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测试题(含解析)--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选择题
1.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
A.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 B.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C.档案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 D.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
2.东汉时期,经学家郑玄以书信教诚其子,要求他“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名臣蔡邕教育其女,“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据此可知当时士大夫( )
A.强调以修身治国为己任 B.具有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识
C.注重家庭教育的塑造力 D.受儒学官方哲学化的浸染
3.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大学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及其同生产过程的联系;教育对人才的评价,更倾向于对自然和社会的实际知识的掌握,而不是精神的、品格的修养。这反映出( )
A.启蒙思想具有民族特色 B.国家意志决定了教育发展方向
C.西方人文精神出现倒退 D.科教事业趋向世俗化和理性化
4.1950年,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接收天主教会在华开办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接收受到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一部分改为公办学校,一部分改为人民自办、政府予以补助的私立学校。这一做法( )
A.适应了巩固新政权的需要 B.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
C.缩小了中西方教育的差距 D.建立了与国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5.19世纪初,一位西方政要在主持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国家图书馆时表示:“让我们保存遗存的文献,不是用密室和锁链挡住公众的视线……不是让其在时间的流逝中损毁,而是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这一言论从侧面反映了( )
A.印刷书的积极作用 B.自由和平等的启蒙思想
C.战争对文化的破坏 D.公民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6.秦朝颁布“挟书律”,将民间藏书视为罪孽,虽然历代封建王朝鼓励民间“献书”,但所献文献大多深藏于宫中,仅皇帝和极少数官员能查阅;伴随着清代“文字狱”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私人藏书“秘不外传”的观念也随之传播开来。这说明( )
A.书籍制作存在技术瓶颈 B.专制统治束缚文化传播
C.私人藏书影响教育发展 D.国家立法限制进步思想
7.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源于国王和政府拨款,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有利于( )
A.古希腊文化的传承 B.自然遗产的保护
C.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印刷技术的改进
8.明清时期,民间书坊的出版物种类繁多,从经史到民间日用类书,从教育类书籍、科举参考书到通俗文学,可谓包罗万象。而在这种商业化的出版风潮下,经史子集各部之中,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原典巨著比重已经很少,通俗、普及读物则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蔚为大观。对这种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印刷技术进步。印刷书籍的效率显著提升 B.科举制度发展,社会各阶层尚学风气浓厚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文娱需求增加 D.专制达到顶峰,社会的思想文化受到禁铜
9.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种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有助于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D.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
10.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一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与戊戌维新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11.阿什莫林博物馆是英国最古老的公共博物馆。其中东方收藏品有陶瓷、纺织品、雕塑、金属制品、油画、版画和其他的装饰艺术品,主要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集合了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这说明,阿什莫林博物馆( )
A.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B.参与了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
C.保存了英国的古典文化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渠道
12.自16世纪以来,欧洲国家的藏书逐渐从修道院图书馆的狭小空间里解放出来,阅读开始走向大众,各类经营性质的图书馆兴起并繁荣。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此后,公共图书馆逐步消除了对读者阶层、经济状况、身份等诸多限制。据此可知,近代欧洲图书馆( )
A.满足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B.推动了社会教育不断发展
C.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D.服务公众的职能逐渐强化
13.18世纪末的欧洲,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30年,柏林成立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皇家博物馆”。因收藏量猛增“皇博”难以胜任,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被称为“艺术和科学的自由之地”。新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1867年,出于政治需要,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普鲁士创建和扩建博物馆不能说明( )
A.德意志的统一有利于博物馆的创建 B.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利于博物馆的扩建
C.“国家画廊”工程有利于提升民族意识 D.启蒙运动的扩展有利于博物馆的创建
14.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规定“故宫博物院隶属于国民政府,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之事宜”。院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至此故宫博物院大局初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 )
A.政府注重对古籍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B.中国开始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C.故宫博物院已成为国立中央博物院 D.通过征集等方式极大丰富文物藏品
15.2005年建成的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共分为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25个分馆,拥有藏品一千余万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4790件。据此可知,该博物馆( )
A.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 B.收藏的文物数量居全国之首
C.是四川第一所革命博物馆 D.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保护功能
16.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等。这些做法( )
A.突出对遗产原有价值的保护 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
C.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 D.建立了系统全面的保护网
17.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B.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18.长期以来,人们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不仅不断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也不断地破坏和毁灭历史遗留的文化成果。因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是( )
A.要保护自然环境 B.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
C.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D.重视商业开发
19.8月7日,在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宣布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经过700年的城市发展建设,如今中轴线串起了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4处各级文物。可见“中轴线”( )
A.是古代君主专制强化产物 B.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
C.是北京城独有的都城模式 D.始建于明朱棣的迁都
20.2017年,山东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就《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作出说明:“最初这部法规的题目是《泰山管理条例》……更改为《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这一法规的出台( )
A.遵循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B.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C.有助于提升自然遗产的经济效益 D.强化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屏障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太学在政府初创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博士弟子50人。汉成帝末年“增弟子员三千人”。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以教学为主,但政府遇到疑难问题时,博士也要提供咨询意见,要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承担巡视地方政教的工作,还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校勘、注释和传播。兼教学机构与国家考试机构于一身的太学,不仅要引导校内学生专心攻读,而且要鼓励青年自学,校外人员参加太学考试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资格和荣誉。这促进了汉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教乐学、尊师重道之风。
——摘编自王凌皓《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材料二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和破坏,北宋初期地方官学长期不振,士子求学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朝廷崇尚儒术推行文治政策,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但国家无力创办大量的官学。书院的兴起,缓解了朝廷崇尚文治而又教力不足的矛盾,既为政府培养了大批文治人才,也把教育扩散到了基层。另外,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藏书、读书以及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摘编自丛迪《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材料三 唐末五代智璇等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北宋“因袭增拓”而成岳麓书院。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称“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摘编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书院简介》
材料四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太学主要职能。分析材料,概括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并说说与西汉太学相比,宋代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
(2)根据材料一,结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活动,概述朱熹对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宋代的毕弄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谷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谷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455年,谷登堡用他的活字印刷方法印刷了第一批拉丁文《圣经》,这个事件标志着西方进入了一个信息迅速、廉价传播的时代。
— —摘编自《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谷登堡的技术成就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书起先是抄写在“绢帛”、“竹简”上面。到汉代发明了纸以后,纸就成为抄写书籍的主要材料。在纸上抄写书,一次也只能抄写一部,抄一部书要几个月,大部头的书要抄写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成,难以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其笨拙和艰难情形,是我们生活在机电化了的印刷书籍的现代所难想象的……在一千多年前终于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以后又发明了活字印刷。
在公元8——16世纪中国雕版和活字印刷术向世界传播。向东方经朝鲜而日本,向西方经中东而欧洲,为世界各国所采用改进他们的印刷技术。到15世纪,欧洲科技发展同古代印刷术相结合便产生了近代铅字印刷术……大批、廉价的印刷书生产出来,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西欧的基础教育、识字率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魏星桥《中国古代印刷术和书籍》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绵亘不断,与档案工作的建立和发展密切关联。中国古代王朝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传承,无法体现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周时期重要档案的保存利用,并非所有的档案都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排除C项;“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时期,郑玄和蔡邕都注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修身,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男女平等思想,排除B项;儒学哲学化是理学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大学教育对人的培养更倾向于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实际知识的掌握,而不是精神的、品格的修养”,体现了教育事业的世俗化和理性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学教育的世俗化和理性化,没有体现启蒙思想的内容,也没有体现启蒙思想的德国特色,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教育的发展,但没有体现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且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决定教育发展方向的是经济基础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大学教育的发展是人文精神的发展,并非倒退,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接收天主教会在华开办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接收受到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加上材料中的时间是1950年,可以推断此时我国正在有序从帝国主义收回教育主权,而收回教育主权有利于巩固新政权,A项正确;仅收回教育主权并不能全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收回教育主权并不能立刻缩小中西方教育的差距,排除C项;1950年,新中国由于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还没有条件建立了与国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部分政府官员认为保存历史文献更有效的方式是增添副本,而非用更加密闭的方式保护历史文献,这从侧面说明印刷书的广泛流行为历史文献的保护提供了更多样的方式,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关于历史文献的保护而非强调战争对文化的破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印刷历史文献副本,而非强调公民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题干信息讲述了秦朝颁布“挟书律”、历代统治者对文献的保密之严格及秦代“秘不外传”的观念出现,结合所学的秦的焚书政策时及清代“文字狱”实行的背景,我们不难得出这与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关,这种做法使得一般人无法通过书籍学习到文化知识,这无疑束缚文化传播,B项正确;材料讲的是政府关于民间藏书一事的政策,这与书籍制作技术没有因果联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私人藏书影响教育发展,排除C项;仅凭秦朝颁布“挟书律”这一点信息无法说明国家立法限制进步思想 ,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材料“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博物馆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及传承,A项正确;亚历山大博物馆属于人文遗产,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C项;印刷术改进是在中国的宋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为迎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商业化的民间书坊出版了更多通俗、普及读物,C项正确;出版物的内容、风格与种类的变化与印刷效率提升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商业化出版风潮中通俗读物的增加,与科举制度带来的尚学风气无关,排除B项;明清专制集权达到顶峰,思想文化专制加强,但与题目所示现象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可知,18世纪时,欧洲图书馆和印刷所的增加迎合了当时对书刊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潮流,有利于传播文化和提高公众文化水平,C项正确;欧洲的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排除A项;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排除B项;近代科学在18世纪之前已经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一系列近代图书馆的设立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教育,扩大教育范围,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国民素质,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B项正确;戊戌维新运动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大多是清政府设立的,其宗旨不是宣传共和主义,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主要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集合了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家博物馆保存了很多古代艺术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传承和保护了文化,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证明这些艺术品来自殖民扩张,排除B项;材料中的艺术品来自亚洲,不是英国本土的,不属于英国的古典文化,排除C项;材料说明阿什莫林博物馆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未体现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阅读开始走向大众......公共图书馆逐步消除了对读者阶层、经济状况、身份等诸多限制。”说明图书馆逐渐服务于公众,D项正确;宗教改革与材料1850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教育不断发展,排除B项;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A
【解析】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但是“国家画廊”工程动土是在1867年,A项符合题意;法国新建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这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成就,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画廊”工程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有助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提升,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被称为“艺术和科学的自由之地”,这显然是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至此故宫博物院大局初定”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相关法律和条例对故宫博物院的隶属关系、机构设置等进行了规定,这从侧面说明当时政府注重对古籍和文化遗产的保护,A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排除B项;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通过征集等方式极大丰富文物藏品,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建川博物馆分为抗战、民俗、红色年代三大系列,藏品众多,是国民教育重要的场所,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D项正确;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建川博物馆本身不属于人类文化遗产,排除A项;“全国之首”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建川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不是四川第一所革命博物馆,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可以看出法国通过各种政策向公众开放,体现了法国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来教育影响广大的民众,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遗产原有价值的保护,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建立了系统全面的保护网,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可知,强调了古迹保护与修复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和方法,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的目标,并不是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人类由于对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成果的破坏而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可知世界遗产保护中既要保护自然环境,也要保护历史文化,强调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B项正确;A项没有涵盖材料主旨,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项;C项不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经过700年的城市发展建设,如今中轴线串起了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4处各级文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 ,B项正确;A项与北京无关,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很多都城都有中轴线,排除C项;北京始建于金代,排除D项。故选B项。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最初这部法规的题目是《泰山管理条例》……更改为《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可知,由《泰山管理条例》更改为《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说明《泰山生态保护条例》的颁布给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D项正确;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是指保持原貌、长期有效、可逆性处理、现实可行、符合经济条件等,与材料中描述信息不符,排除A项;《泰山生态保护条例》的颁布为遗产保护提供法治保障,但无法体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经济效益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职能;汉代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行使教育管理、人才选拔的职能;国家最高学府,行使育人职能;作为学术研究机构,履行对儒家经典的校勘、注释和传播职能。
原因:官学难以满足教育的需求;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推动;理学兴盛的影响。
特点:地方性学校;非官学;反对追逐科举利禄,重视传道济民;传授理学等相关知识;把学校教育与学术争鸣相结合。(任答其中三项即可)
(2)贡献:为白鹿洞书院制订学规,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纲领性学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成为理学传播中心;推行基层教化,传承文化。
【解析】(1)职能:根据材料一“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掌教弟子’,以教学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国家最高学府,行使育人职能;根据材料一“要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承担巡视地方政教的工作”、“兼教学机构与国家考试机构于一身的太学”可得出汉代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行使教育管理、人才选拔的职能;根据材料一“还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校勘、注释和传播。”可得出作为学术研究机构,履行对儒家经典的校勘、注释和传播职能。原因:根据材料二“北宋初期地方官学长期不振,士子求学苦无其所。”可得出官学难以满足教育的需求;根据材料二“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朝廷崇尚儒术推行文治政策,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可得出科举制的推动;根据材料三“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可得出理学兴盛的影响。特点:根据汉代太学是官方学校并且是全国最高学府,结合材料二“教育扩散到了基层”,可出宋代书院是地方性学校、非官学;根据材料三“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可得出反对追逐科举利禄,重视传道济民;结合材料三中张栻、朱熹理学家的身份可得出传授理学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这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可得出学校教育与学术争鸣相结合。
(2)贡献:根据材料五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等可得出为白鹿洞书院制订学规,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纲领性学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成为理学传播中心;推行基层教化,传承文化。
22.【答案】(1)特点:连续性;多元一体;包容性;凝聚性(或完整性)。
(2)成就:采用金属活字印刷将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印刷机。
意义∶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保护;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1)特点:根据“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可知连续性;根据“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可知多元一体;根据“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可知包容性和凝聚性。
(2)成就:根据“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可知采用金属活字印刷将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印刷机。
意义∶根据“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及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活字印刷方法印刷了第一批拉丁文《圣经》”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印刷的进步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保护;根据“信息迅速、廉价传播的时代”可知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23.【答案】示例1:
论题:技术(印刷术)的进步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
论述:中古时期,由于手抄书稀少且昂贵,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普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唤起了人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人们对读物的需求大量增加。文化传承需求,迫切需要改进印刷术,中国的印刷术为欧洲印刷术的改进提供借鉴。印刷术的进步使得书籍在欧洲得到迅速普及,冲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印刷术的进步,有助于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二者相互影响,文化传承的需求也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与传播。
示例2: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示例3:文化传承的需求推动了印刷术的的进步
【解析】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论述必须围绕论题展开。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提炼论题“技术(印刷术)的进步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利用材料信息展开论述,根据材料“在纸上抄写书,一次也只能抄写一部,抄一部书要几个月,大部头的书要抄写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成,难以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古时期手抄书由于稀少且昂贵,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普及;根据材料“公元8——16世纪中国雕版和活字印刷术向世界传播”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唤起了人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文化传承需求,迫切需要改进印刷术;根据材料“15世纪欧洲科技发展同古代印刷术相结合便产生了近代铅字印刷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印刷术为欧洲印刷术的改进提供借鉴,根据材料“大批、廉价的印刷书生产出来,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西欧的基础教育、识字率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可得出印刷术的进步使得书籍在欧洲得到迅速普及,冲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印刷术的进步,有助于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最后进行总结,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二者相互影响,文化传承的需求也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与传播。还可以拟论题如: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的需求推动了印刷术的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助推了印刷术(技术)的进步;印刷术的进步助推文明交流。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