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别比例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B. 害虫种群密度不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
C. 增长型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
D.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2.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渔业上确定捕捞强度,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取样器取样法对鱼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进行抽样调查
B. 鱼塘中鲤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中鲤鱼的产量一定不同
C. 鱼塘中鲤鱼种群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D. 为持续获得较高产量,应该在鲤鱼种群数量达到后才开始捕捞
3. 科研工作者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1公顷范围内的田鼠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
B. 当田鼠种群数量达到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C. 标志重捕法还可用于调查草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D. 标记后放回的田鼠更难被再次捕捉,会使调查结果偏大
4. 上个世纪在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104万公顷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经过30多年的恢复和保护,火烧迹地上重新长起了大片树林。森林覆被率由火灾后的61.5%提高到87%以上,动植物种群基本得到了恢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火灾发生后,该群落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B. 演替过程中,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 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呈镶嵌分布
D. 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5. 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其中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称为集团内捕食者,另一种天敌称为集团内猎物。某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秀丽白虾、黄颡鱼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其中秀丽白虾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黄颡鱼与秀丽白虾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B. 黄颡鱼属于集团内捕食者,浮游动物属于集团内猎物
C. 黄颡鱼通过秀丽白虾获得的能量要比浮游动物通过浮游植物获得的能量多
D. 黄颡鱼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二、三营养级
6. 如图为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
A. 甲主要是农作物等植物,属于生产者
B. 丙和丁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C. 食物网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只有青蛙和丙
D. 甲、乙、丙、丁物种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DNA具有多样性
7.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类型生物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正确的是( )
A. 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B. 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 a曲线代表的生物一定是消费者 D. 由a、b、c三种生物可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8. 大闸蟹是主要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甲壳类。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流经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kJ
B. 大闸蟹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
C. 图中c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 d中的能量有一部分会通过次级消费者的食物残渣流向分解者
9.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
A. 1.875倍 B. 1.375倍 C. 1.273倍 D. 0.575倍
10. 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物的特殊行为信息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
B. 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C. 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D. 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的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
1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低可通过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多少来体现
C. 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速度慢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2. 一个系统作用的效果反过来又促进或抑制了这个系统的工作,如果是促进,该调节就是正反馈,反之则是负反馈。下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1中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B. 甲、乙、丙三者间的食物联系是乙→丙→甲
C. 图1中存在负反馈调节,图2中存在正反馈调节
D. 乙一定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最可能是草本植物
13. 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蜊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征的水下浅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
B. 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
C. 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 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14. 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 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 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 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15. 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是当今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两大问题。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引起大范围雾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温室气体和导致雾霾天气的细颗粒物均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 治理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都需要解决煤炭燃烧导致的污染问题
C. 雾霾天气和温室效应的出现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D.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还包括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6.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就地保护
B. 红树林能固岸护堤、防风消浪,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生物圈内所有生物及其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D. 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所有的野生资源
17. 科研小组利用耐盐碱、耐旱、抗病等抗逆性较强的不同栽培稻,选育出既耐盐碱、又高产的“海水稻”,作为沿海滩涂和盐碱地的改良作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栽培稻间基因种类的差别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B. “海水稻”的出现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 在“海水稻”选育过程中发生了生物的进化
D. 用抗逆性强的栽培稻育种体现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
18.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 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 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 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19. 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状分布的林缘草甸,每平方米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 B. 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
C. 群落交错区的恢复力稳定性更强 D. 群落交错区的环境复杂,演替速度更快
20. 如图是某森林在被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Pn)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
A. a-b段,三类植物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 火灾后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
C. 该森林被大火完全烧毁,图示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在增加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1.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之一,其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能量的共同去向有 ______ (答出2点);能量流动具有 ______ 的特点。
(2)家禽和家畜的价格通常较常见的蔬菜价格高,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 ,家禽和家畜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较高,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较多。
(3)稻田治虫、除草,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______ 。
22. 小龙虾原本生活在墨西哥湾附近,以昆虫、幼虫等为食,同时也会取食各种水草与藻类,白天躲在洞穴里,黄昏出来觅食。小龙虾对鱼种繁育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危害人工繁育的幼蚌,又因其取食植物根系而直接对作物(尤其是水稻等水生、半水生作物)和天然植被产生灾害性破坏。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据上述材料分析,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小龙虾属于 ______ 。小龙虾“白天躲在洞穴里,黄昏出来觅食“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______
(2)当小龙虾入侵到新的水域生态系统中时,预期小龙虾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______ 。小龙虾的入侵会导致该水域生态系统的 ______ 稳定性降低。
(3)农民捕捉水稻田中的小龙虾,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______ ,捕捉的小龙虾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 价值。
23. 某研究小组对某人工鱼塘中部分生物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分析后获得如图所示的食物网。研究发现,适当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饲料投放量,均可使鱼产量大幅度提高。回答下列问题:
(1)“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混合放养,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 。
(2)小龙虾属于杂食性动物,可取食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也捕食鱼塘中的B,小龙虾与B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 ,在小龙虾入侵该鱼塘后,如果放弃对该鱼塘的管理,预期小龙虾的种群数量将出现的变化是 ______ 。
(3)假设A的同化量以相同的比例来自各条食物链(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以20%计算),当A同化129 kJ的能量时,则共需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同化的能量为 ______ kJ。
(4)在混合放养的鱼塘加入肉食性的乌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是否有利,并简要说明原因: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性别比例的改变会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B、害虫种群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虫害的严重情况,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B错误;
C、增长型年龄组成,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C正确;
D、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故选:C。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数量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识记基本概念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A、利用标记重捕法对鱼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进行抽样调查,A错误;
B、鱼塘中鲤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单位水体中鲤鱼的产量可能相同,B错误;
C、鱼塘中鲤鱼种群达到K值前,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C错误;
D、当种群密度处于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所以为持续获得较高产量,捕捞时应该在鲤鱼种群数量达到后才开始捕捞,D正确。
故选:D。
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
3.【答案】D
【解析】解:A、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比前一天增加1.5%说明是理想条件,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1.015,A错误;
B、当田鼠种群数量达到时,此时田鼠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因此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防止鼠害的最佳时期是种群数量达到之前的某时期,而且越早防治越好,B错误;
C、通常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C错误;
D、标记后放回的田鼠更难被再次捕捉,从而导致第二次捕获的田鼠中被标记的数目偏小,因此会使调查结果偏大,D正确。
故选:D。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而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志重捕法法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明确这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能准确判断出调查选项中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答案】A
【解析】解:A、火灾发生后,森林的土壤条件还存在,所以该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错误;
B、演替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群落组成不同优势物种改变,所以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B正确;
C、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常常呈镶嵌分布,C正确;
D、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A。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类型的判定,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5.【答案】A
【解析】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存在植物→浮游动物→秀丽白虾→黄颡鱼,植物→浮游动物→黄颡鱼两条食物链,则黄颡鱼与秀丽白虾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
B、黄颡鱼和秀丽白虾都以浮游动物为食,同时秀丽白虾被黄颡鱼捕食,所以黄颡鱼属于集团内捕食者,秀丽白虾属于集团内猎物,B错误;
C、黄颡鱼捕食秀丽白虾是第四营养级,而捕食浮游动物是第三营养级,由于食物链越长,损失的能量越多,所以黄颡鱼通过秀丽白虾获得的能量要比浮游动物少,C错误;
D、根据食物链进行分析,黄颡鱼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三和第四营养级,D错误。
故选:A。
根据题干信息,浮游动物、秀丽白虾、黄颡鱼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其中秀丽白虾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所以存在植物→浮游动物→秀丽白虾→黄颡鱼,植物→浮游动物→黄颡鱼两条食物链。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答案】C
【解析】解:A、甲主要是农田中的农作物等植物,属于生产者,A正确;
B、丙和丁都以田鼠为食物,二者有竞争关系,丁也以丙为食物,二者存在捕食关系,B正确;
C、处于第三营养级且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有青蛙、乙、丙和丁,C错误;
D、甲、乙、丙、丁的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DNA具有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消费者结束。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能量传递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答案】B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一种生产者,代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A错误;
B、c是化能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
C、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C错误;
D、由a、b、c三种生物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不包括无机环境,D错误。
故选:B。
1.题意分析:a曲线表示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可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c都表示能吸收二氧化碳的生物,b属于光能自养型,c属于化能自养型,可能是硝化细菌等生物,二者都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解:A、流经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与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之和,所以流经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不为a kJ,A错误;
B、大闸蟹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同化量之比,但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无法计算,B错误;
C、图中d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代表同化量,C错误;
D、d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其中有一部分会以次级消费者的粪便形式流向分解者,D正确。
故选:D。
分析题图:图中a为植物固定的太阳能,b表示大闸蟹的摄入量,c表示大闸蟹的同化量,d表示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e为次级消费者的摄入量,i为大闸蟹流入分解者的能量,h表示大闸蟹粪便中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9.【答案】B
【解析】解:解题时应该从C出发,设当食物由A:B为1:1时,C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x÷10%+x÷10%÷10%=55x。设当食物由A:B为2:1时,C的能量为y,需要的A为y÷10%+y÷10%÷10%=40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则y=1.375x。
故选:B。
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具有2条食物链,即A→C,A→B→C;解题时从高营养级C求低营养级A,则除以能量传递效率,即乘以10,而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进而得出食物比例改变前后的数量关系。
本题考查根据能量流动的传递进行计算,相对较难,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培养。
10.【答案】B
【解析】解:A、动物的特殊行为信息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B错误;
C、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即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正确;
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的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D正确。
故选:B。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实例,掌握信息传递的作用及相关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答案】A
【解析】解: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的大小,能够体现稳定性高低的应该是物种的丰富度,B错误;
C、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速度快,C错误;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A。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一般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但有些生态系统如极地苔原、荒漠等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解:A、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1中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图1中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还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
B、由图1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得出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捕食联系是乙→甲→丙,B错误;
C、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C正确;
D、乙不一定是生产者,D错误。
故选:C。
分析图1: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根据它们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可以确定食物联系为:乙→甲→丙。
分析图2:图2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明确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反馈调节的类型,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13.【答案】B
【解析】A、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要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
B、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则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B正确;
C、生物群落是该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蛤括岗所有的底栖动物只是其中一部分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错误;
D、蛤蟋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B。
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群落的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4.【答案】D
【解析】A、动物的繁育能力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故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生存环境,进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正确;
C、隔离(地理隔离等)导致熊猫不能相遇,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能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C正确;
D、由于地理阻隔导致大能猫不能相遇,熊猫种群数量增多,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使熊猫汇集,多个种群集合成为一个,熊猫的种群数下降,D错误。
故选:D。
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15.【答案】C
【解析】解:A、导致雾霾天气的细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均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属于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部分,A正确;
B、化石燃料的燃烧形成一些碳粒、烟尘、PM2.5等,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也是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因此,治理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都需要解决煤炭等化石燃烧污染问题,B正确;
C、雾霾天气和温室效应的出现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并不意味着自我调节能力丧失,C错误;
D、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D正确。
故选:C。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们健康。雾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形成的。化石燃料的燃烧形成一些碳粒、烟尘、PM2.5等,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污染的防治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6.【答案】B
【解析】解:A、建立精子库、种子库,是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不属于就地保护,A错误;
B、红树林能固岸护堤、防风消浪,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
C、生物圈内所有生物,及其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D错误。
故选:B。
1、生物多样性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2)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等等。
(3)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三个层次,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7.【答案】A
【解析】A、不同栽培稻属于同一物种,因此不同栽培稻间基因种类的差别不能体现物种的多样性,只能体现基因的多样性,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海水稻”的出现是人工选择的结果,B正确;
C、在“海水稻”选育过程中,由于存在选择,水稻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因此发生了生物的进化,C正确;
D、用抗逆性强的栽培稻育种体现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A。
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三个层次,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实例;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分析题图: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甲开始时物种丰富度较高,因此甲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如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也属于此类演替;乙开始时物种丰富度为0,因此乙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适宜条件下,演替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森林。
【解答】
A.甲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也是次生演替,因此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故A正确;
B.甲属于次生演替、乙属于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故B正确;
C.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物种在不断发生改变,甲中①、②处的物种数目相同,但物种组成可能不同,故C错误;
D.在适宜条件下,演替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森林,故D正确。
故选C。
19.【答案】C
【解析】解:A、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因此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A正确;
B、由于群落交错区内生物种类更多,因此种间竞争更激烈,B正确;
C、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即营养结构更复杂,因此群落交错区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恢复力稳定性更弱,C错误;
D、群落交错区的环境复杂,生物种类更多,演替速度更快,D正确。
故选:C。
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在不同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生态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本题以“群落交错区”为考点,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实例;识记群落演替的特点;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及影响稳定性高低的因素,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答案】D
【解析】解:A、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水平结构,A正确;
B、火灾后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B正确;
C、该森林被大火完全烧毁,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因此图示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一定一直在增加,D错误。
故选:D。
1、三类植物在群落中呈斑块状镶嵌分布应为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
2、根据题图,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
3、演替过程中,由于植物形成垂直结构,则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但种群数量不一定呈现S型曲线。
4、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21.【答案】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利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等方式,固定太阳能或化学能。各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其能量去向主要有: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随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和未利用。对最高营养级来说,不会有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故在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能量的共同去向有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2)因为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故家禽和家畜的价格通常较常见的蔬菜价格高。
(3)稻田治虫、除草,可获得农作物的高产。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
(1)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利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3)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2.【答案】消费者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先快速增加后趋于稳定 抵抗力 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直接
【解析】解:(1)据上述材料分析,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小龙虾属于消费者。小龙虾“白天躲在洞穴里,黄昏出来觅食“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2)当小龙虾入侵到新的水域生态系统中时,由于小龙虾白天躲在洞穴里,黄昏出来觅食,能够避开大多数天敌,且其采食范围广,故预期小龙虾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快速增加后趋于稳定。小龙虾的入侵会导致该水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3)农民捕捉水稻田中的小龙虾,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捕捉的小龙虾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故答案为:
(1)消费者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2)先快速增加后趋于稳定(或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抵抗力
(3)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直接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能量的流动是生态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一切的生命活动都依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通和转换。由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过程,不但使生物得以维持生存、繁衍与发展。而且也使得生态系统保持平衡与稳定。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23.【答案】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捕食和竞争 先快速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2365 不利,乌鱼捕食其他鱼类,增加了营养级,使流向人类的能量减少
【解析】解:(1)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2)小龙虾属于杂食性动物,即可取食水生植物,也对鱼塘中的B进行捕食,因而小龙虾与B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在小龙虾入侵该鱼塘后,如果放弃对该鱼塘的管理,小龙虾的种群数量将出现的变化是先快速增加,然后减少,最后稳定,符合S型增长规律。
(3)A同化129kJ的能量,来自浮游植物→B→A;来自其他水生植物→C→A;来自其他水生植物→A,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共需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同化的能量为129×÷20%+129×÷20%÷20%+129×÷20%÷20%=2365kJ。
(4)在混合放养的鱼塘加入肉食性的乌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是不利的,因为乌鱼捕食其他鱼类,增加了营养级,使流向人类的能量减少。
故答案为:
(1)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2)捕食和竞争 先快速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2365
(4)不利,乌鱼捕食其他鱼类,增加了营养级,使流向人类的能量减少
图示分析:图中食物网由三条食物链,分别是浮游植物→B→A;其他水生植物→C→A;其他水生植物→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难度适中。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