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高中部)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有答案)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
生物学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答题卡不要折叠、损坏,不得在答题卡上涂写与考试无关的信息;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一个种群不是简单个体累加,而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死亡率高的种群,种群数量就小
B. 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有的特征
C. 年龄结构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 种群密度调查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部分个体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所得到的种群密度数值偏大
B. 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所做标记应当醒目,以便再次捕捉
C. 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D. 运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3. 热带雨林中某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以植物甲的叶片为食。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植物甲产生的某种毒素抵制了该种昆虫的取食,该种昆虫也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避免自身受到伤害,二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甲产生的毒素对该种昆虫造成了选择压力 B. 该种昆虫的捕食不利于植物甲种群的发展
C. 该种昆虫和植物甲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D. 水分是影响该种昆虫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4. 某实验小组研究了当地甲、乙两种动物当年(N1)和一年后(Nt+1)的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相关曲线,其中直线p表示Nt+1=Nt。已知甲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乙动物身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乙种群密度
B. 甲种群数量在A~B段上升,B~C段下降
C. F 点时的乙种群数量可能达到了 K 值
D. A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5. 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大量放养该种鱼
B.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 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
6. 研究表明,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 )
A. 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病虫害发生
B. 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
C. 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
D. 热带森林中的树木种子和幼苗在距离成年树木较远的地方生长得更好
7. 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导致形成了具有一定距离的生境斑块,使得一个较大的生物种群被分割为许多小的局域种群,小的局域种群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随机性灭绝。个体在生境斑块之间的迁移,能使那些还没有被占据的生境斑块内建立起新的局域种群。集合种群即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一个集合种群若要长期生存,各局域种群之间的迁入率必须大于各自的灭绝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境斑块隔离程度过大不利于新局域种群的建立
B. 可建立与种群生境相似的生态廊道以利于个体迁移
C. 各局域种群K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迁入率与灭绝率
D. 集合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有利于选择出迁移能力强的个体
8. 功能反应是指每只捕食者的捕食率随猎物密度变化的反应,具体包括如图I、Ⅱ、Ⅲ三种类型。大蓟马是豆科植物的主要害虫,捕食性蝽和六斑月瓢虫是大蓟马的两种天敌。某地捕食性蝽、六斑月瓢虫的功能反应类型分别对应图中Ⅱ、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捕食性蝽和六斑月瓢虫是影响大蓟马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B.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及性别比例直接决定大蓟马的种群密度
C. 若捕食者饥饿程度降低时用于消化的时间增大,则其功能反应类型最可能对应Ⅲ
D. 当大蓟马种群密度较低时,最好选择六斑月瓢虫对其进行生物防治
9.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 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 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10. 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物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B. 群落中各种群之间的生态位差异越大,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
C. 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常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
D. 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一般容易被淘汰
11. 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譬如共同生活在某岛屿上的两种安乐蜥,通过摄取不同食物的方式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属于同域共存的是( )
A. 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以斑鬣狗为食
B.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同生活,相互依存
C. 高海拔地区田鼠和鼹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
D.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12. 高黎贡山地处怒江州和保山市、德宏州,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每年都有近万名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到百花岭村等地观鸟拍鸟。下表是研究人员对某一海拔区域内鸟类分层情况的研究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植物群落分层情况 鸟种 活动情况
上层 血雀、火冠雀 以高大乔木的种子为食
中层 黄颊山雀、橙斑翅柳莺、红翅鵙鹛等 营巢、以昆虫、植物嫩芽等为食
草本层 血雉、白尾梢虹雉等 以种子、幼嫩植物体、苔藓或昆虫为食
A. 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都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B. 群落中动、植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C. 改变食物种类、划分分布区域和错开活动时间等会导致鸟类的生态位分化
D. 群落演替往往会破坏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不利于生物适应环境
13. 零增长线又称生态位边界,是一种生物在利用某些必需资源时能生存和繁殖的边界线。线上每一个点所对应的资源组合仅允许种群维持自身大小不变,若资源组合低于这个范围,则一段时间后,种群无法生存和繁殖。科学家分别绘制了梅尼小环藻和美丽星杆藻对硅酸盐和磷酸盐的零增长曲线,如图中实线所示,经调查发现,在其它条件均适宜且充足的条件下,已知两种群只在④区域实现了共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初始资源处于A点且没有资源补充时,梅尼小环藻种群数量会下降
B. 当环境资源处于区域②时,因为硅酸盐浓度的限制,美丽星杆藻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
C. 当环境资源处于B点时,梅尼小环藻在种间竞争中将获胜
D. 当两物种同时出现在该地,环境资源处于区域①③⑤⑥时,梅尼小环藻会逐渐被淘汰
14. 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纵坐标表示的是捕食者的数量变化
B. 图甲中被捕食者的环境容纳量可表示为
C. 图乙中的b时间段对应的是图甲中的②区
D.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存在反馈调节
15. 新疆地域广,地貌类型多样,促使生物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生存策略,下列关于生物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湖泊中的植物茎叶中通常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
B. 荒漠中的植物大都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
C. 森林中林下的植物叶薄且叶绿体颗粒小,呈深绿色
D. 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1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 )
A. 所具有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B. 所具有的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C.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
D. 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17. 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该区域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相邻群落有所增加,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林缘草甸的物种丰富度略高于其内侧的森林和外侧的草原
B. 交错区中生态位相似的种群可能通过生态位分化实现共存
C. 边缘效应导致种间竞争加剧从而降低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
D.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群落交错区数量的增加
18. 蚜虫可吸食植物汁液并传播植物病毒。被蚜虫侵害的植物会释放水杨酸甲酯(MeSA),MeSA与邻近植物的受体结合后转化为水杨酸 (SA),SA激活转录因子NAC2, 从而产生更多的MeSA,进一步作用以驱避蚜虫的侵染并吸引其天敌。蚜虫传播的植物病毒的特定蛋白能与NAC2结合,使NAC2降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蚜虫与植物为寄生关系,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 MeSA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MeSA释放量的调节存在正反馈调节
C. 与未携带病毒的蚜虫相比,携带病毒的蚜虫侵害植物时更能提高周围植物的防御反应
D. 用 MeSA处理野生型和 NAC2敲除突变体后,两者SA含量都上升但MeSA释放量不同
19. 下图是某生态农场的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农场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物质和能量
B. “作物→家畜→食用菌→蚯蚓”并不构成一条食物链
C. 通过该生产流程,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D. 图中过程体现了该农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处于平衡状态
20. 稳态转换是指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大规模、突然和持久性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快速重组进入另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稳态转换后,部分物种的生态位会发生变化
B. 稳态转换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稳态转换后,生态系统达到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
D. 生态系统遭到超过自我调节能力的外部冲击时,可能会触发稳态转换
21. 在鱼塘适量种植莲藕,能达到水净、鱼肥、景美、藕增产的多重效益。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莲藕和所有鱼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鱼与莲藕的种间关系为共生关系
B. 该系统中鱼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荷叶的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
C. 莲藕直接吸收过剩鱼饲料和鱼粪便,是水体不容易被污染的主要原因
D. 该模式综合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效益,符合绿色生态发展观
22.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 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我国科研人员采取了“碳减排”“碳捕集”“碳封存”和“碳利用”等多种措施。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是A,B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B. 若图中⑧=①+②+③+④,则达成“碳中和”
C. 图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的过程有⑤⑥⑦⑨
D. 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等都是达成碳减排的重要措施
23. 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地与它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交流,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调节,这个系统维持着自身的稳态。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代谢的终产物可反馈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率
B. 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可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C. 在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D. 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
24. 某地果农对荔枝果园内废弃枝条和落叶的处理有两种做法:①将其燃烧,得到的草木灰施入果园土壤;②将其加工成有机肥施入果园土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做法①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加快物质循环,但会造成环境污染
B. 做法②施加有机肥可间接为果园植物补充CO2进而增加有机物积累
C. 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荔枝果园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D. 通过中耕松土,可促进果园植物从有机肥中获取营养
25. 冬去春来,草原上百花争艳。草原的不同地段镶嵌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下列有关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B. 草原返青,为野兔提供了采食的信息,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
C. 野兔的能量10%~20%流入狼,说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
D. 光照是草原牧草的物理信息,也是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某寒温带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集原始森林、草甸、湖泊、湿地、溪流等多种自然资源为一体,景观纷呈,物种多样。大型食草动物驼鹿,便生活在这片美丽而多变的天地中。
(1)研究人员通常采用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驼鹿的种群数量,然后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绘制了驼鹿种群数量 比值与时间 (t) 的变化曲线(图 1) , 当 t 为 b、e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型,当 t 为a~b 时,驼鹿的出生率_______ (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 ) 死亡率。
(2)图2 表示甲、乙两种生物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由曲线分析可知,甲、乙两种生物的种群增长符合_______型增长。假设乙生物为某种海洋经济鱼类,渔民要想持续获得较大捕获量,应选择在_____点左右捕捞。
(3)图3是一块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其上有2 个计数室。用血球计数板制片的具体操作步骤:先将____________,再用_______,然后让样液自行渗入。
(4)图4 是计数室中一个小方格的酵母菌分布示意图( O代表酵母菌) ,计数室的边长为 1mm×1mm,深0.1mm,酵母菌溶液稀释了 100倍, 则1ml溶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_________个。
27. 鳄雀鳝为外来入侵物种,属于肉食性鱼类,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只要是水里的活物,它几乎通吃。若投放到天然水域中,会对当地的水体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某人工湖中发现外来鳄雀鳝,若要研究该人工湖群落的变化,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_____;鳄雀鳝的入侵会降低_____多样性,从而改变该人工湖的生物多样性。
(2)鳄雀鳝主要通过听觉捕食,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类型中的_____信息;从个体角度分析,该信息的意义是_____。
(3)研究发现,该人工湖中鳄雀鳝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鳄雀鳝种群中_____;若要对该人工湖中的鳄雀鳝进行生物防治,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答出1点即可)。
28. 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和未滑坡区域的原始林群落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指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得到下图所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的是________(填“S1”或“S2”)。为使实验结果真实可靠,科研人员在确定样地数量和大小后,还要注意做到________。
(2)群落演替是指_________。山体滑坡后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属于______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3)相对于原始林群落,恢复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较低,请从群落水平加以解释:____。
(4)若在山体滑坡后,人类参与了恢复群落工程建设,使滑坡区域植被生物量得到了快速恢复,这说明________。
29. 我国南方多地水产技术推广站积极探索稻蟹、稻鱼共生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中放养河蟹、鲫鱼、泥鳅等苗种,现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回答下列问题:
(1)泥鳅是杂食性动物,喜食水生植物的叶子、茎、根,以及藻类、浮萍、水草等,会捕食浮游动物、昆虫幼虫、蠕虫等,也吃死鱼死虾等动物腐尸。泥鳅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为确定泥鳅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池塘泥鳅______的生物量。
(2)在稻鱼蟹共生系统中,鱼、蟹以稻田中害虫和杂草为食,稻以鱼、蟹粪便为肥,既实现了生物防治,也加速了______的过程,该稻渔综合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自我调节能力更强,原因是______。
(3)下图为稻鱼蟹共生系统某时期的能量流动图,其中Ⅰ、Ⅱ、Ⅲ代表营养级,数字代表能量值(106kJ)。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
(4)稻鱼蟹共生混养模式,很好地利用群落在______上的分层现象,不同鱼类和蟹在池塘中占据生态位的不同,可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研究鱼、蟹的生态位主要包括______。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
生物学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答题卡不要折叠、损坏,不得在答题卡上涂写与考试无关的信息;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D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C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B
【21题答案】
【答案】D
【22题答案】
【答案】D
【23题答案】
【答案】C
【24题答案】
【答案】C
【25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1) ①. 标记重捕 ②. 稳定 ③. 小于
(2) ①. S ②. t5
(3) ①. 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 ②. 滴管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
(4)4.4×109
【27题答案】
【答案】(1) ①. 物种组成 ②. 物种多样性和遗传
(2) ①. 物理 ②. 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 ①. 幼年、成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 ②. 引入鳄雀鳝的天敌、引入能侵染鳄雀鳝的寄生菌
【28题答案】
【答案】(1) ①. S2 ②. 随机取样
(2) 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合理即可) ②. 次生 ③. 山体滑坡后植被虽被破坏,但还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
(3)恢复群落的植被物种丰富度小,垂直结构不明显
(4)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或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
【29题答案】
【答案】(1) ①. 消费者、分解者 ②. 上一营养级(食物)
(2) ①. 物质循环 ②.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3) ①. 水稻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饲料有机物中的能量 ②. 6.5%
(4) ①. 垂直结构(方向) ②. 鱼、蟹所处的空间位置,栖息地和食物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