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高三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
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吕思勉先生形容西周时期的重要特征时指出:“以贵族食于人,可以聚族而居。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处。因此宗法仅贵族独有之。而秦汉以后,“非士大夫豪族”逐渐成为宗族的重要部分,他们同财聚居、尊祖敬宗。这一变化表明( )
A. 中央集权制得到巩固 B. 宗法政治色彩减弱
C. 阶层流动性逐渐增强 D. 城市商品经济活跃
2. 有位史学家这样评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下列各项中,“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
A. 道家 B. 墨家 C. 法家 D. 儒家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徒关东和关西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诸如南匈奴、羯族、羌族、鲜卑等,建立政权后就实行屯田、分土定居和计口授田等措施,从而基本上实现了由游牧或半农半牧转向农业定居。这一变化( )
A. 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 B. 实现了民族政权的胡汉分治
C. 助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D. 增强了边疆地区的华夏认同
4. 宋代的政治制度,除官职之外,另有所谓“差遣”。也就是说,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纵使是宰相的分内之事,皇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 目的是使职官与“差遣”制衡 B. 旨在削弱宰相的权力
C. 体现了以小制大的政治智慧 D.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5. 明清时期,河北枣强县“男勤于织,女勤于纺,通功易事,赖以生活,小民生计,十居八九”:河南孟县“通邑男女唯赖纺织营生糊口”:江西南昌县“乡村无不纺纱织布之家,勤者男女更代而织,鸡鸣始止”。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赋税负担促使农民转移生产领域 B. 农村生产与市场联系的密切
C. 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 D. 妇女社会地位得以显著提升
6. 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主张发展实业以“强国强民、富国御辱”;甲午战争后,张提出轻工业以棉为纲,重工业以铁为纲的“棉铁主义”: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振兴实业的“要道五条”;五四运动后,部分国人提出“振兴实业,挽回权利”的口号,大力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这些主张和政策( )
A. 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B. 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C. 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D. 推动了近代实业救国思想兴起
7. 下面是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漫画《太多的高利贷者》,漫画中,20世纪初,在协同作战获胜后,俄国沙皇,德国皇帝和英国国王手中都拿着要求清政府赔款的条文,一个中国人双膝跪地,似乎在惊呼“天啊,还要不要人活了”。漫画右侧的是山姆大叔,他若有所思地注视着这一切,漫画反映的这一历史现象( )
A. 推动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 体现出帝国主义合谋“门户开放” D. 表明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
8. 下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图2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两图反映出( )
图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图2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A. 党确定了中国国情革命道路 B. 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中国化
C. 正确革命道路推动革命发展 D.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成共识
9. 1939年,边区政府向各分区和县区乡政府发出训令,改边区议会为边区参议会。至此,边区议会正式改为边区参议会,并行使各项监督选举权利,边区以下的各级议会也相应改为参议会。边区政府的这一举措( )
A. 体现了中共对民主建设的探索 B. 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初步形成
C. 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D. 壮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力量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留学生归国潮,下面是1953~1963年归国留学生学科分布统计况。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 )
专业 人数 百分比/% 专业 人数 百分比/%
特种 666 8.5 卫生 348 4.5
理科 1082 18.8 文教 506 6.5
工科 4226 54.1 经济 161 2.0
农科 434 5.6 政法 137 1.7
林科 113 1.4 体育艺术 150 1.9
A. 外交政策的日渐成熟 B. 科技重大成就的巨大吸引力
C. 完整学科体系的建成 D. 社会主义建设亟需实用人才
11. 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 )
A.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方案 B. 旨在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C. 维护了世界各国利益 D. 强化了联合国向心力
12. 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 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 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 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C. 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支持 D. 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13. 在黑死病的冲击下,14世纪欧洲人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一方面它促使人们对于基督所讲的爱心对于自身既定的存在方式进行了思索;另一方面,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力的百般珍惜。这反映了当时( )
A. 宗教神学思想遭受抛弃 B. 欧洲历史转折契机来临
C. 瘟疫横行导致道德败坏 D. 传统理性主义潜滋暗长
14. 1713年,英国外交委员会通过了一份结束欧洲战争条约,安妮女王将条约提交枢密院,要求予以通过.枢密院院长克蒙德里强调枢密院决策权的独立性,并顶撞了女王,结果他为自己的轻率举动而受惩罚,丢了官职。这表明,当时英国( )
A. 代议机构形同虚设 B. 固守传统的君权观念
C. 内阁的权力在膨胀 D. 君主立宪制尚需完善
15. 下图所示为近代世界某一时期贸易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西欧的殖民活动影响了国际分工 B. 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
C. 自由贸易使欧洲工业品大量实现外销 D.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6. 下面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早期德、英美三国工业生产数据变化表(以1913年为100%,单位:%)。对表中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这一时期( )
国别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 34 44 53 62 79 85 100
美国 14 11 17 39 64 89 100
A. 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B. 科技是影响三国工业发展速度的关键
C. 英德之间争夺世界市场斗争激烈 D. 美国取代了英国的世界工业霸主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各国除继续在中国遍设各种工厂外,还进一步夺取筑路和开矿的权利,用直接投资和高利贷两种方式把持中国铁路、矿山。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设立练兵处,开始改革军制。慈禧太后于1906年9月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1911年成立内阁。据不完全统计,1902-1911年,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在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推动下,资产阶级领导的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拒俄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据统计,革命党人先后在国内外创办了约一百二三十种报刊,用以“灌输最新学说”“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展开了建立革命组织的活动,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并多次组织武装起义。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呈现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4年,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帝国。其统治者不仅继承了传统“华夷一体”的理念,还提出了“中外一体”的思想,即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并以积极的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中央,清朝设立理藩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在地方则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世政不易其宜”的方针下实施了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土司等制度,对于少数民族上层则施以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安抚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腾治理》
材料二 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是西部的开发和治理,广袤而肥沃的土地,成为人们长途跋涉向西推进的直接动力。18世纪后期,美国通过多部土地法案,以法定的形式将西部土地投入市场,1862年更为宽松的《土地法》进一步刺激了移民涌入。在加快西部开发的同时,美国政府还注意推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西部的移植。1789年美国宪法规定,新建各州必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此后,西部各州通过创制权、公民投票权、罢免权等,将立法置于公民监督之下。此外,美国逐渐放弃“盎格鲁遵从”理论,转而推行“熔炉”政策,以达到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集体,通过相互竞争和合作,共同实现“美国梦”的目的。然而,在“熔炉”政策实施过程中,美国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案》等不断强迫印第安人西迁,以掠夺土地,在加速印第安人同化的同时,也致使美国印第安人至19世纪末仅剩下2万余人。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清朝与美国边疆治理政策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清朝与美国的边疆治理对中国现代边疆治理的借鉴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的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编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
材料二 1945年10月至今,法国社会保障制度向全国逐步推广并日臻完善,开始运作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国家承担各种社会风险。1945年10月,国民议会通过《社会福利法》,意在法国的社会保险逐步从领薪者扩展到其他所有社会群体,全体法国居民成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保护对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法国的社会保障到20世纪70年代初已基本完善。1945年只有一半法国人享受社会保障,到1978年,在法国居留的合法居民基本全部享有社会保障,政府财政支出大幅提升。
——摘编自顾俊礼《福利国家论析:以欧洲为背景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行贫困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社会保障制度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先秦,融合儒道、综汇百家,通过《易传》《中庸》,会通人文与自然,达到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高潮;从魏晋到隋唐,易、老、庄三玄及佛学彼此交汇,会通儒释道,综合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走向,中华文化又赢得旺盛的生命机制,形成恢宏博大的格局;宋元明清,佛学思辨融入儒学体系,分别强调内圣与外王的理学和经世实学应运而兴,相激相荡,中华文化走向精微深邃。至于贯穿古代全过程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互补,彼此相反而又相成,迭起波澜,增添异彩。中华文化在这一曲折进程中,既多有变通,又保持着自我,于跌宕起伏中一以贯之,正所谓“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中华文化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逻辑严密。)
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吕思勉先生形容西周时期的重要特征时指出:“以贵族食于人,可以聚族而居。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处。因此宗法仅贵族独有之。而秦汉以后,“非士大夫豪族”逐渐成为宗族的重要部分,他们同财聚居、尊祖敬宗。这一变化表明( )
A. 中央集权制得到巩固 B. 宗法政治色彩减弱
C. 阶层流动性逐渐增强 D. 城市商品经济活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以贵族食于人,可以聚族而居。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处。因此宗法仅贵族独有之”意思是贵族可以依靠原有的封地统治和被人供养,利用宗法原则使宗族聚集在一起,而平民是被人统治,供养别人,血缘关系不是最重要的,可见西周的宗法制有利于维系贵族的政治特权。秦汉以后,“非士大夫豪族”只是同财聚居,没有明确的政治权力的区别,可见材料的变化反映了宗法政治色彩减弱,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巩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C项;产量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 有位史学家这样评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下列各项中,“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
A. 道家 B. 墨家 C. 法家 D. 儒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与法家强调集权的主张有关,故C项正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徒关东和关西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诸如南匈奴、羯族、羌族、鲜卑等,建立政权后就实行屯田、分土定居和计口授田等措施,从而基本上实现了由游牧或半农半牧转向农业定居。这一变化( )
A. 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 B. 实现了民族政权的胡汉分治
C. 助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D. 增强了边疆地区的华夏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后,推动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C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决定了土地兼并无法根除,排除A项;材料的做法有利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对华夏族文化的认同,排除B项。故选C项。
4. 宋代的政治制度,除官职之外,另有所谓“差遣”。也就是说,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纵使是宰相的分内之事,皇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 目的是使职官与“差遣”制衡 B. 旨在削弱宰相的权力
C. 体现了以小制大的政治智慧 D.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的政治制度,除官职之外,另有所谓差遣”,“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帝别敕‘差遗’……纵使是宰相的分内之事,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可知帝为了削弱官员权利,设差遣,是为了加强皇权,D项正确;使职官与“差遣”制衡不是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并不只限于削弱相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以小制大,排除C项。故选D项。
5. 明清时期,河北枣强县“男勤于织,女勤于纺,通功易事,赖以生活,小民生计,十居八九”:河南孟县“通邑男女唯赖纺织营生糊口”:江西南昌县“乡村无不纺纱织布之家,勤者男女更代而织,鸡鸣始止”。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赋税负担促使农民转移生产领域 B. 农村生产与市场联系的密切
C. 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 D. 妇女社会地位得以显著提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赖以生活,小民生计,十居八九”“通邑男女唯赖纺织营生糊口”“勤者男女更代而织,鸡鸣始止”,反映了农村生产的布是为了供给市场,农村生产与市场联系的密切,B项正确;农村纺织业的发展是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场的扩大,不是由于沉重的赋税负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无关民营手工业经营模式的变革,排除C项;农村纺织业的繁荣无法看出妇女地位的显著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
6. 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主张发展实业以“强国强民、富国御辱”;甲午战争后,张提出轻工业以棉为纲,重工业以铁为纲的“棉铁主义”: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振兴实业的“要道五条”;五四运动后,部分国人提出“振兴实业,挽回权利”的口号,大力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这些主张和政策( )
A. 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B. 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C. 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D. 推动了近代实业救国思想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不同时期的经济主张,均有发展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思想,有利于推动经济的近代化和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的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较弱,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创办的企业,材料中的洋务运动军事企业为官办性质,排除C项;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战后,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下面是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漫画《太多的高利贷者》,漫画中,20世纪初,在协同作战获胜后,俄国沙皇,德国皇帝和英国国王手中都拿着要求清政府赔款的条文,一个中国人双膝跪地,似乎在惊呼“天啊,还要不要人活了”。漫画右侧的是山姆大叔,他若有所思地注视着这一切,漫画反映的这一历史现象( )
A. 推动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 体现出帝国主义合谋“门户开放” D. 表明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合谋侵华,清政府战败被迫同英、俄、日、法、德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中的赔款数额在近代史上最庞大,漫画《太多的高利贷者》是对列强赤裸裸的压榨形象的表达,表明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D项正确;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项;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美国主张“门户开放”,不是帝国主义合谋“门户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下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图2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两图反映出( )
图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图2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A. 党确定了中国国情革命道路 B. 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中国化
C. 正确革命道路推动革命发展 D.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成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共逐渐探索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1929年到1939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革命形势成燎原之势,反映了正确革命道路推动革命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党确立革命道路的信息,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材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成果的表现,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完成,排除B项;材料是践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但并不表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成共识,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39年,边区政府向各分区和县区乡政府发出训令,改边区议会为边区参议会。至此,边区议会正式改为边区参议会,并行使各项监督选举权利,边区以下的各级议会也相应改为参议会。边区政府的这一举措( )
A. 体现了中共对民主建设的探索 B. 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初步形成
C. 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D. 壮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区议会正式改为边区参议会,并行使各项监督选举权利”说明边区参议会起到民主监督作用,反映了中共对民主建设的探索,A项正确;联合抗日的局面在1937年已经形成,排除B项;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排除C项;边区政府属于抗日民主政权,材料边区政府的做法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留学生归国潮,下面是1953~1963年归国留学生学科分布统计况。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 )
专业 人数 百分比/% 专业 人数 百分比/%
特种 666 8.5 卫生 348 4.5
理科 1082 18.8 文教 506 6.5
工科 4226 54.1 经济 161 2.0
农科 434 5.6 政法 137 1.7
林科 113 1.4 体育艺术 150 1.9
A. 外交政策的日渐成熟 B. 科技重大成就的巨大吸引力
C. 完整学科体系的建成 D. 社会主义建设亟需实用人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格信息来看,留学生学科分布范围广泛,有理科、工科、卫生等专业,大多都是较为实用型学科,结合时间1953—1963年,此时我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以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建设亟需实用人才,D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外交政策的变化,排除A项;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完整学科体系并未建成,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1. 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 )
A.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方案 B. 旨在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
C. 维护了世界各国利益 D. 强化了联合国向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联合国宪章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由材料“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方案,A项正确;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而非只顾及中国利益,排除B项;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了遵守世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的国家的利益,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效果,是否强化了联合国向心力不得而知,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 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 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 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C. 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D. 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等信息可知,城市以法律的形式获得了自治权,适应当时王权加强的需要,B项正确;封君封臣制产生于中世纪早期,排除A项;12、13世纪,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C项;12、13世纪还未产生新型生产方式,排除D项。
13. 在黑死病的冲击下,14世纪欧洲人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一方面它促使人们对于基督所讲的爱心对于自身既定的存在方式进行了思索;另一方面,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力的百般珍惜。这反映了当时( )
A. 宗教神学思想遭受抛弃 B. 欧洲历史转折契机来临
C. 瘟疫横行导致道德败坏 D. 传统理性主义潜滋暗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一方面它促使人们对于基督所讲的爱心对于自身既定的存在方式进行了思索;另一方面,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力的百般珍惜”反映黑死病的爆发使人们对宗教信仰和旧的生活方式的产生怀疑与反思,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冲击了当时基督教神学束缚,引发了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历史转折,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大多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并没有抛弃宗教神学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道德败坏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文主义潜滋暗长,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713年,英国外交委员会通过了一份结束欧洲战争的条约,安妮女王将条约提交枢密院,要求予以通过.枢密院院长克蒙德里强调枢密院决策权的独立性,并顶撞了女王,结果他为自己的轻率举动而受惩罚,丢了官职。这表明,当时英国( )
A. 代议机构形同虚设 B. 固守传统的君权观念
C. 内阁的权力在膨胀 D. 君主立宪制尚需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初,安妮女王控制枢密院,拥有较大行政权,并非虚位元首,表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待进一步完善,D项正确;英国的代议机构是议会,议会拥有立法权,并非形同虚设,排除A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已推翻了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统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阁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下图所示为近代世界某一时期的贸易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西欧的殖民活动影响了国际分工 B. 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
C. 自由贸易使欧洲工业品大量实现外销 D.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洲直接贸易,欧洲、美洲、非洲形成三角贸易关系,欧洲对外贸易的空间扩大,世界市场范围空前扩大,流通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多,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项正确;工业革命影响国际分工,排除A项;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工业革命时期产生自由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下面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早期德、英美三国工业生产数据变化表(以1913年为100%,单位:%)。对表中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这一时期( )
国别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 34 44 53 62 79 85 100
美国 14 11 17 39 64 89 100
A. 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B. 科技是影响三国工业发展速度的关键
C. 英德之间争夺世界市场斗争激烈 D. 美国取代了英国的世界工业霸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德国和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源地和中心。材料中美国和德国迅速赶超英国,与美国和德国较广泛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新科技成就有关,即科技是影响三国工业发展速度的关键,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英德争夺世界市场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美国美国取代英国的世界世界霸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各国除继续在中国遍设各种工厂外,还进一步夺取筑路和开矿的权利,用直接投资和高利贷两种方式把持中国铁路、矿山。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设立练兵处,开始改革军制。慈禧太后于1906年9月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1911年成立内阁。据不完全统计,1902-1911年,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在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推动下,资产阶级领导的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拒俄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据统计,革命党人先后在国内外创办了约一百二三十种报刊,用以“灌输最新学说”“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展开了建立革命组织的活动,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并多次组织武装起义。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呈现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原因。
【答案】(1)时代特征: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清政府改革;阶级矛盾尖锐;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2)发展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推动;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西学东渐的影响;清政府的改革。
【解析】
【详解】(1)时代特征:根据材料“《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各国除继续在中国遍设各种工厂外,还进一步夺取筑路和开矿的权利”可知,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根据材料“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设立练兵处,开始改革军制。”可知,清政府改革;根据材料“在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推动下,资产阶级领导的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拒俄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可知,阶级矛盾尖锐,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根据材料“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展开了建立革命组织的活动,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并多次组织武装起义。”可知,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2)原因:根据材料“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根据材料“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展开了建立革命组织的活动,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并多次组织武装起义。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可知,资产阶级的推动;根据材料“1902——1911年,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在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推动下,资产阶级领导的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拒俄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可知,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根据材料“革命党人先后在国内外创办了约一百二三十种报刊,用以‘灌输最新学说’‘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可知,西学东渐的影响;根据材料“1901年清廷宣布'政......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可知,清政府的改革。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4年,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帝国。其统治者不仅继承了传统“华夷一体”的理念,还提出了“中外一体”的思想,即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并以积极的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中央,清朝设立理藩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在地方则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世政不易其宜”的方针下实施了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土司等制度,对于少数民族上层则施以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安抚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腾治理》
材料二 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是西部的开发和治理,广袤而肥沃的土地,成为人们长途跋涉向西推进的直接动力。18世纪后期,美国通过多部土地法案,以法定的形式将西部土地投入市场,1862年更为宽松的《土地法》进一步刺激了移民涌入。在加快西部开发的同时,美国政府还注意推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西部的移植。1789年美国宪法规定,新建各州必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此后,西部各州通过创制权、公民投票权、罢免权等,将立法置于公民监督之下。此外,美国逐渐放弃“盎格鲁遵从”理论,转而推行“熔炉”政策,以达到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集体,通过相互竞争和合作,共同实现“美国梦”的目的。然而,在“熔炉”政策实施过程中,美国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案》等不断强迫印第安人西迁,以掠夺土地,在加速印第安人同化的同时,也致使美国印第安人至19世纪末仅剩下2万余人。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清朝与美国边疆治理政策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清朝与美国的边疆治理对中国现代边疆治理的借鉴意义。
【答案】(1)同:都注重立法保障;都注重民族间的交融;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异:清朝以政治目的为主,美国以经济目的为主;清朝实行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美国则以白人为主,走民族同化之路;清朝专制主义色彩浓厚,美国体现了一定民主政治性质。
(2)借鉴意义:要重视边疆治理;边疆治理过程中要推行合适的民族政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经济开发、民主政治建设与文化认同构建要协同推进。
【解析】
【详解】(1)同:根据材料“清朝……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法规”“美国通过多部土地法案”“1789年美国宪法规定,新建各州必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得出都注重立法保障;根据材料“满清……统治者不仅继承了传统‘华夷一体’的理念,还提出了‘中外一体’的思想”“美国……推行‘熔炉’政策,以达到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集体,通过相互竞争和合作,共同实现‘美国梦’的目的”,得出都注重民族间的交融;结合所学,清朝与美国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边疆治理,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异:根据材料“以积极的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得出清朝以政治目的为主,根据材料“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是西部的开发和治理”,得出美国以经济目的为主;根据材料“‘修其教不易其俗,齐世政不易其宜’的方针”,得出清朝实行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根据材料“逐渐放弃‘盎格鲁遵从’理论,转而推行‘熔炉’政策”,得出美国以白人为主,走民族同化之路;根据材料“实施了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土司等制度”,得出清朝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根据材料“1789年美国宪法规定,新建各州必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得出美国体现了一定民主政治性质。
(2)借鉴意义:综合材料信息,清朝与美国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边疆治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得出要重视边疆治理;根据材料“‘修其教不易其俗,齐世政不易其宜’的方针”,得出边疆治理过程中要推行合适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对于少数民族上层则施以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安抚政策”“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得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材料信息,清朝以政治目的为主,美国以经济目的为主,得出经济开发、民主政治建设与文化认同构建要协同推进。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的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编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
材料二 1945年10月至今,法国社会保障制度向全国逐步推广并日臻完善,开始运作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国家承担各种社会风险。1945年10月,国民议会通过《社会福利法》,意在法国的社会保险逐步从领薪者扩展到其他所有社会群体,全体法国居民成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保护对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法国的社会保障到20世纪70年代初已基本完善。1945年只有一半法国人享受社会保障,到1978年,在法国居留的合法居民基本全部享有社会保障,政府财政支出大幅提升。
——摘编自顾俊礼《福利国家论析:以欧洲为背景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行贫困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1)特点:以立法为保障;不断发展完善;受经济理论影响;强化政府责任;没有根本解决贫困问题。
(2)简评:有利于改善广大群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材料“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可得出以立法为保障;由材料“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可得出受经济理论影响;由材料“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可得出强化政府责任;由材料“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可得出没有根本解决贫困问题。
【小问2详解】
要一分为二地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由材料“国的社会保险逐步从领薪者扩展到其他所有社会群体”,可得出有利于改善广大群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由材料“政府财政支出大幅提升”,可得出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资本主义社会地本质决定了不可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先秦,融合儒道、综汇百家,通过《易传》《中庸》,会通人文与自然,达到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高潮;从魏晋到隋唐,易、老、庄三玄及佛学彼此交汇,会通儒释道,综合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走向,中华文化又赢得旺盛的生命机制,形成恢宏博大的格局;宋元明清,佛学思辨融入儒学体系,分别强调内圣与外王的理学和经世实学应运而兴,相激相荡,中华文化走向精微深邃。至于贯穿古代全过程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互补,彼此相反而又相成,迭起波澜,增添异彩。中华文化在这一曲折进程中,既多有变通,又保持着自我,于跌宕起伏中一以贯之,正所谓“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中华文化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一:中国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阐释:春秋时孔子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西汉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同时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宋代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在传承中发展。
示例二
论题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阐释:先秦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孟子、荀子等人发展了孔子儒学;西汉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宋代儒家学者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继承发展,形成进步思潮;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春秋诗经,战国楚辞,汉代魏晋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发展。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解析】
【详解】本题为观点阐述类题目,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首先,围绕“中华文化发展”这一中心,根据材料“在先秦,融合儒道、综汇百家......从魏晋到隋唐,易、老、庄三玄及佛学彼此交汇,会通儒释道......宋元明清,佛学思辨融入儒学体系,分别强调内圣与外王的理学和经世实学应运而兴”提炼观点为中国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或者,根据材料“至于贯穿古代全过程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互补,彼此相反而又相成,迭起波澜,增添异彩。中华文化在这一曲折进程中,既多有变通,又保持着自我,于跌宕起伏中一以贯之”提炼观点为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其次,根据提炼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阐述,如:中国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春秋时孔子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西汉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同时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宋代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或者,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先秦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孟子、荀子等人发展了孔子儒学;西汉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宋代儒家学者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继承发展,形成进步思潮;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春秋诗经,战国楚辞,汉代魏晋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发展。
最后,对观点总结升华,再次明确观点的正确性,如:中国文化在传承中发展;或者,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PAGE
18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