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专题八 生物的进化(含解析)

2025届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专题八 生物的进化(含解析)

专题八-1 生物的进化
基础巩固
1.下列有关进化和适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差别明显,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祖先
B.出现时间越晚、神经系统越发达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C.达尔文认为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变异,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D.同样的环境中,同种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一样的
2.月亮鱼是目前已知的“全身恒温”鱼类。月亮鱼的体温比周围海水温度高约5℃,能够提高其神经传导能力。经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月亮鱼基因组多个基因发生了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共同驱动了月亮鱼恒温性状的演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月亮鱼新物种的形成包括地理隔离、选择和生殖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月亮鱼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C.对比月亮鱼与其他物种的基因序列,是研究它们进化关系的分子水平证据
D.“全身恒温”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助于提升月亮鱼的捕食及防御能力
3.不同物种体内会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质,编码该类蛋白质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发生变异。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表示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 )
大猩猩 黑猩猩 人
猩猩 96.61% 96.58% 96.70%
大猩猩 98.18% 98.31%
黑猩猩 98.4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表中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B.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
C.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D.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远
4.关于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多种多样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动物的骨骼化石可以推测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
B.蝙蝠的翼和鲸的鳍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说明它们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和有尾的阶段,这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
D.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差异的大小可以反映亲缘关系的远近
5.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判断下列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B.协同进化只发生在群落内部
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种群内的个体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6.将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按所占的比例绘得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错误的说法是( )
A.a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B.b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C.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比b曲线所对应的比例要小
D.c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杂合子所占的比例
7.退化性起源学说将病毒的起源归纳为两个阶段。首先寄生物在细胞内产生可独立复制的DNA质粒,其次编码寄生物亚细胞结构单位的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编码病毒外壳蛋白的相关基因。随着进化的进行,新获得的可在细胞间转移的特性被进一步选择下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寄生物产生的可独立复制的DNA质粒上具有复制原点
B.编码病毒蛋白外壳的相关基因可能位于DNA质粒上
C.通过自然选择保留下的病毒对宿主细胞是有利的
D.可转移特性使病毒具有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8.科研人员对长白山上某种二倍体植物种群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并利用一株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粉花,子一代粉花自交,子二代出现红花:粉花:白花=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红花植株 粉花植株 白花植株
初次调查 64% 32% 4%
二次调查 76% 8% 16%
A.该植物控制花色的所有基因可以构成一个基因库
B.该植物的花色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正常情况下红花与白花植株杂交,子代均为粉花
D.调查期间,该植物种群发生了进化
9.蚊成虫可作为媒介传播多种疾病。某地区早期采用喷洒灭蚊剂M来控蚊,后又采用细菌控蚊,取得了理想效果。下图表示控蚊期间某种蚊成虫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灭蚊剂M直接作用于蚊虫的基因型并影响其基因频率
B.与A点相比,C点时对灭蚊剂M有抗性的该种蚊成虫数量明显增多
C.与灭蚊剂M相比,细菌不能定向改变该种蚊种群的基因频率
D.DE段曲线表明细菌对该种蚊的进化和发展不再影响
10.桦尺蛾的体色有黑色和灰白色,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鸟类更易于在白天发现体色与环境差异较大的个体,并捕食它们。科研人员对某地区桦尺蛾体色的变化进行研究。请回答问题:
(1)桦尺蛾体色的差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为_______提供了原材料。
(2)对该地A、B、C三个区域桦尺蛾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鸟类的捕食对不同体色的桦尺蛾起定向的_______作用,推测1975年以后_______色桦尺蛾的存活率更高。
(3)为验证上述推测,在与A、B、C环境相似的另一区域投放了等量的黑色和灰白色桦尺蛾,一段时间后统计不同体色桦尺蛾的存活率,结果如图2。若曲线Ⅰ为_______色桦尺蛾的存活率,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
(4)不同体色桦尺蛾比例的变化,是由于种群的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
能力提高
11.2024年3月,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曲靖发现了古土壤和植物化石,为研究植物登上陆地并改造地球表层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古植物化石的发现可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B.古植物进化的原因是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古植物产生有利变异
C.不同种生物DNA碱基序列或基因组越接近,说明亲缘关系越近
D.新物种的形成一定发生了进化,但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12.研究发现,讨厌香菜的人11号染色体上的OR6A2嗅觉受体基因中出现了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变异,也就是DNA序列中单个核苷酸发生了变化,当这类人接近香菜时,香菜所散发出来的醛类物质会让他们感受到肥皂味。研究发现,喜爱吃香菜与A基因有关,讨厌吃香菜与a基因有关。据调查某地区人群中a基因频率为3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群中全部A和a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a基因频率较低是因为SNP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
C.香菜散发出来的醛类物质会导致a基因频率逐渐上升
D.人口流动可能导致该区域的a基因频率改变,种群发生进化
13.江西农业大学研究团队采用杂交等多种育种方法选育出超70种花色的彩色油菜花品种,彩色油菜花竞相盛放的美景吸引了大量观赏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油菜花的育种提供原材料
B.人工选育使油菜花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超70种花色说明杂交育种能提高物种多样性
D.提供旅游观赏体现了彩色油菜花的直接价值
14.马达加斯加是世界第四大岛,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岛上的狐猴种类繁多,形态和习性各异。科学家发现,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狐猴的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在东部的热带雨林地区,狐猴体型较小,毛色鲜艳,善于攀爬树木;而在西部的干旱草原地区,狐猴体型较大,毛色暗淡,更擅长奔跑和挖掘。下列关于马达加斯加狐猴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环境的不同,导致两个地理区域的狐猴出现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狐猴种群的进化不会对该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进化造成影响
C.该岛上的狐猴在相对隔绝的自然环境下繁衍生息,故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会影响其生存
D.狐猴在不同地理区域的适应性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
15.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由于受所在地区生活环境的影响,它们在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上发生某些变化,这个种群就称为某种生物的一个亚种。现让一个亚种甲在一个隔离的小岛上进化,然后迁移到一个已被同种另一个亚种乙占有的岛屿上,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亚种甲、乙由于进一步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则会形成新的物种
B.由于所在岛屿生活环境的影响,亚种乙定向变异出利于其进化的特征
C.若亚种甲和乙进行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则可判断二者为同一物种
D.经过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突变,小岛上的亚种甲一定能形成新物种
16.如图所示,1万多年前,四个湖泊通过纵横交错的河流连接起来,之后,气候逐渐干旱,河流渐渐消失,形成了四个独立的湖泊。若图1中的A、B、C、D代表同一种鱼的四个种群,图2中的A、B、C、D代表四个物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A鱼种群与鱼尾相关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基因库
B.图2中A、B、C、D进化成四个物种是因为出现了地理隔离
C.若D种群内发生了与鱼尾相关的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可能发生了进化
D.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
17.蚊子是传染病传播的媒介,某地区在喷洒灭蚊剂后,某种蚊子的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同种灭蚊剂后,仅杀死了40%的个体。对此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自然选择是推动生物发生变异的重要因素
B.人工喷洒灭蚊剂对某种蚊子进行选择属于人工选择
C.灭蚊剂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该蚊子种群抗药基因的频率
D.灭蚊剂的使用并不能导致该蚊子种群的进化
18.为了使洞庭湖麋鹿种群更好的发展,现引入部分江苏大丰的麋鹿和部分北京南海子的麋鹿到该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海子和大丰的廖鹿到达洞庭湖后,为适应新生存环境而产生变异
B.洞庭湖三个麋鹿种群之间能产生可育后代,可证明三地麋鹿为同一物种
C.若干年后统计基因频率有无改变,可作为洞庭湖麋鹿种群是否进化的依据
D.引入外地麋鹿,扩大了原住麋鹿种群的基因库,提升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19.某昆虫身体的黑色(A)对浅色(a)是显性。原本某一区域的昆虫以浅色为主,浅色占所有个体的80%,杂合子占10%。由于工业污染,30年后该区域的昆虫个体以黑色为主,几乎看不到浅色个体,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昆虫的体色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B.工业污染前,该昆虫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85%
C.工业污染对昆虫体色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D.工业污染后生存下来的黑色个体基因型为AA
20.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各个种群通过_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决定。
(2)C湖泊中全部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__。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_。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鳉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____________(填“是”、“否”、“不确定”)。
(3)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_____多样性:来自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且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个体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发现,甲、乙两种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思维拓展
21.很多种群并不是一个大群体,而是由很多个小种群(有效种群)组成的,原绿球藻的有效种群规模小于许多典型的海洋自由生活菌。原绿球藻具有大量共存的孤立种群,不同的小生活环境(小生境)被有不同代谢特点的孤立种群所占据,各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种群内部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生境的原绿球藻种群代谢特点不同是进化的结果
B.与海洋自由生活菌相比,原绿球藻更易发生种群的消失
C.原绿球藻某个体的死亡可能导致其种群中某个基因的消失
D.原绿球藻种群的基因库会长期保持不变
22.人类8号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旧世界猴和新世界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B.从祖先进化到人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C.8号染色体上的特异性序列可作为人类起源研究的参考
D.不同生长环境诱导产生不同变异,导致祖先进化方向不同
23.平格拉普岛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礁,又被称为“色盲岛”。生活在这座岛上的原住民中,大约每12人中就有1人是全色盲,且男女患全色盲概率相同,色盲患者只能看到黑白灰明暗的变化。该岛的色盲基因最初是由一位空难幸存男性携带者携带全色盲基因(CNGB3)入岛引入的,因为地理条件和宗教因素对婚姻的影响,成年后的男女只能从岛上的居民中选择配偶,使得全色盲基因得到保留和传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全色盲最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平格拉普岛居民与岛外居民存在地理隔离
C.全色盲的出现是人与海岛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D.近亲婚配是导致该岛全色盲发病率增大的主要原因
24.研究发现,讨厌香菜的人11号染色体上的OR6A2嗅觉受体基因中出现了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变异,也就是DNA序列中单个核苷酸发生了变化,当这类人接近香菜时,香菜所散发出来的醛类物质会让他们感受到肥皂味。研究发现,喜爱吃香菜与A基因有关,讨厌吃香菜与基因a有关。据调查某地区人群中a基因频率为3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群中全部A和a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a基因频率较低是因为该人群中SNP发生得晚
C.香菜散发出来的醛类物质会导致a基因频率逐渐上升
D.人口流动可能导致该区域的a基因频率改变,种群发生进化
25.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其中红眼是显性性状,由位于 X染色体上的 W 基因控制。选用若干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作为亲代杂交,每代果蝇再随机交配,统计各代雌、雄果蝇中 w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若每代能繁殖出足够数量的个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 XWXw和 XwY
B.每一代果蝇群体中w 基因频率均为 2/3
C.每代雌性与雄性中 W 基因频率之和的1/2与下一代雌性个体中 W的基因频率相等
D.子三代雌性中 w 基因频率为 11/16,雄性中 w基因的频率为5/8
26.刺毛鼠和金刺毛鼠是具有相似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的两个物种。在它们共存的地方刺毛鼠夜间活动,而金刺毛鼠白天活动。研究人员发现金刺毛鼠天生是夜行动物,当去除了所有的刺毛鼠,金刺毛鼠变成了夜间活动。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刺毛鼠和刺毛鼠生态位上的分化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B.刺毛鼠和金刺毛鼠生态位有差异,二者存在竞争关系
C.刺毛鼠和金刺毛鼠生态位上的分化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金刺毛鼠、刺毛鼠与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其他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群落
27.程河是云南的内陆湖泊,明代中期程河水通过期纳河流入金沙江,由于干旱期纳河断流,程河渐渐成为封闭式内陆湖,目前程河有鲤鱼、裂腹鱼等近二十多种鱼类。科学工作者只对生活在金沙江和程河中的鲤鱼进行比较,发现其特征出现显著差异(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种类 主要食物 栖息水层 口的 位置 背鳍起点位 尾鳍高与眼后头长比较 体长与背鳍长的倍数
程河鲤鱼 浮游动物及丝状藻类 中上层 端位 稍后 小于眼后头长 3.0-3.4倍
金沙江鲤鱼 软体动物、昆虫幼虫、水草 中下层 亚下位 稍前 大于眼后头长 2.3-2.7倍
A.程河具有二十多种鱼类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B.地理隔离导致金沙江与程河两个鲤鱼种群基因不能交流
C.金沙江和程河水系的自然环境差异可能使两鲤鱼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金沙江和程河水系的鲤鱼已经进化成两个物种
28.科技工作者发现了一种万年野生稻,被视为现代栽培水稻的祖先。它们抗病、抗虫害能力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栽培水稻杂交产生可育后代,进一步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野生稻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
B.野生稻进化栽培稻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C.若野生稻和栽培稻共有的某基因甲基化水平不同,则该差异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D.建立野生稻精子库、基因库对其基因进行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野生稻的方式
29.工业革命之前,某森林中的树干上长满地衣和苔藓,浅色桦尺蛾停在这种树干上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工业革命之后,树干上的地衣和苔藓被黑色的煤烟取代了,黑色桦尺娥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已知桦尺蛾的黑色和浅色分别受等位基因D、d控制。在工业革命前后该森林中桦尺蛾种群的D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该种群数量足够大、个体之间进行随机交配、无突变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仅考虑桦尺蛾的体色这一性状,图中0~10年间该种群没有进化
B.图中10~24年间D基因频率不断增大,24~32年间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比达到最高
C.图中32~36年间D基因频率迅速增大是黑色桦尺蛾大量繁殖导致的
D.黑色桦尺蛾的数量增加对控制浅色性状的基因频率无影响
30.从化石分析得知,距今1000年前,某山林曾生活着A、B、C三个品种的彩蝶,三个品种的彩蝶性状差异很大,分别集中分布于该山林的甲、乙、丙三个区域,如下图所示。距今500年前,在乙、丙两区之间曾出现过一条宽阔的大河,如今大河早已干涸,该山林甲、乙区域依然保留A、B彩蝶,丙区域原有C品种性状的彩蝶已经绝迹,出现了是一种新性状的彩蝶(D彩蝶),且甲、乙两区结合处的A、B彩蝶依然能互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乙、丙两区结合处的B、D彩蝶能杂交,但所产受精卵不能发育成幼虫。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化石外,彩蝶进化的证据还可能来自_____(至少答两点)等方面的研究。
(2)彩蝶B种群中某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且B对b完全显性,该种群基因型频率:BB、Bb、bb分别为20%、50%、30%。因为环境改变,一年后表现显性性状的个体数量增加了10%,表现为隐性性状的个体数量减少了10%,则一年后,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经过这一年,该彩蝶种群进化了吗?_____(填“进化了”或“没进化”)。
(3)距今1000年前A、B、C三个品种的彩蝶属于一个物种,原因是A、B、C三个品种彩蝶可以相互交配并_____。
(4)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分析,对具有C品种性状的彩蝶绝迹的合理解释是_____。
(5)根据资料可推测,D是由C进化来的。在进化过程中,C种群中出现的_____给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且由于大河出现导致的_____,使C种群无法与A、B种群进行基因交流;丙区的环境与甲、乙区不同,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就不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C种群的_____定向改变;久而久之,C种群的基因库就变得与A、B种群有明显差异,最后与A、B种群产生了_____,这就标志着C彩蝶已经进化成了一个新物种—D彩蝶。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生物进化理论说明,生物都有共同的起源,A正确;
B、出现时间越晚,神经系统越发达的生物,适应能力不一定越强,B错误;
C、达尔文并没有进行基因层次的研究,C错误;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多样的,同种生物之间也有个体差异,会有不同的适应方式,D错误。
故选A。
2.答案:A
解析:A、作为一个物种的月亮鱼,其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A错误;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C、通过对比月亮鱼与其他物种的基因序列,是在寻找月亮鱼与其他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分子水平的证据,C正确;D、“全身恒温”是月亮鱼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月亮鱼的体温比周围海水温度高约5℃,能够提高其神经传导能力,因此月亮鱼恒温的特点有助于提升其捕食以及防御能力,D正确。故选A。
3.答案:D
解析:A、表中数据研究的是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属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分子水平证据,A正确;B、表中数据显示,猩猩与人类同种蛋白质相关的DNA片段中碱基序列的相同度低于大猩猩和黑猩猩,因而推测,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确;C、表中结果显示的是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该结果说明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确;D、表中数据显示黑猩猩和大猩猩同种蛋白质相关DNA片段的相似度高于黑猩猩与猩猩,因而说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近,D错误。故选D。
4.答案:B
解析:A、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通过动物的骨骼化石可以推测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A正确;B、蝙蝠的翼和鲸的鳍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一致,说明它们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B错误;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说明人和鱼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具有统一性,这个证据支持了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C正确;D、不同生物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其差异可揭示物种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D正确。故选B。
5.答案:D
解析:A、根据“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从而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错误;B、协同进化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C、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不都是通过竞争实现的,C错误;D、种群内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差异体现的是遗传多样性,D正确。故选D。
6.答案:C
解析:A、Aa个体自交一代产生个体比为AA∶Aa∶aa=1∶2∶1,纯合子的比例由0变成了50%,若再次自交还会提高纯合子的比例,所以自交代数越多,纯合子占的比例越高,可推知,自交n代后,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且无限接近于1,即为a曲线,A正确;B、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且无限接近于1;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无限接近于1/2,因此b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B正确;C、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的比例都无限接近于1/2,因此隐性纯合子的比例可用b曲线来代表,不会比b曲线所对应的比例要小,C错误;D、自交n代后,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n,即杂合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且无限接近于0,可用c曲线代表,D正确。故选C。
7.答案:C
解析:编码病毒蛋白外壳的相关基因可能位于DNA质粒上,B正确;通过自然选择保留下的病毒依赖宿主细胞生活,对宿主细胞有害,C错误;病毒可在细胞间转移使病毒具有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D正确。
8.答案:C
解析:A、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故该植物控制花色的所有基因不可以构成一个基因库,A错误;B、分析题意,一株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粉花,子一代粉花自交,子二代出现红花:粉花:白花=1:2:1,由此可知控制花色的这一对基因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C、设控制花色的基因为A/a,则红花的基因型为AA,粉花的基因型为Aa,白花的基因型为aa,则正常情况下红花与白花植株杂交,子代均为粉花,C正确;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初次调查时,A的基因频率为64%+1/2×32%=80%。a的基因频率=1-80%=20%;二次调查时,A的基因频率为76%+1/2×8%=80%。a的基因频率=1-80%=20%,即调查期间,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则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错误。故选C。
9.答案:B
解析:A、灭蚊剂M直接作用于蚊虫的表型,进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A错误;B、使用灭蚊剂M后,该种蚊成虫中对灭蚊剂M无抗性或抗性弱的个体会被淘汰,B点时的个体一般均具有较高抗性,增殖后,C点时对灭蚊剂M有抗性的该种蚊成虫数量明显增多,B正确;C、灭蚊剂M、细菌均能定向改变该种蚊种群的基因频率,C错误;D、DE段曲线表明该种蚊成虫数量维持动态平衡,进而表明细菌与该种蚊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D错误。故选B。
10.答案:(1)进化
(2)(自然)选择;灰白
(3)灰白
(4)决定体色的基因频率
解析:(1)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据图可知,不同区域的桦尺蛾黑色类型比例不同,其中鸟类的捕食相当于自然选择作用,可对不同体色的桦尺蛾起定向的选择作用,据图可知,1975年以后黑色类型的桦尺蛾比例逐渐降低,故推测1975年以后灰白色桦尺蛾的存活率更高。
(3)若上述推测正确,在与A、B、C环境相似的另一区域投放等量的黑色和灰白色桦尺蛾,则黑色桦尺蛾的存活率应较低,对应曲线II,则曲线I为灰白色桦尺蛾
(4)不同体色桦尺蛾比例的变化,实质是由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11.答案:B
解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A说法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环境在生物进化中起选择作用,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并不会在环境作用下发生定向的有利变异,B说法错误;DNA和蛋白质分子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分子学证据,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DNA和蛋白质的差异越小,C说法正确;新物种的产生,意味着该物种经过演变与原有物种产生了生殖隔离,说明其遗传物质发生了不同于原有物种的定向改变,即发生了进化,但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与原有群体存在生殖隔离,故不一定产生新物种,D说法正确。
12.答案:D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13.答案:C
解析:A、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油菜花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而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故人工选育使油菜花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江西农业大学研究团队采用杂交等多种育种方法选育出超70种花色的彩色油菜花品种,超70种花色仍属于同一物种,不能提高物种多样性,C错误;
D、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提供旅游观赏体现了彩色油菜花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发生的,不是由于环境的不同导致的,A错误。同一生态系统内的不同物种可能协同进化,B错误。虽然马达加斯加的狐猴在相对隔绝的自然环境下繁衍生息,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会对其生存造成影响,C错误。狐猴在不同地理区域表现出的适应性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使狐猴种群中适应环境的基因频率增加,从而更好地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D正确。
15.答案:A
解析: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若亚种甲、乙由于进一步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则会形成新的物种,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若亚种甲和乙进行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而且后代可育,则可判断二者为同一物种,C错误;
D、亚种甲若要形成新物种,须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生殖隔离)三个环节,D错误。
故选A。
16.答案:C
解析:图1中A鱼种群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基因库,A错误;图2中A、B、C、D进化成四个物种是因为出现了生殖隔离,B错误;若D种群内发生了与鱼尾相关的基因突变,则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进化,C正确;新物种的形成不是都需要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如二倍体西瓜人工诱导为四倍体,D错误。
17.答案:C
解析:自然选择是推动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因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人工喷洒灭蚊剂是为了杀死蚊子,不是人工选择,人工选择的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的生物性状,B错误;原来的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基因,经过灭蚊剂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逐渐增加,灭蚊剂的使用提高了种群抗药基因的频率,C正确;灭蚊剂对该蚊子种群中的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从而导致抗药性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该蚊子种群的进化,D错误。故选C。
18.答案:A
解析:A、北京南海子的麋鹿和江苏大丰的麋鹿本来就有各种变异,有利的变异能够适应环境被选择保存,并非为了适应环境产生变异,A错误;
B、麋鹿种群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物种,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三大麋鹿基因库各有差异,相互齐聚湖北洞庭湖,扩大了原住麋鹿种群的基因库,提升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D正确。
故选A。
19.答案:D
解析:A、昆虫的体色差异是由不同的基因造成,体现了遗传多样性,A正确;
B、工业污染前,该昆虫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80%+10%/2=85%,B正确;
C、工业污染对昆虫体色起到了选择的作用,C正确;
D、工业污染后生存下来的黑色个体基因型为AA或Aa,D错误。
故选D。
20.答案:(1)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种群;自然选择
(2)基因库;Y1-Y3;种群中基因A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18%;不确定
(3)物种;基因;协同进化
(4)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
解析:(1)溪流消失后,不同湖泊之间产生了地理隔离,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C湖中的所有鳉鱼构成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由题图曲线可知,鮥鱼种群的A基因频率在Y1-Y3之间发生变化,因此该阶段发生了进化。该种群在Y3-Y4时间段内保持遗传平衡,A的基因频率是0.9,a的基因频率为0.1,该时间段Aa的基因频率是2×0.9×0.1×100%=18%。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图示过程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能确定是否形成了新物种。
(3)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2个物种,因此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C、D两湖的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他们属于同一个物种,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属于多倍体,自然条件下多倍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
21.答案:D
解析:生物生存在无机环境中,不断的适应环境,不同生境的原绿球藻种群代谢特点不同是进化的结果,A正确;原绿球藻各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种群内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环境发生变化时更易因不适应新环境而发生种群消失,B错误;原绿球藻种群较小,基因重组水平较低,某个体死亡后,其独有的基因可能会随之消失,C正确;原绿球藻种群中某表型个体的不育、大量死亡或突变等都会影响基因库,导致基因库发生变化,D错误。
22.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旧世界猴和新世界猴染色体组成不同,可能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由图可知,人类的8号染色体是由原始祖先的两条染色体拼接形成的,即在共同原始祖先进化成人类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B正确;
C、8号染色体上的特异性序列能够为人类起源和进化研究提供参考,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故选D。
23.答案:C
解析:A、由题意,在人群中男女患全色盲概率相同,且该病最初是由男性携带者婚配后逐渐在后代中出现的,说明全色盲最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由于平格拉普岛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礁,使得平格拉普岛居民与岛外居民存在地理隔离,B正确;C、全色盲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D、全色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成年后的男女只能从岛上的居民中选择配偶,导致该岛近亲婚配增加,近亲婚配使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增大,D正确。故选C。
24.答案:D
解析: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A错误;SNP发生的早晚与人群中A、a的基因频率不呈正相关,B错误;香菜所散发出来的醛类物质不会影响a基因频率,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25.答案:B
解析:A.根据图示,亲代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WXw,白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wY,A正确;
B.根据题意,亲本红眼雌果蝇全为XWXw,雄果蝇为XwY,但雌雄个体的数量不一定相等,则群体中w 基因频率不一定为 2/3,B错误;
C. 由于每代雌性个体中的W基因来自于上一代的雌性与雄性亲本的W 基因,因此每代雌性与雄性中 W 基因频率之和的1/2与下一代雌性个体中 W的基因频率相等,C正确;
D. 根据题意,亲本红眼雌果蝇全为XWXw,雄果蝇为XwY,第一代为XWXw:XWY:XwXw:XwY=1:1:1:1,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二代为XWXW:XWXw:XwXw:XWY:XwY=1:4:3:2:6,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三代为XWXW:XWXw:XwXw:XWY:XwY=3:14:15:12:20,则子三代雌性中w基因频率为 14/32×1/2+15/32=22/32=11/16,雄性中w基因的频率为20/(12+20)=20/32=5/8,D正确。
故选B。
26.答案:D
解析:A、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由于食物、活动时间和栖息空间不同,占有不同的生态位,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A正确;B、由题干可知,它们共存的地方刺毛鼠夜间活动,而金刺毛鼠白天活动,只有金刺毛鼠的环境,金刺毛鼠夜间活动,说明二者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C、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觅食生境相同活动时间不同的刺毛鼠和金刺毛鼠生态位上的分化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D、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的总和,除了动植物还有其他生物,D错误。故选D。
27.答案:D
解析:A、调查发现目前程海有鱼类20余种,如鲤鱼、鲢鱼、鲫鱼、裂腹鱼等,这一现象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A正确;B、金沙江与程河两个鲤鱼种群由于地理障碍基因不能交流,B正确;C、两鲤鱼种群会发生不同的变异,金沙江和程河水系的自然环境差异使两鲤鱼种群选择出来的有利变异出现差异,可能使两鲤鱼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两个水系的鲤鱼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不能说明已经进化成两个鲤鱼物种,D 错误。故选D。
28.答案:B
解析:A、万年野生稻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物种,故对野生稻的保护有利于提高遗传多样性,A错误;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B正确;C、基因甲基化不影响基因的碱基序列,只是影响了基因的表达,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保护,D错误。故选B。
29.答案:A
解析:若仅考虑桦尺蛾的体色这一性状,图中0~10年间桦尺蛾种群的D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在此期间没有进化,A正确;由题图可知,10~24年间D基因频率不断增大,24~32年间D基因频率为0.6,则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比为48%。不是最高,B错误;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黑色桦尺蛾的数量增加可能导致D基因频率增大,则d基因频率减小,D错误。
30.答案:(1)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2)52.4%;进化了
(3)产生可育后代
(4)由于存在生存斗争,所以不适应其生存环境的C品种形状的彩蝶被逐渐淘汰
(5)突变和基因重组;地理隔离;基因频率;生殖隔离
解析:(1)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因此除化石外,彩蝶进化的证据还可能来自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2)BB、Bb、bb分别为20%、50%、30%,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30%+12×50%=55%,一年后基因型BB的个体数量为20%×(1+10%)=22%,Bb的个体数量为50%×(1+10%)=55%,bb的个体数量为30%×(1-10%)=27%,BB:Bb:bb=22:55:27,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27×2+55×1)÷[(22+55+27)×2]=52.4%,这一年,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该彩蝶种群进化了。
(3)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A、B、C三个品种的彩蝶属于一个物种,原因是A、B、C三个品种彩蝶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4)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分析,对具有C品种性状的彩蝶绝迹的合理解释是由于存在生存斗争,所以不适应其生存环境的C品种形状的彩蝶被逐渐淘汰。
(5)由题意可知,在进化过程中,C种群中出现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给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且由于大河出现导致的地理隔离,使C种群无法与A、B种群进行基因交流;丙区的环境与甲、乙区不同,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就不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C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久而久之,C种群的基因库就变得与A、B种群有明显差异,最后与A、B种群产生了生殖隔离,这就标志着C彩蝶已经进化成了一个新物种—D彩蝶。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