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练10 有机、配合物的有关实验 (含解析)江苏省2023高考化学三轮冲刺突破强化练
强化练10 有机、配合物的有关实验
1.(2022·盐城模拟)有下列8种物质:①丁烷 ②丙烯 ③1-戊炔 ④苯 ⑤甲苯 ⑥乙烯与溴的反应产物 ⑦聚丙烯 ⑧环己烯。其中既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也不能与溴水反应使溴水褪色的是 ( )
A.①②③⑤ B.④⑥⑦⑧ C.①④⑥⑦ D.②③⑤⑧
2.取一支大试管,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将试管倒置于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中,放在光亮处,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光照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液面上升,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试管中出现了少量白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B.试管壁出现了油状液滴,是因为该反应生成了氯化氢
C.试管中的白雾是反应生成的氯化氢气体遇水形成的酸雾
D.由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可推知,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
3.(2022·苏中苏北七市三模)苯酚的性质实验如下。
步骤1:常温下,取1 g苯酚晶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5 mL蒸馏水,充分振荡后液体变浑浊,将该液体平均分成三份。
步骤2:向第一份液体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观察到溶液显紫色(查阅资料可知配离子[Fe(C6H5O)6显紫色)。
步骤3:向第二份液体中滴加少量浓溴水,振荡,无白色沉淀。
步骤4:向第三份液体中加入5% NaOH溶液并振荡,得到澄清溶液,再向其中通入少量CO2,溶液又变浑浊,静置后分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步骤1说明常温下苯酚的溶解度小于20 g
B.步骤2中紫色的[Fe(C6H5O)6]3-由Fe3+提供空轨道
C.步骤3中溴水与苯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步骤4中CO2与苯酚钠溶液反应生成苯酚和NaHCO3
4.(2022·南师附属中学)利用如下实验研究浓硫酸的性质。
实验1:表面皿中加入少量胆矾,再加入3 mL浓硫酸,搅拌,观察到胆矾变成白色。
实验2:取2 g蔗糖放入大试管中,加2~3滴水,再加入3 mL浓硫酸,搅拌。将产生的气体导入品红溶液中,观察到品红溶液褪色。
实验3:将一小片铜放入试管中,再加入3 mL 浓硫酸,加热,观察到铜片上有黑色物质产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胆矾化学式可表示为Cu(H2O)4SO4·H2O,说明胆矾晶体中存在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和氢键等作用力
B.“实验2”可以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C.“实验3”中黑色物质可能是氧化铜
D.在“实验3”中的残留物中直接加入适量水,观察溶液是否变蓝色
5.(2022·常州一模)根据下列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颜色变化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将NaClO溶液滴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缓慢褪色;若同时加入食醋,红色很快褪去 ClO-的氧化性随pH的减小而增强
B 将石油分馏的产品石蜡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紫红色逐渐褪去 石油中含有烯烃
C 向滴有酚酞的氨水中加入 CH3COONH4固体,溶液的红色变浅 CH3COONH4溶液呈酸性
D 向含AgCl和AgBr的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AgNO3溶液,产生两种颜色沉淀,但以白色为主 溶液中减小
6.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实验如下:
步骤1:向试管中加入1 mL 2%AgNO3溶液,边振荡边滴加2%氨水,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并迅速转化为灰褐色。
步骤2:向试管中继续滴加2%氨水,观察到沉淀完全溶解。
步骤3:再向试管中加入1 mL 10%葡萄糖溶液,振荡,在 60~70 ℃水浴中加热,观察到试管内壁形成了光亮银镜。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步骤1中观察到的白色沉淀为AgOH
B.步骤2中沉淀溶解是因为生成了银氨配合物
C.步骤3中产生银镜说明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D.如图所示银的晶胞中有14个银原子
7.(2022·南京、盐城模拟)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实验如下:
步骤1:向试管中加入3 mL 5% NaOH溶液,边振荡边滴加2~4滴2% CuSO4溶液,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
步骤2:再向试管中加入0.5 mL乙醛溶液,加热,观察到有砖红色沉淀产生。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步骤1中必须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B.步骤2中观察到的砖红色沉淀为Cu2O
C.上述实验说明乙醛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
D.如图所示Cu2O的晶胞中,表示氧原子
8.(2022·无锡高三质量检测)验证淀粉水解的实验如下:
步骤1:取少量淀粉溶于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并适当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将溶液分成两等份。
步骤2:取其中一份溶液,滴加一定浓度的碘水,观察到溶液显蓝色。
步骤3:另取一份溶液,滴加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再加入少量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观察到有砖红色沉淀生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实验判断淀粉已完全水解
B.步骤3中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水解的产物具有氧化性
C.如图所示的Cu2O晶胞中Cu原子的配位数为8
D.向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中滴加氨水,悬浊液转变为深蓝色溶液,说明有铜氨配合物生成
9.(2022·扬州期初调研)已知:①Cu2O的晶胞如图所示;②Cu2O固体溶于稀硫酸,能得到CuSO4溶液和一种紫红色单质;③向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 NaOH溶液,能得到一种浅蓝绿色沉淀,该沉淀能溶于氨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一个Cu2O晶胞中,Cu原子的数目为4
B.②中的反应为Cu2O+H2SO4CuSO4+Cu+H2O
C.③中的浅蓝绿色沉淀为CuOH
D.③中沉淀溶解是因为生成了铜氨配合物
10.照相底片的定影及银的回收过程如下:
步骤1:将曝光后的照相底片用定影液(Na2S2O3)浸泡,使未曝光的AgBr转化成配合物溶解,该反应AgBr和Na2S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步骤2:在步骤1的废定影液中加Na2S使配合物转化为黑色沉淀,并使定影液再生。
步骤3:过滤,将黑色沉淀灼烧回收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步骤1中配合物的内外界离子数比为1∶2
B.步骤2中黑色沉淀为Ag2S
C.步骤3灼烧时要进行尾气吸收
D.如图所示NaBr晶胞中有4个Br-
11.检验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乙烯,装置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图1 图2
A.装置①的作用是除去乙醇
B.装置②的现象是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紫色褪去
C.将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D.图2所示NaBr晶胞中,每个Na+周围距离最近的Na+数目为4个
强化练10 有机、配合物的有关实验
1.C 解析:丁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也不能与溴水反应使溴水褪色,故选①;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也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故不选②;1-戊炔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也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故不选③;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也不能与溴水反应使溴水褪色,故选④;甲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但不能与溴水反应使溴水褪色,故不选⑤;乙烯与溴的反应产物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也不能与溴水反应使溴水褪色,故选⑥;聚丙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也不能与溴水反应使溴水褪色,故选⑦;环己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也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故不选⑧;故选①④⑥⑦,答案选C。
2.B 解析:通过排饱和食盐水法可以收集氯气,可知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A正确;甲烷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得到的CH2Cl2、CHCl3、CCl4都是油状液体,B错误,D正确;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有机物的同时得到HCl气体,遇水会生成白雾,C正确。
3.C 解析:5mL蒸馏水的质量为5g,振荡后溶液变浑浊,说明有部分苯酚未溶解,故苯酚的溶解度小于20g,A正确;配位离子[Fe(C6H5O)6]3-中,中心离子Fe3+提供空轨道,配体C6H5O-提供孤电子对,B正确;因为溴水少量,生成的三溴苯酚溶于过量的苯酚,C错误;由于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故苯酚钠中通入CO2后生成苯酚和NaHCO3,D正确。
4.D 解析:Cu2+与H2O之间是配位键,Cu(H2O与S之间是离子键,H2O分子内以及S离子内存在共价键,结晶水与S之间存在氢键,A正确;品红褪色是因为生成了SO2,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有变化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B正确;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黑色物质只能是CuO,C正确;Cu与浓硫酸反应后仍然有大量的浓硫酸,不能直接加入水,而应将混合物加入水中,D错误。
5.A 解析:向NaClO溶液中加入食醋后红色很快褪去,说明溶液酸性越强,ClO-的氧化性越强,A正确;加热后产生的气体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石蜡的裂解产物中含有烯烃而不是石油中含有烯烃,B错误;由于CH3COO-、N的水解程度相同,则CH3COONH4溶液呈中性,向滴有酚酞的氨水中加入CH3COONH4固体,溶液的红色变浅,是因为CH3COONH4抑制氨水电离,C错误;向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AgNO3溶液,产生两种颜色沉淀,溶液中为定值,D错误。
6.D 解析:氨水少量时,氨水中一水合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和银离子结合成白色的AgOH沉淀,因此步骤1中观察到的白色沉淀为AgOH,A正确;AgOH与NH3·H2O反应生成Ag(NH3)2OH而溶解,Ag(NH3)2OH属于配合物,B正确;Ag(NH3)2OH和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生成Ag,Ag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说明葡萄糖具有还原性,C正确;由均摊法可知图示银的晶胞中银原子个数=8×+6×=4,D错误。
7.D 解析:醛基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时需要碱过量,故必须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A正确;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B正确;实验生成乙酸钠,说明乙醛被氢氧化铜氧化,C正确;晶胞中白色球有8×+1=2个,灰色球有4个,所以结合氧化亚铜的化学式分析,灰色球表示铜原子,D错误。
8.D 解析:步骤2中溶液变蓝,证明溶液中存在淀粉,则淀粉没有完全水解,A错误;步骤3中发生的反应是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将醛基氧化,说明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B错误;根据均摊法计算原子个数比后可知,黑球为氧原子,占据顶点和面心,白球为铜原子,铜原子的配位数为4,C错误;向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中滴加氨水,悬浊液转变为深蓝色溶液,沉淀溶解说明有铜氨配合物生成,D正确。
9.C 解析:由晶胞结构可看出,小黑球全部在体内共4个,小白球位于顶点和体心共有×8+1=2个,结合化学式Cu2O可知,小黑球表示Cu原子,A正确;Cu2O加入稀硫酸后发生歧化反应,生成的紫红色单质为Cu,B正确;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得到Cu(OH)2沉淀,其中Cu的化合价应为+2价,C错误;Cu2+与NH3能形成配位键,故沉淀的溶解是因为形成铜氨配合物,D正确。
10.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生成的配合物为Na3[Ag(S2O3)2],则内外界离子数之比为1∶3,A错误;废定影液中加入Na2S生成的黑色沉淀为Ag2S,B正确;黑色沉淀灼烧时生成SO2,故要进行尾气吸收,C正确;图示晶胞中小白球共有×12+1=4个,小黑球共有×8+×6=4,故该晶胞中含有4个Br-,D正确。
11.D 解析:乙醇极易挥发,利用乙醇能溶于水而将乙醇除去,A正确;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时生成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正确;生成的乙烯能与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的四氯化碳褪色,C正确;由图示可知,以中心Na+为研究对象,其周围距离最近的Na+为上、中、下三个面上的所有Na+,共有12个,D错误。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