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中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洛南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D A B C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D C B D B A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B B A A
1.【答案】B【解析】由材料“需要建立一套立足于地域关系的公共管理系统”、“周仍沿袭原有的血缘氏族组织机制进行地域治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方式,将血亲关系与地域关系联结了起来,故选B项;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统治,排除A项;西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诸侯没有土地的所有权,排除C项;郡县制代替宗法制,推动由血缘封建关系向中央集权地缘关系的转变,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相比的封建专制政体而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也建立起相应的资本主义金融体系,对比法国具有更高效的政治、经济动员能力,所以英国可以依靠信贷支撑对法国的长期战争,故选A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工业革命对应的是工业资本,而“信贷”属于金融资本的范畴,排除C项;当时英国和法国都是著名的殖民强国,而且材料并未明确“信贷”资本来自于殖民掠夺,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1915年10月12日马星驰发表的漫画《国庆日之回顾》”,以五色旗不同的摆放姿势,描绘了民国元年至民国四年国庆活动的演变,民国元年(1912年)的庆祝活动盛大而热烈,五色旗傲然竖立,1915年袁世凯策划复辟帝制,五色旗被卷起倒置,通过五色旗的命运说明中国民主进程的曲折性,故选C项;辛亥革命并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构建现代化国家,排除A项;材料只有旗帜,呈现出当时革命的发展态势,不能推知宪政的实践,排除B项;“共识”、“崩溃”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据材料“《西北苏维埃选举法》,规定‘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等)都有选举权;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可知中共在政权建设方面,将选举权扩大至工农阶级之外,积极调整斗争策略以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故选D。国共两党关系有所缓和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故A不选。组建联合政府是在1945年七大提出的,故B不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1937年9月,故C不选。
5.【答案】A【解析】由材料“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卢德运动”、“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可知卢德运动工人认为自己贫困的原因是机器造成的,因而捣毁机器,反对剥削,宪章运动时期工人要求更多的民主权利,说明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的提高,故选A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4年,排除B项;工业革命的进行拉大了贫富差距,排除C项;经济发展强化了工人的斗争意识,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略
7.【答案】C【解析】由材料“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可知11969年中苏关系恶化,与美国打开关系是基于当时与苏联的紧张关系和中国的战略利益,故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调整,故选C项;中国的不结盟政策始于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项;与美国打开关系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是为改革开放营造环境,排除B项;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各不相同,国家利益并不相同,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由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正进入一个多文明竞争的时代”可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美国,且“多文明竞争”强调的是多元性,而非美国的一国文化,排除A项;各国间的利益冲突加剧是“多文明竞争”的具体体现,不是反映出的实质,排除B项;“混乱状态”表述不符合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的特点,排除C项。
9.【答案】A【解析】由材料“之前多由匠人担任的造印者,现则多为文人担任,一些文人还成为了职业印人”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传统工匠体系观念,文人参与其中,成为职业印人,故选A项;文玩体现出市民文化的发展,但明清时期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是儒家思想,逻辑推理错误,排除B项;“普及”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大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工匠制作的文玩愈为世人所看重”可知文玩重在精神需求,而非追求经济利益,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由材料“1840年之后,童工数量逐渐减少,工人的实际收入也逐步增长”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深入,机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工厂开始需要越来越多懂得操作机器的技能工人,对工人技能要求的提升也通过工资的增长得到回应,故选C项;“工人的实际收入也逐步增长”可知社会进步使工人的实际收入提高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A项;工人运动的斗争只是工人待遇改善的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福利国家的形成是在二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由材料“购买机器,建立了一个机器制茶厂”、“制茶厂头一年对前来求焙制的人无收费,以后收费亦将远比手工收费为低”可知使用机器制茶,低价甚至无偿加工茶叶的做法顺应了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潮流,故选B项;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材料反映出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冲击,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茶叶的销售情况,无法推知其国际竞争力,排除C项;“抵制了”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必需品,如棉布、植物油、面粉、盐的计划产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体现出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故选C项;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反映了轻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项;棉布、面粉等都是轻工业,不能偷换概念为重工业,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轮船招商局是于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打破了洋商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完成了南漕北运和‘稍分洋商之利’的任务”,这说明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也表明中国航运逐步走向近代化,故选D项;A项中的“率先”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4.【答案】D【解析】由材料“成规模、有体系的应用无线电通讯技术”、“制定关于使用无线电通讯的一整套制度”可知无线电通讯在革命年代的运用,有利于情报的快速传达,助力革命的顺利进行,故选D项;“抗日战争时期,围绕安全和效率问题”可知中共运用无线电最主要的意图应该是掌握日军的动向,排除A项;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革命年代无线电通讯的运用主要服务革命,不是为了普及抗日军民安全保密意识,逻辑推理错误,排除C项。
15.【答案】C【解析】由材料“将国家支出集中于最需要帮助的那些人;强制推行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保险”可知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缩小福利国家规模,通过强制推行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保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选C项;撒切尔的举措减弱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通过福利制度革命,政府的负担减轻,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滞涨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苏联向乌克兰地区征粮,目的在于满足工业化需求,尤其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故B项正确;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没有私有制,不存在资本原始积累,排除A项;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对应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排除C项;征粮与推广农业集体化没有必然关联,排除D项。
1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从材料影子经济可知这是黑市,再阅读表格信息可以看出物资匮乏,生活用品短缺,而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长期以来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所致,故选D项。“苏联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和“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都是现象本身,故A和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就无法得出宏观调控失效的结论,故排除C。D才是实质。
18.【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1950—1972美国的黄金储备比重逐渐降低,日欧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时间信息,这种情形加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故选B项;2001年欧元正式流通,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黄金储备的变化说明美欧经济贸易竞争的加剧,排除C项;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霸权地位并未丧失,排除D项。
19.【答案】A【解析】据材料"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残贼俱全的人叫做一夫。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了一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可知孟子认为不讲仁爱道义的人是可以诛杀的,这就为“田氏代齐”提供了辩护,故选A项;先秦政权更迭的实质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材料中的观点与法家变革和集权思想不同,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孟子的观点,没有体现齐国国君的观点,所以不能体现仁政思想得到齐国重视,排除D项。
20.【答案】D【解析】由材料“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以及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也相继出版”可知宗教改革推动了其他地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这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本民族的认同,增强民族国家观念,故选D项;启蒙运动推动民众精神的自由,排除A项;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理性主义的形成,材料内容与理性主义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发展,并不是欧洲国家主权的强化,排除C项。
21.【答案】B【解析】由材料“书法内容多为抄经之作,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佛遗教经》到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创作与佛教传播关系紧密,反映出书法创作与佛教传播相互影响的文化特征,故选B项;材料涉及时间不仅有魏晋南北朝还有隋唐时期,材料也不能体现出这一时期书法具有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艺术创作风格的融合的特点,逻辑推理错误,排除A项;雕版印刷术确实是在隋唐之交出现,但是材料体现不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推动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书法与佛教之间关系,未涉及道教、儒学,无法推知儒、释、道三教并行,排除D项。
22.【答案】B【解析】据材料“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鼓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促进改革”“秦政也,皆大盗也”可知这几人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宣传西方民主思想和变革精神,批判传统的专制主义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发展,顺应了甲午战后救亡图存的客观要求,故选B项;三名学者为了宣传西方思想,只是批判了传统文化中不合理的地方,不存在绝对文化观,排除A项;材料中三人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是为了打破君主专制制度的迷信,排除C项;材料中三位学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改革,不提倡民主共和思想,排除D项。
23.【答案】A【解析】由材料“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可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结合所学,这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于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经济建设,故选A项;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探讨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问题,排除B项;1949年6月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探讨中国民主革命建设,排除C项;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排除D项。
24.【答案】A【解析】由材料“这条潮湿的路在阳光的照耀下非常漂亮,并捕捉了过往人员和车辆的反射倒影”可知该绘画善于捕捉不同的光和色的瞬间印象,属于印象画派,故选A项;新古典主义强调英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排除B项;浪漫主义用夸张、想象的手法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排除C项;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反对传统,强调作者的主观感受,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25分)
(1)特点:近代英国:第一、二产业主导地位转换;钢铁业、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由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生产;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5分,任答三点即可)
新时期中国:产业结构发生转变;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依靠;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基本实现现代化。(5分,任答三点即可)
(2)近代英国:工业革命进行;殖民扩张大规模展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5分)
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5分,任答三点即可)
(3)历史经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从转变经济指导思想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和科技管理方式;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5分,任答三点即可)
26.【答案】观点:古希腊人的自由随社会发展而变化(雅典民主政治改革推动自由的发展)。
说明:如梭伦颁布的解负令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使债务奴隶获得人身自由;财产等级制和公民大会打破了氏族贵族的专权,使公民获得了政治自由;克利斯提尼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扩大了公民的政治自由;民主政治激发人的能动性与自信,有利于思想的自由与人文主义的发展。
【详解】依据问题要求,本题首先需要的是明确材料观点,通过通读整个材料,我们可知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即开门见山地明确了自己的观点,“古希腊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其次,根据本题指定的内容,“结合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史实”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说明,所以在回答时,需要用所学三个改革的相关史实,论证“受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推动”,民主政治推动了自由的不断发展。
27.【答案】(1)《申报》:秋瑾是学界爱国新女性的代表人物,被株连杀害,令人叹息。《时报》:秋瑾是女权革命的代表人物,革命是要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而非反清。《民报》:孙中山则认为秋瑾是为反清革命而殉难的英雄,大力宣传以唤醒民众。(9分)
(2)面对民族危亡和黑暗现实,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献身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面对封建礼教,敢于抗争,打破精神枷锁,要求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革新精神等。(6分)(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洛南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1.周灭商之后,从一个地方性族群发展为一个拥有广土众民的国家,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立足于地域关系的公共管理系统。但是,周仍沿袭原有的血缘氏族组织机制进行地域治理,也未能建立由税收支撑的公共管理机构来行使直接的土地所有权。这表明西周( )
A.对地方实行了直接有效的统治 B.将血亲关系与地域关系联结了起来
C.诸侯贵族拥有受封土地所有权 D.实现了由血缘政治向地域政治转变
2.1781年,刚卸任的法国财政大臣雅克·内克在思考法国的财政困境时惊叹于下述事实:英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远不及法国,但它竞能靠信贷来维持同法国的长期战争,这被当时人称为“世界的奇迹”。出现这一奇迹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体制影响财政动员的效率 B.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烈度差异
C.工业革命刺激社会财富的增长 D.殖民掠夺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3.下图为1915年10月12日马星驰发表的漫画《国庆日之回顾》。该漫画反映出当时( )
A.现代化国家的构建 B.宪政体制的实践
C.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D.社会共识的崩溃
4.1936年1月15日,西北办事处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规定“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等)都有选举权;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共两党关系有所缓和 B.中共意图组建联合政府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中共积极调整斗争策略
5.1811年,英国工人发起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卢德运动”,后来遭到失败。1836年英国工人掀起“宪章”运动,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这一变化说明英国( )
A.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提升 B.工人运动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社会贫富差距已逐渐缩小 D.经济发展淡化了工人的斗争意识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行使国家权力。这种权力配置结束于( )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78年
7.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目的是为改革开放营造环境
C.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调整 D.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基本一致
8.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强调自己的文化独特性,提升本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有学者认为,世界正进入一个多文明竞争的时代。“多文明竞争”实际反映了( )
A.美国文化霸权地位丧失 B.各国间的利益冲突加剧
C.国际秩序走向混乱状态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9.明中后期,大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工匠制作的文玩愈为世人所看重。之前多由匠人担任的造印者,现则多为文人担任,一些文人还成为了职业印人。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市民文化主导了社会思潮的方向
C.文化知识得到进一步普及 D.思想解放推动士人逐利之风盛行
10.工业化前期,由于纺纱、织布等技能逐渐被机器弱化,催生了大量童工,工人的实际收入下降,生存境况每况愈下。1840年之后,童工数量逐渐减少,工人的实际收入也逐步增长,到1900年涨幅达到了123%,出现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进步使工人的实际收入提高 B.工人运动不断争取权益
C.生产力发展使工作技术含量提高 D.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善
11.据记载,1891年1月,福建福州建宁有人购买机器,建立了一个机器制茶厂,其机器“租与建宁府种茶之家”,受到茶农欢迎,制茶厂“头一年对前来求焙制的人无收费,以后收费亦将远比手工收费为低”。该做法( )
A.推动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 B.顺应了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潮流
C.增强了中国制茶业的国际竞争力 D.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12.
表3 1957年我国部分产品计划产量增长表
产品名称 1952年产量 1957年计划产量 计划增长率
棉布 11163.4万匹 16372.1万匹 47%
食用植物油 72.4万吨 155.2万吨 114%
面粉 299.0万吨 467.0万吨 56%
盐 346.0万吨 593.2万吨 71%
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A.“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B.轻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C.政府重视社会民生问题 D.我国优先发展了重工业
13.1873年,晚清洋务重臣唐廷枢转投轮船招商局。在他十余年的苦心经营之下,轮船招商局打破了洋商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完成了南漕北运和“稍分洋商之利”的任务。这说明( )
A.中国海运率先引进工业革命成果 B.民族资本主义与洋人争利
C.帝国主义积极争夺在华的航运权 D.中国航运逐步走向近代化
14.193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成规模、有体系的应用无线电通讯技术;抗日战争时期,围绕安全和效率问题,中国共产党制定关于使用无线电通讯的一整套制度。中共重视无线电通讯的运用( )
A.意在掌握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动向 B.为了组织和保护国民革命进行
C.旨在普及抗日军民安全保密意识 D.反映科技助力中国革命的发展
15.1979年5月,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在其执政时期,大力推行福利制度革命:将国家支出集中于“最需要帮助的那些人”;强制推行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保险。对英国来说,这些措施( )
A.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 B.消除了社会阶级矛盾
C.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 D.加剧了“滞涨”现象
16.1928年,苏联政府成立征粮队在乌克兰地区共征得粮食2.72亿普特,占年度苏联征粮总量42%,对于不愿意配合的富农则采取打压措施。苏联在乌克兰地区大量征粮意在( )
A.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B.满足工业化的发展需求
C.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D.大规模推广农业集体化
17.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影子经济”(地下经济)发展迅速。表2为当时某些消费品的价格(以卢布计算),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国家零售 二手零售 集体商亭 影子经济
帽子 口红 冬装夹克* 毛衣 运动鞋* 香水 袜子* 15—20 1.5—5 180 50 35 15—80 1—3 40 12 1000 100—250 40 35—105 12 25 5 250—300 80 120 — 12 80 25—40 1500—3000 1000 1000 80—450 20—30
注:“*”指目前市场无货供应
表2
A.苏联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B.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C.宏观经济调节手段无效 D.苏联经济模式弊端凸显
18.
表5
1950年 1971年 1972年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美国 31.20% 9.70% 7.60%
日本 3.20% 12.40% 12.30%
西欧共同体各国 26.50% 30.00% 29.60%
表5为1950—1972各国黄金储备比重变化表。这一变化( )
A.提升了欧元的货币地位 B.加速了原有货币体系的解体
C.缓和了美欧的贸易竞争 D.导致了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
19.齐宣王(妫姓、田氏)就周武王讨伐殷纣王事,问孟子:“臣弑其君,可乎?”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这一观点( )
A.为“田氏代齐”提供了辩护 B.揭示了先秦政权更迭的实质
C.与法家变革和集权思想相契合 D.表明仁政思想得到了齐国重视
20.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以及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也相继出版。这说明宗教改革( )
A.促进了民众精神的自由 B.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形成
C.强化了欧洲国家的主权 D.利于增强民族国家观念
21.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异彩纷呈。作者的自由个性与思想活跃反映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内容多为抄经之作,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佛遗教经》到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展示的“颜筋柳骨”,楷书书体皆各领风骚、自成一派、极具个性。这一书法现象( )
A.体现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艺术创作风格的融合
B.反映书法创作与佛教传播相互影响的文化特征
C.促成雕版印刷术的兴起、佛教传播渐趋本土化
D.有助于统治者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政策
22.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严复通过大量介绍西学名著,鼓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促进改革;谭嗣同以独特的洞察力,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几人都( )
A.奉行绝对的文化观 B.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诉求
C.打破君主制度迷信 D.竭力提倡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23.在某个时期,毛泽东要求全党“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此,毛泽东发表了( )
A.《论十大关系》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新民主主义论》
24.下图所示为美国画家施尔德·哈森于1885年创作的作品《波士顿的雨天》。针对此作品,施尔德·哈森说道:“这条潮湿的路在阳光的照耀下非常漂亮,并捕捉了过往人员和车辆的反射倒影。”该作品的绘画风格是( )
A.印象主义 B.新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第II卷(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01—1871年,英国的农业、林业、渔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由34%下降到15%,制造业、矿业、建筑业由28%增加到42%并上升为主导产业。1700—1709年,英国铁和钢的进出口分别是16千吨和1.6千吨,1850—1859年,上述数据分别为44千吨和1225千吨。1765年,英国的纺织总量是价值50万磅的棉花,全部是手纺,1784年,这一总量跃升到1200万磅,全部是机纺,到1830年,棉布料占到了英国出口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而这竟是出自一个看不到棉花种植地的国家。
——摘编自南岭《三次产业革命的创新逻辑》
材料二
2018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分别为7.2%、40.7%、52.2%,第一、二、三产业的对比关系大体是1:4:5,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已经转变为三二一,经济发展已经转变为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增长。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工业化已经步入后期阶段,而且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2019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继续延续了三二一的增长态势。
——摘编自汪海波《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略(下篇)》
材料三
1978年以后,经济指导思想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以农轻重同步发展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激发了产业经济均衡发展的活力。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全能型”转向“效能型”;科技管理方式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摘编自《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述论(1949—2016)》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英国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经验。(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古希腊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征服自然之后,如何在城邦生活中追求自由成为了希腊人的关注点。在雅典,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后的雅典公民更珍视自由,宁愿“在民主政治制度下受贫困,也比在贵族专权统治下享受所谓的幸福好”。此外由于氏族血缘关系逐步消亡,个人需通过努力,方能获得幸福。这种变化又使雅典人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判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能“自由地思考这个世界,而不受外界权力的影响来追求真理”。这样的自由,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人就开始大胆的表达了。
——摘编自复旦大学易兰《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
依据材料指出作者观点,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史实加以说明。
2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秋瑾被清政府以革命罪杀害后引起舆论的不同反应。《申报》云:“秋瑾女士曾至日本游学,程度颇高。近被人指为徐锡麟党羽,遂被拿获,立予斩决,闻者莫不懔懔”。秋瑾“殊负新学名誉,此次惨被株连,无不同声叹息。”《时报》则发表文章称秋瑾是一个如“俄之苏菲亚、法之罗兰夫人”的女权革命者。“(秋瑾)女士平时持论谓:女子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仰给男子,今新少年动曰‘革命,革命’。吾谓革命当自家庭始。所谓男女平权是也。”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16号以整页的篇幅刊登了徐锡麟与秋瑾的大幅照片,孙中山则说:“秋侠虽已捐躯,火神依然存在,毋忘我浙东受难同志。”
材料二:范文澜说:“秋瑾是中国历史上妇女的伟大代表人物。”“她认定革命是救国的唯一道路”,并“坚决走革命道路”。“她在轩亭口从容就义,用纯洁的血为中国妇女画出了一条鲜明的路线来,后来千千万万的爱国妇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加了革命队伍,正像秋瑾所希望的那样,为‘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
(1)请概括材料一对秋瑾之死的不同评价?
(2)结合材料指出秋瑾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