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百花中学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模块学分认定评估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温馨提示: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最重的礼制,“礼有五论,莫重于祭”。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A.分封制B.宗法制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
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后,周边的戎狄蛮夷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这表明:
A.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B.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C.民族认同观念产生发展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4.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利用“温调平衡法”调和阴阳、治疗疾病;利用“君臣佐使”的原则配比方剂。据此可知,张仲景的医学:
A.推崇阴阳五行的观念
B.传承以人为本的情怀
C.重视临床实践的经验
D.蕴含传统思想的特色
5.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除了介绍各类农业耕作技术外,还详细记载了牛、马、骡、羊等牲畜饲养和役使的方法,以及兽医术、相马术和畜产品加工技术,如制毡法、做酪法、做酥法等,并把羊脓鼻病称为“可始浑”(鲜卑语)。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
A.少数民族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B.汉人的胡化程度日益加深
C.游牧经济地位获得快速提升
D.各民族交融程度不断深化
6.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一科举制(隋唐宋):
A.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一门第声望
C.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血缘一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7.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度瓦解,农民大量逃亡,政府赋税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是: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8.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迁徙。辽朝此举:
A.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B.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
C.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
9.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反映了宋代:
A.社会成员等级界限消失
B.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C.商业发展推动婚姻自主
D.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10.朱熹所著《家礼》,旨在“明君臣、父子、夫妇之伦,序亲疏贵贱之仪”。他的《小学》,专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同时理学家还通过书院讲学的方式,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宣扬封建伦理纲常。这体现出:
A.儒家学说开始影响民众的生活
B.理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的传播推动理学成熟
D.儒学开启了宗教化进程
11.王祯《造活字印书法》载:“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反映了:
A.唐朝雕刻印刷术已经普及
B.政府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12.明代的内阁,阁臣无定员,入图的品级无限制,简派图臣的方法也无严格规定,或皇帝钦命,或录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密荐,或由吏部九卿科道官会同推举,或经推举后,由皇帝拈阄选定。以上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A.封建制度下行政效率日益降低
B.内阁并非法定的行政中板
C.群策群议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官员的权势过大制约皇权
13.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农书《授时通考》是乾隆皇帝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流传很广。据此可知,这些成就:
A.归功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B.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
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得益于政府力量的支持
14.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以论述农业生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著作是:①《齐民要术》②《神农本草经》《梦溪笔谈》④《农政全书》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B.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C.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
16.下表所示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时间事件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1727年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官僚体系的完善
B.中央集权的削弱
C.东南海防的加强
D.国家疆域的奠定
17.据统计,英国输华商品总值1843年增加到145.6万英镑,1845年达到239.4万英镑。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度下降,基本维持在150万英镑左右。造成英国商品滞销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A.通商口岸较少限制了进口
B.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作用
C.农民起义造成政局的动荡
D.白银的大量外流导致购买力下降
18.《资政新篇》的指导思想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它给太平天国运动增添了新的历史色彩,使得这场战争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的是:
A.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B.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厘制店
C.凡有仿造外国火车、轮船、器血者,给予专利鼓励
D.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19.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以下近代企业不能体现李鸿章这种思想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B.开平煤矿C.福州船政局D.上海机器织布局
20.中日甲午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营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干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等词汇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取代“大清”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战争:
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
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平等原则
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
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1.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
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
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22.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国家政权体制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调整,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在权力关系处理上,扩大参议院的权力,规定参议院除拥有立法权外,还有对总统决定重大事件的同意权和对总统、副总统的弹劾权。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做出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干涉和满清政府的阻挠
B.革命党人政权建设经验不足
C.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
D.进一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23.1912年,一位年轻人剪辫之前在照相馆留影(下图),照片背后题识:“王子秋八月,欲剪发,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即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相馆。计印二张大洋八毛。”这反映了:
近代男子服饰趋向西化
社会生活受到时代变迁影响
社会保守思想较为强大
民众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陈独秀此举是因为:
民主科学深入人心
彻底批判传统儒家思想
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顺应救亡图存的需要
据《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统计,1912—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新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国家基本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50分,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8分)
自古以来,地方政治管理制度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图1、图2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两个不同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落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朱子语类》
图1、图2分别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哪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6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谈谈这两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作用。(8分)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进行评价。(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使利了清昌的文,中国两人把我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条提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征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饭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摘编自《新全球史》乘人之危而牟利。
材料二:明朝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有了很多的进步。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人和商人集团,在当时较著名的有微商、江右商、闽商、鲁商等,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明中叶以后,“朝野率皆用银”,白银得到广泛使用。——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
根据材料三,根括指出明朝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6分)
28.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道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咸同年间(1851-1875年),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宴”,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维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洪秀全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
材料三:“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4分)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有何共同局限性?(10分)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4分)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模块学分认定评估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A D D C C D D B C B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D D B C C A A C B D A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50分,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8分)
26.(18分)
(1)图一:西周(1分)分封制(2分);图二:秦朝(1分)郡县制( 2分 )
分封制的作用:巩固西周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传播了周文化;增强各地的文化认同;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郡县制的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
(2)评价:
积极影响: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影响: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每点2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各答出一点即可,共4分)
(14分)
(1)品质:诚信、重义轻利。(2分)
表现: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②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③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国库重要财源;④城市兴盛。(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共6分)
(2)商业资本活跃;形成商帮;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共6分)
28.(18分)
(1) 外因:西方列强的入侵;(2分)
内因:君主专制依旧顽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任意一点2分)
(2)实践: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8分)
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未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分)
(3)出路:主张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的革新,开展了新文化运动。(2分)
趋势: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趋势。(2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