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综合训练(答案)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综合训练(答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综合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图示所显示的西欧封建制最终确立的时间应是( )
A.A B.B C.C D.D
2、在西欧庄园制模式下,农民有意把自己的份地分成许多条田,与其他人的土地交错分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真有自然灾害来临,也不至于同时摧毁整个地区。这种份地经营模式( )
A.分散了农民承担的风险 B.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C.提升了抵御天灾的水平 D.减轻了庄园主剥削
3、下图坐标中,曲线所反映的是西欧( )
A.教权演变 B.王权演变 C.贵族权力变化 D.市民权力变化
4、9世纪,阿拉伯帝国银行业发达,巴格达总银行在各城市设有分行,使用金银两种货币。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
A.商业贸易比较兴盛 B.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枢纽
C.经济实力领先世界 D.沟通了各洲之间的联系
5、下图是非洲某文明的重要遗址,“1986年,遗址已经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里也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并因此闻名世界,让人惊叹不已。”该遗址是( )
A.大津巴布韦 B.摩加迪沙 C.阿克苏姆王国 D.桑海帝国
6、中世纪欧洲出现了很多属于骑士文学的作品,它们所讲述的一般都是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打败祸害一方的恶人的故事。且在主人公的经历中,包含了大量非宗教因素。骑士文学兴起的制度背景是( )
A.教会权力的膨胀 B.封建等级的实施
C.议会制度的形成 D.古典民主制的传承
7、“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反映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
A.是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的产物 B.国王或皇帝是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
C.封臣的主要义务是向封君进贡财物 D.封君封臣以契约关系明确权利和义务
8、下图描绘了中古西欧的“三种人”(僧侣、骑士、农民)。该图反映了( )
A.中古西欧的社会分工体系 B.封君封臣制度的逐渐衰落
C.封建庄园农奴制度的瓦解 D.基督教会主导地位的丧失
9、从罗马法的基本法《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其法律发展原因涉及到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变化,它们所提供的技术条件以及法律需求促成了《民法大全》开拓法律的规范空间。这反映了罗马法( )
A.与时俱进并且为现实社会服务 B.适用于协调帝国民族区域矛盾的需要
C.原则与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完善 D.最大限度扩大公民权以维护民主政治
10、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货物主要靠船只运送 B.贸易范围几乎是当时已知世界的极限
C.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主要桥梁 D.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
11、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下列关于西欧庄园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奴份地所有权属于农奴
③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
④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中世纪欧洲人们“只知有教,不知有国”,国家意识淡薄。11世纪以后此种情况有所改变,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出现这种改变的直接原因是( )
A.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 B.基督教会威信的不断下降
C.封君封臣制度的逐渐废除 D.国王不断扩大其领地
13、11-13世纪,西欧城市兴起,西欧的城市如法兰克福、伦敦、威尼斯、热那亚、巴黎、佛罗伦萨等都是这一时期兴起的。西欧城市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 )
A. 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 B. 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
C. 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D. 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14、下图是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政教分离政治稳定 B.文化兴盛独立发展
C.经济繁荣领先世界 D.贸易发达范围广泛
15、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
②都信奉伊斯兰教
③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
④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论及中古时期的欧洲,有学者认为:“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下列史实中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有( )
①城市取得自治
②大学开始兴办
③封建王权加强
④神权逐步衰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吴于廑、齐世荣在《世界史》里说:“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不分宗教领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 )
A.融合与吸收 B.交流与改造 C.模仿与超越 D.传承与复兴
18、伊凡四世(1530—1584)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此举使得俄罗斯(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废除了农奴制度 C.缓和了社会矛盾 D.摆脱了蒙古统治
19、12世纪,欧洲封建贵族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金钱已经开始腐蚀领主与封臣的关系,贵族与国王对封臣的依赖越来越少,对商队和领薪官员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主要因为( )
A.封君封臣制度的解体 B.欧洲城市经济的发展
C.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D.商业革命的发生扩展
20、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声称,哈里发不再是先知的代理人,而是真主安拉在人世间的代表:巴格达城的中心为皇宫所在地,改变了以往伊斯兰城市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格局。这些变化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权威 C.废除政教合一 D.统治中心变迁
21、由于城镇通过工商业成为了封建制度中最富有的成员,领主自然在需要钱财的时候找上门来,但需求与榨取最后变得难以忍受,就爆发了封建主与市民之间的长期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是( )
A.基督教会势力范围扩大 B.城市赢得一定程度自治
C.人文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君主立宪政体得以建立
22、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在改革过程中,特别关注了采邑上的基督徒农民状况,确定了他们应缴纳的什一税和牲口税,使他们逐渐摆脱了农奴或雇农的悲惨境地。显然,相比于同时期的欧洲,他的政策有一定的相对优越性。这一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
A.建立了封君封臣的体制 B.为征伐拜占庭提供了兵源
C.授予了农民土地所有权 D.有助于缓和宗教间的矛盾
23、庄园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包括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里的村民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3天为庄园主干活。这段材料说明( )
A.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B.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C.庄园里的村民实行集体劳动 D.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
24、中世纪早期,法国国王的收入主要来自王室领地。中世纪晚期,向臣民征收的国家赋税取代封建赋税成为法国君主收入的主要来源,国王从“靠自己活”转向“靠臣民活”。这一变化说明法国( )
A.庄园经济瓦解 B.封建王权不断强化
C.等级君主制建立 D.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25、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马门(813—833年在位)曾派学者访问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并将其译成阿拉伯文。马门还在巴格达创立一所规模宏伟的智慧宫,不仅有穆斯林,还有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及信仰其他宗教的学者在此工作。马门的上述举措( )
A.开创了多种宗教并行的局面 B.促进了阿拉伯文明的崛起
C.改变了帝国对外扩张的方式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二、材料题
26、材料 公元645年,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改革——大化改新拉开了序幕。大化改新的直接目标是打击氏族豪强势力,强化天皇的统治地位。646年,孝德天皇发布《改新诏书》。在政治领域,仿照中国唐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模式,在天皇之下设立二官八省为中央机构;编撰了《大宝律令》《养老律令》等,以法律的形式把改革成果固定下来。在经济领域,模仿中国的均田制,宣布土地直属国家,国家按照公民人数班授口分田,全国实行统一的租庸调制。在社会领域,建立了户籍制度和以天皇为最高层级的、极其严格的等级身份秩序。在文化领域,仿照中国的做法,开始了官修正史。720年完成的《日本书纪》,是完全用汉字写成的第一部正史。书中用权威的语言赞美和神化天皇,成为后世天皇绝对化的重要源头。
——摘编自乔明顺《简明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本大化改新进行评价。
27、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责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中古时期的亚洲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小玉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随着文明的扩张,中古时期的亚洲出现了2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请写出这两个国家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日本为例说明“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世纪文明的总体特征。
28、基督教会经历了由兴起、鼎盛到衰落的历程,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没有一个强有力国家组成民间社会时,基督教居然能够维持,这是欧洲得以继续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教会有能力把世俗的目标经由宗教条例合法化。最初,教会把一周7日的第一天礼拜日定为“主日”,在这一天,任何人不得攻击他的敌人,以营造一种比较和平的社会氛围。不久以后,又陆续发展出各种圣日,在圣日也不能攻打敌人。而后,又提出所谓“神的休战日”:还规定在集市的日子不得争战……
——[荷兰]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材料二 16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首岁教捐法规定”,主教等高级教士就任新职时不得将圣俸收入交给罗马教皇,而应将第一年的全部收入,及其后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上缴英国国王。“禁止上诉法规定”,有关遗产继承与婚姻方面的案件不得从坎特伯雷大主教法庭或约克大主教法庭上呈现到罗马教皇法庭。“自尊法”规定,国王及其继承者应被尊为英国教会在尘世的惟一最高首脑。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神”与人是不能直接交往的,它必须有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教会。如果神与人能直接交往,信徒们不必借助教会就能得救,那么收会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了,这样的结局显然对教会更为危险。教会要保持神与人之间的中间人地位,就必须具有解释神启真理的能力。而要令入信服地解释神启真理,他就不能抛弃理性与逻辑思维的方法。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教会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生活中教会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
据材料二,概括上述法令对英国所产生的影响。
(3)请概括材料三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通过观察图中的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到公元11世纪初,西欧封建制才最终确立,D项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根据“如果真有自然灾害来临,也不至于同时描毁整个地区”可知这种经营模式有利于分散风险,故选A;这种生产模式是为了分担风险,并没有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抵御天灾的水平,更不能因为这种经营模式而减轻庄园主的剥削,排除BCD。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8世纪至13世纪,西欧社会教权势力强大,而王权势力弱小;13世纪至17、18世纪,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欧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王权势力有所上升;最后,在17、18世纪后,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陆续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世俗王权再次走向了低谷;综上,故选B。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银行业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因此根据阿拉伯帝国的商业发展情况来看,当时的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结果,A正确;B、C无法从材料得出,故排除;当时美洲仍然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故D排除。故选:A。
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结合所学可知,大津巴布韦遗址地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以石头城建筑群体著称,故A项正确。B项位于东部非洲偏北的印度洋海岸,与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不符,排除。C项位于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与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不符,排除。D项位于西非地区,与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不符,排除。故选:A。
6、答案:B
解析:骑士作为中世纪欧洲贵族的底层,其形成和发展受制于封建等级制的实施,故选B项,排除D项;A、C两项与骑士阶层的形成和骑士文学的兴起无关,故排除A、C两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可得出这是西欧封君封臣制之下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均排除。故选:D。
8、答案:D
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受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罗马法从《十二铜表法》发展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这说明罗马法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并且为现实社会服务,A项正确;B项是万民法的特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并且为现实社会服务,不是强调其原则和内容的更新与完善,排除C项;罗马没有实行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阿拉伯帝国的贸易范围涉及东亚的中国、南亚的印度、东南亚的马来群岛、中亚和突厥、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东欧的俄罗斯以及非洲东部,在美洲新大陆发现之前,这几乎是当时已知世界的极限,故B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材料说的是经济交流,而不是文化交流,故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人贸易范围广,而不是垄断,故排除D。故选:B。
1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故①正确;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他们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故④正确;②错误;庄园内部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体现,故③正确。本题选A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是西欧国家王权加强的间接原因,排除A;这一时期基督教会的威信没有下降,封君封臣制度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B、C不符合史实;11世纪后英法等国国王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增强了其经济实力,这是王权呈加强之势的直接原因,故D正确。
1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兴起的城市以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中心。在西欧城市兴起的过程中,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它进一步分化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这样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准备了条件,故C正确。西欧城市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故A错误。B中的普遍不符合史实,排除。D中的彻底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C。
14、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的路线遍布亚洲和非洲,说明的是阿拉伯帝国的贸易范围发达,D正确;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体制,A排除;材料与文化兴省及经济繁荣无关,B、C排除。故选:D。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亚两大帝国的情况,两大帝国的地理位置、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具有相似性,故A项正确。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是奥斯曼帝国,与阿拉伯帝国无关。
16、答案:A
解析:根据“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可得出其强调的是中古时期欧洲的转变与变化,其中包含了欧洲的城市取得自治,大学开始兴办,封建王权加强,故①②③正确;中古时期的欧洲神权并没有衰落,故排除④。故选:A。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帝国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且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使得这些文化熠熠生辉,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融合与吸收的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阿拉伯对异域文化的改造,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阿拉伯对异域文化的模仿与超越,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拉伯对异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故D项错误。故选:A。
18、答案:A
解析:根据“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等信息可得出,俄罗斯此举,通过对地方行政区划的改革,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B项是1861年,排除B;材料中的做法不能缓和矛盾,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A。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12世纪,贵族和国王“对商队和领薪官员的依赖越来越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商品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市民为取得城市的自治权,他们或者用金钱来赎买封建主,或者用金钱来支持王权,B项正确;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于15世纪开始解体,排除A项;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会导致王权的衰落,材料与“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没有关系,排除C项;商业革命出现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
20、答案:B
解析:材料“而是真主安拉在人世间的代表;巴格达城的中心为皇宫所在地”体现哈里发地位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君主权威得到强化,故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故排除A;C题干不能体现,排除;统治中心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故排除D。故选:B。
21、答案:B
解析:西欧城市是在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领主无节制的剥削就爆发了城市的市民与封建主的斗争。有的城市向封建主争取自主权,方式有谈判、金钱赎买、武力暴动等,使城市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故选B;材料是封建主与市民的斗争,没有体现基督教问题,A错误;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是在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争取自治是在十一、二世纪,C错误;君主立宪制建立是在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故选:B。
22、答案:D
23、答案:A
24、答案:B
2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马门作为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积极吸收希腊古典文化,采取宗教包容政策,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发展,故选D项;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域内长期存在多种宗教,马门并非该局面的开创者,故排除A项;7世纪时,阿拉伯文明崛起,故排除B项;马门的科学文化举措与帝国扩张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
26、答案:(1)主要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并以法律成果固定下来;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社会领域:加强户籍管理和确定天皇的至高地位;文化上:官修正史并美化和神化皇权。
(2)评价:日本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通过确立天皇体制和中央集权模式巩固了天皇的统治;通过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使日本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以后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解析:(1)首先结合材料信息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概括大化改新的内容。
(2)可通过改革的全面性、对日本历史发展的推行性和神化天皇权力、使天皇权力绝对化的弊端两个方面分析。
27、答案:(1)特征:政治: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经济: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思想文化: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名称: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说明:日本仿效中国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特征: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或多元性或多样性)。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古时期的欧洲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可以得出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依据“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可以得出经济上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依据“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可以得出思想文化上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名称:结合所学可知,中古时期的亚洲出现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两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说明:根据所学内容,中古时期日本“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事件为大化改新,再结合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分析,即日本仿效中国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结合所学可知,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或多元性或多样性。
28、答案:(1)作用: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
原因:欧洲民众普遍信仰基督教;教会组织结构完善;强有力国家组织的缺失。
(2)影响:有利于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推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宗教改革。
(3)内涵:教会借助理性解释神启真理,进而扮演神与人之间的中间人(中介)
影响:促使人理性思考,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