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内蒙古包头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内蒙古包头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隋朝开创的科举取士制度( )
A. 使儒家学说被立为正统思想
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考试题目解释一直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
D. 直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以下体现知识分子“社会心理”的诗句是( )
A. 九品遴优弃寒族,才英草泽枉如云 B. 朱门犬马亦超人,袭荫皆为万石君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3. 货币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如图中国货币演进历程图可知( )
①科技不断进步
②经济日益发展
③生活更加便利
④文艺日趋繁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在位时期展开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希冀借此解决内忧外患,从而彻底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如表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举例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A. 通过新法的实施摆脱了危机,实现了富国强兵
B. 新法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实施起来非常顺利
C.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导致失败
D. 变法过程中因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5. 研究表明,明代洪武四年至万历四十四年的245年间,每科状元、榜眼、探花和会元,南方占88%,北方占12%。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科举制度变革 C. 北方动荡不安 D. 少数民族南迁
6. 乾隆时期,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见图),描绘了当时苏州的市井风情。该画可以佐证清朝前期( )
A.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财政危机不断加剧 C. 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D. 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7. 道光年间先后制定《防范夷人章程》八条和新规八条,规定“夷商进口后,泊船处所应照旧派拨稽查,其住居行商馆内,即令行商约束,以免滋事”,禁止“夷人私带番妇住馆,及在省乘坐肩舆”。据此可知,清朝( )
A. 大兴文字狱 B. 加强与西方的交往 C. 实行八股取士 D.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8. 《台湾杂录》中提及:延平郡王薨,邦人崇其忠义,于台南东安坊建开台圣王庙祀之。台湾民众建庙祀之的主要原因在于,延平郡王( )
A. 平定倭患,保卫东南安定 B. 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C. 退守台湾,坚持抗清 D. 七下西洋,宣扬国威
9. 清朝统治者下令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编修了《四库全书》,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在长达19年的禁书过程中,共禁毁书籍3100多种、151000多部,销毁书版80000部以上”。这反映的实质是( )
A. 清朝编纂技术十分成熟 B. 乾隆皇帝重视文化发展
C. 清朝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D. 闭关锁国造成严重危害
10. 小明在史书中摘录了“军机大计,罔不总揽”、“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等句子,由此可知这些句子描述的机构( )
A. 有效地限制了君权 B. 推动君主专制到达顶峰
C. 拥有实权辅助决策 D. 有利于君主决策理性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行业组织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行业领袖是有实权的,这种权力由朝廷赋予,对全行业的商家有普遍的约束力。他们可以调动许多资源纾困处于困境的商家,也可以严惩背信弃义、违反行业道德规范的商家,这使宋代商人形成了重礼守信的经营理念。
——摘编自《宋代商人图鉴:朝朝暮暮士子梦,为求功名买房忙》
材料二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广州、泉州和明州航海业、造船业发达,对外贸易频繁,当时我国与南太平洋、非洲、欧洲等地区的 50多个国家通商。城市商贸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宋代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促成经济中心南移。北宋时期,四川地区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摘编自《宋朝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
材料三北宋开宝四年( 971年)朝廷设市舶司于广州,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陆续于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设立市舶司。唐玄宗开元年间,广州即设有市舶使,这是市舶司的前身。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其职责主要为: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摘编自《宋代海外贸易》
(1) 材料一反映了北宋时期行业组织和商人在商业发展中的作用,请归纳当时商人有哪些优秀品格。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
(2) 材料二再现了宋代“商业革命”的概况,请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的原因。
12. 某校七年级(7)班同学以“明朝的统治与对外交往”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
【制度建设】
材料一:图表所示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明代的“厂卫”组织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组织,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 材料一图A人物是如何解决“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这一问题的?根据材料一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建立“厂卫”组织的根本目的。
【八股取士】
材料二:八股取士的确录取了一些什么都不会做、只会考试的人,也将一些确有真才实学、但不善于考试的人排除在外。甚至导致相当多的农村读书人,将全部精力都集中于研究如何写“八股文”之上,除此以外的任何学问概不涉猎,连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这也委实是入股取士不能解脱的罪过。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股取士的弊端。(任选三点作答即可)
【对外交往】
材料三: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摘编自《明朝那些事儿》
(3) 根据材料三,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郑和下西洋给我国对外交往带来的启示。(启示任选两点作答即可)
【对外交往2】
材料四: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的理解。
13. 阅读下列材料,选取两个有相同之处的事件,自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历史事件加以说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时间 历史事件
628-645年 玄奘西行
7世纪初至9世纪末 遣唐使来华
754年 鉴真东渡
1405年-1433年 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1553年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61-1564年 戚继光抗倭
1604年 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
1661年-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时期 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主张,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A。
B.据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正确。
C.明代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考试题目解释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排除C。
D.材料未涉及科举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科举制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D
【解析】体现知识分子“社会心理”的诗句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ACD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科举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体现知识分子“社会心理”的诗句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3.【答案】A
【解析】货币种类由金属货币到纸币再到数字人民币,这是科技不断进步,经济日益发展,生活更加便利的结果,故A符合题意;货币的发展历程与文艺日趋繁荣无关,排除含有④的BCD。
故选:A。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货币的发展历程与文艺日趋繁荣无关。
4.【答案】C
【解析】据题干“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中的“限制官僚等的特权”“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可知,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最终失败,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新法并未使北宋摆脱危机,也没有实现富国强兵,排除A项;新法脱离了社会现实,并没有顺利实施,排除B项;“变法过程中因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在题干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的相关史实,识读表格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解析】根据“明代洪武四年至万历四十四年的245年间,每科状元、榜眼、探花和会元,南方占88%,北方占12%。”可知,材料中明朝时期状元、榜眼、探花和会元的数量南方远多于北方,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南方经济发展且人口众多,文化教育较为发达,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是题干这一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BC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注意题干材料的正确识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6.【答案】C
【解析】清代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全卷长达1225厘米,它完整地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反映了苏州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唐朝中期,排除A;《盛世滋生图》反映了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相当活跃,不能说明清朝前期财政危机不断加剧、土地兼并十分严重,排除BD。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盛世滋生图》反映了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7.【答案】D
【解析】A.大兴文字狱属于文化专制,排除A项。
B.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要加强与西方的交往,排除B项。
C.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排除C项。
D.题干材料中清朝制定的《防范夷人章程》和有关新规对“夷商”进行了严格控制,可知清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识记闭关锁国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清朝制定的《防范夷人章程》和有关新规对“夷商”进行了严格控制,可知清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8.【答案】B
【解析】根据“延平郡王薨,邦人崇其忠义,于台南东安坊建开台圣王庙祀之”可知,材料与郑成功有关;郑成功1662年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故台湾民众建庙来怀念延平郡王郑成功,故D符合题意;平定倭患,保卫东南安定与戚继光有关,排除A;退守台湾,坚持抗清不是台湾民众建庙祀之的主要原因,排除C;七下西洋,宣扬国威的是明朝航海家郑和,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郑成功收复和经营台湾等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成功收复台湾。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销毁了不少‘禁书’”可知,“禁书”、“毁书”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说的是清朝文化专制,故C正确;
“清朝编纂技术十分成熟”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专制,因此“乾隆皇帝重视文化发展”不符合题干,排除B;
材料提到的是文化,并未提到闭关锁国,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清朝文字狱和清朝文化专制的政策。
本题考查清朝文字狱和清朝文化专制的政策,考查学生识记能力,需掌握清朝进行文化专制的措施。
10.【答案】B
【解析】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据“军机大计,罔不总揽”可知,军机处只是听命于皇帝,没有决策权。从“其制无公署”看,军机处不是正式的国家机构,而只是临时机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显然军机处类似于皇帝的秘书班子。据题干这些句子可知,这描述的机构是军机处,军机处推动君主专制到达顶峰,B项正确;“有效地限制了君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军机处只是听命于皇帝,没有决策权,“拥有实权辅助决策”说法错误,排除B项;“有利于君主决策理性化”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设立的军机处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设立的军机处的相关史实。
11.【答案】【小题1】优秀品格:重礼守信、诚信经营、恪守商业道德。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商业繁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应用;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等。(回答两方面,符合题意即可)
【小题2】具体表现:宋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重大发展;宋代海外贸易比较频繁;宋代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界限;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小题3】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航海技术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造船业发达;政府重视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
【解析】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北宋商人的优秀品格、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宋代“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的原因等知识。
本题都要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掌握宋代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兴盛和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12.【答案】【小题1】解决方式:废除丞相制度。根本目的: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小题2】弊端:难以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利于选贤任能;使读书人埋首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或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应试者为了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小题3】原因:平等对待其他国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或平等交流,公平交易)。启示:要主动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要走和平发展之路,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共同进步;要尊重文化差异,力避文化冲突。(答出言之有理的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4】理解:古丝路曾搭起古代中国与世界友好交流的桥梁,在全球化的今天,古丝路更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那就是: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深化合作,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繁荣发展。(围绕和平、合作、共赢等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八股取士的弊端、郑和下西洋、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掌握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及影响、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经过及影响、“一带一路”的提出及其实践活动等知识。
13.【答案】本题是自拟论题类小论文试题。写小论文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材料“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可拟定论题为: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论述时围绕这三类事件的史实及影响进行说明,如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主要表现在中日、中印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立法、文字、书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综上所述,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故答案为:
论题: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论述: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主要表现在中日、中印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立法、文字、书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需要考生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和反侵略斗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