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解析版)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一、选择题
1.英王约翰曾投靠法王腓力二世,成为其封臣,并在法国拥有大量封地。后来腓力二世借口约翰与其他领主有纠纷,召其来法国受审,约翰拒绝出庭,腓力二世趁机指责约翰对自己不忠,宣布剥夺其在法封地。这反映了封君封臣制度
A.加剧了社会动荡 B.维护了庄园法庭权威
C.强化了西欧王权 D.孕育了民族国家因素
2.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开办了一些学校,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宣扬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十诫”。这反映了中世纪基督教
A.把世俗文化排斥在教育之外 B.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C.教会的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 D.实现教会对人思想意识的绝对控制
3.13至14世纪时,西欧普通的骑士逐渐走向贫困化,无钱购置装备的骑士只能去租用盔甲。由于需要的人很多,社会上还出现了向骑士出租盔甲的商铺和商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专制王权被削弱 B.封建庄园的衰落
C.民族国家的形成 D.手工工场的发展
4.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 15世纪中叶,法国颁布了“实利准许法”等法规,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的权力。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英法两国
A.国家主权意识凸显 B.王权和教权逐渐合一
C.贵族利益得到维护 D.受到了宗教改革影响
5.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这说明,中世纪英国议会的发展
A.实现了权力中心转移 B.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C.市民掌握议会主导权 D.剥夺了封建贵族的权利
6.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在10世纪前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初期的城市是封建主领地的一部分.城市居民要向封建领主缴纳赋税和提供劳役,受封建领主司法和行政的管辖。12世纪,在英国属于国王所管辖领地的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3。当时英国这一状况
A.基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B.有利于封建国王的统一事业
C.蕴藏着近代欧洲民主政治因素 D.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王权力
7.中世纪西欧行会常常通过处罚其成员渎神、赌博和放高利贷等行为来维持较高的道德标准,并举行一些宗教活动和进行一些慈善工作以便在成员之间维持一种稳固的关系。这说明,中世纪西欧行会
A.发挥了一定的基层治理效能 B.是天主教会的分支机构
C.孕育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D.领导了城市的自治运动
8.拜占庭帝国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曾描述查士丁尼皇帝时期某一建筑杰作道:“那金碧辉煌的穹顶看起来不像是落在砖石结构实体上,而是从天上悬挂下来覆盖这个空间。虽然人们认真地察看每一边,皱着眉头观察每个细节,但还是不能理解能工巧匠们的杰作,但人们离开那儿时总是深受震撼。”这座建筑
①初为伊斯兰教的教堂 ②以罗马式的穹顶而闻名
③坐落于首都巴格达城 ④是拜占庭帝国兴衰历史见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9.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在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的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曾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斯拉夫字母;当时人们所信仰的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这说明基辅罗斯
A.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B.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C.不是一个独立国家 D.没有本土的文字和宗教
10.15世纪中期以后,俄罗斯文化更加排斥西欧,更加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我孤立,他们认为“可以想象到的最大的恶是西方的拉丁思想方式”。这主要是由于
A.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迁 B.基辅罗斯国家形成
C.西欧王权与教权并立的局面 D.东正教中心的转移
11.《天方夜谭》汇集了古代近东、小亚细亚和其他地区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形象地再现了中世纪时期阿拉伯文明以及周边文明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复杂图景。这反映出古代阿拉伯文明
A.推崇帝国统治 B.具有包容性
C.以和谐为理念 D.极富扩张性
12.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13.奥斯曼帝国在15世纪控制亚欧商路时,受制于本国生产力水平,对过往商旅强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使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对商旅强征重税的原因是
A.过往商旅数量多财富多 B.东西方贸易频繁贸易利润丰厚
C.自身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D.奥斯曼帝国完全控制了亚欧商路
14.《摩奴法典》古印度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法典,其中规定:“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须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这些规定
A.具有阶级对立和剥削的性质 B.反映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
C.促进了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 D.有利于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
15.王毅在《论日本大化改新的成败》中说:“为数不多的铁制农具仅仅被当时的氏姓贵族所垄断。他们凭借这一优越的生产条件,大肆开垦、兼并土地,大大加速了自身的成长,并且很快在政治上崛起,造成了七世纪日本社会的动乱。”材料主要论述大化改新的
A.历史背景 B.改革措施
C.成败得失 D.历史影响
16.高丽成宗时代,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则,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读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17.马里的名声在1324年曼萨·穆萨到麦加朝圣后传播开来。朝圣途中,曼萨·穆萨四下赠送黄金和大量礼物。路过埃及时,阿拉伯历史学家们将他的访问记载为1324年埃及最重要的事件。朝圣归来时,带回虔诚的学者和传教士。据此可知,曼萨·穆萨朝圣
A.促进了马里教育文化的发展 B.使马里政府的财政不堪重负
C.意在向埃及等强国宣扬国威 D.促进了马里与他国贸易往来
18.关于津巴布韦的巨石建筑群,19世纪欧洲殖民者主观地认为当地黑人根本不能修建这么宏伟的建筑。后来经过考古学家系统调查、发掘和综合研究,确认巨大的建筑群是该地黑人文化的典型代表。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与世隔绝的环境影响了非洲文明 B.非洲文明成就一度处于世界前列
C.一定的立场和偏见影响历史解释 D.欧洲殖民侵略导致非洲文明衰落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推断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
A.岛的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
C.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种 D.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20.印加帝国每两省建立相互援助的对应关系。如某一省因干旱、冰雹、寒冻导致农作物减产,那么挂钩的省应马上拿出剩余产品,救济对方。当然,受灾省本身也有一些剩余产品,储藏在各省国库,受灾时,这些产品无疑要取出来应急。上述举措
A.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形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障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体现了救济手段多样化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中世纪长期处于教会和国家、王权与神权的二元统治制下,政教之争是中古西欧政治史上极重要的内容。王室与教会作为并存的两大政治力量,两者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并存。中世纪前期,王权与教会的关系错综复杂,两者既相互为援,又不乏激烈的权益纷争,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状态,涉及这一问题的理论,首推教皇基拉西乌斯一世在公元5世纪提出的“双剑论”;中世纪中期,教会的实力不断增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以争夺最高统治权为核心的政治斗争;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王权与教权关系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王权在与教权的斗争中走向强大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世纪王权与教权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古早期,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主要操纵在拜占庭帝国手中。拜占庭帝国由于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半壁江山,控制了地中海周围的重要经济发达区域,而且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所以中古早期的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都处于它的控制之下……拜占庭拥有强大的海上商船队和地中海舰队,这对于控制地中海运输,打击海上行掠者,威慑沿海国家和保持商路畅通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材料二 土耳其帝国的兴起与15世纪后半期伟大的海上发现处于同一时期,长期以来历史学家认为,这两个运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土耳其人切断了欧洲和东方之间所有伟大而古老的商路,因而欧洲就不顾一切探索通往东方的其他商路。1498年,当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时,终于发现了这样一条道路。这个时间东方的商路转移了。
——摘编自【美】斯坦福·肖《奥斯曼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拜占庭帝国”的另外一个名称,并分别分析拜占庭帝国在法律上和贸易上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耳其帝国”兴起对“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并分析与“伟大的海上发现”的关系。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津巴布韦的一处主体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围墙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后来,人们在它的周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阿拉伯世界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
——摘编自姜锐明《马绍纳人的津巴布韦》
材料二 古典文明时期的所谓城市实际上首先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是祭司们进行农业、历法、文字等科学研究的地方,是发展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活动场所,它们对玛雅社会的发展,对玛雅文明水平的提高是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的。但是后来它们逐渐演变成了主要是祭司统治阶级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与平民阶级苦难的根源。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
——摘编自胡春洞《谈玛雅文明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腓力二世趁机指责约翰对自己不忠,宣布剥夺其在法封地”可知在封君封臣制度的前提下,腓力二世对国家领土的意识不断增强,所以腓力二世以借口剥夺了约翰的封地,这是民族国家兴起的表现,D项正确;腓力二世剥夺约翰的封地,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有利于强化王权和国家意识,维护社会的稳定,排除A项;腓力二世是法国国王,所以腓力二世收回约翰的封地,维护的是国家的权威,排除B项;材料中腓力二世的行为只能反映法国的王权逐渐增强的趋势,不能代表整个西欧,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教会学校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等“十诫”内容来告诫,规范人的言行,可以说中世纪基督教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B项正确;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开设学校以道德伦理为教育内容,带有教化目的,实质上体现出一种世俗化,因此把世俗文化排斥在教育之外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教会的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一说法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实现教会对人思想意识的绝对控制,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13至14世纪时,西欧普通的骑士逐渐走向贫困化,无钱购置装备的骑士只能去租用盔甲。由于需要的人很多,社会上还出现了向骑士出租盔甲的商铺和商人”并结合所学可知,骑士是中世纪欧洲封建主阶级的下层,以服兵役和尽义务为条件,从国王或大领主那里获得封地、封号。据此可知,材料反映骑士阶层的衰落,是欧洲封建庄园经济衰落的具体表现,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骑士阶层衰落过程,正是欧洲专制王权加强的时期,排除A项;16--19世纪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时期,排除C项;13--14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的权力”可知,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均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政教分离,体现了本国事务交由本国解决的发展趋向,即民族国家主权意识开始兴起,A项正确;材料凸显的是王权和教权的矛盾而非融合,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贵族利益无关,排除C项;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体现的是中世纪英国议会的成员构成发生变化,并且影响到了王权的发展,因此B项正确;权力中心的转移是在光荣革命后,排除A项;当时市民并未掌握议会主导权,排除C项;中世纪的议会并未剥夺封建贵族的权利,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材料“12世纪,在英国属于国王所管辖领地的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3”体现的是英国国王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这推动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有利于封建国王的统一事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形态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逐渐走向中央集权,不是民主政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国王权力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世纪西欧行会常常通过处罚其成员渎神、赌博和放高利贷等行为来维持较高的道德标准,并举行一些宗教活动和进行一些慈善工作以便在成员之间维持一种稳固的关系。”可见中世纪西欧行会对成员进行一定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发挥了一定的基层治理效能,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中世纪西欧行会和天主教会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世纪西欧行会领导了城市的自治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查士丁尼皇帝时期某一建筑......那金碧辉煌的穹顶......从天上悬挂下来覆盖这个空间......人们离开那儿时总是深受震撼。”可知,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时期的建筑,按照罗马式的穹顶而闻名,见证了拜占庭帝国的兴衰,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拜占庭帝国非伊斯兰教国家,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和D项;首都是巴格达城的帝国是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的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曾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斯拉夫字母;当时人们所信仰的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辅罗斯信仰的是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文字是传教士创造的,由此可知,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B项正确;东正教与希腊文化无关,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中世纪宗教文化对社会影响巨大,而当时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对立,1453年后,拜占庭帝国灭亡,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文化日益与西欧天主教文化圈形成文化对立局面,D项正确;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基辅罗斯国家在15世纪前已经形成,排除B项;西欧王权与教权并立的局面与俄罗斯文化对西欧的排斥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方夜谭》汇集了古代近东、小亚细亚和其他地区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再现中世纪时期阿拉伯文明以及周边文明,这反映出古代阿拉伯文明具有包容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阿拉伯的帝国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阿拉伯文化体现和谐理念,排除C项;极富扩张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可得出这些做法是为了缓解被征服地区的矛盾,进下巩固自身的统治,C项正确;A项只是手段,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尚武,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受制于自身较低的社会发展水平,对过往商旅强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可知,奥斯曼帝国对商旅强征重税是因为自身社会发展水平较低,C项正确;过往商旅过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东西方贸易利润丰厚,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是其得以向过往商旅征税的原因,不是强征重税或者苛捐杂税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因此根据材料中的规定可知,这些规定具有阶级对立和剥削的性质,A项正确;材料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B项;这些剥削规定不能促进古印度文明的起源,排除C项;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了在大化改新过程中,氏姓贵族利用生产条件上的优势,快速积累了财富,最终成为日后日本社会动乱的重要因素,上述内容是大化改新的历史影响,D项正确;历史背景、改革措施以及成败得失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华夏之则,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读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官员认为高丽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传统,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即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C项正确;材料主张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不是“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也不是“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排除A、D项;材料未体现藩属关系,排除B项。故选C项。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朝圣途中,曼萨·穆萨四下赠送黄金和大量礼物。路过埃及时,阿拉伯历史学家们将他的访问记载为1324年埃及最重要的事件。朝圣归来时,带回虔诚的学者和传教士。”可知,曼萨·穆萨在朝圣途中四下散发黄金和礼物,吸引了大量学者和传教士去往马里,说明此行促进了马里教育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从材料不能看出马里财政枯竭,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其意在宣扬国威,排除C项;材料没有与他国贸易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欧洲殖民者主观地认为当地黑人根本不能修建这么宏伟的建筑。后来经过考古学家系统调查、发掘和综合研究,确认巨大的建筑群是该地黑人文化的典型代表”结合所学可知,殖民主义者对黑人抱有偏见,说明历史解释受到了立场和偏见的影响,C项正确;非洲并不是世隔绝的环境,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欧洲殖民侵略导致非洲文明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B
【解析】据材料“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可知,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来解决人口增长导致造成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B项正确;阿兹特克人改造了岛屿,因此岛屿的众多,导致“浮动园地”出现的更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A项;C项是“浮动园地”出现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人口增加才能推动“浮动园地”建造,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每两省即建立相互援助的对应关系,平时均储藏剩余产品,灾荒时用于自救和援助,有利于稳定印加帝国的社会秩序,C项正确;相互援助的两省,储藏的剩余产品用以自救和救济,不能直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储藏剩余产品用以自救和救济,不能说明古代印加扶贫制度完善,排除B项;相互援助的两省要自助和援助,不能说明印加帝国救济手段多样化,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演变历程:前期,政教合作,相互为援;中期,双方斗争形势加剧;后期,既合作又斗争,教权服从王权。
(2)原因: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封建王权实力增强;等等。
(3)关系: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教会与世俗王权又为争夺高统治权而展开了长期的斗争,政教之争是中古西欧政治史上极重要的内容。
【解析】(1)演变历程:根据材料中“中世纪前期”“中世纪中期”“中世纪后期”三个明显的字眼可以快速锁定历史分期。从“中世纪前期,王权与教会的关系错综复杂,两者既相互为援”可得前期,政教合作,相互为援;从“中世纪中期,教会的实力不断增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以争夺最高统治权为核心的政治斗争”可得中期,双方斗争形势加剧;从“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可得后期,既合作又斗争,教权服从王权。
(2)原因:根据“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可得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根据“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可得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封建王权实力增强;根据“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可得封建王权实力增强。
(3)关系:根据材料“王室与教会作为并存的两大政治力量,两者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并存。中世纪前期,王权与教会的关系错综复杂,两者既相互为援,又不乏激烈的权益纷争,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状态”可得,公元5~15世纪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一千年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这一时期,西欧世俗王权与教会是并存的两大政治力量,二者时而勾结合作,时而冲突。封建社会确立初期,教会依附并支持世俗政权。自10世纪开始,教会实力不断增强,教皇开始与世俗君主争夺西欧最高统治权的斗争。13世纪教权达到顶峰。中世纪后期,教权在与强大起来的英法王权斗争中失败,教权最终从属于王权。因此,政教之争是中古西欧政治史上极为重要的内容。
22.【答案】(1)名称:东罗马帝国。
作用:法律上: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或答:使罗马法成熟);
贸易上:保护传统商路的畅通,促进东西方贸易的持续发展。
(2)影响: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
关系:切断传统商路,迫使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推动东西方传统商路的转移。
【解析】(1)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罗马帝国。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律上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或答:使罗马法成熟);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由于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半壁江山,控制了地中海周围的重要经济发达区域,而且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所以中古早期的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都处于它的控制之下”可知贸易上保护传统商路的畅通,促进东西方贸易的持续发展。
(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
关系:根据材料“土耳其人切断了欧洲和东方之间所有伟大而古老的商路,因而欧洲就不顾一切探索通往东方的其他商路。1498年,当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时,终于发现了这样一条道路。这个时间东方的商路转移了”可知切断传统商路,迫使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推动东西方传统商路的转移。
23.【答案】(1)特征:城市建筑水平较高;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农业有了一定发展,会制造铁器;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2)成就:农业:玛雅人培植了诸如玉米、西红柿、南瓜等许多农作物;历法: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了“零”的概念;文字:发明了独特的玛雅文字;建筑:城市建筑精美繁多修建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雕刻;绘画: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陶器。
(3)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呈现出多元的文明格局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
【解析】(1)特征:据材料“围墙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津巴布韦的城市建筑水平较高,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据材料“人们在它的周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阿拉伯世界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津巴布韦的农业有了一定发展,会制造铁器;有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阿拉伯世界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这说明其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2)成就:农业:据所学可知,玛雅人培植了诸如玉米、西红柿、南瓜等许多农作物;历法:据所学可知,玛雅人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了“零”的概念文字:发明了独特的玛雅文字;建筑:据材料“但是后来它们逐渐演变成了主要是祭司统治阶级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与平民阶级苦难的根源”并结合所学可知,玛雅人城市建筑精美繁多,修建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雕刻、绘画;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陶器。
(3)认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呈现出多元的文明格局;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等方面回答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