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学业练习题(答案)

2023—2024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学业练习题(答案)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学业练习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选择题。
1、化学这门科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进步。以下关于化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这门科学除了研究世界上已经存在的物质,还创造了很多新物质,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B.化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些伟大科学家,比如拉瓦锡、门捷列夫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C.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很多化工产品,但我们不应该使用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不利于人体健康
D.我们应该注意在生产、生活中,有计划地、合理利用资源,并注意保护环境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啤酒被冻成冰 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干冰升华,人工降雨
3、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杆最先变黑 D.实验4烧杯的内壁有水雾生成
4、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湿衣晾干 B. 菜刀生锈 C. 铁丝弯曲 D. 冰雪融化
5、“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
B.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改善生存条件
C.利用化学变化规律,制造新的产品
D.化学是环境污染的主因,没有化学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6、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量取9.5mL的液体可用100mL的量筒
B.试管、烧杯、蒸发皿等仪器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
C.为了节约药品,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D.具有腐蚀性、易潮解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7、如图中,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和存放酒精灯的方法中都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8、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苹果榨汁 B. 面包生霉 C. 冰雪融化 D. 蔗糖溶于水
9、一元硬币的外观:①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②它可能含有铁。有同学就提出:③我们可以用磁铁来吸一下。实验发现:④一元硬币被磁铁吸起来了。就这一探究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为观察 B.②为结论
C.③为设计实验 D.④为实验现象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取决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点燃的酒精灯加热 B.用稀有气体制霓虹灯
C.用铜丝作导线 D.用不锈钢制作水壶
1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  )
A.冲洗时倒出的水是无色透明的
B.仪器内壁的水既不成股流下也不聚成液滴
C.容器内壁看不到污物,呈无色透明状
D.容器内壁的水是晶莹透亮的水滴
1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结成冰 B. 玻璃破碎 C. 石蜡熔化 D. 酒精燃烧
13、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的同学将磁铁放在上面,观察是否能被吸引,这属于科学探究的( )
A.猜想假设 B.收集证据 C.提出问题 D.得出结论
14、下列描述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铁片是银白色,铁粉是黑色
C.浓氨水易挥发 D.钨丝熔点较高
15、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给物质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外焰部分
B.酒精灯的火焰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C.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时必须先熄灭酒精灯
D.试管装好液体后,立即将火焰固定在试管中液体的中下部加热
16、《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旨在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下列诗词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分吹又生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二、填空题
17、绿色化学给化学家提出了一项新的挑战,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________。
18、按如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燃烧的现象是   。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   。
(3)冷却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   。
19、实验室中要熟悉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室规则才能正确、快速、安全地进行实验。
Ⅰ.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①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 向着手心,瓶塞倒 放在桌面上。
(2)如图②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③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 蘸去污粉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Ⅱ.(4)在实验室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BE 。
A.对某些药品,为了更明确性质,可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一闻气味
B.打碎的玻璃仪器,要用一只专门的废物箱盛装,集满一箱后,送到废品收购站
C.实验室剩余的药品不要随意丢弃,可拿回家继续做实验
D.做实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应尽可能多的添加药品以便观察
E.做完实验离开实验室前,应关闭水龙头和电源,将实验台物品整理干净
Ⅲ.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请填写下列空格:
(5)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 ;
(6)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某学生面对刻度,他先俯视读数为68mL,倾倒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60mL,则该生实际倒出的液体的体积为C (填序号)。
A.等于8mL B.大于8mL C.小于8mL
20、甲同学对厨房管道煤气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将该问题带到了活动小组.过程中甲首先提出:管道煤气的燃烧产物是什么?乙同学立即发言:我认为其产物是二氧化碳、水蒸气.乙同学的发言属于实验探究中的________ 环节.大家真对乙同学的说法设计了合理的实验方案,你帮他们完成验证上述两种气体的操作及现象。
操作:________ 结论:产物有水蒸气
操作:________ 现象________结论:产物有二氧化碳
真对该探究过程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________ (一条即可)
三、综合应用题。
21、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22、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合成尿素 CO(NH2)2的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X气体是_____(填名称),空气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为_____,在此实验中忽略不计;
(2)分离液态空气时,先逸出的是 X 气体,说明 X 气体的沸点比氧气______(填“高"或低);
(3)某化学小组利用以下装置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操作)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体积为 VmL 的集气瓶里装 V1 mL 的水,在酒精灯火焰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热后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迅速用力将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白磷燃烧,反应过程中集气瓶内液面的变化是______;停止燃烧后,稍振荡,完全冷却后,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为 V2 mL。
(实验反思)实验完毕,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A.集气瓶底部的水占了一部分体积
B.白磷过少
C.实验前集气瓶中导管没浸在液面以下
D.装置漏气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学业练习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选择题。
1、化学这门科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进步。以下关于化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这门科学除了研究世界上已经存在的物质,还创造了很多新物质,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B.化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些伟大科学家,比如拉瓦锡、门捷列夫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C.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很多化工产品,但我们不应该使用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不利于人体健康
D.我们应该注意在生产、生活中,有计划地、合理利用资源,并注意保护环境
【答案】C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啤酒被冻成冰 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干冰升华,人工降雨
【答案】C
3、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杆最先变黑 D.实验4烧杯的内壁有水雾生成
【答案】B
4、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湿衣晾干 B. 菜刀生锈 C. 铁丝弯曲 D. 冰雪融化
【答案】B
5、“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
B.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改善生存条件
C.利用化学变化规律,制造新的产品
D.化学是环境污染的主因,没有化学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答案】D
6、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量取9.5mL的液体可用100mL的量筒
B.试管、烧杯、蒸发皿等仪器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
C.为了节约药品,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D.具有腐蚀性、易潮解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答案】D
7、如图中,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和存放酒精灯的方法中都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D
8、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苹果榨汁 B. 面包生霉 C. 冰雪融化 D. 蔗糖溶于水
【答案】B
9、一元硬币的外观:①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②它可能含有铁。有同学就提出:③我们可以用磁铁来吸一下。实验发现:④一元硬币被磁铁吸起来了。就这一探究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为观察 B.②为结论
C.③为设计实验 D.④为实验现象
【答案】B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取决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点燃的酒精灯加热 B.用稀有气体制霓虹灯
C.用铜丝作导线 D.用不锈钢制作水壶
【答案】A
1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  )
A.冲洗时倒出的水是无色透明的
B.仪器内壁的水既不成股流下也不聚成液滴
C.容器内壁看不到污物,呈无色透明状
D.容器内壁的水是晶莹透亮的水滴
【答案】B
1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结成冰 B. 玻璃破碎 C. 石蜡熔化 D. 酒精燃烧
【答案】D
13、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的同学将磁铁放在上面,观察是否能被吸引,这属于科学探究的( )
A.猜想假设 B.收集证据 C.提出问题 D.得出结论
【答案】B
14、下列描述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铁片是银白色,铁粉是黑色
C.浓氨水易挥发 D.钨丝熔点较高
【答案】A
15、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给物质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外焰部分
B.酒精灯的火焰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C.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时必须先熄灭酒精灯
D.试管装好液体后,立即将火焰固定在试管中液体的中下部加热
【答案】D
16、《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旨在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下列诗词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分吹又生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答案】B
二、填空题
17、绿色化学给化学家提出了一项新的挑战,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________。
【答案】污染
18、按如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燃烧的现象是   。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   。
(3)冷却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   。
【答案】(1)红磷继续燃烧,产生白烟,火焰慢慢熄灭
(2)集气瓶内的氧气已消耗完
(3)烧杯里的水倒吸到集气瓶内(或烧杯内的水面下降),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19、实验室中要熟悉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室规则才能正确、快速、安全地进行实验。
Ⅰ.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①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 向着手心,瓶塞倒 放在桌面上。
(2)如图②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③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 蘸去污粉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Ⅱ.(4)在实验室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BE 。
A.对某些药品,为了更明确性质,可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一闻气味
B.打碎的玻璃仪器,要用一只专门的废物箱盛装,集满一箱后,送到废品收购站
C.实验室剩余的药品不要随意丢弃,可拿回家继续做实验
D.做实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应尽可能多的添加药品以便观察
E.做完实验离开实验室前,应关闭水龙头和电源,将实验台物品整理干净
Ⅲ.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请填写下列空格:
(5)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 ;
(6)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某学生面对刻度,他先俯视读数为68mL,倾倒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60mL,则该生实际倒出的液体的体积为C (填序号)。
A.等于8mL B.大于8mL C.小于8mL
【答案】(1)向着手心,倒; (2)B; (3)试管刷; (4)BE;
(5)外焰; (6)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C。
20、甲同学对厨房管道煤气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将该问题带到了活动小组.过程中甲首先提出:管道煤气的燃烧产物是什么?乙同学立即发言:我认为其产物是二氧化碳、水蒸气.乙同学的发言属于实验探究中的________ 环节.大家真对乙同学的说法设计了合理的实验方案,你帮他们完成验证上述两种气体的操作及现象。
操作:________ 结论:产物有水蒸气
操作:________ 现象________结论:产物有二氧化碳
真对该探究过程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________ (一条即可)
【答案】猜想与假设;用冷而干燥的器皿照在火焰上方;将上述实验的器皿迅速倒转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白烟的成分是什么
三、综合应用题。
21、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答案】(1)氧气 (2)化合物 (3)ADE
22、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合成尿素 CO(NH2)2的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X气体是_____(填名称),空气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为_____,在此实验中忽略不计;
(2)分离液态空气时,先逸出的是 X 气体,说明 X 气体的沸点比氧气______(填“高"或低);
(3)某化学小组利用以下装置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操作)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体积为 VmL 的集气瓶里装 V1 mL 的水,在酒精灯火焰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热后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迅速用力将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白磷燃烧,反应过程中集气瓶内液面的变化是______;停止燃烧后,稍振荡,完全冷却后,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为 V2 mL。
(实验反思)实验完毕,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A.集气瓶底部的水占了一部分体积
B.白磷过少
C.实验前集气瓶中导管没浸在液面以下
D.装置漏气
【答案】(1) 氮气 0.94% (2)低 (3) 先下降后升高 BD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