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基础训练(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基础训练(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基础训练
1.“文字狱”自古就有,但在满清登峰造极,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而康雍乾尤为恶劣,“盛世”的箫鼓难掩一个时代的腥风血雨,“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皆为稻粱谋”(龚自珍)。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A.为了整顿文化市场 B.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C.制造冤狱,破坏社会稳定 D.禁锢思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帝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尤其是明朝。”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A.西周推行郡县制
B.秦始皇颁布推恩令
C.唐朝派文官任知州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3.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①③②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4.下图表中,有关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的史实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朝代 史实
A.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实现唐蕃和亲
B.元朝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C.明朝 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进行管理
D.清朝 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A.A B.B C.C D.D
5.有同学在研究清朝人口问题时,收集了如下数据,并据此对清朝前中期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的原因作了一些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全国人口总数(单位:万人)
顺治九年(1652年) 1448.3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2358.7
乾隆六年(1741年) 14341.1
道光十四年(1834年) 40100.8
A.西医传入并得到了普及
B.赋税政策调整推动人口生育
C.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D.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大背景
6.根据彭雨新等主编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介绍,明朝前期土地开垦时……边境军粮供应紧张,商人将游民编成“堡伍”,给游民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监督他们生产,所开垦的荒地便成为商人所有的产业。这则材料可以反映出当时
A.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因素
B.明朝的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商人的主要经营领域转移到农业
7.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两千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太祖说:“我废宰相制度,设内阁,大权在握。”雍正帝说:“我设军机处,进一步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
A.1 B.2 C.3 D.4
8.《明夷待访录》云:“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材料的主旨是
A.主张友善和谐 B.反对自私自利
C.反对暴君政治 D.强调君主立宪
9.蔡元培曾说:“黄梨洲(黄宗蓑)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黄宗羲被称为“东方卢梭”主要是因为他
A.批判君主专制 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C.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D.提出“经世致用”
10.经过龙场悟道,王阳明对朱嘉“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改变:“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这个定义本出自《孟子.离娄上》的“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这反映出王阳明
A.对君主专制下君心不正的不满 B.反对将价值和知识融为一体
C.纠正朱嘉忽视“正君心”的缺陷 D.对“格物”解释遵循经典根据
11.下表为1400-1820年明清时明农业发展基本概况表(部分)
对该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 )
A.“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持续发展 B.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C.耕地面积扩大源于版图的变化 D.技术进步是产量提高的基础
12.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鲜明地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原则,从君臣理论到重要制度都相当具体地开始形成了一整套思想。这反映了他们
A.促进了中国社会成功转型 B.揭开了欧洲启蒙运动序幕
C.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 D.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13.下面是元明清时期中央与西南边疆的政治关系演变情况。由此可知.元明清时期
朝代 政治关系
元代 《元史》载:“云南行省所辖之地,东接宋境,西距蒲甘,北抵吐蕃,南接交趾,地方千里者五,总隶一百余州。”
明代 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指出,“盖贵州乃古罗氏鬼国,地皆蛮夷……土无货值……我朝因云南从此借一线之路,以通往来”,故设行省。
清代 清前期,统治集团放弃了传统的华夷观,从“以夷制夷"到“以汉化夷",从只求“夷汉粗安"到追求“长治久安”,加密了对西南地方府州县建制的设置。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B.调整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C.阻止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状态 D.封建政府加强对西南边疆开发与管理
14.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官营手工业趋向市场化 B.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15.针对利玛窦所绘世界地图,明人郭子章认为“此则千古未闻之说,而暗与《括地象》《山海经》合”。明人方中履也指出,《坤舆万国全图》中“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与《黄帝素问》《周髀算经》相合。这说明
A.中西文化出现融合发展的趋势 B.历史记忆影响人们认识新生事物
C.明代士人已初步具备世界意识 D.外来文化激发了传统文化的活力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相继罢撇三位丞相,破格任命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改变了以列侯拜相的制度。布衣丞相的职位完全来自皇恩赏赐,难以形成与皇权抗衡时必须具备的自信。自公孙弘之后,丞相已经没有多少事权可言,然而国家政事有缺,汉武帝却依然追究丞相的责任。先后有李蔡、严青翟、赵周、公孙贺、刘屈楚五位丞相被杀。汉武帝还创设“中朝”(亦称“内朝”),从立制的即时效果而言,“中朝”与清雍正时创建的军机处颇有类似之处,可以收决策快、速、密之益。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明初的政治变动既是承袭唐宋以来已然的趋势,又是基于元代政治的一种反动。事实上,朱元璋在明初实现了空前的集权之后,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集权与效率的矛盾。终洪武之世,朱元璋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即便在临终前的生病期间,仍是“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不过,后世嗣君无法复制他的这种理政方式。
——摘编自王剑、李文玉《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对宰相制度的调整措施,并分析其创设“中朝”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对宰相制度所采取的措施及该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氏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自李禹阶《华夏氏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一体)“华夷一体”的认识出发主张以积极态度治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为使管理规范化,制定《回疆则例》等法规。在地方,东北三省为将军制下的州县、八旗并存制;内外蒙古为盟旗;在新疆多年武力征服下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西藏地区,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在东南,台湾收复后设府隶属福建省。同时清朝统治者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赐爵、满蒙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及意义。
参考答案:
1.B2.D3.D4.D5.A6.A7.C8.C9.A10.D11.A12.C13.D14.B15.B
16.(1)措施:任用出身低微的人为相;严厉压制相权;设立“中朝”,从制度上侵夺相权。
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决策效率;有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措施:废除丞相职位,权分六部。
消极影响: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降低了国家的决策效率;强化了君主专制,易造成统治腐败。
17.(1)各民族密切联系,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或各民族加快一体化进程),华夏族发展壮大。
(2)特点:秉承着"中外一体”的认识维护边疆主权,注重领土主权;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日益完备;因俗而治(或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意义: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版图,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开发。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