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后练习(含解析)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后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古代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将法老奉为神,或称之为神的后裔,任何觐见者都必须匍匐于法老御座之前,并以胸贴地,吻法老脚边的尘土,只有经特别允许才能吻法老的脚,有此经历者均深感荣耀。这( )
A.有利于王权专制的形成 B.有助于实现民族思想的统一
C.激化了社会阶级的对立 D.为埃及文明奠定了政治基础
2.某教师采用沉浸式教学教授古代世界文明史时,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魅力。学生可以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 )
A.看到苏美尔人在用60进制计算粮食产量
B.欣赏雅利安人在莎草纸上书写的象形文字
C.在恒河边克尔白神庙发现那尔迈调色板
D.在爱琴海边与哲人苏格拉底夜读“悬诗”
3.《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对另一自由民有谷或银之债权,不通知谷物主人,即从谷仓或谷场取去谷物,则此自由民因其不通知谷物主人而擅从谷仓或谷场取谷,应被检举,彼应全部交还其所取之谷,且丧失其全部。”这说明当时( )
A.私有财产受到保护 B.违约现象比较普遍
C.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D.奴隶主利益受保障
4.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5.公元前四千年代中期,古埃及人发明了图画式象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年,两河流域的古巴伦出现了楔形文字;公元前两千年中叶,中国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出现了甲骨文,与此同时,西亚的腓尼基人充分利用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创造了22个辅音字母文字。这些可用来证明,人类文明( )
A.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B.因社会的不同分工而产生
C.在交融中逐渐趋同 D.起源于国家和文字的成熟
6.有学者认为:不同地区各自“发明”了农业;考古证据也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该学者意在说明( )
A.非洲湖区孕育了最初文明 B.世界文明呈多元一体的特征
C.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 D.早期技术传播存在地理障碍
7.有学者认为,希腊行星天文学不是历算家工作的积累,而是按照柏拉图为其确立的目标来推演的;希腊物理、生物学更非技术经验的总汇,而是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扩张的结果。这说明( )
A.希腊哲学的范围广 B.希腊哲学的理性化
C.希腊科学的实用性 D.希腊科学脱离神学
8.“古希腊以城邦制度闻名于世,许多独立小国并存的形态贯穿了希腊文明的始终。城邦的理想是独立与自足。因此,城邦的人口数量是政治家和思想家关心的问题。”根据材料,下列观点最能得到古希腊城邦政治家和思想家认可的是( )
A.“人口的大量增加是一个城邦兴旺的标志”
B.“对公民人数进行控制,防止过多或过少”
C.“为了吸引外邦人可以赋予他们政治特权”
D.“奴隶是城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9.《摩奴法典》规定:“(人类始祖)命婆罗门学习和传授吠陀,执行祭祀,主持他人的献祭,并授以收受之权……出身低贱的人,由于贪婪从事高贵种姓的职业,国王应该立即剥夺其一切所有,并处以流放。”此规定说明当时印度( )
A.职业世袭不变 B.生活界线分明 C.宗教权利平等 D.具有严格等级
10.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认为,掌管洪水的神是带来灾难的恶毒的神;古埃及人认为洪水之神是会带给每个人快乐的善良的神;古代印度人认为,水是万物的起源,是包含大神在内的一切的母体。古人对水的信念源自于( )
A.生产方式 B.文化传统 C.宗教信仰 D.文明交融
11.《汉谟拉比法典》在前言和结语部分都提到:法典的制定来自神的旨意,后世若违背法典就是违背神意,必然遭到“神罚”。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 )
A.宗教祭司对世俗贵族的支配 B.商品经济和契约精神的发展
C.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 D.“王在法下”政治传统的深远影响
12.有学者指出,在古代雅典的法庭上,“一个案件就像是一部有三个角色的戏剧,这三个角色都是业余的,他们是:提出诉讼的公民、准备案件和主持法庭的法官,以及听取案情并作出裁决的陪审员”。这可以用于说明,古代雅典( )
A.戏剧艺术在公民中影响巨大 B.陪审法庭的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C.建立了完善健全的法律体系 D.直接民主削弱了审判的专业性
13.有学者说:“从公元前7世纪到前2世纪,希腊人凭借其积极的商贸活动使地中海水域内的各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他们还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道德和哲学思考。希腊人的文化传统也对地中海区域、欧洲等地区带来了深远影响”。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以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地区扩大影响 ②苏格拉底致力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③神话和戏剧等启迪了西方文学的创作 ④希腊字母成为欧洲字母文字的唯一源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公元前218年,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他给托勒密埃及的国王控告信说:“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妇女这样无情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是一个外地人。”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 )
A.外邦人权益未得到保护 B.希腊人具有优越感
C.埃及人歧视外邦希腊人 D.希腊文明传播广泛
15.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图是某学者整理的埃及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的演变对照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希腊是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 B.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鼻祖
C.西方的字母文字起源于腓尼基 D.埃及文化与希腊文化具有同源性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人类历史上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各种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网络。以下是《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 人类的成长岁月
第二章 向食物生产的转变(距今11000—3000年前)
第三章 旧大陆的各种网络和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200年)
第四章 旧大陆和美洲地区网络体系的成长(200—1000年)
第五章 不断密集化的网络(1000—1500年)
第六章 世界性网络的编织(1450—1800年)
第七章 打破旧链条,拉紧新网络(1750—1914年)
第八章 世界性网络的张力(1890年以来的世界)
根据材料,任选其中两章目录,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两章目录名称和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说服、论辩的技巧,早在荷马时代就萌芽的演说术,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得以进一步发展并走向繁荣。演说渗透到城邦各个角落,几乎无处不在。无论在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上,还是在市政广场、剧院等场所,到处都能听到演说者的精彩演说。在“智者”传授演说技能的影响下,雅典出现了一大批演说家,演说术由此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摘编自蒋保《试析雅典城邦演说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20世纪初的晚清中国被称为“演说造成的时代”。1902年《大公报》刊载的《论演说》指出,“今夫吾国士无智愚贤不肖,莫不以开沦民智为最亟之务矣”,“乃今欲奋其自力而为开沦之事,则三物尚焉:日译书、日刊报、日演说”。1904年,河北官绅谷钟秀等人援引日本通俗演说之例,奉准直隶学务处,设立茶话所,以推广通俗教育。随着各地练习演说会的涌现,苏州的演说会以“昌明政治之原理或敷陈列国之现势”为宗旨;演说地点多以戏园和茶馆等公共场合为主;演说涉及劝戒鸦片与缠足、列强欺凌、鼓励蚕桑与实业等方面。由此,一套拥有健强的体魄、休戚与共的民族情感与强烈的国家意识等新国民观念慢慢开始在人们心中滋长。
——摘编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雅典相比,近代中国演说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雅典演说繁荣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演说造成的时代”出现的意义。(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种姓制度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印度历史上,许多富有改革精神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试图消除或改革这一制度,但没有一个人成功。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被认为是最早反对种姓制度的宗教领袖,他曾抨击种姓制度和与之相联系的婆罗门教,力倡“四姓平等”。但即便是在佛教最盛时代,种姓制度也没有销声匿迹,它不仅仍在一般民众中起作用,而且深刻影响了印度佛教本身,印度佛教教徒也按种姓分成不同的集团。印度历史上统治王朝不断更迭交替,外来文化冲击一次接一次,但种姓制度一直没有灭亡。
——摘编自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材料二
印度学者维兰德拉·辛格指出,印度种姓制将亲族、地位、等级、职业、阶级、人种(文化)以及权力等都协调地组织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强大、错综完整的分层体系。这个体系十分适合早期国家组织治理下的农业生产,因为它严格地区分了主要生产资源的所有者和非所有者。
——摘编自张红《试析印度的原工业化及其中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种姓制度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晏婴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认为周礼能“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孔子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在他看来,人在其本性上原本相差无几,只是由于后天习俗的不同导致彼此道德品质的差别。因此,孔子认为,要想达到“仁者”的理想境界,关键在于个体的内心自觉,“我欲仁,斯仁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侧重于要求社会关系双方对己克制权利的索取、对人克尽义务的相互性。《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人必须“以诚载道”方能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并认为“民无信不立”,必须“言而有信”“敬事而信”方能立足社会。
——摘编自周庆玲《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材料二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西方文明充溢着追求自由、敢于冒险的海洋精神。因而,西方文化从源头上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保守思想存在根本的差别。西方人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他们认为世界万物一切价值虽不必然为人所创造,但都是人所经验可及的,个人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西方人还倡导通过个人奋斗和竞争实现个人价值,强调自主、自立、自我奋斗。“人是生而自由的”,“确信和崇尚人类合乎逻辑地推理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主张“知识就是力量”,宣扬“科学万能”等。
——摘编自孙兰英陈嘉楠《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西方传统价值观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时期先哲提出的有关社会价值观方面的主张,并分析这些主张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社会价值观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8分)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后练习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A A C B B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A B B
1.【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古埃及视法老为神或神的后裔,意味着君权神授,有利于王权专制的形成,故选A项;古埃及没有民族思想,民族思想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排除B项;材料中君权神授,加强君主权力,并没有因此而加大阶级压迫,与社会矛盾激化无关,排除C项;为埃及文明奠定政治基础的是埃及的统一,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所以学生可以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看到,故选A项;尼罗河的特产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且象形文字也是古埃及的文字,所以雅利安人不可能在莎草纸上书写象形文字,排除B项;克尔白神庙是古代阿拉伯地区的神庙,那尔迈调色板是古埃及的出土文物,二者都与恒河边无关,排除C项;悬诗是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珍品,属于6、7世纪早期诗歌,而爱琴海边的苏格拉底生活于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二者不是同一时间,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通知谷物主人......擅从谷仓或谷场取谷,应被检举,彼应全部交还其所取之谷,且丧失其全部”可知法典保护了谷物主人的财产所有权,故选A项;据材料“自由民对另一自由民有谷或银之债权”“不通知谷物主人......擅从谷仓或谷场取谷,应被检举”可知当时有借贷关系的存在,但债权人无权在不通知债务人的情况下将债务人的财物占为私有,也不能说明债务人的违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和权威,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自由民对另一自由民”并结合所学可知,自由民包括奴隶主阶层和平民阶层,法典并未强调奴隶主利益受保障,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这些活动皆与农业相关,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故选A项; 苏美尔泥板一般采用楔形文字书写,书写内容关于农业,不能说明其与农业发展相关,且材料内容没有说明楔形文字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原始农业出现于距今约1万年左右,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古代巴比伦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古代埃及、巴比伦、中国、西亚等地区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文字,说明人类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故选A项;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起源的前提,排除B项;据材料“西亚的腓尼基人充分利用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创造了22个辅音字母文字”可知,西亚将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结合起来创造了字母文字,故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国家、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区各自发明了农业,西亚、东非独立的发明了炼铁,这明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故选C项;西亚地区孕育了最初的文明项,排除A项;材料所述史实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但未表现出相互交流融为一个文明主体的趋向,未体现“一体”特征,排除B项;各地独立的发明农业和技术并非是技术传播障碍导致的,而是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据材料“天文学不是历算家工作的积累,而是按照柏拉图为其确立的目标来推演的;物理、生物学……是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扩张的结果”可知,希腊的科学,是在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下的发展和推演,可见其具有思辨性,是理性的体现,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了三个领域,无法说明范围广,排除A项;据材料“非技术经验的总汇,而是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扩张的结果”可知,其并非强调实用性,而是思想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希腊科学中不是“工作积累和技术经验的汇总”,而是目标或思想体系扩张的结果,没有涉及到科学和神学的关系,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与直接民主的政治形式决定了其公民数量不能过度膨胀,也不能过度减少,保持适量的公民规模是城邦发展的重要条件,故选B项。A项的说法与材料和所学知识不符,故不选A项;据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原则,外邦人与奴隶不享有民主政治权利,C.D两项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不选。
9.【答案】D【解析】据题干并纲要下册所学可知,种姓不同在法律上地位也不平等,故选D项;“职业”概念混淆,印度有四大种姓,职业却远不止四种,事实上,早在上千年前,种姓与职业间的鸿沟就已经填平,排除A项;“生活界限分明”不合逻辑,应为“贵贱分明”,排除B项;“平等”不合史实,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排除C项。
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对于水的认知不同,如洪水会给苏美尔地区带来破坏,因此他们认为掌管洪水的神是带来灾难的恶毒的神,而古埃及人会在洪水退去后利用肥沃的土壤进行农业活动而获得丰收,因此他们认为洪水之神是带来快乐和善良的神。所以古人对于水的信念是受到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表达的是古人对于水的信念是形成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与文化传统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人对于水的信念是受到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这是他们各自形成的认知,与“文明交融”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当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比较低时,人们往往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归咎为超自然力量,即神的意志,故选C项;材料中《汉谟拉比法典》的针对的对象是所有人,并非特指世俗贵族,排除A项;“法典的制定来自神的旨意,后世若违背法典就是违背神意”说明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神权至上的权威,适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实质上维护的是以王权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王在法下”主要体现的是中古时期的英国王权,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据材料“这三个角色都是业余的”可知在雅典的司法审判上,由于陪审法庭是抽签产生,削弱了审判的专业性,故选D项;材料是用“戏剧”一词去形容雅典法庭,而非突出雅典戏剧发展,排除A项;通过“业余”一词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陪审员缺乏政治素养,而非在审判过程中缺乏严格程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在司法审判中存在的缺陷,法律体系是否健全完善属于立法方面,排除C项。
13.【答案】A【解析】古希腊人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以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地区扩大影响,故①正确;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他用对话形式提出的哲学思想由其学生记录下来,流传后世,故②正确;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故③正确;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是今天欧洲字母文字的源头,“唯一”说法错误,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再认再现能力。从题干材料可知,这个希腊人在埃及与人发生冲突,写信给埃及国王请求保护,A项说法错误;从题干材料的时间和“托勒密埃及的国王”这两个信息可知此时正处于“希腊化时代”,希腊人强调自己的身份说明希腊人的优越地位和非希腊人的弱势地位被认同,反映出这一时期希腊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C项说法“歧视”一词不妥,民事纠纷与“歧视”不是一回事,排除;材料无从体现D项说法。
15.【答案】B【解析】据表格可知,埃及象形文字是西方字母文字的源头,故选B项;阿拉伯是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排除A项;据表格可知,埃及象形文字是西方字母文字的源头,排除C项;古埃及文化间接对古希腊文化产生影响,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2分)
示例1:
第二章 向食物生产的转变(距今11000—3000年前)
第三章 旧大陆的各种网络和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200年)
论题:远古时期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孕育出古代世界地域性文明。
阐述: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转变标志之一。农业的出现使人口数量增长,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形成聚落村落。随之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不同地区产品出于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生产力水平提高促使剩余产品增加,私有制出现,产生了阶级和国家。出于记事和管理需要,文字产生,文明出现。
人类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发明了农业,孕育着不同地域的文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具有地方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且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限制,古代各地区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示例2:
第四章 旧大陆和美洲地区网络体系的成长(200—1000年)
第五章 不断密集化的网络(1000—1500年)
论题: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呈现封建化、密集化趋势。
阐述:中古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强大中央集权帝国的建立,世界主要区域文明趋于封建化。欧洲封建经济发展和城市产生,推动王权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形成,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俄罗斯逐渐深受拜占庭影响巩固逐渐成为中央集权大帝国。中古时期印度先后建立及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中古时世界文明日趋密集化,随着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东非出现一系列国家,西非的马里和桑海一度强大。中美洲、南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由于交通发展、贸易发展、人口迁徙和战争,欧洲亚洲非洲间联系更为紧密,但美洲发展相对独立。丝绸之路扩展推动东西方商贸发展和技术文化交流;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推动新兴国家崛起和民族交融文明互动。
综上所述,中古时期,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世界各主要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文明呈现封建化、密集化趋势。
示例3:
第六章 世界性网络的编织(1450—1800年)
第七章 打破旧链条,拉紧新网络(1750—1914年)
论题: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推动世界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
阐述:近代以来航海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改进,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从区域扩展到全球,全球航路得以建立。新航路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此后,美洲物种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其他地区物种传入美洲。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欧洲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和通讯迅速发展,轮船、铁路、飞机、电报、电揽使世界各区域文明紧密联系,欧洲殖民者将亚非拉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推动商品和文化的交流传播。此外,殖民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人口结构,人口迁徙带来文化重构,形成了文化认同。
综上所述,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区域的文明彼此之间通过不断接触、交流和互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评分说明:
论题3分(章节1分,论题2分,只写论题,没有阐述不给分;没有紧扣材料的论题,不给分);
阐述7分(必须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没有论题,有阐述,不给分。三个论据得6分,逻辑清晰1分);
结论2分(围绕论题、论述进行提升,才可得2分;照抄论题,只给1分)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选出自己擅长的内容,如第二章 向食物生产的转变(距今11000—3000年前) 第三章 旧大陆的各种网络和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200年) 其次,根据所选目录拟定论题,如远古时期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孕育出古代世界地域性文明。再次,依据论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例如,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转变标志之一。农业的出现使人口数量增长,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形成聚落村落。随之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不同地区产品出于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生产力水平提高促使剩余产品增加,私有制出现,产生了阶级和国家。出于记事和管理需要,文字产生,文明出现。 人类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发明了农业,孕育着不同地域的文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升华主题,如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具有地方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且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限制,古代各地区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17.【答案】(12分)
(1)不同:在民族危机下兴起;重视借鉴国外演说经验;立足世俗,涉及面广。(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直接民主政治的盛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的兴起;智者学派的推动。(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意义:冲击了传统落后的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西学东渐;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新式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二“20世纪初的晚清中国被称为‘演说造成的时代’”并结合晚清的史实可知在民族危机下兴起;据材料二“河北官绅谷钟秀等人援引日本通俗演说之例”可知重视借鉴国外演说经验;据材料二“以推广通俗教育”可知立足世俗,涉及面广。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雅典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据材料一“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得以进一步发展并走向繁荣”可知直接民主政治的盛行;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人文主义的兴起和智者学派的推动。
(2)据材料二“一套拥有健强的体魄、休戚与共的民族情感与强烈的国家意识等新国民观念慢慢开始在人们心中滋长”可知冲击了传统落后的思想与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据材料二“演说涉及劝戒鸦片与缠足、列强欺凌、鼓励蚕桑与实业等方面”可知为新式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与顺应了时代潮流;据材料二“河北官绅谷钟秀等人援引日本通俗演说之例”可知促进了西学东渐。
18.【答案】(12分)
(1)原因:种姓制度以古印度农业发展模式为根基;种姓制度适应了稳定社会统治秩序的需要;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对其神圣性的诠释;种姓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评价:种姓制度的长期实施,客观上有利于印度社会结构的稳定;较好地协调了神权和王权(世俗权力)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行业劳动力的数量;推动了印度本土宗教的发展;(答出一点即可)造成了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固化,阻碍了阶层流动;使印度农业文明难以孕育革命性的变化;导致社会不公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众的思想解放。(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根据唯物史观,分析种姓制度的经济基础可知种姓制度以古印度农业发展模式为根基;结合种姓制度的作用可知种姓制度适应了稳定社会统治秩序的需要;结合种姓制度的内容可知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对其神圣性的诠释;结合种姓制度的影响范围可知种姓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从积极和局限性辩证评价,据材料二“印度种姓制将亲族、地位、等级、职业、阶级、人种(文化)以及权力等都协调地组织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强大、错综完整的分层体系”可知可知种姓制度的长期实施,客观上有利于印度社会结构的稳定;结合种姓制度的内容可知较好地协调了神权和王权(世俗权力)的矛盾;据材料二“这个体系十分适合早期国家组织治理下的农业生产,因为它严格地区分了主要生产资源的所有者和非所有者”可知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行业劳动力的数量;据材料一“它不仅仍在一般民众中起作用,而且深刻影响了印度佛教本身,印度佛教教徒也按种姓分成不同的集团”可知推动了印度本土宗教的发展;从种姓制度对等级身份的限制、阶层的固化、思想的束缚等方面分析,可知造成了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固化,阻碍了阶层流动;使印度农业文明难以孕育革命性的变化;导致社会不公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众的思想解放。
19.【答案】(16分)
(1)主张:注重人伦关系,强调社会秩序和谐;注重道德精神,强调对道德价值的追求;注重内心修养,强调主体自觉;注重社会义务,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注重追求诚信,强调以诚为本。(4,任答两点即可)
意义: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关注自我、追求自由的局面,形成了不懈的进取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影响了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侧重于个人主义;强调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倡导理性和科学;敢于冒险,喜欢开拓创新。(4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受地理环境影响,西方形成了海洋文明;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的推动;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可知,注重人伦关系,强调社会秩序和谐;从材料一“只是由于后天习俗的不同导致彼此道德品质的差别”可知,注重道德精神,强调对道德价值的追求;由材料一“关键在于个体的内心自觉”可知,注重内心修养,强调主体自觉;据材料一“更侧重于要求社会关系双方对己克制权利的索取、对人克尽义务的相互性”可知,注重社会义务,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从材料一“人必须‘以诚载道’方能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并认为‘民无信不立’”可知,注重追求诚信,强调以诚为本。第二小问意义,据所学百家争鸣的意义可知,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关注自我、追求自由的局面,形成了不懈的进取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影响了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可知,侧重于个人主义;从材料二“西方人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可知,强调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由材料二“确信和崇尚人类合乎逻辑地推理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可知,倡导理性和科学;据材料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西方文明充溢着追求自由、敢于冒险的海洋精神”可知,敢于冒险,喜欢开拓创新。第二小问原因,主要从地理、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地理方面,据材料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西方文明充溢着追求自由、敢于冒险的海洋精神”结合所学可知,受地理环境影响,西方形成了海洋文明;据所学可知,经济方面,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的影响;政治方面,西方民主政治的推动;思想方面,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