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基础训练(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基础训练
1.16世纪以后,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据此可知( )
A.各大洲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 B.动植物交流具有单向性
C.人口迁移促进了物种大交流 D.世界各地人口迅速增长
2.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嘉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该国王嘉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
A.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 B.最早到达非洲最南端,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
C.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D.开通了亚洲与非洲的海上航路
3.人类曾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后来世界逐步连成一体。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地理知识的积累 B.航海技术的进步
C.勇于探险的航海家的贡献 D.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
4.“欧洲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第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一个半球。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材料强调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A.阻碍了新航路的开辟 B.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阻碍了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 D.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5.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C.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6.传统观点认为,达·伽马首航所获利润是航行成本的60倍,而今有的学者通过史料查证以及比较当时商品价格,认为去掉远航成本、船员船只损失,实际利润只有成本的6倍左右。这体现了( )
A.旧有历史研究失去价值 B.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
C.史家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D.史论随研究发展而有所变化
7.下表反映了1500~1800年欧洲部分国家船只抵达亚洲的数量变化(单位:艘)这一变化反映出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兰 65 1770 2950
英格兰 811 1865
法国 155 1300
其他 54 350
合计 770 3161 6661
A.亚洲成为欧洲争夺的重心 B.地理位置决定了国家崛起的顺序
C.海上殖民霸权转移的趋势 D.欧洲在亚洲赚取大量的金银财富
8.17世纪初,荷兰人格劳秀斯在《论海上自由》中猛烈抨击葡萄牙对从欧洲到东方的海上贸易路线的垄断,提出了“公海自由”的理论,强调海洋不是任何个别国家的私有财产,反抗非法垄断应当被定义为正义战争。格劳秀斯的这些言论
A.抨击了外交领域的双重标准 B.为荷兰发展海外贸易服务
C.旨在呼吁依法处理国际关系 D.体现了对主权观念的启蒙
9.“人类文明的发展靠的是什么?不是新资源的涌入,而是人类的交流。哥伦布不仅看到了美洲,并且把这一信息带回了欧洲,是信息的一来一往奠定了这件事的地位。”此观点意在强调
A.哥伦布最早到达美洲 B.哥伦布完成了环球航行
C.欧洲人知道了欧洲以外的世界 D.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0.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引进的美洲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高产作物,在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地方大量栽培,粮食产量迅速提高。1700年,清朝人口1亿,到1800年已经超过了3亿。以上变化说明( )
A.中国历史发展离不开世界 B.新航路开辟打开中国大门
C.新航路开辟有利于世界交流 D.中国开始进入世界强国之列
11.关于马铃薯的传播,某同学搜集到以下信息,据此判断他的结论可能是马铃薯( )
16世纪中期 欧洲 马铃薯传入欧洲,起初被用作饲料和观赏、药用植物
1770年 法国 科学家帕门尔发表科学论文,详细分析马铃薯的营养优势
1795年 英国 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
1650—1850年 中国 人口增长了两倍(明末清初,马铃薯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
A.用途广泛,是世界市场中的重要商品 B.改变了当地人民的饮食结构
C.营养价位高,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主食 D.改变了世界人口结构
12.据统计,1502 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为西班牙占有。但到159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死后,他遗留的债务高达1亿金币,被世人讥讽为“黄金漏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B.西班牙人养成了奢靡的不良习惯
C.大部分金银未在本国转化为资本 D.日益崛起的荷兰商业资本的挑战
13.“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公元6世纪以前,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1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16世纪的西欧出现通货膨胀。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15.美国历史上有一种“处女地假说”,它认为在白人到来之前,北美是一片尚未被人类定居的纯粹的荒野。这一假说
A.揭示了北美发展的客观现实
B.肯定了印第安人对环境的保护
C.为殖民掠夺提供了理论基础
D.导致欧洲殖民者在北美的争夺
16.材料一:从公元前500年到1500年,人类的进步征途发生了飞流直下的逆转。这中间,黄金般瑰丽的罗马世界和激动人心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创造时代被令人类文明伤心的“黑暗时代”割裂开来,弥漫社会的穷困、迷信、愚昧抹掉了那绚丽的文明之光
——《剑桥插图中世纪史》
材料二:这一千年不是普遍野蛮状态所引起的简单的历史中断,那儿又是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有一个挨一个的富有激情的大民族,有巨大的科技进步的曙光……。
——恩格斯
问题
(1)为何材料一将“罗马世界”称之为“黄金般瑰丽”?
(2)哪些历史事件直接推动了材料二中“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巨大的科技进步的曙光”指的又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新疆至葱岭以西的南亚、中亚、西亚到欧洲,这一时期从汉地向西域地区传去了铸铁、“穿井”等技术,汉朝的礼乐制度也为西域各国所仰慕,西域各国仿效汉家礼乐制度“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西域各地的葡萄等从大宛传入中国,特别是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由这条通道从南亚地区传入中国。
——摘自班固《汉书》卷九六《西域传》等
材料二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之为“地理大发现”。葡萄牙以当时不到一百万的人口,在几十年间奇迹般崛起,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一度与西班牙瓜分了整个地球。……葡萄牙在16世纪控制了跨越半个地球的商业路线,打破了阿拉伯人和意大利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垄断了世界上的香料、食糖、黑奴贸易,成为世界性的商业帝国,欧洲的贸易中心也从意大利转移到了葡萄牙(它的邻国西班牙也因美洲的黄金、白银而强大起来)。
——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与丝绸之路形成的不同。》
参考答案:
1.C2.C3.D4.B5.B6.D7.C8.B9.D10.A11.B12.C13.B14.D15.C
16.(1)古代罗马国家在不断扩大疆域的同时不断晚上治国的法律体系——罗马法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帝国建立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城市涌现,进入了长达200年的和平发展时期;公元2世纪时形成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公元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事件: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科技: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或地圆学说)航海和造船等科学技术的发展。
17.(1)意义:密切了汉王朝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多民族国家;加强了对外联系。(任答三点即可)
(2)不同: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危机等因素推动的结果,丝绸之路的形成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新航路通过海路连通全球,而丝绸之路则海陆兼有,但局限于欧亚非三大洲;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充斥着血腥和暴力,如掠夺各地的金银、劳动力、廉价原料等,而丝绸之路则呈现出和平友好往来的特点;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但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贫穷,而丝绸之路使交往双方受益。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基础训练(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