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二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宁县二中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中考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算。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主张( )
A.体现了儒家对仁政的追求 B.反映了平民阶级的诉求
C.带有一定的无为而治色彩 D.顺应了改革变法的趋势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①兼爱尚贤②与民休息③天人合一④道法自然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3.自公元前5世纪中期起,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雅典学校那种着重于体育与音乐的教育,对辩论术、修辞学和演说的学习欲望凸现了出来。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政治的发展 B.人文主义兴起
C.经济文化的繁荣 D.对外交流需要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行文化,它是建立在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内在要求之上的。受此熏陶,中国人注重气节、情操、修身等道德生活。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
A.确立了朴素的行为方式 B.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念
C.冲击了国人的思维习惯 D.培育了古代先贤的品格
5.《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奴隶的,都要被处死;如果违法的人在酒店里进行密谋,店主如果不把这些人捉起来,也要被处死。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 )
A.侧重公法内容的建设 B.旨在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C.重视约束奴隶的自由 D.严格限制商品经济发展
6.5400年前两河流域出现楔形文字,5000年前埃及出现象形文字,4500-3700年前印度出现印章文字,3300年前中国出现甲骨文,1800年前玛雅人发明象形文字。除甲骨文外,其他文字都已失传或消失,其主要原因是( )
A.文明交流 B.民族迁徙 C.异族征服 D.政权更迭
7.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
8.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型,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和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这说明( )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B.中华文化呈现多国文化的丰富色彩
C.世界各国文化应该相互融合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9.在与印欧人的冲突和交往中,农业社会居民学会了使用马匹和战马,后来出现了骑兵,这说明( )
A.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互相学习 B.农业民族文化领先于游牧民族文化
C.农业文明向游牧民族的学习和借鉴 D.游牧民族学习农业民族的先进方式
10.《中国与印度和近东的接触》中叙述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和军队开辟丝路,“不但给中国增加了‘东土耳其斯坦’的地方,并且还使中国在商业和文化上,与印度、波斯互相接触。远东从此不再和其余的世界完全隔绝了”。这里强调的是( )
A.文明互鉴的持久性 B.丝绸之路的开创性
C.商贸往来的频繁性 D.交往范围的广泛性
11.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学生制作的某帝国的知识卡片,据此推断该帝国是( )
A.拜占庭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波斯帝国
12.1938年—1940年间,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向数以千计的犹太人发放前往上海的签证,被誉为“生命签证”。导致“生命签证”出现的原因是( )
A.纳粹的排犹运动 B.犹太人四海为家的传统
C.上海城市发展的需求 D.中犹文化交流的需要
13.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
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14.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15.一战后,“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处理国家或国际问题的重要原则,但帝国主义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违反这一原则。其中突出的表现是( )
A.允许俄国退出一战并且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允许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合理范围内活动
C.一战后承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独立地位
D.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16.近期乌克兰与俄罗斯爆发激烈的军事冲突,战争导致很多难民涌入欧洲。欧盟对难民的安排实行的是强制摊派给成员国,这种做法遭到以奥地利为代表的一些成员国的抵制。这表明( )
A.欧盟的发展遭遇严重挫折 B.难民问题应由当事国解决
C.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冲突 D.一些国家戴着"伪民主,假人道"的面具
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历史是无情的,谁抛弃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谁就会受到历史的惩罚。这样,从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
——节选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平阳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始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工商业发展迅速,都市繁荣,市民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雕版印刷技术逐渐成熟,都间接或直接地促进了木版年画的产生。金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印刷业,平阳在官府的管理和扶持下成为雕版印刷的中心。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精神层面的需求大大增加,小说、戏曲、绘画等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为木版年画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木版年画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
——摘编自尉英普《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传承》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平阳木版年画产生发展的原因。(4分)
18.阅读与古代历史上著名战争相关的史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以后立即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他的帝国之下。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无疑加深了东西方之间彼此的了解,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化时代的主要特征。(4分)
材料二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的共同特点。(2分)说明阿拉伯帝国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条件。(6分)
材料三 “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剌子模,此外,还有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思汗从不花剌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丝绸古道上的文化》载:“马可·波罗及其他一些欧洲人,都曾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如果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
——摘编自马婷《蒙古西征与中西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及文化交流的表现。(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秦汉、魏晋时期,凭借波斯和中亚商人的转运,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唐朝时,丝绸、瓷器、珠宝、香料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宋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隔,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贸易的主要对象除了阿拉伯帝国,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对外出口以五金、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为主,尤其是瓷器贸易大量兴起。进口商品则以香料、珊瑚、玛瑙、象牙等奢侈品为主。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法国学者认为,来自阿拉伯的商队要比来自中国的多,因为他们需要中国商品,而中国则可以离得开他们。
材料二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在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阻断,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的特点。(6分)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是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10分)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
高 二 历 史 答 题 卡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
17
题
(
12
分)
)
(
18
题
(
16
分)
)
(
19
题(
12
分)
)
(
20
题(
10
分)
)
1.B【详解】根据材料“……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国墨子的“尚贤”思想,墨子认为贤良在治理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材料“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算。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墨子的“兼爱”思想;由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墨家思想,墨家代表平民利益,反映了平民阶级的诉求,故B项正确;材料与儒家的仁政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道家思想带有一定的无为而治色彩,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顺应了改革变法的趋势”,顺应了改革变法的趋势的是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
2.C【详解】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观点,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故③④正确。与民休息是指让百姓休养生息,即轻敛薄赋作为主要手段,并且奖励生产,减轻刑法,提倡节俭等,来减轻对百姓的压迫,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排除②;兼爱尚贤是墨家观点,和生态文明无关,排除①。故答案选C。
3.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公民必备的参政素质就是要有很强的演讲能力,“人们对辩论术、修辞学和演说的学习欲望凸现”显然适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与人文主义兴起、经济文化繁荣及对外交流的需要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行文化,它是建立在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内在要求之上的。受此熏陶,中国人注重气节、情操、修身等道德生活。”可知,材料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行文化”“受此熏陶,中国人注重……道德生活”,突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国人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具体的行为方式的表述,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对以往国人的思维习惯和先贤的品格做具体交代,且“冲击”和“培育”的说法不成立,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
5.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ABCD四个选项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奴隶的,都要被处死”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严格惩罚破坏公众秩序以及威胁奴隶主利益的行为,这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并不局限于公法范围,比如“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奴隶的,都要被处死”属于私法的范畴,排除A项;材料不只涉及奴隶问题,C项说法较为片面,排除C项;材料引用的法典内容主要是惩处逃避兵役、帮助奴隶逃跑、密谋等不法行为,与经济活动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6. C【详解】两河流域、印度、玛雅文字的消失主要原因是异族入侵导致,C项正确;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促进文字的演化,并不是古文字消失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文字会随着民族迁徙而转移流传的空间,但并不一定会消失,排除B项;如果是同一民族之间的斗争导致政权更迭,其文字并不会断绝,排除D项。故选C项。
7.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希腊文化,但是随着14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迫使拜占庭学者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广泛传播,表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了文化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变化,不是天主教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文化中心是否转移,排除B项;材料强调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8.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古代汉字书法与数字组合成优美图案,体现家庭和睦的寓意,象征全人类、世博会以人为本,传递对人类和世博会的祝福等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特有的包容性,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A项错误;“多国文化”的丰富色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各国文化应该相互融合,C项错误。
9.C【详解】依据材料“在与印欧人的冲突和交往中,农业社会居民学会了使用马匹和战马,后来出现了骑兵”,可以看出在印欧人向外迁徙的过程中,农耕文明也在不断向其学习和借鉴,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业民族向游牧民族学习,不是相互学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借鉴和学习,不能得出孰优孰劣,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民族学习游牧民族,排除D项。故选C项。
10.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建构了古代东西方世界相互连通的交通网络,成为亚欧大陆之间最为便捷的通道。通道开辟使得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东西方使节、商队、僧侣、学者、工匠川流不息、络绎不绝,沿线国家商贸与人文交流的半径由此被大大扩展,贸易市场半径由此被大大拓宽。材料强调了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是打破“隔绝”,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在商业和文化上,中国与印度、波斯互相接触,并没有涉及时间和频率,故AC项错误;材料涉及了与印度、波斯接触,但没有强调范围的广阔,故D项错误。
11.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率领希腊联军东征,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为了巩固统治亚历山大帝国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B项正确;拜占庭帝国建立于395年,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排除C项;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没有广泛推广希腊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2.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希特勒将1933年4月1日定为“排犹日”,由纳粹党组织了一个“排犹委员会”,从而使以后的排犹运动更加有组织性的进行,迫害犹太人,故A正确;为了避免犹太人被迫害,中国领事馆向犹太人发放向上海签证,BC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3.A【详解】根据思维导图可知,天朝儒学道统分化为国粹论和中体西用论,中国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融合为现代化论,可见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故答案为A项。近代中国的思想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排除B项;回归儒学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在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4.B【详解】从材料中的“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等信息来看,说明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说明郭嵩焘的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排除A项;郭嵩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并非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排除D项。
15.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帝国主义无视中国的合法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违背了“民族自决”原则,故正确;AB两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符合“民族自决”原则,排除。
16.C【详解】题中反映的是难民的安置方案引起欧盟某些成员国的反对,这些国家担心由于难民的涌入会影响自身经济发展及社会管理,体现了民族主义的一面,C项正确;内部存在意见分歧不能说明欧盟发展遭遇严重择折,排除A项;难民是由当事国引起的,他们是这一现象的制造者,自身是解决不了的,排除B项;一些成员国考虑的是国内的发展,和他们的民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特点:连续性、凝聚性、包容性、本土性、多样性。
(2)雕版印刷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
【详解】(1)内涵:据材料“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及所学选择性必修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相关知识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特点:据材料“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及所学选择性必修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相关知识可知,连续性、凝聚性、包容性、本土性、多样性。
(2)原因:据材料“雕版印刷技术逐渐成熟”可知雕版印刷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据材料“工商业发展迅速,都市繁荣,市民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可知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据材料“统治阶级重视印刷业,平阳在官府的管理和扶持下成为雕版印刷的中心”可知政府的重视;据材料“小说、戏曲、绘画等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为木版年画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可知文学艺术的发展。
18.(1)对被征服地区强制推行希腊文化;目的是建立大同社会,希腊化过程中伴有民族交融;希腊化推动东西文化交流,推动科学文化等发展。
(2)特点:范围广阔,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条件:自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地理位置重要;对异族文化的宽容(开明)政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促进。
(3)前期以战争方式为主,注重技术交流,如把技术工匠带往蒙古;后期以和平方式为主,注重中西方全方位交流,如欧洲传教士来蒙古,中国人去欧洲,中西绘画交流,佛教、天主教传播等。
【详解】(1)特征:依据材料“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得出对被征服地区强制推行希腊文化;目的是建立大同社会,希腊化过程中伴有民族交融;依据材料“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无疑加深了东西方之间彼此的了解,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得出希腊化推动东西文化交流,推动科学文化等发展。
(2)特点:从疆域范围角度,得出范围广阔,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条件:依据材料“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得出自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依据材料“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得出地理位置重要;依据材料“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得出对异族文化的宽容(开明)政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促进。
(3)方式:依据材料“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剌子模,此外,还有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以及大批能工巧匠。”,得出前期以战争方式为主,注重技术交流,如把技术工匠带往蒙古;依据材料“马可 波罗及其他一些欧洲人,都曾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如果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得出后期以和平方式为主,注重中西方全方位交流,如欧洲传教士来蒙古,中国人去欧洲,中西绘画交流,佛教、天主教传播等。
(1)特点:商品贸易范围广;贸易种类丰富;商品贸易通道海陆并举;进出口商品存在差异,具有互补性;中国在贸易往来中占据优势地位;阿拉伯商人在中转贸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等。
(2)条件:海外贸易的传统;优越的海洋条件;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
19.【详解】(1)特点:据材料一“凭借波斯和中亚商人的转运,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可知,商品贸易范围广;据材料一“唐朝时,丝绸、瓷器、珠宝、香料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可知,贸易种类丰富;据材料一“宋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隔,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可知,商品贸易通道海陆并举;据材料一“对外出口以五金、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为主,尤其是瓷器贸易大量兴起。进口商品则以香料、珊瑚、玛瑙、象牙等奢侈品为主”可知,进出口商品存在差异,具有互补性;据材料一“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法国学者认为,来自阿拉伯的商队要比来自中国的多,因为他们需要中国商品,而中国则可以离得开他们”可知,中国在贸易往来中占据优势地位;阿拉伯商人在中转贸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等。
(2)条件:根据材料“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可知,海外贸易的传统;根据材料“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可知,优越的海洋条件;根据材料“尤其在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阻断,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可知,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宋之际经济重心的南移。
20.论题示例:以前由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地区移民,逐渐转变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阐述:随着西方国家的发展,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导致大量欧洲人口向美洲等方向迁移;由于一战的影响,欧洲遭到了巨大的打击,而且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美国急需大量的人才,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到了美洲一带,而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广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逐渐增多,因此产生了大量人口从发达地区迁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地区。
【详解】要求论题明确。能够引用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论题明确。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论题明确。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论题不明确。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论题从人口迁移的区域、时间、数量等角度建构关系。阐述围绕论题,从人口迁移的情况、原因及影响等角度进行。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