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东方红中学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哈尔滨市东方红中学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生物中,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但无核膜的一组是( )
A.草履虫、黑藻、发菜 B.大肠杆菌、颤蓝细菌、乳酸菌
C.小麦、豌豆、发菜 D.根瘤菌、颤蓝细菌、酵母菌
2.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物质及其对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脱氧核糖——植物细胞内重要的能源物质
B.蛋白质变性后,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所以不能再利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验
C.蛋白质具有催化、免疫、运输、调节、携带遗传信息等功能
D.蛋白质含有C、H、O、N等元素,其中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
3.下列有关人体线粒体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具有双层膜结构,都含有DNA、RNA和蛋白质
B.都能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C.经过染色等处理后,都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D.有些细胞既没有线粒体,也没有细胞核
4.将发芽的小麦种子制成匀浆,然后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这说明发芽的小麦种子含有
A.还原糖 B.DNA C.淀粉 D.蛋白质
5.利用豌豆种皮的灰色和白色一对相对性状验证分离定律,下列不能采用的方法是( )
①自交法 ②测交法 ③花粉鉴定法 ④花药离体培养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牵牛花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叶的形状由另一对等位基因W、w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是自由组合的。若子代的基因型及比值如下表所示,则双亲的基因型组合( )
基因型 RRWW RRww Rrww Rrww RRWw RrWw
比值 1 1 1 1 2 2
A.RrWw×RrWW B.RrWw×RrWw
C.RrWw×Rrww D.RrWw×RRWw
7.小王同学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后拍摄了以下照片,图中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是( )
A. B. C. D.
8.下列有关HIV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HIV的主要组成成分与核糖体的相同 B.HIV含有的主要组成元素与ATP相同
C.HIV体内无法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D.HIV可通过基因重组产生可遗传变异
9.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需氧呼吸
B.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核糖体是加工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C.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
D.真核生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系统(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
10.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淋巴、组织 D.内环境
11.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不仅有激素
B.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C.所有动物都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只需要血液运输,不需要进入组织液
12.下图是用来描述各种生命现象的一个简易模型,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中的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升高
C.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物种减少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抗体和记忆细胞
13.据美国中文网7月3日报道,一名中国留学生因吸食“笑气”而引发身体机能多方面紊乱“笑气”即N2O,医疗上曾用作可吸入性麻醉剂,其麻醉机制与位于突触后膜的一种名为“NMDA”的受体的阻断有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元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进而与其它神经元形成多个突触
B.神经元中的线粒体可以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能量
C.吸食“笑气”使人产生愉悦快乐的感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D.N2O引起麻醉的原因可能是影响了突触后膜上有关阳离子的内流
14.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和单细胞生物不具有神经系统
B.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骨髓等
C.反射活动的完成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D.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均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
15.有研究发现,进食冷饮或生冷食物可能引起肠胃感染,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致病的细菌具有细胞结构,但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在人体中,清除被病原菌感染的细胞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
C.过冷的食物会使胃肠道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降低营养物质吸收
D.细菌性胃肠炎常出现腹泻症状,大量喝水即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
1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病原体侵袭人体时,非特异性免疫最先发挥作用
B.抗体、溶菌酶均属于由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C.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吞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
D.抗原都来自体外,体内自身的细胞不会成为抗原
17.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阶段的群落中不能找到地衣、苔藓,但能找到草本植物和灌木
B.由于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演替没有一定的方向性
C.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种群逐渐被取代的过程
D.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而永无休止的过程
18.由于“赤潮”,一条4kg的杂食海鱼死亡,假如此杂食性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性鱼类,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肉食性鱼类。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
A.16kg B.28kg C.160kg D.280kg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顶级的消费者的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
B.某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
C.某一营养级约有10%的个体被下一营养级吃掉
D.分解者﹑消费者总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
20.纤维素、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单体的排列顺序都具有多样性
B.多聚体的最终水解产物都是其单体
C.单体均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
D.每个单体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21.假如人们生活在含有18O2气体的房间内,18O2进入细胞内,最先出现18O的化合物是( )
A.丙酮酸 B.乳酸 C.二氧化碳 D.水
22.下图是与细胞分裂相关的坐标图(不考虑质D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CD段一定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
B.甲图中的AB段若发生在高等哺乳动物的精巢中,细胞肯定进行减数分裂
C.乙图中AB段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比例为1︰2︰2
D.乙图中的CD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一定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
23.关于核酸与蛋白质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会出现
B.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上
C.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中会出现15N
D.RNA聚合酶与基因的启动子结合开启转录,mRNA、tRNA、rRNA都会参与翻译过程
24.下丘脑位于大脑腹面、丘脑的下方,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其对下列异常生理的影响较小的是( )
A.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患者体内水潴留
B.体温调节障碍患者对寒冷缺乏正常的代偿机制
C.巨人症患者幼年时期体内生长激素分泌异常
D.呆小症患者幼年时期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
25.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平时,膀胱壁肌肉舒张,尿道括约肌收缩,不会引起排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成人“憋尿”时,c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
B.如果在e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会引起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C.膀胱壁内的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在ab之间的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D.膀胱充盈时引起反射并最终完成排尿属于负反馈调节
26.2019年9月15日,随着西班牙队高高举起象征冠军荣耀的奈史密斯杯,男篮世界杯的大幕在中国北京落下。球场上每个参赛球员在展现精彩球技的同时,生理上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球员扣篮时神经细胞有外负内正的膜电位产生
B.比赛过程中,球员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会增大
C.比赛过程中,球员产热量>散热量,体温大幅升高
D.比赛过程中,球员体内多种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
27.用胚芽鞘进行如图①~④实验.其中旋转均为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停止旋转时,实验①②的装置仍停止在如图位置,则四个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 )
A.①向左弯曲生长,②直立生长,③向左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
B.①向左弯曲生长,②向左弯曲生长,③直立生长,④向右弯曲生长
C.①向右弯曲生长,②向左弯曲生长,③向右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
D.①向右弯曲生长,②直立生长,③向左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
28.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做的专题研究并绘制成的食物网,他们作出的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含有五个以上的种群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积累的有机物
C.大田轮作(每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可改变原有营养结构,减轻病虫害
D.农民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29.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珍稀保护动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大熊猫占有的营养级低,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它比华南虎有一定的生存优势
B.目前我国野生型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区域,这些熊猫构成一个种群
C.决定华南虎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D.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二、多选题
30.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 )
A.都含有21种氨基酸 B.都是由遗传信息表达而成
C.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D.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31.下图表示某雄性哺乳动物雄性激素(睾酮)产生的调节过程,a~e 表示有关的生理活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各激素只作用于有相关受体的靶器官或靶细胞
B.睾酮由睾丸产生,其含量与下丘脑和垂体无关
C.a、b、c 过程体现了雄性激素(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
D.为提高比赛成绩服用睾酮衍生物会因 d、e 过程影响睾丸功能
32.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
B.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调查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等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抽样检测法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33.下图表示科研小组在一海湾中测得的浮游植物(在水中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数量随环境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湾中浮游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海湾群落的重要特征
B.浮游植物在水体中的分布也会有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10月之后导致浮游植物密度降低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强度
D.当年5月和7月导致浮游植物数量升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34.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包含6个生物种群,6个营养级,但缺少分解者
B.图中丁和丙、戊和丁之间都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
C.若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丙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增加
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非常关键,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三、综合题
3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1896年,C.S. Sherrington把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机能接点命名为突触。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突触之间是电学传递还是化学传递曾发生过争论。Otto Loewi等科学家用实验证明突触之间存在化学传递。Furshpan和Potter在1959年首先指出在螯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使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鳌虾腹神经节内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如图1 ),他们发现了神经元之间介导动物逃避反射的电突触。
电突触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中,在动物的逃避反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和视网膜中,电突触主要分布于需要高度同步化的神经元群内的细胞之间。形成电突触的两个相邻细胞间的距离特别小,两侧的神经元膜上都存在一些贯穿质膜的蛋白,称为连接子。突触前膜和后膜上的连接子相对形成缝隙连接(如图2)。连接子中间形成一个通道,允许小的水溶性分子通过。通过连接子,许多带电离子可以从一个细胞直接流入另一个细胞,形成局部电流和突触后电位。在化学性突触,从冲动到达突触前膜至突触后细胞出现电位变化,有接近1ms的延迟(即突触延迟)。电突触没有延迟,电流瞬间从一个细胞传递到下一个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电突触的传递是双向的。
(1)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释放________(如乙酰胆碱等),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结合,从而在化学突触间传递信息。
(2)填表比较电突触与化学突触传递兴奋的差异。
化学突触 电突触
突触结构 突角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由突触间隙分隔开 ________
传递方向 ________
传递速度 ________
(3)在图1所示实验中,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发现________,研究者据此提出“在螯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的假设。
36.甲图为某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乙图为甲中的两种膜结构,以及发生的生化反应;丙图为人体内某种分泌细胞。请据图回答。
(1)鉴定甲细胞是否为活细胞的一种实验方法是_______,蓝藻与甲图细胞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
(2)图乙中的两种生物膜分别存在于图甲的_______(填标号)中,两种生物膜除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的物质是_______。
(3)若丙图表示的分泌物为抗体,则丙图所示的细胞为_______。
(4)甲图与丙图所示结构都有细胞膜,细胞膜具有三大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_______;③_______。
37.某养鸡场养殖的三黄鸡在多年内的数量经过了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过程,该养殖场所有小鸡均由本鸡场繁殖,鸡饲料以植物为原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养殖场所有的三黄鸡构成了一个________,鸡的同化量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的差值用于________。
(2)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上下两个营养级之间________,对鸡饲料进行精细加工,能够提高生产者到鸡的能量传递效率,原因是________。
(3)该养殖场以植物秸秆制成鸡饲料,鸡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将沼渣用于植物有机肥料。该生态农业的主要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
38.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种群密度长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
(1)甲昆虫是___________食性昆虫,乙昆虫是___________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为___________关系。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___________的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稳定性。
(3)预测施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39.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1)因为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所以在发挥作用时会因_________、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_________________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2)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________,可选用图中_______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3)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由图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________作用。根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推测,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的________点。
(4)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丙图所示。根据①③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将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1.常考的原核生物:蓝细菌(如颤蓝细菌、发菜、念珠蓝细菌、色球蓝细菌)、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但原核细胞含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结构。
【详解】A、草履虫是原生动物、黑藻是低等植物、发菜是原核生物,草履虫不具有细胞壁但有核膜,黑藻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也有核膜,发菜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但无核膜,A错误;
B、大肠杆菌、颤蓝细菌、乳酸菌都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但无核膜,B正确;
C、小麦、豌豆是高等植物有细胞壁和细胞膜,也有核膜,发菜是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但无核膜,C错误;
D、根瘤菌、颤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但无核膜,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但酵母菌也具有核膜,D错误。
故选B。
2.D
【分析】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主要是C、H、O、N,有的含有S元素。蛋白质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再经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蛋白质变性时,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不被破坏,仍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具有构成细胞结构、催化、免疫、运输、调节等功能。
【详解】A、脱氧核糖是构成脱氧核苷酸的物质,不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A错误;
B、双缩脲试剂检验的是蛋白质中的肽键,蛋白质变性后,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仍可利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验,B错误;
C、核酸具有携带遗传信息的功能,C错误;
D、蛋白质含有C、H、O、N等元素,其中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还有少量可能存在于 R基中,D正确。
故选D。
3.B
【解析】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普遍分布在真核细胞中,线粒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是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形成嵴。
2、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线粒体和细胞核均为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都含有DNA和RNA,且都含有蛋白质(如细胞核中含有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体、线粒体中含有多种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酶),A正确;
B、翻译的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B错误;
C、线粒体经健那绿染色,细胞核中的DNA经甲基绿等染色后,都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C正确;
D、有些细胞既没有线粒体,也没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D正确。
故选B。
4.A
【详解】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鉴定,水浴加热后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还原糖,A正确;DNA可用二苯胺鉴定,呈蓝色,B错误;淀粉属于非还原性糖,遇碘液变蓝,C错误;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
5.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 :(1)测交法:让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2)自交法:让杂合子自交(若为雌雄异株个体,采用相同基因型的杂合子相互交配),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3)花粉鉴定法: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可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4)花药离体培养法:将花药离体培养,只统计某一种性状,其性状分离比为1︰1。
【详解】ABCD、要通过实验利用豌豆种皮的灰色和白色一对相对性状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自交法:选择纯种的灰色和白色豌豆进行杂交→自交→观察后代种皮及统计其比例;②测交法:选择纯种的灰色和白色豌豆进行杂交→F1与未表现的性状植株测交→观察后代种皮及其比例;③花粉鉴定法中通过花粉无法观察到种皮的颜色;④花药离体培养法只能获得单倍体,高度不育,不能产生种子,所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采用花粉鉴定法和花药离体培养法,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后代RR:Rr=1:1,说明亲本为RR和Rr;WW:Ww:ww=1:2: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都是Ww,则亲本的基因型为RRWw和RrWw,据此答题。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对每对等位基因单独分析,子代中RR:Rr=1:1,说明亲本为RR和Rr;子代中WW:Ww:ww=1:2: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都是Ww,由此结合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RRWw和RrWw,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
7.B
【详解】A、图A染色体开始缩短变粗,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说明细胞处于减数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图B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B正确;
C、图C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向细胞两极移动,说明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
D、图D中已产生四个细胞核,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D错误。
故选B。
8.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毒的结构、生命活动特点,了解病毒这种特殊的生物,与细胞结构生物的区别与联系。
【详解】HIV—艾滋病病毒,遗传物质是RNA,HIV的外壳是蛋白质,这种组成与核糖体相同,A正确;HIV含有的元素C、H、O、N、P,与ATP相同,B正确;HIV作为一种病毒,其生命活动在宿主细胞中进行,无法在自身体内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C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真核细胞中,HIV只能发生基因突变的可遗传变异,D错误。
9.D
【分析】1、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既含DNA又含RNA,但只以DNA作为遗传物质,RNA型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DNA型病毒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2、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详解】A、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也能进行需氧呼吸,A错误;
B、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B错误;
C、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原核生物也以DNA为遗传物质,C错误;
D、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D正确。
故选D。
10.B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细胞外液也称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而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属于并列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体液,因此细胞内液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较大差别。
故选B。
11.A
【分析】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体液的组成成分:除H2O、CO2、O2、糖、无机盐等外还含有各种激素。
【详解】A、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不仅有激素,还有二氧化碳等,A正确;
B、体液调节主要指激素调节,即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B错误;
C、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不存在神经调节,C错误;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由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液,作用于靶细胞,D错误。
故选A。
12.C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将刺激传递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A错误;
B、诱捕雄虫,使棉铃虫性别比例失调,种群密度下降,B错误;
C、过度放牧,可使草原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
D、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
13.C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神经元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进而与其它神经元形成多个突触,A正确;
B、突触小泡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线粒体是能量的动力车间,线粒体可以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
C、条件反射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吸食“笑气”使人产生愉悦、快乐的感觉不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
D、由题意知吸食“笑气”,神经后神经元可能是持续兴奋,电位不能由动作电位转变成静息电位状态,又知“笑气”与位于突触后膜的一种名为“NMDA”的受体的阻断有关,可以改变离子的通透性,因此N2O引起麻醉的原因可能是影响了突触后膜上钾离子内流,D正确。
故选C。
14.B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A、植物和单细胞生物不具有神经系统,A正确;
B、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B错误;
C、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因此反射活动的完成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C正确;
D、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均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D正确。
故选B。
15.D
【分析】1、致病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详解】A、细菌的细胞是原核细胞,因此具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正确;
B、由分析可知,在人体中,被该病原菌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免疫,经细胞凋亡实现的,B正确;
C、过冷的食物会刺激冷觉感受器,通过神经-体液体液调节,引起胃肠道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会降低营养物质吸收,C正确;
D、腹泻会导致病人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需要补充水分和无机盐,才能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D错误。
故选D。
16.D
【分析】1、免疫具有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病原体侵袭人体时,皮肤和黏膜构成的第一道防线率先发起攻击,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B正确;
C、造血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能分化出吞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C正确;
D、体内自身衰老、破损和癌变的细胞也能成为抗原,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识记和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C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群落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详解】A、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则森林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A错误;
B、由于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演替具有一定的方向性,B错误;
C、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种群逐渐被取代的过程,C正确;
D、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D错误。
故选C。
18.C
【详解】根据题意可以构建食物网,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杂食海洋鱼的食物来自3条食物链,分别是①海洋植物→杂食海洋鱼,②海洋植物→草食鱼类→杂食海洋鱼,③海洋植物→草食鱼类→小型肉是鱼类→杂食海洋鱼。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由①得4×(12)÷20%=10kg;由②得4×(14)÷20%÷20%=25kg;由③得4×(14)÷20%÷20%÷20%=125kg,因此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10+25+125=160kg,故选C。
【点睛】
19.B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指的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详解】A、最顶部的消费者的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n-1(n指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目),A错误;
B、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B正确;
C、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C错误;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指的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B。
20.D
【分析】1、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3、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4、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单体,因此蛋白质、多糖、核酸等是以碳链为骨架的多聚体。
【详解】A、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只有葡萄糖一种,因此它的单体的排列顺序不具有多样性,A错误;
B、多聚体的最终水解产物不都是其单体,如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但其最终水解产物是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 B错误;
C、单体不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如葡萄糖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红细胞,C错误;
D、每个单体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几种重要化合物及其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D
【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和少量的[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发生反应,被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H]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O2进入细胞后参与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因此含有放射性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具有放射性的化合物是水,D正确。
故选D。
22.C
【分析】甲图AB段表示DNA复制,BC段表示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
乙图:AB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BC段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CD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
【详解】甲图中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A错误;甲图中的AB段若发生在高等哺乳动物的精巢中,细胞可能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B错误;乙图中AB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比例为1︰2︰2,C正确;乙图中的CD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或与体细胞相同,D错误。故选C。
23.C
【分析】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RNA分为mRNA、tRNA和rRNA,mRNA是翻译的模板,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密码子有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到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一种tRNA只能运转一种氨基酸,而一种氨基酸可能有一种或多种转运RNA来运转;rRNA是合成核糖体的重要成分。
【详解】A、真核细胞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原核细胞中DNA进行复制时,会有DNA酶和DNA接合,而DNA酶是一种蛋白质,此时,拟核中含有DNA-蛋白质复合物,A正确;
B、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少数病毒除外,如HIV等RNA病毒的基因位于RNA上,B正确;
C、噬菌体DN进入宿主细胞内复制和表达时利用的是大肠杆菌的原料,由于大肠杆菌的元素没有标记,因此获得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15N,C错误;
D、RNA聚合酶与基因的一条链中的启动子结合开启转录,翻译过程中mRNA、tRNA、rRNA都参与其中,D正确。
故选C。
24.C
【分析】下丘脑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参与多种调节,具有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中枢、血糖平衡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节律中枢、摄食中枢;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调节腺体的功能,也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详解】A、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故下丘脑对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患者体内水潴留有影响,A错误;
B、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故下丘脑对体温调节障碍患者对寒冷缺乏正常的代偿机制有影响,B错误;
C、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故下丘脑对巨人症患者幼年时期体内生长激素分泌异常影响不大,C正确;
D、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故下丘脑对呆小症患者幼年时期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有影响,D错误。
故选C。
25.C
【详解】成人“憋尿”时,大脑皮层通过c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引起脊髓排尿中枢内的d神经元抑制,此时会引起位于d神经元上的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导致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差值增大,A错误;e处位于传出神经上,如果在e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产生的兴奋不会传到大脑皮层,不会引起大脑皮层产生“尿意”,B错误;ab之间为反射弧的一部分,因反射弧中存在突触而导致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因此膀胱壁内的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在ab之间的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C正确;膀胱充盈时引起反射并最终完成排尿属于正反馈调节,D错误。
26.C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3、炎热环境下: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
【详解】A.球员在完成抢断、扣篮这些动作时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此过程有动作电位的产生,A正确;
BC.比赛过程中,球员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会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来增加散热,体温只要恒定,产热和散热就相等,B正确,C错误;
D.比赛过程中,球员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体内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多,运动过程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也会增加,运动员大量出汗,尿量减少,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也会增多,D正确。
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过程,识记各种调节方式的过程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27.D
【分析】胚芽鞘尖端是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和发生横向运输的部位,尖端以下部分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影响生长素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重力、离心力等,生长素的分布会影响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
【详解】①中由于转盘匀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生长素在远离圆心的一侧分布多,而转盘匀速旋转时胚芽鞘的受光情况可以看成是均匀的,因此胚芽鞘会弯向圆心生长,即向右弯曲生长;
②中胚芽鞘匀速旋转胚芽鞘尖端受光均匀,因此该胚芽鞘直立生长;
③中由于受重力影响,琼脂块B中的生长素浓度大于A中的,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④中由于胚芽鞘尖端匀速旋转,琼脂块A和B中的生长素浓度相等,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综上D正确,故选D。
【点睛】
28.B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A、图中每类生物中都有很多个种群,该生态系统除含有图示中五个以上的种群外,还包含分解者,A正确;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错误;
C、大田轮作可提高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减轻病虫害,C正确;
D、加强田间管理,如农民除草、灭虫的目的是消除农作物和杂草等其他生物的竞争和捕食关系,进而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选B。
【点睛】
29.B
【详解】A、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所以,大熊猫占有的营养级低,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它比华南虎有一定的生存优势,A正确;
B、同种生物如果存在地理隔离,就属于不同种群,所以,我国野生型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区域,构成六个种群,B错误;
C、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C正确;
D、尿液的气味是化学物质的挥发,应属于化学信息,D正确。
故选B。
30.BC
【分析】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DNA分子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蕴藏着遗传信息。
【详解】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1种,但不是每种蛋白质都含有21种氨基酸,A错误;
B、蛋白质是有基因表达而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是由遗传信息表达而成,B正确;
C、蛋白质在形成时 ,肽链盘曲折叠形成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C正确;
D、只有酶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不是所有蛋白质都是酶,D错误。
故选BC。
31.ACD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促进性腺合成并分泌睾酮,这是睾酮激素的分级调节;睾酮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详解】A、激素是一种信号分子,每一种激素只作用于有相关受体的靶器官或靶细胞,A正确;
B、睾酮由睾丸产生,其分泌存在分级和反馈调节,故睾酮的含量与下丘脑和垂体有关,B错误;
C、通过图示可知,a、b、c 过程体现了雄性激素(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C正确;
D、为提高比赛成绩服用睾酮衍生物会引起睾酮的反馈调节,减弱分级调节,从而影响睾丸功能,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32.ABD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3、样方法的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的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详解】A、草地中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B、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B错误;
C、对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等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C正确;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ABD。
33.ABD
【分析】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群落的重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2、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详解】A、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群落的重要特征,所以海湾中浮游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海湾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浮游植物在水体中的分布与对光的利用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
C、分析图形可知,10月之后导致浮游植物密度降低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C错误;
D、就非生物因素分析,不同月份气温不同,浮游植物数量受温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当年5月和7月导致浮游植物数量升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D正确。
故选ABD。
34.ABC
【分析】题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生产者→甲→乙→戊、生产者→甲→乙→丁→戊、生产者→甲→丙→戊、生产者→甲→丙→丁→戊。
【详解】A、该食物网包含多个生物种群,5个营养级,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A错误;
B、图中丁和丙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戊和丁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B错误;
C、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丁和戊对丙的捕食增多,丙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减少,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非常关键,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将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正确。
故选ABC。
35.(1) 神经递质 受体
(2)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通过缝隙连接而连接起来 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或单方向的) 快
(3)没有突触延迟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离子通透性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此可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过程,需要的时间长,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速度由突触的数目决定。
【详解】(1)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从而在化学突触间传递信息。
(2)题意显示:化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在化学突触间传递时,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由于有信号转变的过程,故兴奋在化学突触间传递需要的时间长,又由于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故在化学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图中电突触结构显示,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通过缝隙连接起来,由于电突触使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有结构上的联系,兴奋在该处传递时,没有信号的转变过程,因此表现为速度较快,且在电突触中兴奋的传递可表现为双向传递。
(3)在图1所示实验结果可知,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发现没有突触延迟,因此可推测“在螯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
36.(1)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蓝藻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 5、4 ATP
(3)#浆细胞##效应B细胞#
(4)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特征是在光驱动下生成氧气、ATP和NADPH的过程。暗反应阶段是利用光反应生成NADPH和ATP进行碳的同化作用,使气体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由于这阶段基本上不直接依赖于光,而只是依赖于NADPH和ATP的提供,故称为暗反应阶段。
【详解】(1)甲细胞为成熟的绿色植物细胞,因此鉴定甲细胞是否为活细胞的实验方法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与图甲所示的真核细胞相比,二者的根本区别是蓝藻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图乙显示:左侧的生物膜在色素分子的参与下,发生了水在光下的分解(2H2O →[H]+O2),由此可知该膜为类囊体薄膜,在于图甲的5叶绿体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光反应除了发生水在光下分解外,还能产生ATP;右侧的生物膜上发生了[H]和氧结合生成水([H]+O2→H2O),说明该膜为线粒体内膜,在于图甲的4线粒体中,所发生的反应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阶段会释放大量能量,产生大量ATP。可见,两种生物膜除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的物质是ATP。
(3)抗体是由人体的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则丙图所示的细胞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
(4)细胞膜具有的三大功能是: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7. 种群 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同化量的百分比 对鸡饲料进行精细加工能使其对饲料吸收更好, 减少流向粪便中的能量,从而使鸡的同化量增加。 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对能量的利用率。
【分析】1、流入各营养级的总能量=同化总量=摄入量-粪便量=生长发育繁殖所需能量+呼吸消耗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
2、建立生态农业,一方面可使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实现物质循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详解】(1)种群是指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该养殖场所有的三黄鸡构成了一个种群;鸡的同化量和呼吸量的差值都用于了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2)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上下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百分比。鸡饲料进行精细加工能促进消化吸收,减少鸡粪便中的能量,使鸡的同化量增加,因此对鸡饲料进行精细加工,能够提高生产者到鸡的能量传递效率。
(3)该养殖场以植物秸秆制成鸡饲料,鸡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将沼渣用于植物有机肥料。所利用的生态农业原理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概念;识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含义;理解建立生态农业的优点,再结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
38. 植 肉 捕食 具有抗药性,且天敌减少 没有抗药性 相对稳定 抵抗力 逐渐恢复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
【分析】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相对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其它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制约,根据图中T点之前甲乙两种昆虫的波动情况,可以判断出乙捕食甲。T点之后,乙数量减少,甲失去了天敌的控制,数量增多,导致森林生物量下降,因此图中的食物关系为:森林→甲→乙。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详解】(1)图中甲昆虫数量先上升,先下降,乙昆虫数量后上升,后下降,因此二者之间为捕食关系,且乙以甲为食,所以乙昆虫是肉食性昆虫,甲昆虫数量增多,导致森林生物量下降,所以甲昆虫是植食性昆虫,释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天敌数量减少,且自身抗药性强导致的,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抗药性弱或没有抗药性。
(2)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施药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3)预测施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会会逐渐恢复原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点睛】熟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种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分析图中的相关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39. 浓度 器官的种类 Ⅱ d 抑制 B 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 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或“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
【分析】据图甲分析: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甲图中I代表双子叶植物、II代表单子叶植物,图中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据图乙分析:使用CaCl2溶液后,植物的生长速率明显减慢。
据图丙分析:①③组的单一变量是有无顶芽。有顶芽时,侧芽不生长,没有顶芽时侧芽生长,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具有细胞分裂素,可见,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
【详解】(1)因为生长素的作用有两重性,且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故生长素的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生长素的作用有较大差异。
(2)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Ⅱ,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
(3)加入CaCl2后,乙图曲线下降,说明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结合曲线图可知,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在图中的B点.
(4)①③组的单一变量是有无顶芽,有顶芽时,侧芽不生长,没有顶芽时侧芽生长,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具有细胞分裂素,可见,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关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关的实验分析能力。.通过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曲线的对比分析,找出实验的自变量,明确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便可得出相关的结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