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阶段训练(含解析)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阶段训练(含解析)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1959年中印边界爆发冲突,苏联政府在声明中含糊地表示遗憾。1962年10月,苏联在《真理报》社论中称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认为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这种转变( )
A.源于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得益于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兴起
C.表明苏联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反映冷战局势影响苏联对华政策
2.毛泽东在接见印度、缅甸、印尼等国领导人时表示:中国方面对华侨的教育工作主要表现在要求华侨遵守居留国的法律,不要参加居留国国内的非法活动,要搞好同居留国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中国不会输出革命。这反映了新中国( )
A.高度重视海外华侨工作 B.注重发展新型区域合作关系
C.倡导不干涉别国的内政 D.重视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3.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来出访非洲十国。此次非洲之行发表的公报显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议题主要为苏、美、英三国签署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963年7月)、中印边界冲突、中法建交等。这反映出,此时的中国外交( )
A.服务国内经济建设 B.以团结第三世界为宗旨
C.突破意识形态束缚 D.积极应对国际局势变化
4.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民外交”成为战后中日关系的实际形式,“日本人民”被认为是反对日美反动统治的“朋友”。进入70年代,中国新闻媒体和外交机构频频改用更广泛意义的“民间外交”谈论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我国( )
A.同周边国家关系得以改善 B.摆脱了西方的孤立包围
C.外交政策的制定日臻成熟 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5.这是中国第一次作为一支主要的国际力量积极参与调整,而不是被动卷入国际关系的调整之中;调整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紧迫的安全问题,而其影响却是全面而深远的。中国外交活动范围从此扩展到国际舞台,而此前基本上被局限在半个舞台上。中国的这次外交调整意在( )
A.促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实现中国的全方位外交 D.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6.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发表演讲:“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这一讲话( )
A.确保了亚非国家间的团结合作
B.有利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和传播
C.表明中国已摒弃意识形态斗争
D.反映中国反对资本主义的鲜明政治立场
7.1978年5月,邓小平向在北京访问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阐明中方立场:“对同中国关系正常化和没有正常化的国家,我们的政策还是有区别的。在经济、科技、商业交往方面,同样条件,我们要优先考虑同我们建交的国家。”这一立场( )
A.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 B.意在促成中美两国建交进程加速
C.推动了新时期体制改革的进程 D.表明外交政策仍局限于意识形态
8.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 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
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
9.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手段。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主张“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中国与123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与160多个国家文化往来等。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如“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材料说明( )
A.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拓展国家利益边界
B.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
C.加强文化外交的多维度创新,积极搭建多边交流平台
D.冷战已经结束,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
10.据下表可知,新时代的中国( )
时间(2018年) 名称 主旋律 主旨演讲
4月8日—11日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 改革开放 《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
6月9日—10日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弘扬“上海精神” 《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
9月3日—4日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一带一路” 《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
11月5日—10日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市场开放 《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A.已经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重点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
C.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D.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外交活动
11.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
A.致力于构建中华文化圈 B.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C.积极推动地区和平稳定 D.积极推动亚太经济合作
12.下表反映了中国当代外交话语核心概念“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在英国主流媒体传播的趋势和特征。
“一带一路”英译 “命运共同体”英译
考察时间 2013年8月——2017年8月 2011年9月——2018年4月
媒体总数/个 6 7
报道总数/个 946 47
英国 态度分析 趋向积极,看好“一带一路”在经济层面的好处 趋向积极,关注“命运共同体”对金砖国家的影响
内涵认知 机遇,卓有成效的、有益的、了不起的倡议 以中国为中心,中国至上
由此可知,当代中国外交( )
A.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B.得到了欧美国家舆论认可
C.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D.推动了大国关系协调发展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4年1月25日至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举行会议,决定召开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同时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他有关国家的代表参加。4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周恩来为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在万国宫开幕。由于美国和韩国代表极力阻挠,朝鲜问题被搁置,印度支那问题成为日内瓦会议的主题,美国向法国施加种种压力,并加紧策划对印度支那进行军事干涉。为促使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国代表团利用英法和美国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的分歧,在会外与英法代表频繁接触。最终经过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于7月21日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周恩来总理如是总结:“日内瓦会议的成就证明,国际争端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的。现在世界上赞成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人已经越来越多。”
——根据吴建民《外交案例Ⅱ》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中国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国家间友好关系的象征,“国礼”在国家间的互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古代朝贡体系之下,中国选择馈赠他国的主要是奢侈品和土特产品,如举世闻名的中华四大“国礼”——丝绸、茶叶、瓷器和阿胶。晚清时期,各国政要们如美国总统格兰特、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开始访问中国,为此,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依据国际惯例,仿照西方国家荣誉勋章样式,制作大清御赐双龙宝星赠给来访的政要,以示荣典。
——摘编自甘甜甜、宋黎磊:《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1972年,毛泽东主席与到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进行了会晤,毛泽东主席的赠礼是宋本影印《楚辞集注》,表达了中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刻内涵。田中角荣首相的赠礼是水粉画《春晓》,寓意中日两国将迎来一个新的充满希望的春天。2014年,习近平主席出访阿根廷,送出的国礼包含了《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失恋33天》等影视作品。这些影视剧跨越时空,使极具时代感和文明进步的全新中国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目中鲜活起来,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摘编自陈紫:《国礼在中国外交中的作用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苏联对华态度从1959年的含糊不明转变到1962年的表明支持立场。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苏交恶,苏联对华态度不明朗,导致1959年的声明含糊不清,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对苏进行战争威胁,苏联在冷战中处于弱势防守地位,需要争取中国这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因此表明支持中国的立场。这说明苏联对华政策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D项正确;新中国初期中国采取了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方针,与此后中苏关系的恶化不符,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兴起,与中苏关系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总理所提出的,材料未涉及苏联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要求华侨遵守居留国的法律,不要参加居留国国内的非法活动,要搞好同居留国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可知,体现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干涉别国内政的理念,C项正确;“高度重视海外华侨工作”与题干主旨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华侨遵守居留国家法律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新型区域合作关系的内容,与当时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新中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信息,与当时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非洲迎来独立运动的高潮,美苏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西方大国希望摆脱美国控制的愿望愈发强烈,中国与非洲国家讨论的议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际局势的变化及中国为应对变化所做出的努力,D项正确;当时受到“左倾”思想影响,并不注重外交对国内经济建设的作用,排除A项;根据材料内容“中法建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并非仅仅以团结第三世界为宗旨,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外交尚未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50年代初新中国采对日的“人民外交”强调团结日本人民反对美日反动统治,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到70年代改用范围更具广泛意义的“民间外交”,说明此时的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更加务实、理性,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日外交关系,没有涉及其他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也未涉及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排除B项;新中国始终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外交基本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国第一次作为一支主要的国际力量积极参与调整……为了解决紧迫的安全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这次外交调整推动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改善,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D项正确;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在中印谈话中提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与日内瓦会议无关,排除B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有利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和传播,B项正确;“确保了亚非国家间的团结合作”此说法太过绝对,排除A项;“摒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中国并不反对资本主义,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邓小平向美方表示,中国将优先同建交国家开展经济、科技、商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意在借用美方希望加强中美科技合作、贸易往来的愿望来推动中美两国建交进程,B项正确;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中美关系而非国内改革,排除C项;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差异,邓小平积极推动中美建交,体现对外交往中不单纯以意识形态划线,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可知,该诗反映了美国提出了“双重代表权”案,想要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美关系的发展,排除A项;该诗反映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此时还不能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排除B项;当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美国企图构建单极世界是在两极格局结束后,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但中国的文化外交仍然受到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国家的诋毁,说明当今世界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仍然存在冷战思维,D项正确;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拓展国家利益边界”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未强调文化自信的增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我国加强文化外交的多维度创新,体现不出积极搭建多边交流平台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峰会共同体》《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峰会展》《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会界经济》”可知,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彰显了大国的责任担当,C项正确;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标志着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排除A项;“重点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外交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所学知识,可得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B项正确;材料列举新时代中国外交事件主要是经济活动,未涉及构建中华文化圈,排除A项;材料列举新时代中国外交事件主要是经济活动,未涉及推动地区和平稳定,排除C项;材料不仅涉及亚太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当代外交话语核心概念‘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在英国主流媒体传播的趋势和特征”可知,中国当代外交关于“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核心概念的推介,为世界经济发展及新兴国家的成长等方面提供了中国思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受到西方媒体的关注,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英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无法判断欧美其他国家舆论的态度,排除B项;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就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国繁荣贡献,没有体现大国关系协调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1)历史背景: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局面逐渐形成;朝鲜战争和越南抗法战争影响了远东地区的安定;美国希望扩张自身势力;英法希望恢复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新中国成为亚洲举足轻重的力量。
(2)影响:有利于中国南部边境的相对稳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宣传了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1)由材料“1954年1月25日至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举行会议,决定召开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同时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他有关国家的代表参加。”及所学可得出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局面逐渐形成;由材料“由于美国和韩国代表极力阻挠,朝鲜问题被搁置,印度支那问题成为日内瓦会议的主题,美国向法国施加种种压力,并加紧策划对印度支那进行军事干涉。”及所学可得出朝鲜战争和越南抗法战争影响了远东地区的安定;美国希望扩张自身势力;由材料“中国代表团利用英法和美国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的分歧,在会外与英法代表频繁接触”可得出英法希望恢复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由材料“最终经过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于7月21日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可得出新中国成为亚洲举足轻重的力量。
(2)由材料“实现了印度支那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可得出有利于中国南部边境的相对稳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力;由材料“日内瓦会议的成就证明,国际争端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的。现在世界上赞成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及所学可得出宣传了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14.答案:示例:论题:国礼在中国外交中发挥重要作用
阐述:国礼是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丝绸、茶叶、瓷器等均为古代中国的文化符号,通过国礼馈赠,对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具备深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近代中国,随着与外国的接触与交往日渐频繁,在帝国的环伺下,中国人逐渐学会和融入了近现代世界外交规则,开始按国际惯例定制“国礼”——大清御赐双龙宝星,这反映出清政府在外交上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馈赠和受赠的国礼,记载了当代中国外交历史的变迁,反映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中中国外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研究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中日领导人互赠的国礼,即见证了中国外交史上的高光时刻。
国礼可以向世界展现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2014年,习近平主席出访阿根廷,送出的国礼是影视作品,将当代中国富有智慧和充满创造力的社会风貌、与人为善和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以及平凡百姓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生动地呈现给国际社会及民众。这有助于增强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和外交理念的解读,对中国总体对外战略的实施和外交事业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复兴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需要读懂世界,世界也需要读懂中国。外交与国礼相伴而行,相得益彰,国礼文化必将在中国外交舞台上越来越突显其作用,助力中国更好地融入和拥抱世界。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晚清时期、1972年至2014年(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明确什么是国礼。这从材料中“作为国家间友好关系的象征,‘国礼’在国家间的互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获得。并明确国礼具备深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然后,根据材料“晚清时期,各国政要们如美国总统格兰特、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开始访问中国,为此,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依据国际惯例,仿照西方国家荣誉勋章样式,制作大清御赐双龙宝星赠给来访的政要,以示荣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随着与外国的接触与交往日渐频繁,在帝国的环伺下,中国人逐渐学会和融入了近现代世界外交规则,开始按国际惯例定制“国礼”——大清御赐双龙宝星,这反映出清政府在外交上的进步。根据材料“1972年,毛泽东主席与到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进行了会晤,毛泽东主席的赠礼是宋本影印《楚辞集注》,表达了中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刻内涵。田中角荣首相的赠礼是水粉画《春晓》,寓意中日两国将迎来一个新的充满希望的春天。”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馈赠和受赠的国礼,记载了当代中国外交历史的变迁,反映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中中国外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研究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中日领导人互赠的国礼,即见证了中国外交史上的高光时刻。根据材料“2014年,习近平主席出访阿根廷,送出的国礼包含了《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失恋33天》等影视作品。这些影视剧跨越时空,使极具时代感和文明进步的全新中国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目中鲜活起来,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可知国礼可以向世界展现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2014年,习近平主席出访阿根廷,送出的国礼是影视作品,这有助于增强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和外交理念的解读,对中国总体对外战略的实施和外交事业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总结,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外交与国礼相伴而行,相得益彰,国礼文化必将在中国外交舞台上越来越突显其作用,助力中国更好地融入和拥抱世界。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