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德成高级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长沙市德成学校 2023 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共 20 题,每题 3 分,共 60 分)
1. 在中国远古传说中,伏羲氏教民田猎和捕鱼,神农氏教民使用农具,进行农业耕作活动。而伏羲氏之 前的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之法并教民熟食。上述三人所处的时代应当理解为自远古至农业产生这一过程中 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由此可知 ( )
A. 传说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信息 B. 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 农业是早期国家形成的基础 D. 传说是远古研究的主要史料 2.位于山西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学者根据其发掘成果,认为陶寺社会贫富分化
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走到了邦国时代的边缘。以下能
作为学者得出结论的依据是
A.发掘成果与文献史料相印证 B.宫殿建筑痕迹及随葬品差异
C. 出土大量黑陶及精美的玉器 D.有青铜器何尊及其铭文印证 3.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历史时期演变的时间轴,空格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A.焚书坑儒,张骞西行 B.与民休息,光武中兴 C.陈胜起义,独尊儒术 D.百家争鸣,党锢之祸 4.《汉书 ·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提出上述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 )
A. 实行独尊儒术 B. 改变“无为而治”的政策
C. 加强集权统治 D. 遵循“儒法并重”的思想
5. 下图反映了西汉末期至南北朝初期文献记载的图书数量变化情况。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说明:西汉末期的数据为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的结果,西晋初期的数据为当时国家藏书量,宋元嘉八年(431 年) 的数据为《四部目录》整理的结果。
A. 大规模经济活动的开展 B.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 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 D. 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 6.《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 、“家世衣冠” 、“世仕州郡” 、“世吏两千石” 、“家世 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7. 723 年,唐玄宗“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后敕令郡县长官从中选取药方公布于村坊重要路口,并 委任采访使负责, 以防出现偏差。唐玄宗此举旨在 ( )
A. 增强百姓疫病自救能力 B. 规范民间医学发展 C. 加强对地方的道德教化 D. 提升基层自治水平
8. 在士大夫的引导下,宋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家族制度。在这些家族中,有利用血缘和伦理道德为规则 进行管理的族规要求,如在《吕氏乡约》中就提到“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 这类族规 ( )
A. 丰富了官僚政治的内涵 B. 便利了政府对世家的控制
C. 造成了家族内部的封闭 D. 有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9.“宋朝陶瓷整体色调沉静和谐、含蓄典雅,实质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伦理道德上进行规范限制,促进 人格与境界的提升”。该观点认为宋朝陶瓷制作 ( )
A. 洋溢着社会生活情趣 B. 受到了理学思想影响 C. 体现了经世致用倾向 D. 推动了艺术的世俗化 10.元世祖忽必烈设立了某一机构,因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因此该机构的地位
相当高。刚开始以国师八思巴为其长官,后来该职一般由朝廷大臣担任,官
员为僧俗并用。这一机构是
A.枢密院 B.中书省 C.宣政院 D.政事堂
11.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对边疆史地,特别是对西北史地知识造诣很深、贡献很大的学者。 他们写出了一大批学术价值很高的边疆史地著作,如龚自珍的《西域置行省议》、魏源的《圣武记》、姚莹 的《康蝤纪行》等。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
A. 受经世思潮影响 B. 学术研究的转向 C. 社会性质的变迁 D. 锁国政策的破产
12. 1933 年的某份统计材料显示,截至 1931 年,我国 48 个开埠口岸城市的人口总计为 1353.5 万, 占 10 万人以上城市人口总数的 1/3 以上。人口超过 10 万的城市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一现象说明我国近代 ( )
A. 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B. 城市化深受开埠影响 C. 产业结构严重不平衡 D. 工业化缺乏内驱因素
13.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各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如 1941 年 11 月,《解放日报》 推出“卫生专栏”,此后共计发表相关文章 217 篇, 内容包括传染病预防、妇幼卫生、战时救护、营养保 健等。这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 ( )
A. 配合正面战场的军事行动 B. 改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水平
C. 抗击日军生化武器的进攻 D. 增强群众防疫抗疫的组织性
14. 下表反映了中国当代外交话语核心概念“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在英国主流媒体传播的趋势和特 征。
“一带一路”英译 “命运共同体”英译
考察时间 2013 年 8 月——2017 年 8 月 2011 年 9 月——2018 年 4 月
媒体总数/个 6 7
报道总数/个 946 47
英 国 态度分 析 趋向积极,看好“一带一路”在经济层面 的好处 趋向积极,关注“命运共同体”对金砖国家 的影响
内涵认 知 机遇,卓有成效的、有益的、了不起的倡 议 以中国为中心,中国至上
由此可知,当代中国外交 ( )
A. 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B. 得到了欧美国家舆论认可
C. 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D. 推动了大国关系协调发展
15. 20 世纪 80-90 年代,中共中央发文,将“思想道德”放入精神文明的大框架内。2001 年,党中央颁 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公民”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主体。2019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仅将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进行关联,还专门讨论了 网络空间的公民道德建设,等等。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共中央 ( )
A. 对公民个人权利保护的重视 B. 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 对经济转型困难的策划应对 D. 对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丰富
16. 有学者指出,“罗马法”作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对人类法律发展进程起了不可 估量的重要作用,其体系宏大,法理精微,令后人叹为观止。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法”( )
A. 影响深远 B. 内容繁杂 C. 历史悠久 D. 实用性强
17. 根据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颁布的法规,从 1526 年起,非洲奴隶能够通过向主人支付钱款的方式获得
自由。他们通过和印第安女人或者和西班牙男主人生育子女的方式也能确保后代获得自由。上述规定( )
A. 传播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B. 推动了种植园经济的兴起
C. 便利了美洲族群的融合 D. 抑制了当地原住民的发展
18. 在莎士比亚 (1564-1616) 的某历史剧中,臣子们对战报的描述体现出的中心思想是:一切胜利都是 君王的荣耀。从时代背景考虑,此种剧情设计表现了莎士比亚 ( )
A. 弱化神权的政治思想 B. 敢于牺牲的斗争精神 C. 神化英雄的创作手法 D. 中央集权的国家意识
19. 20 世纪 70-90 年代初,东南亚一些国家大力加强对各类农业初级产品的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埃及则努力发展运河、劳务输出和旅游业等服务行业,增加 外汇收入,取得了一定成效。上述国家其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经验是 ( )
A. 调整产业结构 B. 积极引进外资 C. 发展外向型经济 D. 加强政府干预
20. 19 世纪以来,“政治中立”和“职务常任”是西方各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尤以英国为典型,而美 国对于职务常任原则的态度则要保守得多,故自文官改革之初,美国人便一如既往地反对赋予文官终身任 职的保障。美国此举的考虑是 ( )
A. 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B. 割裂与英国的联系 C. 保持事务官的活力 D. 防止专制独裁出现
二、非选择题 (共 40 分,21 题 14 分,22 题 14 分,23 题 12 分)
21. 材料一 公元前 212 年,秦始皇征用大量民力,在北方修建了“直道”这一古代“高速公路” 。它起 于秦朝首都咸阳附近的云阳,向北直达九原郡,全部用黄土夯实,长 736 公里,平均宽约30 米,最宽处 达 50 米。秦王朝的骑兵从云阳出发,在直道上急行三天三夜,即可到达阴山脚下,投入与匈奴的战事。 近些年来,有学者对直道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直道修建者为了避免道路沿黄土高原特有的纵横交错的 侵蚀沟谷迂回,缩短工时,选择了在笔直延伸的山脊上筑路,司马迁《史记》“堑山堙谷”的记载实际上 就是“将山体斜面的土石削平,填入低洼的山谷”。
——摘编自 ( 日) 鹤间和幸《始皇帝: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时代》
材料二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诸多东西走向的大山、东流入海的大川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给养, 也造成了南北的阻隔。在分裂时期,秦岭、淮河、长江等还曾多次成为不同政权控制区的分界线与对抗的 前沿。为了沟通南北,隋朝在统一后不惜消耗大量国力,开通了著名的大运河。安史之乱后,大运河成为 了唐朝的命脉,“东南八道财赋”经由这条通道不断输往政治中心长安,军队的调遣、政令的传达也非常 依赖这一要道。同时,南方的丰富物产,如稻米、茶、丝绸等也顺着这条商业通道不断运销北方,运河南 段的扬州依托优越地理位置发展成了当时最繁荣的城市。唐末,运河被起义军切断,唐朝走向灭亡。
——摘编自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修建直道的历史背景和目的。(6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状况,并说明唐中后期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 (8 分)
22.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社会巨变的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 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 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 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 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 (彰) 也” 。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法 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 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 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 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 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 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 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朱元 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4 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指出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封建王朝重视监察制度建设 的原因。(6 分)
(3)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4 分)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以下是某一知名学者就有关交通问题所写的著作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船、汽车、火车:近代交通新格局
第二章 新式交通与现代经济: 以乡村社会为中心
第三章 新式交通与近代城市化:一个起步的动力
第四章 近代战争与新式交通的发展: 以抗日战争为中心
第五章 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 以时间观念为中心
—摘编自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 以民国浙江为中心》 围绕“历史上的交通”,请选择目录中的一章或多章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术。(要求:主题明确, 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2 分)

湖南省长沙市德成高级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