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东方红中学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哈尔滨市东方红中学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
1.人体内有多种蛋白质,下列有关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抗原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红蛋白含量直接相关
C.血浆中含有一些蛋白质类激素,如甲状腺激素
D.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为糖蛋白
2.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正确的是( )
A.B液和C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
B.细胞③内的CO2浓度高于C液
C.血红蛋白在A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营养不良会导致C液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
3.下图为人体内肝脏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2、4、6、7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3生活的内环境是2,5生活的内环境是6
C.2中运输的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等可以经过4进入1
D.图中的2和4可以相互转化,4和6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4.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人剧烈运动后,内环境pH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B.左半球中央前回中部的信号能传送至对侧腿部引起伸肌收缩
C.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可直接与细胞内液进行物质交换
B.激素、呼吸酶、神经递质均能分布于组织液中
C.细胞质基质产生的CO2可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
D.血浆蛋白过高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提出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7.缝衣服的时候手被针扎后迅速将手缩回,取指血化验的时候手忍住不缩回,关于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所有动物都有反射活动
B.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
C.两种反射均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D.两种反射都有助于机体适应环境
8.成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成年人有意识憋尿,说明排尿受大脑皮层控制
B.婴儿大脑皮层没有发育完善,所以不能有意识控制排尿
C.在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不存在反馈调节
D.排尿反射受大脑皮层控制,体现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9.关于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膜内电流由非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B.膜外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非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为正电荷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10.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神经元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11.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如果A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则由下丘脑分泌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D会增加
B.如果A是血糖浓度降低,则激素D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在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是下丘脑神经调节的效应器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蛋白和抗体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
D.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虽然产生较多的乳酸,但不会引起血浆pH显著下降
13.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B.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
C.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
D.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14.下列不一定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过程是( )
A.某种激素与激素受体结合时
B.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
C.肝脏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运输到肾小球
D.肝糖原转化并补充血糖的过程
15.下列有关物质及其存在部位和相应功能的对应关系全部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存在部位 功能
A 促胰液素 组织液和血浆 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B RNA聚合酶 肺炎双球菌的细胞核 催化转录过程
C 纤维素和果胶 细胞生物的细胞壁 支持和保护细胞
D 叶绿素 蓝藻的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参与光合作用
A.A B.B C.C D.D
16.下列有关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由胰岛A 细胞产生,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肌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浓度
C.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
D.口服雄性激素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促进人体健康
17.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只有神经冲动
B.血浆内CO2浓度升高会刺激下丘脑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深
C.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18.下列不属于人体实现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
A.NaHC03与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反应
B.抗体与流感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
C.血浆中K+被大量吸收进入红细胞
D.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19.我国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指出,艾滋病在我国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种DNA病毒 B.艾滋病患者体内T细胞的数量会逐渐增加
C.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与艾滋病人握手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
20.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Ⅳ浓度和T细胞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主要是HIV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曲线CD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能力基本不受影响
D.曲线EF段,T细胞浓度上升是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快速分化成熟的结果
2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公认的维持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CO2、血浆蛋白、糖原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②人体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
③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同一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射
④人患流感病愈后会再患流感,原因是机体内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⑤甲状腺的活动只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⑥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进行穿膜释放,且不消耗能量
A.全都不正确 B.③ C.②③⑥ D.②⑤⑥
22.图示是针对植物幼苗所做的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说明苗尖端产生生长素促进生长
B.③中生长素以主动转运的方式进入明胶
C.①②③④展示的是鲍森 詹森的实验
D.②中发生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
23.图为小萌对玉米胚芽鞘所做的部分实验,实验说明( )
A.生长素促进幼苗尖端下部背光侧生长,抑制向光侧生长
B.胚芽鞘直立或弯曲生长均与单侧光照射有关
C.玉米各器官对生长素的灵敏度不同
D.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顶端
24.用矮壮素处理可以抑制植株增高,培育出矮化的水仙,提高观赏价值。与矮壮素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的植物激素是
A.乙烯利 B.赤霉素 C.2,4—D D.脱落酸
25.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抑制作用
B.生长素对果实的生长有影响
C.乙烯主要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D.赤霉素和生长素作用机理相同,可以相互代替
26.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鲍森 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B.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C.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萘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达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27.从如图所示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 B.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上胚轴切段的尖端
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D.生长素能促进上胚轴切段生长
28.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维生素D属于脂质,能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
B.胞吞与胞吐均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一种被动运输
D.饭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29.图甲表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乙表示水平放置幼苗的生长情况,图丙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株某一器官生长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是由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导致的
B.图乙1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2处,所以幼苗根的生长表现出向地性
C.图乙3、4处的生长素浓度分别对应图丙的C点之前和之后
D.图丙表明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作用效果可能相同
30.植物的避阴反应是指当植物受到周围环境遮阴时,会表现出茎秆细高、分枝减少、节间伸长、开花加快等特征,这种反应是植物应对环境胁迫、针对光信号做出的可塑性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避阴反应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有利于获取光照,对增产有利
B.植物的避阴生长过程中顶端优势加强,侧芽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C.植物在避阴环境下的生长状态改变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植物的避阴反应性状在光照条件改变后可能消失,不遗传给后代
二、综合题
31.如图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通过检查血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最易反映。
(3)当细胞D中产生过量乳酸时,血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填“NaHCO3”或“H2CO3”)可以中和其酸性,并最终形成CO2和H2O排出体外,从而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4)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 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 ~5号,分别加入2 mL 质量分数为 0.5%、0.7%、0.9%、1.1%、1. 3% 的 NaCl溶液,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 ~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 5 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已编号的洁净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预期结果
试管 NaCl溶液/% 红细胞形态
1 0.5 a体积变大,或涨破
2 0.7 b?
3 0.9 c?
4 1.1 d体积缩小
5 1.3 e体积缩小,或皱缩
b、c处的结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所示人体对水的摄入、吸收、分泌和排出的途径。请将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胃肠道中的水通过[①]________进入内环境。
②内环境中的水以[②]______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
③肾小管内的水通过[③]______作用进入内环境。
④内环境中的水通过皮肤的[④]________________排出体外
32.下图是下丘脑参与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模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⑥⑦表示相关激素,A、B、C表示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缺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一方面,④的释放量增多,这种激素是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促进A、B____________。另一方面,________产生渴觉,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2)当气温骤降,人体感觉到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增加,进而引起垂体分泌的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增加。
(3)某同学未吃早饭,上午第四节课感到头晕,此时________细胞分泌________激素,该激素的靶器官主要是________,与它作用相反的激素是________。
(4)正常机体血液中②的含量变化对________(填图中数字标号)的分泌起调节作用,这种调控机制为 _________调节。
三、实验题
33.科研人员对哺乳动物有关苦味和甜味觉感知的调控进行了研究。科研人员给小鼠吸食不同口味的液体,并记录小鼠的舔舐次数,如图。
(1)单独喂食甜味剂或苦味剂时,特定的味觉分子会刺激味蕾产生_____________,传递到_____________中的特定中枢形成味觉,进而通过脑干特定神经元调控舔舐行为。
(2)与Ⅰ、Ⅲ组相比较,Ⅱ组小鼠的舔舐次数_____________,推测苦味对于甜味可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据科研人员的研究,甜味通常表明该物质可以食用、具有高能量,而苦味则代表该物质可能有毒。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分析,动物形成苦味对甜味存在抑制的调节机制,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
34.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 IAA和ABA,开展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________(填序号);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
(3)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加入IAA溶液中可显著降解IAA,但提取液沸水浴处理冷却后,不再降解IAA,说明已伸长胚轴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研究已证实光也有降解IAA的作用。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_______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
(4)若要提前棉花的采摘期,使棉花早几天上市,可以使用的激素是 ____________ 。
(5)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有多项应用,生长调节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离子。
【详解】A、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A错误;
B、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无直接关系,B错误;
C、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不是蛋白质,C错误;
D、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为糖蛋白,可以识别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D。
2.B
【分析】由图可知:A是血浆,B是淋巴,C是组织液,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毛细淋巴管壁,③是组织细胞。
【详解】A、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液,而淋巴液不能进入组织液,A错误;
B、细胞③是组织细胞,其内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到组织液C中,故其浓度高于组织液,B正确;
C、血红蛋白是在红细胞内的,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营养不良会导致A血浆的渗透压降低,C组织液渗透压相对较高,织液吸水能力更强,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B。
3.C
【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分析题图:1是组织细胞,2是血浆,3是毛细血管壁,4是组织液,5是毛细淋巴管壁,6是淋巴,7是细胞内液,8是红细胞。
【详解】A、图中2、4、6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连同7构成了体液,A错误;
B、3生活的内环境应是2和4,5生活的内环境应是4和6,B错误;
C、内环境可以运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以及调节物质,C正确;
D、2和4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相互转化,4穿过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可以成为6,而6只能通过淋巴循环经过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2,D错误。
故选C。
4.B
【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剧烈运动时,人体中存在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PH有下降趋势但不会发生显著变化,A正确;
B、左半球中央前回顶部的信号能传送至对侧腿部引起伸肌收缩,B错误;
C、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少VD导致人体缺钙,其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D正确。
故选B。
【点睛】
5.A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
【详解】A、对于身体大部分的组织细胞来说,组织液是其生活的外部环境,所以组织液可直接与细胞内液进行物质交换 ,A正确;
B、呼吸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没有分布在组织液中,B错误;
C、人体细胞质基质不能产生CO2,C错误;
D、血浆蛋白含量过高,渗透压升高,从而使组织液中的水进入血浆,不会导致组织水肿,如果血浆蛋白过低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D错误。
故选A。
6.C
【分析】内环境的成分包括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调节类物质等,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pH的调节是靠缓冲物质。
【详解】A、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波动,血浆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成对的缓冲物质,如H2CO3/HCO3-、H2PO4-/HPO42-等,A正确;
B、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C错误;
D、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管或血浆中,故其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D正确。
故选C。
7.A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发生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反射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类型。
【详解】A、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但不是所有动物都有反射活动,如单细胞的草履虫就没有反射活动,A错误;
B、缝衣服的时候手被针扎后迅速将手缩回,取指血化验的时候手忍住不缩回,前一种是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是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B正确;
C、两种反射均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因此反射弧中一定有突触结构,在突触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C正确;
D、两种反射的形成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助于机体适应环境,D正确。
故选A。
8.C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婴儿不能憋尿,成年人有意识憋尿,说明排尿受大脑皮层控制,A正确;
B、排尿受大脑皮层控制,婴儿大脑皮层没有发育完善,所以不能有意识控制排尿,B正确;
C、膀胱充盈的压力产生的信号通过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直接传到脊髓,在排尿中枢的控制下,膀胱壁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使尿液进入尿道。尿液对尿道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使膀胱中的尿液排尽。所以排尿反射的调节过程中,存在正反馈调节,C错误;
D、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体现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D正确。
故选C。
9.D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
【详解】A、兴奋部位的膜内为正电,非兴奋部位的膜内为负电,故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非兴奋部位,A错误;
B、兴奋部位的膜外为负电,非兴奋部位的膜外为正电,故膜外电流由非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B错误;
C、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D
【详解】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方式传播到肌纤维内部,A错误;
B、传出神经元恢复静息电位时,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对K+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但不能解释血液中K+浓度急剧降低对膝跳反射的影响,B错误;
C、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强度不改变,C错误;
D、静息膜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故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正确。
故选D。
11.B
【分析】图中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包含实例有缩手反射、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等。
【详解】A、如果A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则B为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进而由下丘脑分泌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D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正确;
B、如果A是血糖浓度降低,则激素D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B错误;
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通过反射弧(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
D、在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信息至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是下丘脑神经调节的效应器,D正确。
故选B。
12.B
【分析】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有:水分、盐、糖类、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等,细胞分泌物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血浆蛋白和抗体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是Na+和Cl-,K+主要位于细胞内,是维持细胞内渗透压的主要离子,C正确;
D、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人体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但由于血浆中HCO3-、HPO42-等缓冲物质的存在,不会引起血浆酸碱度的明显下降,D正确。
故选B。
13.A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不只是脊髓,A错误;
B、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建立的,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B正确;
C、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是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C正确;
D、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消退的实质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抑制性效应的信号,D正确。
故选A。
14.A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或体外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
【详解】A、性激素与激素受体结合发生在细胞内,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但很多激素与相应受体的结合可 发生在内环境中,与题意相符,A正确;
B、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要经过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含有组织液,即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一定发生在内环境中,与题意不符,B错误;
C、肝脏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运输到肾小球是通过血液中血浆运输的,血浆属于内环境,与题意不符,C错误;
D、肝糖原转化成葡萄糖发生在肝细胞中,葡萄糖进入血浆补充血糖的过程一定发生在内环境中,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A。
15.A
【分析】1、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激素。
2、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只有核糖这一唯一的细胞器,没有其他复杂的细胞器。
【详解】A、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
B、肺炎双球菌没有细胞核,B错误;
C、纤维素和果胶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细菌、蓝藻、酵母菌等细胞生物的细胞壁的成分不是纤维素和果胶,C错误;
D、蓝藻有叶绿素,没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A。
16.C
【分析】本题考查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详解】胰岛素由胰岛B胞产生,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故A错。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原分解,升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不能升高血糖浓度,故B错。抗利尿激素通过血浆,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故C正确。口服雄性激素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对人体健康不利,故D错。
17.C
【分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详解】A、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包括神经冲动(电信号)和化学物质(神经递质),A错误;
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血浆内CO2浓度升高会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深,B错误;
C、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C。
18.D
【详解】NaHC03与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反应,维持内环境一定的pH,A不符合题意;抗体与流感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B不符合题意;血浆中K+被大量吸收进入红细胞,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不符合题意;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说明内环境失调,D符合题意。
19.C
【详解】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种RNA病毒,A错误;艾滋病的病原体主要攻击T细胞,因此艾滋病患者体内T细胞的数量会逐渐减少,B错误;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C正确;与艾滋病人握手不会传染艾滋病毒,D错误。
20.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HIV最初侵入人体时,T细胞参与的免疫可清除大多数HIV,但随着HIV浓度增加,T细胞不断减少,使免疫能力降低。
【详解】A、由于HIV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AB段内HIV浓度上升的主要是它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增殖的结果,不是内环境,A正确;
B、BC段HIV数量下降,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需要细胞免疫将细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体液免疫将内环境中的HIV通过与抗体结合而消灭的HIV,B正确;
C、CD段,体内HIV逐渐增多,而T细胞逐渐减少,由于T细胞既要参与细胞免疫,也要参与体液免疫,故随T细胞的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降低,C错误;
D、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再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EF段T细胞数量增加,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快速分化成熟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C。
21.A
【分析】1、形成反射的条件:一定强度的刺激;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2、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①糖原在肝脏和肌肉细胞中合成,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
②内环境稳态失调会导致人体患病,但是人体疾病的发生不都是由于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如遗传病,②错误;
③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因此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可使效应器产生反应,这属于反射,而刺激传出神经也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这不属于反射,③错误;
④人患流感病愈后会再次患流感,是由于流感病毒核酸是RNA,RNA为单链,易发生突变,人体内原来患流感时产生的抗体不能作用于变异后的流感病毒,④错误;
⑤甲状腺的活动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共同调节,⑤错误;
⑥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需要消耗能量,⑥错误。
故选A。
22.D
【分析】识图分析可知,①②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锡箔罩住的植物幼苗的部位不同,因变量是幼苗是否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①组锡箔罩住幼苗的尖端,单侧光照射后幼苗出现直立生长,②组锡箔罩住幼苗尖端一下的部位,单侧光照射后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说明尖端是感光的部位。③④组实验的自变量是插入尖端以下的材料不同,因变量是幼苗是否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③组实验尖端以下插入明胶块,单侧光照射下引起尖端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侧多于向光侧,然后生长素透过明胶块传递到尖端以下的部分,背光侧多于向光侧,引起弯曲生长,④组实验尖端以下插入云母片,云母片阻断生长素的运输,因此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尖端以下,幼苗不生长。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②说明苗尖端是感光的部位,A错误;
B、③中生长素以扩散的方式进入明胶,B错误;
C、鲍森 詹森的实验只是引入了琼脂片,证明了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没有涉及①②两组实验,也没有引入云母片,C错误;
D、在实验②中的尖端发生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在尖端以下发生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正确。
故选D。
23.D
【分析】分析图形:设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第1、2、3、4组,由图可知,图中自变量尖端是否遮光,可以看出,在尖端未遮光的情况下(第1、3、4组),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而尖端遮光条件下(第2组)则直立生长,说明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详解】A、该实验不能探究幼苗向光生长的内因,也就无法得出生长素对幼苗尖端下段背光侧和向光侧的作用,A错误;
B、尖端被不透明的小帽遮盖的一组,幼苗表现为直立生长,说明其与单侧光照射无关,B错误;
C、该实验没有做尖端与其他器官的对照实验,故不能说明生长素对植物各器官的灵敏度不同,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本实验说明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顶端,D正确。
故选D。
24.B
【详解】A.乙烯利:促进果实成熟。
B.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与矮壮素作用相反;正确。
C.2,4—D:促进生长。
D.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故选B。
25.B
【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细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在果实的生长中起促进作用,A错误;
B、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还能促进果实发育,B正确;
C、乙烯主要促进果实的成熟,C错误;
D、由分析知,赤霉素和生长素作用机理不完全相同,不能相互代替,D错误。
故选B。
26.C
【分析】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家族中最早被发现的成员,生长素是包括吲哚乙酸在内的具有和吲哚乙酸相同生理效应的化合物总称。许多科学家认为植物激素的研究的奠基者是达尔文。1880年,达尔文首先进行了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他发现金丝草的胚芽鞘在单方向照光的情况下向光弯曲生长。如果在胚芽鞘的尖端套上锡箔小帽,或将顶尖去掉,胚芽鞘就没有向光性。达尔文认为:可能胚芽鞘尖端会产生某种物质,胚芽鞘的尖端是接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某种物质从上部传递到下部,导致胚芽鞘向光面与背光面生长速度不均衡,使胚芽鞘向光弯曲。达尔文的研究激发了后人的一系列研究。1913年,丹麦人鲍森·詹森发现,切除燕麦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不再向光弯曲生长。如果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片凝胶,再将切下的尖端放在凝胶片上,在单侧光的情况下,凝胶以下部分仍发生弯曲。他还设计了另一个试验,在胚芽鞘背光面插入一云母片,向光性仍发生。他认为胚芽鞘尖端可能向下传递了某种物质。1918年,德国人拜耳在詹森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试验:如果把胚芽鞘的尖端去掉,然后再放回原切面的一侧,在没有单侧光影响时,胚芽鞘向未放尖端一侧弯曲生长。这就证实了:顶尖产生的某种可以扩散的活性物质对胚芽鞘的生长有控制作用。1928年,荷兰人温特将燕麦胚芽鞘的尖端切下,放在一块3%的琼脂薄片上,1小时后移去鞘尖,再将琼脂切成小块,如果将这些琼脂小块置于胚芽鞘的切面上,这个胚芽鞘的生长与完整的胚芽鞘生长一样。如果把这种小块放在胚芽鞘切面一侧,这个胚芽鞘就发生了弯曲生长的现象。如果把没有经过胚芽鞘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小块放在胚芽鞘切面一侧,结果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这个实验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一种物质,这种物质传递到下部,促进下部的生长,所以在当时认为这种物质应属激素类。1934年,荷兰郭葛等人从人尿中分离出一种化合物,将这种化合物混入琼脂,也能引起去尖胚芽鞘弯曲生长。经化验分析,这种化合物就是吲哚乙酸。不久,郭葛小组与西蒙等人在植物组织中也找到了吲哚乙酸,并称之为生长素。
【详解】A、鲍森 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正确;
B、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正确;
C、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而郭葛等人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错误;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正确。
故选C。
27.D
【分析】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对于无关变量的控制,通常是相同且适宜。
2.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发生在器官的幼嫩部位,在成熟部位进行的是非极性运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转移,该过程不受光照的影响。
【详解】A、分析图示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琼脂块中是否含有生长素,因变量为上胚轴切段是否生长。实验中虽有单侧光,但未能证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A错误;
B、实验中上胚轴切段没有尖端,未能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B错误;
C、实验中未设置上胚轴切段倒置的实验组,因此不能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C错误;
D、实验的自变量为琼脂块中是否含有生长素,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的切段生长,放置空白琼脂块的切段不生长,证明生长素能促进上胚轴切段生长,D正确。
故选D。
【点睛】
28.A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质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详解】A、维生素D属于脂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能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A正确;
B、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与胞吐,而胞吞与胞吐也能运输小分子物质,如神经递质是小分子物质,其出细胞的方式也是胞吐,B错误;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C错误;
D、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A。
【点睛】
29.D
【分析】分析图甲,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以横向运输的形式从尖端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的快,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
分析图乙,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会使生长素向下运输,所以2、4处生长素浓度高于1、3处,根对生长素最敏感,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因此根表现为向地生长,茎表现为背地生长。
分析图丙,A-B段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增强,B-C段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减弱;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C-D段抑制植物的生长。
【详解】A、图甲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是由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导致的,A错误;
B、图乙1处的生长素浓度小于2处,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1处低浓度促进生长,2处高浓度抑制生长,因此幼苗根的生长表现出向地性,B错误;
C、图乙3、4处的生长素浓度均表现为促进茎的生长,而图丙中的C点之后会抑制茎的生长,因此均对应图丙的C点之前,C错误;
D、由图丙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作用效果可能相同,D正确。
故选D。
30.A
【分析】植物的顶端优势: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体现了既促进又抑制的特点。
【详解】A、避阴反应对于个体而言可通过茎秆细高竞争光资源,但是对于高密度种植的农作物而言,整体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强度降低,而且开花加快,不利于种子和果实的生长发育,不一定使农作物增产,A错误;
B、避阴反应中由植物茎秆细高、分枝减少可知是顶端优势加强,侧芽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使侧枝减少,B正确;
C、避阴生长状态的改变是植物在光照因子影响下基因选择性表达诱导植物激素的合成改变,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D、避阴反应是植物为适应不利环境出现的可塑性反应,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不遗传给后代,D正确。
故选A。
【点睛】
31. ①③ 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NaHCO3 红细胞的形态变化 体积变大 维持正常形态(或体积不变) 自由扩散(渗透) 消化液 重吸收 汗腺(或排汗)
【分析】据图示可知,①③为淋巴循环过程,②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相互渗透,④⑤⑥分别为血浆、淋巴、组织液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ab为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cd为肌糖原的合成与利用。人的细胞内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与0.9%的生理盐水浓度相当,为等渗溶液。低于该浓度,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涨破;反之则会失水皱缩。
【详解】(1)淋巴循环为单向的,只能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①、③。
(2)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细胞代谢产生的物质会进入内环境并被血液运输,故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来反映。
(3)当细胞D中产生过量乳酸时,血浆中的NaHCO3可以中和其酸性,形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形成CO2和H2O排出体外,乳酸钠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而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4)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至关重要。要设计实验探究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则自变量为NaCl的浓度,因变量为细胞的形态,可进行如下操作: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质量分数为0.5%、0.7%、0.9%、1.1%、1.3%的NaCl溶液,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mm。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⑤由于0.9%的NaCl溶液能维持细胞的形态,低于该浓度的NaCl溶液会使细胞吸水,所以预期b、c处的结果分别是体积变大、维持正常形态。
(5)①水由胃肠道进入血液是吸收过程,因此①为自由扩散。
②消化道中的液体是消化液,消化液中的水是来自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所以②为消化液。
③在尿的形成过程中,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重新进入血液,因而③为重吸收。
④内环境中的水可通过皮肤以汗的形式排出,汗是由汗腺分泌的,所以④为汗腺或排汗。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图表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32.(1) 抗利尿激素 重吸收水 大脑皮层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3) 胰岛A 胰高血糖素 肝脏 胰岛素
(4) ①③ (负)反馈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甲状腺激素,③是促甲状腺激素,④是抗利尿激素,⑤是肾上腺素,⑦是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
(1)
当人体饮水过少而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的④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A、B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2)
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代谢水平,促进产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当气温骤降,人体感觉到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进而引起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进而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
(3)
未吃早饭上午第四节课感到头晕,此时血糖含量降低,胰岛A细胞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与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的激素是胰岛素。
(4)
②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对于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③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起调节作用,这种调控机制为负反馈调节。
33.(1) 兴奋(或神经冲动) 大脑皮层
(2)显著低于Ⅰ组,与Ⅲ组相近
(3)甜味中掺入苦味物质时,苦味抑制甜味,使动物减少舔舐(远离苦味物质),从而使动物避免摄入潜在有毒物质,有利于生存和繁衍
【分析】 进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降低。
【详解】(1)单独喂食甜味剂或苦味剂时,特定的味觉分子会刺激味蕾产生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中的特定中枢形成味觉,进而通过脑干特定神经元调控舔舐行为。
(2)与Ⅰ甜味剂、Ⅲ组苦味剂相比较,Ⅱ组甜味和苦味混合剂小鼠的舔舐次数显著低于Ⅰ组,与Ⅲ组相近,推测苦味对于甜味可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甜味通常表明该物质可以食用、具有高能量,而苦味则代表该物质可能有毒,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分析,当甜味中掺入苦味物质时,苦味抑制甜味,使动物减少舔舐(远离苦味物质),从而使动物避免摄入潜在有毒物质,有利于生存和繁衍。
34. ① 不是 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 不是 IAA氧化(降解)酶 有利 乙烯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分析】据图分析:琼脂块①上方的茎尖切段是正放的,而琼脂块②上方的茎尖切段是倒放的,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琼脂块①中出现较强放射性。而琼脂③块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由于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而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所以其作用机理是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从而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琼脂块①上方的茎尖切段是正放的,而琼脂块②上方的茎尖切段是倒放的,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琼脂块①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琼脂③块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由于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而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所以其作用机理是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从而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2)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3)酶在高温下失去活性,所以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中的IAA氧化(降解)酶在沸水浴处理冷却后,失去了活性,因而不再降解IAA。由于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所以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有利,以避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幼苗生长。
(4)乙烯具有催熟功能,可以提前棉花的采摘期,使棉花早几天上市。
(5)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功能、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