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检测题(答案) 2023-2024度人教版新(2019)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明朝时,出现了不少封建士大夫与西方来华传教士合作编译的书籍,如《几何原本》《奇器图说》《泰西水法》等。这类书籍
A.奠定了我国几何学的基础 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D.刺激了医学在中国传播
2.清代滇南地区改流前,民族地区盐井几乎都由土官土司把持控制,为其经济源泉。雍正时将“夷人自煎”的盐井官营,委官管理和征收盐课,所委之官是流官,“盐政先行,改流跟进。”这一变化
A.强化了国家对该地的控制 B.取消了土司世袭制度
C.解决了边疆少数民族矛盾 D.开创了改土归流模式
3.《天工开物》在列举了各种油料植物出油率后,还说明以上只是大致情况,“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这( )
A.与近代科学的精神相契合 B.开启了“中学西渐”的进程
C.源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 D.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4.被郭沫若盛赞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是
A.《聊斋志异》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5.顾炎武在《亭林文集 与施愚山书》说到:“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之言论旨在强调
A.理学之名出现于宋代
B.为学应注重经世致用
C.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
D.理学造成思想界因循守旧
6.科举制创立之初,严格限制商人及其子弟入仕。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可见,明朝
A.科举内容发生变化 B.仕商阶层界限打破
C.工商皆本思想普及 D.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7.明清时期,特别在 18 世纪,中国女性尤其是江南女性,“活得很温润很诗意”的不乏其人,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写作群体,统计至少有 3000 多位女诗人。江南的环太湖流域是明清女作家分布最为集中地区。明清江南女性创作群体形成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B.理学统治地位已动摇
C.社会已成功实现转型 D.工商业市镇经济发展
8.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苏州东城有很多机户,对它们是这样记述的“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史料说明当时出现了
A.资本主义萌芽 B.机器生产的工厂制
C.大农庄 D.耕织分离
9.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实难任天下之事,渐次形成的内阁、司礼监成为皇帝的左右手,然而皇帝往往更依赖后者,所谓“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司礼之批红”,宦官势力突破了内廷,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系统渗透。由此可知,明朝的宦官专权( )
A.使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是中枢机构异变的结果
C.导致内阁失去了决策权力 D.促使中央权力体制平衡
10.“(他)把明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他”的事迹是
A.出使西域 B.西游天竺 C.东渡日本 D.七下西洋
11.某校将针对《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进行整体性专题研究,请你为此拟写一个最合适的的论题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的内容梗概
章节 主要内容
第1章 早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等概念解读
第2~6章 纺织业、食品工业、服装制作业、日用百货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造纸业与印刷业以及重工业(工具制造业与建材工业、造船业)的发展状况
第7~9章 早期工业化的能源与材料问题(动力、燃料、铁、木材)原料输入与产品输出问题、人口与工业劳动力问题
第10章 工业发展的特点,即节能省材型的发展模式
第11章 英国模式与江南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A.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早期工业化成就突出得益于农耕文明
B.明清时期江南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
C.明清时期江南早期工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治保障
D.明清时期江南早期工业转型体现明显殖民性情结
12.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B.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C.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13.在清代从知县到中高级官吏的任命,都由皇帝亲自考察,吏部只负责官吏的考核。官员上任、到任升迁或者转任换地也要皇帝亲自接见。这表明清朝
A.官吏的任命具有随机性质 B.吏部职权下降官员无所事事
C.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D.官吏的考核由皇帝直接负责
14.《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
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B.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存天理,灭人欲
15.《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等长篇小说的出现因素( )
A.理学繁荣 B.印刷术的发明
C.道教的传播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16.1720年,当康熙帝获悉“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其余悉卖在海外,资银而归”时,即下令“其南洋吕宋、噶喇巴(今爪哇)等处,不许前往贸易”。对这一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B.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C.是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
D.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17.从明朝后期起,以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体小说得到长足发展,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已成常态。这主要是因为
A.话本小说开始流行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D.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18.明代一些皇帝认为,“以一人之智,处万机之繁,岂能一一记忆不忘,一一处置不误。”设立内阁可以“拾遗补过”,“广知民事,为理道之助”。由此可见,明朝内阁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负责行政事务的执行
C.拥有对皇帝的监察权 D.补充了中枢决策机制
19.沿海走私的现象在整个明代一直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态这反映出当时
1 民间商人出远洋。载货径赴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贩卖。
2 沿海官兵私自造人或役使军士带货到国外从事走私贸易。
3 出使外国的官员载运私货或夹带商人至国外走私。
4 沿海民众与海盗勾结向国外贩卖商品。
A.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海禁政策未真正实行
C.海外贸易的范围扩大 D.传统手工业优势明显
20.1727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正副二人,监督政务,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在西藏留驻川陕兵两千人、滇军一千人,分驻拉萨和昌都,归驻藏大臣指挥。这些措施
A.消除了西藏的分裂割据势力 B.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C.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D.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
21.明初朱元璋亲自删定《孟子》,清代修纂《四库全书》时“寓禁于修”,被禁毁的书籍达到数千种。学者不敢再涉及时政,治学目的由“经世”转向“避世”,促成了乾嘉学派(只重训诂之学,不顾社会现实)的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
A.文化发展几乎陷于全面停滞 B.西学东渐加速文化发展转型
C.政治环境制约文化发展方向 D.文化发展受新经济因素影响
22.王阳明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其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
A.鼓励独立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 B.以心外无理来打造心学唯我独尊
C.宣扬了王阳明的平等和叛逆思想 D.否定了孔子、朱子等儒学的权威
23.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都是以此来命名,如贞观之治。下列史实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③康乾盛世 ④庆历新政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④②①③
24.“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 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A.建立县制 B.什伍连坐 C.奖励耕织 D.焚烧诗书
25.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以民为本的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明清时期西方民主思想传入的结果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的结果
C.思想家个人思想意识水平提高的结果 D.封建社会制度衰落的反映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初期的海禁政策,对于政府的税收和社会的安定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1684年,康熙皇帝下令准许人民出海贸易,随后又在福建厦门、广东广州、浙江宁波及江南松江先后设立海关,负责管理与外国通商事宜。海外贸易在此时得到一定恢复。但从康熙末年起,海外政策又转向保守,严格限制出海船只的规模和数量,并且对出口商品也有诸多限制,同时还禁止人民侨居外国。到乾隆年间,清政府对于口岸互市的限制和管理更加严格起来,仅限广州一地通商,并严禁私自交易。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萎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后果,以致有用四五千金建造的大船,任其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摘编自刘隽永《明清两朝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
材料二 重商主义在英国的良性发展,对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着重体现在为英国和殖民地商业利益而垄断帝国贸易的“航海法”:即硬性规定殖民地输出商品必须先到英国,殖民地进口商品必须经过英国;进出口货物必须由英国或英属殖民地船只装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通过——系列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先后打败了航海和商业上的劲敌荷兰与法国,夺取了它们的大量海外殖民地。1654年通过《英葡条约》,英国把葡属殖民地置于自己保护之下。由此,英国确立了对大片地区的殖民统治及商业特权。18世.纪头70年,英国海外贸易的增长势头较大,1700年英国出口量占国民产量的8.4%,1760.年上升为14.6%,出口增长占国民产量增长的51%,推动了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促进对外贸易,英国政府不断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最终于19世纪60年代初确立了自由贸易制度。
——摘编自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重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贸易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记述 出处
史料1 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 宁欣《古代历史史料 汇编》
史料2 太宗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司马光《资治通鉴》192卷
史料3 (太祖)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4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随者,……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二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观念。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除具有“中国即世界”的地理特征之外,还浸透着古代中国人由衷的文化优越感和华夏中心主义意识。……唐代李淳风《乙已占》称。“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方致贡,人畜纳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摘自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1)概括材料一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并援引材料中史料信息加以说明
(2)材料二叙述了中国古代的天下观。结合所学,从开疆拓土巩固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角度,为上述论点列举出2-3个朝代经略边疆的史实论据。
三、论述题
28.论说儒学功过,要让儒学回到它所产生和演变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对于孔子及其思想,)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也有康有为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论证李泽厚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边疆治理是任何一个致权都要面临的问题。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边疆治理政策也在不断变化。辩其流脉,不外乎两种:一是“因俗而治”,一是“边疆内地一体化”。虽然两种治理政策在不同时期所扮演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基本上没有含它而存在,而是互为参用。均对中国边疆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陈跃《中国边疆治理政策的双重变奏》
试结合清朝边疆治理的相关知识,论证材料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2.A 3.A 4.A 5.D 6.D 7.D 8.A 9.B 10.D 11.B 12.B 13.C 14.B 15.D 16.B 17.D 18.D 19.D 20.D 21.C 22.A 23.A 24.C 25.B
26.(1)变化:对外贸易政策由放松到封闭;由多口通商到广州“一口通商”。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的统治;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致使沿海民众生活贫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作用:促进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推动英国社会的转型。
认识:国家对外政策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
27.(1)发展趋势1∶中央集权日益凸显。说明:史料1反映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力量;军事上远征匈奴,解决边患,巩固中央集权。史料3反映了宋太祖鉴于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削弱地方力量,将兵权和财权均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趋势2: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说明:史料2反映的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史料4反映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军机大臣上传下达,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汉代: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元代:设宣政院对西藏地区进行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今天的澎湖和台湾地区;清代: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设置理藩院管辖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管理西藏,设台湾府。
28.(1)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另一方面有助于劝诫君主实行仁政。
(2)
等级 观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一档 历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 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时代或阶级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进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等思想。 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挑战。宋代朱熹等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有力维护了封建统治 明朝中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吸收佛教思想继承发展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论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二档 观点明确;能从上述两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三档 观点较明确;能从上述1-2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论证表述清楚。
四档 观点不明确;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表述不清楚。
29.示例:观点:“因俗面治”和“边疆内地一体化”互为参用,在中国边疆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论证:清朝前期更多的表现为“因俗而治”的政策,如:在蒙古地区设置盟、旗,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设置理藩院等,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而同时在西南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则体现了边疆内地的一体化。清政府的这些政策既保证了局势稳定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840年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清政府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以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平定阿古柏叛乱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中法战争后,1885年台湾建省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边疆的行省化实际上将中央集权式行省体制移植过来,加强了与内地的全方位融合。
总之,这两种模式虽互相矛盾但又相辅相成,不仅有效地维护了边疆的稳定而且仍具有现实意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