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德(李崇德堂)

“毛主席难求!”这是在韶山冲,毛泽东的老家,老一辈人常念叨的一句话。盖因毛主席总不愿意因私废公,替老家的熟人们解决工作学习的问题。但有个例外,1950年,毛主席还是破了一次例,替一位老乡的儿子找了一份工作。

而这位让毛主席破例的老乡,既不是与毛泽东并肩作战建立新中国的革命同僚,也不是满腹经纶的大儒学者,而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幼时邻居。他的名字,叫做毛爱桂。

>李崇德(李崇德堂)

李崇德(李崇德堂)

毛爱桂老人

毛爱桂生于1914年,比毛泽东尚小21岁。照理来说,这个年龄差距,几乎无法产生什么友谊,但毛爱桂与毛泽东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纯的邻居。

毛泽东年轻时在韶山的住处,正是祖辈早年在毛爱桂家中买来的。毛爱桂的祖父叫做毛祖富,他虽然名字里带了个富贵的意思,可自己确实是个穷人,早年便迫于生计将自家的几间屋子卖了一半给了毛泽东的曾祖父。后来毛泽东一家便迁居到了这里,和毛爱桂一家成了邻居,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后来又重新修葺了屋子。但毛爱桂一家却还是住着原本的老茅草屋。

毛泽东故居

毛爱桂一家和毛泽东一家的关系很好,两家的孩子也经常在一起玩,毛爱桂的母亲还常常帮忙照看幼时的毛泽东。

毛爱桂的父亲毛竹平也不过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且走得很早。在他去世后,毛爱桂一家彻底没了顶梁柱,孤儿寡母迫于生计,便与毛泽东一家商量,要将剩下的茅草屋也卖给毛泽东家。

彼时毛泽东已离开韶山冲,但在某一次回家时,却发现邻居家的孤儿寡母正准备收拾行李搬出他们唯一的栖身之所,大吃一惊。在与家人交谈中得知是邻居家迫于生计卖了祖屋,而买主正是自家弟弟时,连忙阻止了邻居。

此时的毛泽东已接受了先进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洗礼,心中已有了坚定的革命理想。这样让穷人家流离失所的举动,是毛泽东决看不下去的。他说服家人放弃了买隔壁房子的念头,又拿出了一笔钱送给毛爱桂家,这才让毛爱桂家不至于沦落到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地步,从而渡过了难关。

毛泽东这次回来,不只是为了探亲,更是为了将先进的新思想传播给家乡的亲朋好友们。毛爱桂的哥哥便是接受新思想的一员,而其兄与毛泽东的交往,也促成了毛爱桂与毛泽东的相识。

在过往对毛爱桂的采访中,毛爱桂老人总爱戏称自己为毛泽东的“哨兵”。事实上,毛爱桂还真的给毛泽东放哨过。

那是1925年,毛爱桂当时才11岁。彼时毛泽东带着妻子杨开慧回了老家,正试图给更多的乡亲们传播新思想,但这事儿却不能摆在明面上做。为了商量具体该怎么向乡亲们叙说,毛泽东想了个好办法——找了几位和自己关系亲近、又与自己有共同志向的亲友,聚在一起“搓麻将”,其中一位便是毛爱桂的大哥毛爱堂。他也是中国最早一批接受革命思想的共产党员之一,后来还参加过北伐战争,又参加过长征。

毛泽东和杨开慧

那时11岁的毛爱桂只知道听大哥毛爱堂和毛泽东的话——去高处上“打望”,也就是放风。若是有生人来了,吃饭的时候便叫他们吃饭,不吃饭的时候便唱山歌提醒他们。毛爱桂虽然满心疑惑,但还是乖乖地当了哨兵。

不久,韶山冲便办起了农民夜校。毛爱桂受了大哥的要求,便也去听。夜校里正是毛泽东他们传播新思想的场所。不光是毛爱桂这样的小孩子,还有不少长辈也参加了夜校,最终成为了毛泽东掀起农民运动的火种。

但韶山冲的生活,对于毛爱桂来说,也并不是十分富足的。穷困,始终像一块巨大的石头一样,沉甸甸地压在毛爱桂一家人的身上。

毛爱桂的大哥毛爱堂,受毛泽东影响,早已成为一名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共产党员。后来跟着同为老乡的革命前辈毛新梅去了广州农讲所学习深造,便再也没有回来过。

在失去了丈夫之后,这个刚刚见到曙光的贫困家庭又一次失去了长大成人的大儿子。但毛爱桂的母亲着实是个坚强的女人,她虽然只是个韶山冲的农家妇女,但在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后,成为了韶山冲第三乡的妇女主任。

毛爱桂还有两位姐姐,也深受新思想的影响。其中一位姐姐毛春秀,后来就嫁给了韶山的人家。而毛泽东秘密往返于韶山和长沙时,也多次受到这位同龄女性的帮助。后来,毛春秀家又成了毛泽东与家乡进步人士的“秘密枢纽”,双方经常在此交换信息。

大哥出走后再没回来,两位姐姐又都已经嫁人,这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再度摇摇欲坠。而毛爱桂的母亲,这位接受了先进思想的坚强女性,也无力支撑起这个家,只得将老屋卖给了一个名叫“天地公会”的组织,带着毛爱桂迁居张旭冲。

但好景不长,1927年,“马日事变”爆发了。“马日事变”是反动派在长沙发动的一次针对共产党人的大规模围剿。原直系军阀军官许克祥带领军队悍然反叛,并收缴了工人纠察队的武装,还杀死了一百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而此时,受“右倾”错误影响的陈独秀却对此束手无策。这位军阀在控制了长沙后,又试图染指周边,湘潭,很快也成为了他的目标之一。

毛爱桂对党内发生的动荡浑然不知,但却依旧受到了这次事件带来的巨大影响。反动派不仅疯狂地在长沙等大城市制造白色恐怖,还包围了韶山冲意图逼毛泽东就范。而毛爱桂和母亲也无法安居了,开始了一段长时间的流离失所的日子,而这段日子给毛爱桂带来的打击也是极大的。由于风餐露宿,又不注意卫生,毛爱桂的眼睛染上了病,接近失明,身体状况也变得极差。

直到1930年,毛爱桂才又一次回到家乡定居。而此时他还不知道,他的大哥,跟随毛泽东参加革命的毛爱堂,早已牺牲。

国民党残杀共产党人

毛泽东向来关心家乡父老的生活,但在关于“安排学习工作”这方面,他向来不愿意因公废私。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

1949年8月,毛泽东收到了一封来自于杨开智的信。杨开智是什么人?这个人跟毛泽东的关系可谓是极其亲近的。杨开智的父亲是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而他的妹妹,又是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

在妹妹死前他从事茶叶生意,一直不遗余力地在金钱方面支持毛泽东的工作。1930年,妹妹杨开慧壮烈牺牲后,也是杨开智和妻子李崇德冒着被杀死的危险,将年仅八岁的毛岸英、年仅七岁的毛岸青和年仅三岁的毛岸龙从狱中一路接到家里。而在养育毛家三兄弟的两年时间里,杨开智一家亦是吃不好也睡不好,连门也不敢出,更是断绝了与亲戚的往来,就怕三个孩子有什么危险。

杨开智

而在两年后,杨开智一家又乔装打扮,冒着生命危险将毛岸英三兄弟护送到安全的地方。而杨开智唯一的女儿杨展,也在1941年,为了掩护同僚而英勇牺牲。可以说,杨开智一家几乎是在用生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毛主席的回信中,告知了他女儿杨展的死讯后,却又拒绝了在北京为杨开智找工作的要求。毛主席在信中说:

杨展

除了杨开智以外,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也请求过毛泽东的帮助。文运昌是毛泽东舅父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毛泽东的救命恩人。

1925年,毛泽东以“养病”为名,回韶山组织农民运动,与文运昌在一次聚会时险遭逮捕。湖南军阀派兵抓毛泽东,因长得酷似毛泽东,文运昌掩护毛泽东脱险,自己却被捕,后经多方营救始获保释。在1949、1950年,这位表兄曾两次请求毛泽东帮忙安排家人工作或入学,但均遭到毛泽东拒绝。毛泽东说:

不仅仅是杨开智、文运昌两个人,就连亲近如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名士如李淑,都曾向毛泽东提出“托关系”的请求,然而都被毛泽东拒绝了。甚至是有关物质享受方面,他也不允许亲友过度奢侈。毛主席自己的表兄文涧泉与毛主席关系良好,但在这位表兄想要新袍子、坐飞机时,均被毛主席委婉地劝阻了,并用其他方式安抚了表兄的不悦。

文运昌

光是1949年一年,毛泽东处理的有关“托关系”“打秋风”相关的信件就有两百多封,但几乎都不会得到毛泽东的直接同意。对于这些信件,毛泽东一般会选择确有困难的一部分,掏自己的稿费或者私人用物对写信人尽力帮助,但他从不肯真的让人“走关系后门”。他还特意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

毛主席的大公无私令我们震撼,但毛爱桂又何以成为了毛主席这个唯一的“例外”呢?

原来,毛主席拒绝家乡亲友“打秋风”的请求,并非是不关心家乡人。恰恰相反,他十分关注家乡的父老乡亲,尤其是那些亲人在革命中牺牲的家庭。1950年5月,毛主席更是派出了自己的长子毛岸英,前往韶山慰问家乡父老。

而收到信的毛主席也对这件事十分重视,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查访后,只能遗憾地将毛爱堂已经牺牲的消息传给了毛爱桂。又听说毛爱桂眼疾严重,便将他接到长沙来治眼睛。又在治疗之后,拿出自己的稿费来资助毛爱桂一家。

毛泽东与毛岸英

而后来为毛爱桂的儿子安排工作一事,也是毛泽东在了解到毛爱桂家十分穷困之后做下的决定。主席将毛爱桂的儿子毛泽林安排去做了服务员,这并不是什么能够大富大贵的工作,也与毛泽林自身的能力学识相称,更能解当时毛爱桂一家的燃眉之急。

而毛爱桂对此,也并不是不知足的。他将毛主席给了自己家多少钱多少米的事说得清清楚楚,几十年后还能认认真真地对来采访的记者掰着指头一一数出来。而对于治眼睛的事,毛爱桂也对毛主席表达过十分的感谢,而毛主席却笑着反驳说:

而在1992年,毛爱桂老人却依旧能回忆起有关毛主席帮助的点点滴滴。“我就怕用多了毛主席的钱!”毛爱桂说。

毛爱桂

事实上,每一个参观过毛泽东故居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疑问,毛泽东的邻居是谁?在韶山冲上屋场毛泽东故居的瓦房旁边,依旧矗立着几间格格不入的茅草屋,还标明了是邻居的屋子。

1961年,越南劳动党的主席胡志明访华,在参观毛主席故居时便感到十分好奇,问过随行人员“这位邻居是谁?”的问题。而在后来,许多国际友人携带外交任务访华,参观毛泽东故居时,都提出了和胡志明一样的问题,但均未能得到解答,久而久之,这位“邻居”的故事,就成了一个谜。而时隔多年,这位低调神秘的“邻居”终于被大家知道,就是毛爱桂老人。

毛泽东和胡志明

事实上,早在1949年,第46军138师师长任昌辉就曾来过湘潭,见到了这位老邻居。但那时毛爱桂身体情况尚可,毛主席又明令禁止任人唯亲,毛爱桂的情况便更不为大家所知。直到1950年毛岸英归乡,毛爱桂的身体情况迅速恶化,被毛岸英得知后,才写信向毛主席请求了帮助。毛爱桂一家都不是“不识好歹”的人,在得到主席的帮助后,这份恩情他们记了四十多年,直到毛爱桂老人去世。

实际上,毛泽东虽然不愿帮亲朋故旧“走后门”,但在钱财接济方面,向来是倾尽所有的。每当从韶山来信或上京人员中得知烈属经济上有困难时,除写信鼓励他们“在生产中去陆续解决”外。总是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钱来,或购衣、物托人转至,或汇款给予帮助,如给毛新梅烈士的兄弟、贺协南烈士的父亲等都汇过钱,少则二三百、多则五六百元。

而且还多次来信邀请多位烈士遗属来到北京,对他们进行关心,对于生病的或家中有困难的遗属,毛泽东总倾尽全力用个人力量去帮助他们。临走时还会赠送衣裳或者粮食,甚至会拿出自己的稿费作为资助款。对于烈士遗属,毛主席可谓是真正做到了关心周到。要知道,那时候一个大学生的月收入,也才不过四十元左右。

而除了毛爱桂以外,毛泽东也对陈昌烈士的家属有过接济。陈昌是中共成立初期的党员之一,早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与毛泽东是同学。后来在传播新思想方面竭尽全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曾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

但是1930年1月,陈昌却不幸被捕,并于同年2月英勇就义。在解放后,陈昌的女儿陈文新来到北京读大学时,就曾受到毛主席照顾,毛主席还资助了陈家三百元钱。在陈文新读大学期间也多次关心陈文新姐妹的学习,而受其影响,陈文新最终也成为了新中国的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陈昌

毛泽建是毛泽东的堂妹,她也是最早便追随毛泽东踏上革命道路的那批革命志士之一。她曾在湖南从事妇女运动和游击活动,身为女性却又是一位有名的游击队长。1928年,身怀有孕的毛泽建被捕,并于1929年英勇就义。1950年,在了解了毛泽建家人的困难处境后,毛泽东随即送去了三百元财物聊以解难,但却并没有为其家人安排工作。后来毛泽建家人依靠自己的努力过上了不错的日子,毛泽东也大为赞赏,随后也不时送去钱物。

而除了上面两位以外,还有罗哲、杨子佳等烈士的亲属,皆受过毛主席的照顾。罗哲是湖南早期学生运动的骨干,并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他曾参加过五卅运动、三一八斗争和秋收起义,于1928年不幸被捕,并英勇就义。

毛泽东一直对罗哲烈士的遗属心有挂念,在1945年国共会谈期间,毛主席于重庆恰巧得到了罗哲遗属的消息,就立刻写信前去慰问,又随信附上三百元钱。后来又委托他人修葺了罗哲烈士的墓地。杨子佳烈士早年去世后,毛泽东亦掏钱资助其父亲。

毛泽建

毛爱桂的一生,称不上十分圆满,但对于毛爱桂老人本身来说,应该是并无遗憾的。他早年便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在中年时虽身有疾病,却也得到了毛泽东的资助,得以平顺度日。而在晚年,他依旧不忘对毛主席的恩情。这位神秘低调的“邻居”,眼睛不好,可心却不瞎;虽然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但着实称得上是有“大智慧”的人。

而毛爱桂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建国初,那位伟人在诸多功绩下对家乡父老、烈士遗属温情脉脉的一面。于公,他从不愿“走关系”“开后门”;但于私,他却愿意倾尽所有帮助有困难的亲朋故旧。他从群众中来,也愿意继续到群众中去。而这样的与群众的血脉联系,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愿也不能舍弃的“本源”。

毛泽东与韶山乡亲们在一起

国家国家,众多的家庭组成一个“国”,而家风联结着国风,更联结着党风政风。而这样“风气”的形成,无疑与国、与家的领导者息息相关,毛主席便是一个很好的榜样。“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禁止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照顾”。

这是2016年《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的原话,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之一。这样的传统,起源于毛主席,但绝不会仅仅止于我们一代。

谨以此文致敬伟大的毛主席——主席千古!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