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起源(汉族起源于北方还是南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这其中一共有56个民族,而这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是最多的。据《汉史》等大量历史资料及历史文献载述,汉朝以前我们中国称华夏之邦,华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国家,我国的文化更是长达5000年以上,可以说是整个世界上历史最长的国家了。而我国的历史出现的时期实际上是在部落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包括尧舜禹在内的三皇保证了部落之间的和平。而禹皇则是开创了家天下的时代,这个时候称之为远古时代。随后的商周和春秋战国则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礼仪毁坏,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属地为国。各个国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称谓和文化,如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凤凰为图腾,称自己为楚人。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自称为始皇帝,开启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这时候也出现了我国的第一个民族——华夏族,这也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在汉朝之前,我国的人民自称为华夏族,那么华夏到底什么意思,华夏两个字蕴含着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据笔者考证,华夏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陌,罔不率俾。”此句译为现在的意思是:中原地区及边塞蛮族,都要对周朝俯首称臣,对周天子心怀敬畏。古代人们认为夏是从夏水,也就是从汉水得名。而在《尚书》中华夏的意思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原地区,这是华夏一词最早的意思解释。古老的华国就在现在的偃师市府店镇与巩义市鲁庄交汇处,现在有华城遗址为证,华城河也由此而得名,华夏并非指汉水,而是指华国与华城河。从此,华夏族也就成了中原人士的代名词,自古以来中原所代表的往往是繁华的城市,肥沃的土地和先进的文化。以洛黄交汇处的河纳文化及河图洛书,已被史学家公认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和鼻祖。以洛阳巩县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历史上成了人们,特别是贤达人士们最为向往的土地。
>汉族起源(汉族起源于北方还是南方)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认为礼仪之大称之为夏,华美之服称之为华。华服也是以古华国服饰为标准,孔颖达对华夏一词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作了进一步诠释与肯定。而华夏两字从商周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所代表的一直都是中原地区,到了近代华夏才从中原变成了整个中华的意思。如今在很多文献中可以看到,国人仍常常以华夏民族自居,华夏这两个字也逐渐变成了整个中国的代名词。
汉族这一称谓是如何替代华夏族的呢?中国历史朝代这么多,又为什么偏偏称自己为汉族呢?首先应该先了解汉族是如何逐渐地替代华夏族这个称谓的。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们不满秦二世暴虐的统治和严苛的律法制度。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和以项羽为首的贵族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这场大战打了很久,中华大地一片凋零,最终刘邦率先入主关中,彻底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但是接下来的楚汉之争,又把中华大地打得狼烟四起。最终刘邦虽然胜利了,但是当时中国的经济、礼仪、军事储备都受到了严酷的摧毁。汉朝没有足够的兵力和粮草及国力支撑去打击匈奴的来犯和骚扰。不得不采取绥靖国策,屈辱地与匈奴和亲求和。直到汉武帝刘彻登上皇帝宝座,便调整国策,大力发展军备,并起用大将卫青、霍去病等为首的将领,把匈奴的漠南王庭彻底歼灭。汉武帝刘彻更是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敢犯我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在汉武帝这一雄才大略的指导下,汉军历尽艰险跨越大漠,深入漠北,彻底征服了匈奴。因此百姓们逐渐地信服了汉朝的实力,各地百姓们都以汉朝人自居为荣。长此以往人们就逐渐把华夏族这一称谓所舍弃,称自己为汉人。而这个称呼随着历史的发展并没有被掩埋,而是随着历史传承到了汉族就诞生。这个称呼一直保留至今。汉族这个称谓并没有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更改,主要原因就是历朝历代的君王实际上都是以汉人自居的。汉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战功彪炳、持续时间长达四百多年的国家,受到了很多朝代的尊重。虽然魏王曹丕亲手结束了汉朝的统治,建立了魏国,但是其制度还是沿用了汉朝时所设立的制度。可以说汉朝成了后世历朝历代封建王朝的典范。即便是强大的唐朝、明朝,所遵循的制度仍是以汉朝制度为基础演变来的。尤其是汉武帝刘彻将儒教定为国教,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文化更是成为了各个朝代沿袭的标准文化生态至今。因此汉朝给后世朝代带来的影响之大可谓无与伦比,给百姓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强。各朝各代以汉朝制度、军事体制为标榜的也不在少数,汉族的这一称谓也就确立了下来。除了制度上的沿袭,在文化上,后世许多读书人都以学习汉唐两朝之风为上。明朝时期前后的七子一说,他们所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了当时比较出名的文学主张。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上,历朝历代皇帝都以汉朝作为标准和榜样。很多皇家也都以自己为汉人而荣,汉族这一称谓被历朝历代朝廷和国人接纳,传承沿用到了现在。
汉族或者华夏族都只是一个称谓,我们所要铭记的不只是这一个简单称谓。更要铭记的是这个称谓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和民族精神,特别是刘氏后人。古代先贤们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作为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和奋斗。忧国忧民之心不可消散,为国家的强盛做出更大贡献,为民之心更是不可淡忘。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更应该传承我们先祖之风范,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作出优秀之业绩,以报先祖之德矣!
牧竹
二零二二年五月十八日于郑州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