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二) 含答案
2023年安徽省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二)
温馨提示:
1.本专题考查内容为中国古代史下册;
2.满分70分,建议用时6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隋炀帝在海南岛上复增郡县,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武德五年,立岸、、振三州,先后置三都督府、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到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达五州二十二县,开发地域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这表明当时( )
A.结束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B.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C.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有所提升
D.地方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
2.《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較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当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尖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没有实权 B.穷兵黩武
C.虚心纳谏 D.以民为本
3.在代中上层人士的慕葬中,陪葬骆驼俑的现象蔚然成风。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手儿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
A.社会贫富差距忌殊 B.对外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C.民间手工业很发达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科举内容的一致性使中国传统社会知识分了以需家为立身行事的标准,官僚、地主、平民三个阶层的流动又使得这种观念得以广泛地认同和普及。由此可知,科举制(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维系了社会价值体系
C.增强了社会文化的活力 D.有利于提高官员案质
5.史料记载,汉唐盛世皆是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感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发生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局面已形成
B.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
C.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
D.农业生产工具革新推动繁荣
6.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两幅地图能够说明的是( )
A.周边民族政权与宋朝并立 B.南宋偏安江南定都建康
C.宋朝与少数民族有战有和 D.金先后灭掉了辽及南宋
7.史料记载:“今也民间淫侈亡度,以奇相耀,以新相夸。工以用物为鄙,而竞作机巧;商以用物为凡,而竞通珍异。”这说明宋朝( )
A.经济繁荣影响社会风气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传统于工业逐渐转型 D.社会结构发生变动
8.南末时,苏州地区“吴中自昔号称繁盛,四郊无旷士,随高下悉为田。”两浙地区是蚕桑的主要种植地区。南宋宁宗时,岁入高达60000余万,超过了北宋的岁入。据此可推知( )
A.南方经济开始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
C.北方经济完全没落 D.北宋经济繁荣
9.《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
C.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西欧
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10.“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材料说明了元曲 ( )
A.发展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
C.推动了元朝民族大交融 D.兴盛源于科考功名需要
11.明朝开国伊始,朱元璋就特别重视对乡民的礼仪教化。在乡村中“剖决事务”的理讼老人,一度在主待裁判乡里纷争、协助官府办案和维护乡里社会稳定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反映了明初( )
A.乡村治理宗族化的特征 B.国家放松对基层的控制
C.基层治理效率得到提高 D.社会治理彰显君主权威
12.黑格尔曾评论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和贸易。可是太平洋邀请来的中国人,竟是所谓正其义而不谋其利的谦谦君子。”他认为郑和的航海壮举主要是为了 ( )
A.加深中国对太平洋国家的了解
B.开“丝绸之路”海上航线
C.大力宣传中国儒家伦理纲常
D.皇帝“施恩于海外”的政治秀
13.中国古代行政改革通过内部休制的调整进行权力的重新配置。下图所示中央行政机构演变反映出的趋势是( )
A.实行分权制衡 B.完善监察制度
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君主专制
14.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白蹇(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老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抵御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B.严重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C.导致许多农民和商人破产 D.引发了民生和社会问题
15.消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读下面《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判断所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时间 人均亩数
康熙二十年(1681年) 27.92
乾隆十八年(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3.56
A.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D.商业发达,形成商业网
二、辨析改错(8分)
16.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历史前提和基本保证。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589年,隋朝火掉齐,完成了全国统一,结束了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明朝时,戚继光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地区,捍卫了国家主权的完整。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题共两大题,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流(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摘编自《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2分)
材料二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阎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问”。
——摘编自《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并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衰,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摘编自《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并概括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的认识。(4分)
18.宋代商业经济空前繁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宋代文人孟元老对东京的印象。(4分)
材料二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说说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有哪些?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发生“商业革命”的因素。(4分)
(3)综上所述,结合唐宋都城的发展状况简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中国古代民族交融进程(部分)
朝代 内容
北魏 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贵族联姻
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360卷经典、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明朝 长城附近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朝时促进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2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B 6.A 7.A 8.B 9.A 10.A 11.C 12.D 13.D 14.D 15.A
16.(1)【×】(1分)将“齐”改为“陈”。(1分)
(2)【×】(1分)将“清朝”改为“元朝”。(1分)
(3)【√】(2分)
(4)【×】(1分)“戚继光”改为“郑成功”。(1分)
17.(1)表现: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任意二点,2分)
(2)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2分)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任意二点,2分)
(3)史实:元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等。(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2分)
18.(1)印象:商业繁荣(或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达);贸易兴盛;社会生活丰富(或人口众多;城市规模大)。(任意二点,4分)
(2)表现:瓦子出现;交子出现等。(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得分)因素:生产率的提高;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贸易量的增加。(任意二点,2分)
(3)发展趋势:传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等。(任意一点,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19.(1)历史事件:文成公主入藏。(2分)
(2)示例:观点:民族交融促进国家、民族的进步。(2分)
论述: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贵族联姻等,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2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2分)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在中国经商,与汉、蒙、畏几儿等族长期杂居通婚,逐渐融合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交融。(2分)综上所达,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可以使促进民族进步、国家发展。(2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