽乡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
8.(2分)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了(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C.宋代谏官权力很大 D.宋代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
9.(2分)为了改变晚唐五代以来藩镇把持地方财政的局面,宋朝设置了( )
A.通判 B.转运使 C.枢密使 D.刺史
10.(2分)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的时代
11.(2分)北宋词人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喻指当时与北宋并立的哪一少数民族( )
A.蒙古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满族
12.(2分)2021年1月30日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致敬英雄》节目中,再次响起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绝唱,以此来致敬的英雄人物是( )
A.魏征 B.寇准 C.岳飞 D.文天祥
13.(2分)作为社会的基础,传统农业文明趋向精致化,就是指精耕细作的精致型的农业在宋代开始定型。下列关于当时农业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
B.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C.曲辕犁和筒车发明于此时
D.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14.(2分)忽必烈经略漠南汉地时,便结交中原文士,招揽重用儒士。元灭南宋后,他便多次派人到江南求贤。“常以名取士,尽欲得故国之贤能而用之,尤重进士”。材料旨在说明忽必烈( )
A.践行以儒治国 B.充分学习儒家文化
C.注重招贤纳士 D.推崇儒家经典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15.(10分)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盛世景象】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包容开放】
材料三: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注: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洗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2分)材料一描写了唐朝哪一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2)(2分)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两幅图是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图一的名称是什么?图二有何用途?
(3)(2分)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政策?列举唐太宗时期民族交往的一个史实加以例证。
(4)(2分)材料四中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佛学著作是什么?
(5)(2分)【探寻缘由】综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你认为我国唐朝出现盛唐气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对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启示?
16.(10分)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是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
——摘编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刘宗绪《唐代的举和选》
材料四
唐朝时的进士科考帖经、诗赋、策论三场,第一场要求对儒家经典(当时认为是治国安邦的要道)十分熟悉,第二场要求文学、文化素养高,第三场要求能对现实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考核还是十分全面的。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
(唐太宗)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时人语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明]张岱《夜航船》
(1)(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正式确立于哪位皇帝的统治时期?当时的科举制有什么特点?
(2)(2分)综合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隋唐时期的选官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
(3)(3分)根据材料四指出,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唐朝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哪一科更重要?
(4)(3分)材料五反映了科举制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科举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7.(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人物图象。
材料二:宋太祖当皇帝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谚语
(1)(3分)材料一图片的人物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一代君主。请说出他的姓名以及建立的朝代名称?
(2)(4分)此君主针对材料二的“夺其权”、“制其钱谷”的建议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4分)材料三中的“做人莫做军”是由当时政府的哪一政策的实施导致的?此政策对宋朝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18.(11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不同时期使用的货币形式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纸币历史源远流长,小农经济商品交换被限制,但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开始萌芽,物物交换频繁,纸币作为参照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历火上宋元纸币的出现是世界货币火的一大飞跃,对世界货币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自张孜航《宋元货币制度》
材料三:2022年1月,国家数字人民币App正式登陆各大应用商店,这意味着我国成为了第一个普及法定数字货币的国家,也意味着今年将是数字人民币战略布局全面展开的一年。作为国家推行的数字货币,在元宇宙的经济系统中,其所肩负的功能将不仅仅是一种支付方式。
——摘自肖飒《元宇宙与数字人民币,在监管中有序发展》
(1)(2分)根据材料一回答,左图的货币“开元通宝”出现在哪一朝代?同时代的日本钱币(右图)与开元通宝有何相似性?相似的原因与哪些史实有关?
(2)(3分)阅读材料二,试分析纸币出现的背景。请写出世界上最早出现纸币的地区及纸币的名称。到哪一朝代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3分)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归纳出中国的货币形式的变化过程。
(4)(3分)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货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隋朝实行科举制,使普通的读书人也能走上仕途。 ”可知,科举制使普通的读书人也能走上仕途,这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使选拔官吏的范围扩大到了普通士人,C符合题意;
推动了贵族向平民转化,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
简化了人才选拔的程序,题干中未体现,排除B;
保证了世袭贵族的特权,题干中未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科举制度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科举制是常考考点,需要熟练掌握科举制诞生、发展、意义的基础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好大喜功,奢侈无度;实行残暴的统治,屡次发动战争,徭役兵役沉重,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亡国,D符合题意;
开凿大运河,有利于隋朝的统治,排除A;
三赴流求,不是暴政的体现,排除B;
重用外戚,不是暴政的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隋炀帝的暴政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即可作答。
3.【答案】B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开元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在位初期的年号,因此这里显示的是开元年间政治清明,不是贞观年间,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玄宗,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革去弊讹”指玄宗废武则天时酷刑苛法,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抓住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4.【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名画《虢(guó)国夫人游春图》(宋摹本),描绘了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一家踏春游玩的场景,画作中虢国夫人(右一)着圆领男装,骑名贵马,当先领队。”可知,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B项正确;
政治清明,与题干无关,排除A;
男女平等,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C;
贫富分化,材料未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气象。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唐朝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包容性较强。材料中“高丽乐、龟兹乐、疏勒乐、天竺乐、高昌乐等”的音乐来自于少数民族和国外,体现出唐朝文化包容的特点,C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黄帝安于享乐,排除A项;
材料中不能说明唐朝社会奢靡之风,排除B项;
尚武风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气象,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对外开放政策)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ABD三项都不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特点,不符合题意;
C项双向交流兼容并蓄最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特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对外开放特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项正确;
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
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但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C项;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8.【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只能说明宋代君主权利的在不断增强,也就是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的意思,D项正确;
唐朝君主的权力是收到限制的,排除A项;
材料“唐代谏官由宰相谏举“说明B项错误,排除B项;
材料“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说明C项错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君主专制的强化,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宋代君主专制的强化属于考试重点内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防弊之政”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地方所设的机构是诸路转运司,官员是“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政转运到中央,B项正确;
通判是北宋负责地方监察的官员,排除A项;
枢密院是北宋负责军事的中央官员,排除C项;
刺史是西汉设立的地方官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西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和与战并存,民族关系得到融合发展。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社会变化巨大。因此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A项正确;
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的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辽宋夏金时期历史特征的相关知识点。
11.【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西夏位于宋朝西北方,据此依据材料“西北望,射天狼”, 指建立西夏的党项族,B项正确;
蒙古位于北方,排除A项;
女真族在东北方向,排除C项;
满族在东北方向,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12.【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等继续展开抗元斗争。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表现出崇高的气节。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BC均与题干诗句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C项说法错误,选择C项;
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14.【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招揽重用儒士”、“求贤”、“以名取士”等信息可知,忽必烈注重招贤纳士,招揽人才,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答案】(1)开元盛世;唐玄宗。
(2)图一,曲辕犁;图二,灌溉。
(3)开明;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4)玄奘;《大唐西域记》。
(5)原因: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融合加强,对外交往频繁,文化成就辉煌,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朝代。启示:要爱民如子,重视人民的力量,要努力发展生产,励精图治,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等等。
【知识点】“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开元盛世。根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因此材料描写了唐朝的开元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唐玄宗。
(2)本题考查唐朝改进的生产工具。根据材料二两幅图是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因此图一的名称是曲辕犁;图二的用途是灌溉。
(3)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根据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注: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本题考查玄奘西行。根据材料四“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佛学著作是《大唐西域记》。
(5)本题考查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唐朝出现盛唐气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融合加强,对外交往频繁,文化成就辉煌,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朝代。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要爱民如子,重视人民的力量,要努力发展生产,励精图治,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等等。
故答案为:(1)开元盛世;唐玄宗。
(2)图一,曲辕犁;图二,灌溉。
(3)开明;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4)玄奘;《大唐西域记》。
(5)原因: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融合加强,对外交往频繁,文化成就辉煌,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朝代。启示:要爱民如子,重视人民的力量,要努力发展生产,励精图治,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开元盛世、改进的生产工具、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6.【答案】(1)隋炀帝; 政府出面招生, 考生自由报考,公开公平考试;
(2)从依据家世背景到依据才学;
(3)熟悉儒家经典的能力,文学、文化素养,对政治、经济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进士科;
(4)皇帝;维护统治(巩固统治);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依据材料一信息“ 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可以看出, 当时的科举制由政府出面招生, 考生自由报考,公开公平考试;
(2)依据材料二信息和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 ,隋唐时期, 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即从依据家世背景到依据才学;
(3)依据材料四信息“ 第一场要求对儒家经典(当时认为是治国安邦的要道)十分熟悉,第二场要求文学、文化素养高,第三场要求能对现实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可以看出 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 熟悉儒家经典的能力,文学、文化素养,对政治、经济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 进士一科更重要,难度更大;
(4)依据材料五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说,天下的英雄都为我所用,说明科举制最大的受益者是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
故答案为:(1)隋炀帝; 政府出面招生, 考生自由报考,公开公平考试;
(2)从依据家世背景到依据才学;
(3)熟悉儒家经典的能力,文学、文化素养,对政治、经济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进士科;
(4)皇帝;维护统治(巩固统治);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变化;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7.【答案】(1)宋太祖赵匡胤;北宋;
(2)夺其权:①在地方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③在中央,削弱相权,分化事权;制其钱谷: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人物是宋太祖赵匡胤,他于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针对藩镇割据,君弱臣强的现象,赵普提出要 “夺其权”、“制其钱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夺其权:①在地方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③在中央,削弱相权,分化事权;
制其钱谷: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不愿意做军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的政府实施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关,文人得到重用,武将被轻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故答案为:(1)宋太祖赵匡胤;北宋;
(2)夺其权:①在地方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③在中央,削弱相权,分化事权;制其钱谷: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识记图片人物和相关知识回答,注意识记人物是关键,这就需要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识记重要的图片;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再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准确记忆回答,注意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
18.【答案】(1)唐朝;都是圆形方孔;遣唐使来华,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四川地区;交子;南宋。
(3)由金属货币到纸币再到数字货币。
(4)促进商品流通,有利于经济发展,促使商品经济繁荣等。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遣唐使;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如图1的货币“开元通宝”出现在唐朝,同时代的日本钱币(如图2)与开元通宝的相似性是都是圆形方孔,相似的原因与遣唐使来华有关,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中国纸币历史源远流长,小农经济商品交换被限制,但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开始萌芽,物物交换频繁,纸币作为参照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历史上宋元纸币的出现是世界货币史的一大飞跃,对世界货币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纸币出现的背景有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世界上最早出现纸币的地区是四川地区,纸币的名称是交子。到南宋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中国的货币形式的变化过程是由金属货币到纸币再到数字货币。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促进商品流通,有利于经济发展,促使商品经济繁荣等。
故答案为:
(1)唐朝;都是圆形方孔;遣唐使来华,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四川地区;交子;南宋。
(3)由金属货币到纸币再到数字货币。
(4)促进商品流通,有利于经济发展,促使商品经济繁荣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宋代的社会生活等相关史实。
()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