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卷面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 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 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
C. 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 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2. 战国前期,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这反映了
A. 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 B. 统一的货币已经出现
C. 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 D. 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3. 东汉时,司隶校尉常常勒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神,官秩是比二千石,论官级低于中二千石九卿。司隶校时在朝廷中与公卿们相处的时候,有明确的规定:“司隶校尉诣台廷议,处九卿上,朝贺处九卿下,陪卿上。初除,谒大将军、三公,通谒持板揖。公议、朝贺无敬。”这一规定旨在
A. 限制三公九卿特权 B. 提高司隶校尉地位
C. 规范朝廷廷议礼仪 D. 加强对官员的监督
4. 北魏孝文帝认为“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为此实行三长制,由此可知
A. 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 B. 促进人口增加
C. 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 D. 缩小贫富差距
5. 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就“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 )
A. 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 B.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
C. 不利于唐代办事效率的提升 D. 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
6. 北宋《宋刑统》规定,除极少特殊情况外,凡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南宋时期,因南方气候与北方不同,对起诉时间又做了相应调整,缩短了受理时间。这些规定
A. 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B. 体现了儒学重讼理念
C. 适应了农业生产规律 D. 减少了民间邻里纠纷
7. 明朝法律典籍如《大明律》《大诰》等从各个维度对户籍制度进行了缜密的规制。其中,《大明律·户律》明确规定每个人的户籍一旦确定,不能随意变动,对脱户,漏口、合户附籍等罪作了严厉惩处。这一现象( )
A. 推动了法家思想的深化实践 B. 促进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
C. 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 体现了户籍管理制度的严苛
8. 新中国成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士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的士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这五大财产,而对“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
A 具有不彻底性 B. 兼顾各阶层利益 C. 遭遇较大阻力 D. 注重斗争策略性
9.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下发了《把军队变为工作队》《中央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等文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央建立了干部分部、分级管理制度,按职级划分干部,下管两级。这说明中共一直( )
A. 推进干部管理现代化 B. 严格干部考核程序
C. 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 D. 奉行党管干部原则
10. “某一作物有两个传播途径,草原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一中亚一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区一中国北方文化区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绿洲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一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绿洲-河西走廊一黄土高原地区。”该作物是
A. 番茄 B. 小麦 C. 小米 D. 咖啡
11. 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下面的曲线图,反映了8-18世纪西欧( )
A. 封建王权的演变历程 B. 城市市民权力的演变历程
C. 宗教神权的演变历程 D. 资产阶级权力的演变历程
12. 1360年,威尼斯颁布法令指出,“本因用于航海和增殖的资金却未能流通起来,反而化为了一场浮华,导致我们国家日益衰弱”。1449年,热那亚法令指出“如果那些用于购买珠宝华服的资金能投资于贸易,将为我国带来丰厚的回报和利润。”这些法令表明( )
A. 政府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B. 欧洲深受禁欲主义影响
C. 传统商路受阻影响经济 D. 政府试图限制教会腐败
13. 15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王室长期怀着强烈的"大陆情结",不仅在欧洲大陆争夺领地,甚至争夺法国王位;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王室在欧洲大陆的领地丧失殆尽,转而用心经营英伦三岛。由此可见,百年战争
A. 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海上霸权 B. 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C. 有助于英国民族意识的增强 D. 强化了英国的世俗权力
14. 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实行了金本位制。一战爆发后,为满足战争需要,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金本位制随之告终。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由此可见
A. 纸币的发行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 B. 货币体系的变化促进社会的转型
C.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映大国兴衰 D. 世界大战决定国际货币体系变迁
15. 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压力 B. 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 体现了科学技术综合运用
16. 如表为1950 1979年世界出口(货物和服务业)在全球GDP(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下列相关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年份 百分比(%) 年份 百分比(%)
1950 79 1973 15.1
1958 11.0 1974 19.2
1963 11.1 1975 18.3
1966 11.3 1976 18.4
1970 11.5 1977 17.7
1971 11.7 1978 17.3
1972 12.5 1979 18.9
A. 关贸总协定加快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速度
B.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促进了贸易发展
C. 国际经济旧秩序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 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早在《周礼》中已有记载。历代保障措施据内容分类:第一类是古代灾害性社会教济,反映在“荒政”中;第二类是古代日常贫困社会救济;第三类是古代养老保障;第四类是古代医疗保障;第五类是古代军人优抚保障;第六类是其他社会保障;第七类是失业保障。……社会保障与基层社会控制相关联,如传统户籍制度在中国被赋予了身份,财产和福利认证功能,汉代“编户齐民”的灾民可享有赋税减收免权,清代审户是核实灾民户口,登记贫困户,划分等级,以备赈济,审户后发给赈票,作为领赈依据。可以有效防止冒领赈灾物资现象,防止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二1983年法国政府有步骤地放弃以前的一些职能,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控作用迅速退却,把它交给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改革之后,财富以不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在资本与劳动之间重新分配。1981年,一个总值为421470法郎的有价证券组合的缴税比例为17.8%,到1992年,缴税只占0.6%;相反,工资收入缴比例上升:1981年一份总计50577法郎的工资缴税比例是12.8%,1992年一份总计96000法郎的工的缴税比例是17.4%。贫富分化的出现,这使在福利时代习惯看到不平等现象逐渐消失的法国人受到沉重打击。经济政策的向右转有力地激发了新的社会运动……使法国政治和媒体陷入长期的政治动荡之中。
——摘编自张丽等《法国近百年来的社会运动与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社会保障变化的影响。
18. 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政府除了维护传统事务以外,还要新的社会事务。国家管理急剧扩展,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同时,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854年,英国财政部两名官员在对英国政府的官吏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后,提出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尖锐批评了当时英国官吏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这份报告奠定了后来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在西方国家政府中,政府部长等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对政策的正确与否负政治责任,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策,在政务官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主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代议制民主的兴起已经是17世纪以后的事。洛克指出,政府和国家起源于人们的自然权利,如果政府背弃他们所受的委托,用职权而侵犯人民的自由、生命、财产权利等安全保障时,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形式。德斯解决了国家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机制,明确提出防止权力滥用的手段:以权力约来权力,密尔给出了代议制民主的定义:“国家的主权权力属于全体人民公民,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或公民投轩使这种权力。其转点是代表由选举产生,并向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政治权力应该定期、和平、有规则地更替,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法行使。
——摘自丁一、余降(直接制民主和代议制民主比校分析》
材料二 我国的代议制民主最初是从百方四家移植过来的,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变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议制民主政体一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规定,全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四的最高政权机关,在全中华苏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最高权力,中央执行委员会对全中华苏埃代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苏堆块即代表会议,作为我国我议制民主政体的雏形,是当时的中共中央为统一领导各红色区域的革命斗争,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建立的,而我国日前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在这一政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摘自周和延、林军《我国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代议制民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共领导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历程,并指出新中国代议制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的本质区别。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5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
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线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正是由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从明末清初起,福建、广东、汉江流域等原本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山区都被开垦出来(因为番薯和玉米不挑剔田地),为人口大增奠定了基础。当然,它也带来一个消极后果,即当地水土流失的加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物种交流”为主题,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解析
卷面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 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 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
C. 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 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个文化遗址中,不同的墓中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项正确;A、B两项都是现象,并非本质,排除;D项表述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
2. 战国前期,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这反映了
A. 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 B. 统一的货币已经出现
C. 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 D. 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前期,货币流通呈现明显的区域色彩,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随着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战国中期以后,货币流通呈现统一的趋势,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统一的趋势,“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秦统一后,统一的货币已经出现,排除B项;战国时期货币经济没有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 东汉时,司隶校尉常常勒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神,官秩是比二千石,论官级低于中二千石的九卿。司隶校时在朝廷中与公卿们相处的时候,有明确的规定:“司隶校尉诣台廷议,处九卿上,朝贺处九卿下,陪卿上。初除,谒大将军、三公,通谒持板揖。公议、朝贺无敬。”这一规定旨在
A. 限制三公九卿特权 B. 提高司隶校尉地位
C. 规范朝廷廷议礼仪 D. 加强对官员的监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司隶校尉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监督,D项正确;这一规定旨在加强对官员的监督,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司隶校尉实际地位“诣台廷议,处九卿上,朝贺处九卿下,陪卿上”,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 北魏孝文帝认为“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为此实行三长制,由此可知
A. 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 B. 促进人口增加
C. 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 D. 缩小贫富差距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实行三长制是为了抑制豪强势力隐瞒人口和逃避赋税徭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促进人口增加,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这一时期出于孝文帝改革的初期,还没有实行政权的封建化,排除C项;“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表明矛头指向豪强势力,目的不在于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
5. 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就“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 )
A. 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 B.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
C. 不利于唐代办事效率的提升 D. 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可知,使职差遣制的盛行,提升了君主对官员任用的主观性,使得低品级官员更容易管理重要事务,拓展了庶族地主的上升通道,因此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A项正确;使职差遣制是在朝堂官员中进行职务的重新安排,而不是对选官制度的重大调整,排除B项;使职差遣制度有利于专人专办、特事特办,提升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使职差遣制提升了君主的用人的主观性,加强了君权,排除D项。故选A项。
6. 北宋《宋刑统》规定,除极少特殊情况外,凡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南宋时期,因南方气候与北方不同,对起诉时间又做了相应调整,缩短了受理时间。这些规定
A. 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B. 体现了儒学重讼理念
C. 适应了农业生产规律 D. 减少了民间邻里纠纷
【答案】C
【解析】
【详解】每年十月一日以后至次年正月三十日属于农闲时期,因此诉讼时间定于这一时间范围内,南宋对于诉讼时间调整着眼于南方气候,由此可知,两宋诉讼时间的规定是为了适应农业生产规律,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儒学轻讼,排除B项;这些规定并不会导致民间纠纷减少,两者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 明朝法律典籍如《大明律》《大诰》等从各个维度对户籍制度进行了缜密的规制。其中,《大明律·户律》明确规定每个人的户籍一旦确定,不能随意变动,对脱户,漏口、合户附籍等罪作了严厉惩处。这一现象( )
A. 推动了法家思想的深化实践 B. 促进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
C. 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 体现了户籍管理制度的严苛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法律典籍中对户籍制度进行了全面、缜密的规制,禁止随意变动户籍,严厉打击脱户、漏口、合户附籍等现象,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C项正确;明代统治者治国思想是儒家而非法家思想,排除A项;仅户籍立法的发展不能促进整个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排除B项;户籍管理制度的严苛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8. 新中国成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士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的士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这五大财产,而对“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
A. 具有不彻底性 B. 兼顾各阶层利益 C. 遭遇较大阻力 D. 注重斗争策略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区别对待地主的财产,使地主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改造自己,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注重斗争的原则性与策略性,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排除A项;仅有对地主的政策,不能说明土地改革兼顾各阶层利益,排除B项;遭遇较大阻力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9.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下发了《把军队变为工作队》《中央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等文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央建立了干部分部、分级管理制度,按职级划分干部,下管两级。这说明中共一直( )
A. 推进干部管理现代化 B. 严格干部考核程序
C. 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 D. 奉行党管干部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面临政权建设的任务,中央下发了《把军队变为工作队》《中央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等文件,实际上是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为政权建设作准备,C项正确;政权尚未建立,不是推进干部管理现代化,排除A项;材料与干部的考核无关,而是强调干部的培养,排除B项;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某一作物有两个传播途径,草原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一中亚一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区一中国北方文化区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绿洲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一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绿洲-河西走廊一黄土高原地区。”该作物是
A. 番茄 B. 小麦 C. 小米 D. 咖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草原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一中亚一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区一中国北方文化区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绿洲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一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绿洲-河西走廊一黄土高原地区”可知,该作物原产于西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是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B项正确;番茄原产南美洲,排除A项;小米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东北地区,排除C项;咖啡树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下面的曲线图,反映了8-18世纪西欧( )
A. 封建王权的演变历程 B. 城市市民权力的演变历程
C. 宗教神权的演变历程 D. 资产阶级权力的演变历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曲线图并结合8-18世纪西欧历史可知,这是西欧封建王权的演变历程,16世纪达到顶峰,17、18世纪受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迅速衰落,A项正确;城市市民权力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宗教神权在14世纪后渐趋衰落,排除C项;资产阶级权力在18世纪应该是上升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360年,威尼斯颁布法令指出,“本因用于航海和增殖的资金却未能流通起来,反而化为了一场浮华,导致我们国家日益衰弱”。1449年,热那亚法令指出“如果那些用于购买珠宝华服的资金能投资于贸易,将为我国带来丰厚的回报和利润。”这些法令表明( )
A. 政府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B. 欧洲深受禁欲主义影响
C. 传统商路受阻影响经济 D. 政府试图限制教会腐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本因用于航海和增殖的资金却未能流通起来,反而化为了一场浮华,导致我们国家日益衰弱......如果那些用于购买珠宝华服的资金能投资于贸易,将为我国带来丰厚的回报和利润。”可知,威尼斯和热那亚颁布的法令都提到要将资金流通起来,给国家带来丰厚的回报和利润,使国家日益强盛,说明政府非常重视资本的流通和使用,注重资本的原始积累,A项正确;欧洲深受禁欲主义影响,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传统商路受阻影响经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政府试图限制教会腐败,材料中没有体现教会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5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王室长期怀着强烈的"大陆情结",不仅在欧洲大陆争夺领地,甚至争夺法国王位;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王室在欧洲大陆的领地丧失殆尽,转而用心经营英伦三岛。由此可见,百年战争
A. 沉重打击了英国海上霸权 B. 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C. 有助于英国民族意识的增强 D. 强化了英国的世俗权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英国王室在欧洲大陆的领地丧失殆尽,转而用心经营英伦三岛”体现的是百年战争对英国民族意识增强的影响,C项正确;此时英国尚未确立海上霸权,排除A项;材料与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及强化世俗权力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点睛】
14. 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实行了金本位制。一战爆发后,为满足战争需要,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金本位制随之告终。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由此可见
A. 纸币的发行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 B. 货币体系的变化促进社会的转型
C.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映大国兴衰 D. 世界大战决定国际货币体系变迁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实行了金本位制。一战爆发后,为满足战争需要,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金本位制随之告终”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地位的变化;据材料“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可知,二战后确立了美国在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据上分析可知,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映大国兴衰,C项正确;发行纸币和实行金本位制并不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货币体系变化的历程,并没有体现货币体系变化的影响,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战争会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变迁,但不起决定性作用,如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和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 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压力 B. 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 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机器人的使用并没有得到普及,故A项错误;机器人的使用并没有形成强大的生产力,故B项错误;机器人的使用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机器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其使用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考点: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6. 如表为1950 1979年世界出口(货物和服务业)在全球GDP(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下列相关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年份 百分比(%) 年份 百分比(%)
1950 7.9 1973 15.1
1958 11.0 1974 19.2
1963 11.1 1975 18.3
1966 11.3 1976 18.4
1970 115 1977 17.7
1971 11.7 1978 17.3
1972 12.5 1979 18.9
A. 关贸总协定加快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速度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促进了贸易发展
C. 国际经济旧秩序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 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二战后世界出口(货物和服务业)在全球GDP(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在不断增加,这与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关,也是全球化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是关贸总协定的影响,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是20世纪70年代,不能说明70 年代之前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与旧秩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早在《周礼》中已有记载。历代保障措施据内容分类:第一类是古代灾害性社会教济,反映在“荒政”中;第二类是古代日常贫困社会救济;第三类是古代养老保障;第四类是古代医疗保障;第五类是古代军人优抚保障;第六类是其他社会保障;第七类是失业保障。……社会保障与基层社会控制相关联,如传统户籍制度在中国被赋予了身份,财产和福利认证功能,汉代“编户齐民”的灾民可享有赋税减收免权,清代审户是核实灾民户口,登记贫困户,划分等级,以备赈济,审户后发给赈票,作为领赈依据。可以有效防止冒领赈灾物资现象,防止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二1983年法国政府有步骤地放弃以前的一些职能,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控作用迅速退却,把它交给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改革之后,财富以不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在资本与劳动之间重新分配。1981年,一个总值为421470法郎的有价证券组合的缴税比例为17.8%,到1992年,缴税只占0.6%;相反,工资收入缴比例上升:1981年一份总计50577法郎的工资缴税比例是12.8%,1992年一份总计96000法郎的工的缴税比例是17.4%。贫富分化的出现,这使在福利时代习惯看到不平等现象逐渐消失的法国人受到沉重打击。经济政策的向右转有力地激发了新的社会运动……使法国政治和媒体陷入长期的政治动荡之中。
——摘编自张丽等《法国近百年来的社会运动与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社会保障变化的影响。
【答案】(1)特点:中国古代保障机制形成时间早;保障内容全面;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是有效补充;有严格的监督机制;社会保障层次低。
影响:减少灾害影响,促进农耕经济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稳定;弘扬传统美德,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对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一定借鉴意义。
(2)影响: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政治的长期动荡。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早在《周礼》中已有记载”可归纳出中国古代保障机制形成时间早;从材料中的保障内容来看,保障内容全面;从材料中的主导力量来看,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是有效补充;从材料中的监督机制来看,有严格的监督机制;从材料中的保障层次来看,社会保障层次低。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减少灾害影响,促进农耕经济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稳定、弘扬传统美德,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及对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一定借鉴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影响:根据材料“改革之后,财富以不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在资本与劳动之间重新分配”可归纳出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根据材料“这使在福利时代习惯看到不平等现象逐渐消失的法国人受到沉重打击”可归纳出激化了社会矛盾;根据材料“使法国政治和媒体陷入长期的政治动荡之中”可归纳出导致政治的长期动荡。
18. 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政府除了维护传统事务以外,还要新的社会事务。国家管理急剧扩展,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同时,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854年,英国财政部两名官员在对英国政府的官吏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后,提出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尖锐批评了当时英国官吏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这份报告奠定了后来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在西方国家政府中,政府部长等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对政策的正确与否负政治责任,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策,在政务官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主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答案】(1)背景:①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教育水平的提高;③传统官制的弊端;⑤民主政治的发展;④启蒙思想的影响;⑥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2)特点:①公开考试、择优录用;②政治中立、工作隐名;③职务常任、论功晋升;④政务事务、两官分途;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 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可知,教育水平的提高;“……尖锐批评了当时英国官吏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可知传统官制的弊端;结合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时间可知,它的背景还包括“民主政治的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可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由“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可知,政治中立、工作隐名;由“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主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和“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可知,职务常任、论功晋升;结合所学知识,还包括政务事务、两官分途。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代议制民主的兴起已经是17世纪以后的事。洛克指出,政府和国家起源于人们的自然权利,如果政府背弃他们所受的委托,用职权而侵犯人民的自由、生命、财产权利等安全保障时,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形式。德斯解决了国家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机制,明确提出防止权力滥用的手段:以权力约来权力,密尔给出了代议制民主的定义:“国家的主权权力属于全体人民公民,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或公民投轩使这种权力。其转点是代表由选举产生,并向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政治权力应该定期、和平、有规则地更替,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法行使。
——摘自丁一、余降(直接制民主和代议制民主比校分析》
材料二 我国的代议制民主最初是从百方四家移植过来的,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变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议制民主政体一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规定,全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四的最高政权机关,在全中华苏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最高权力,中央执行委员会对全中华苏埃代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苏堆块即代表会议,作为我国我议制民主政体的雏形,是当时的中共中央为统一领导各红色区域的革命斗争,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建立的,而我国日前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在这一政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摘自周和延、林军《我国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代议制民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共领导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历程,并指出新中国代议制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的本质区别。
【答案】(1)特点: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分权与制衡、间接民主、法律至上;等
(2)历程: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确立苏维埃代表制度,团结了工农群众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建立各级参议会,实现三三制,现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区别: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现的是资产阶级专政,而新中国的代议制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
【详解】(1)“政府和国家起源于人们的自然权利,如果政府背弃他们所受的委托,滥用职权而侵犯人民的自由、生命、财产权利等安全保障时,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建立新的政府形式”可得出:“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由“以权力约束权力”可得出“权利制衡”、由“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或公民投票行使这种权力”可得出“间接民主”、由“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法行使”可得出“法律至上”等特点。
(2)从“我国目前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在这一政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知:苏维埃代表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结合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史实,可得出三个历史时期的代议制民主建设成就。用阶级分析法可知道: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现的是资产阶级专政,而新中国的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5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
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线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正是由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从明末清初起,福建、广东、汉江流域等原本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山区都被开垦出来(因为番薯和玉米不挑剔田地),为人口大增奠定了基础。当然,它也带来一个消极后果,即当地水土流失的加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物种交流”为主题,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具有双重影响。
阐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
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推动了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明清人口的增长;大豆传入美国之后,用途不断拓展、功能不断丰富、价值不断挖掘,大豆的充分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玉米、甘薯等耐旱高产作物传入中国,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导致水流流失问题日益突出,破坏了生态环境。
全球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双重影响,我们应该学会趋利避害,努力减少物种交流的消极影响,充分挖掘物种交流的最大价值,推动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其他论题: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
全球范围内物种交流呈现出双向性特点。
全球范围内物种交流的范围得到不断拓展。
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解析】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信息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问题要求确定的主题是物种交流;根据材料信息,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物种交流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可以确定题目是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具有双重影响。具体论述围绕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展开即可,具体论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可以确定题目是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具有双重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推动了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明清人口的增长;大豆传入美国之后,用途不断拓展、功能不断丰富、价值不断挖掘,大豆的充分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玉米、甘薯等耐旱高产作物传入中国,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导致水流流失问题日益突出,破坏了生态环境。全球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双重影响,我们应该学会趋利避害,努力减少物种交流的消极影响,充分挖掘物种交流的最大价值,推动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