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真光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
1-5.BDDCA 6-10.DDCBC 11-15.DADAD 16.A
17.
(1)文献史料。 结论:清代草原丝绸之路繁荣(与俄罗斯的陆上贸易频繁);陆路运输的茶叶比海运的茶叶口味更佳;商队茶比海运国家茶更具竞争力。 实物史料。
(2)原因:海禁严重损害了国计民生;对外联系的日趋紧密(对外贸易的需求增多)。 作用:维护地区贸易秩序;传达互通、平等、周济的贸易精神。
(3)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以及本国政治经济情况;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世界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和与他国力量的对比;各个时期国内的经济状况及经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
18.
(1)意图及表现:维护自由经济体系,如推行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等;维护西方政治稳定,如杜鲁门主义;建立西方安全机制,如北大西洋公约。
含义:“减”:受到日本、西欧、不结盟运动的冲击,霸权受到挑战。
“增”:对世界生产结构、金融结构影响增加。
(2)新特点:更加肆无忌;新干涉主义;制度性霸权。
目的: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经济财富、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念。广东省荔湾区真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
1.《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 )
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 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
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
2.董仲舒崇拜君权,神化君权,主张“一统乎天子”,把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的学说, 一概罢黜不用,专用儒术。这种思想( )
A.传承了孔孟儒学的思想主张 B.促成了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开始出现
C.使儒学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 D.造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固化思维
3.唐代初年,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临时性质较为显著。从太宗后期到高宗时,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的职衔。上述过程(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造成决策机构日益多元化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使皇帝“独断”倾向增强
4.明末嘉定人张鸿磐在写给朝廷的奏疏《请照旧永折琉》中,希望政府在征收赋税时不必征收实物(粮食),可以征收折色(货币)。他申述的理由是:嘉定“地不产米,水不通漕”,“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以上信息表明明末嘉定地区( )
A.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 B.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形成向市场谋利的风气 D.不适合水稻的种植
5.晚清人视“博物院”为“新物云集”之地,主要是展示器械枪炮、科学发明、水火电气等对强国御辱“有用”的东西。甲午战后, 博物馆被赋予开启民智的历史使命,认为文物收藏的目的是“留存往迹,启发未来”。民国建立后,馆藏品多来自清廷内府,以历史古物为主,参观人数众多。据此可知,“博物院”( )
A.其发展与中国历史进程变迁相关 B.体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C.主要为了展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D.是中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表现
6.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7.右图是发表于1943 年的木刻版画,塑造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位劳动英雄吴满有的形象。他头戴绒帽,身披羊皮棉袄,成为普通农民依靠劳动改变命运的象征。对吴满有的塑造与宣传意在( )
A.动员群众参加土地革命
B.发动农民支援百团大战
C.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战
D.激发边区群众生产热情
8.右图为1953年农事年画《试验新农具》。画面描绘了-群农民在地头学习使用新式农具的场景。该作品意在( )
A.再现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创作风格
B.体现《论十大关系》主要讲话精神
C.倡导响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风尚
D.赞颂农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9.1979年1月,邓小平几次接见萨姆努恩率领的美国参议院代表团都说道:“中国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否则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变得不可能”;“如果台湾回归大陆,他可以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一百年不变。”这些谈话( )
A.主张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B.体现解决台湾问题政策的灵活性
C.不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D.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10.下表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经济改革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B.集体农庄规模扩大提高农业产量
C.政府政策调整引发粮食产量变化 D.国营农场和农庄开始实行租赁制
11.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当这种对于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种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时,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全才。以下不属于“多才多艺的人”思想的是( )
A.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 B.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憎恶
C.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D.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12.美国宪法特许国会对于几种重要的事情有制定全国法律的权力,特别重要的有四种:(一)规定赋税的征收,不须请求各邦政府的辅助;(二)直接募集及给养陆海军,不须求各邦的允诺;(三)管理与外国及各邦相互间的贸易及营业;(四)为处理一切对于实行宪法所赋予的职权起见,施行各种必要及正当的事项。这体现了( )
A.联邦政府拥有对内对外大权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国家权力之间“分权与制衡” D.三权分立避免权力过分集中
13.马克思不但宣称他已经发现并解释了社会运动的规律,而且还确信这些规律表明了恰恰是那些没有权的人们——工人阶级能够而且将改变社会。他们将通过革命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马克思认为这一革命性的变化不仅是令人向往的,而且是不可免的。据此可知( )
A.科学社会主义是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B.指明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关键
C.它系统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D.马克思主义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
14.美国在罗斯福以前奉行“小政府”的方针,主张限制政府的规模和权力,反对政府干预私营经济。罗斯福新政使政府特别是联邦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有了空前的扩展。现在美国政府成为凌驾于各个垄断资产阶级集团利益之上的国民经济管理者和各种利益集团的协调人。这主要表明美国( )
A.政府职能发生巨大变化 B.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政府干预主导经济发展 D.经济运营机制发生根本变化
15.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 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 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 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
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16.1986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举行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谈判达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世贸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在各国境内享有执行职能时所必要的法律权力、特权及豁免权,并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执行其职能。这一协议的内容( )
A.有利于规范化贸易体系的建立 B.有助于发达国家推行经济霸权
C.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增强各国经济主权和国家安全
二、非选择题(共2题,计25分。分析材料,根据设问要求回答问题。)
17.(12分)置身于一个商品和货币、物资与人员、知识与宗教频繁而紧密的往来的时代,中国明清时期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不可能自外于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官方档案中可以看出,从顺治到乾隆期间至少有50件档案内容为与俄罗斯贸易的,其中贸易线路涉及到从东北的黑龙江、嫩江、北京、张家口、鄂尔多斯、伊犁、哈萨克整条草原丝绸之路的商道。……《华事夷言》中记载到:“因陆路所历风霜,故其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经过南洋暑热,致茶味亦减。马克思在《俄国的对华贸易》一文中也专门指出,恰克图贸易中的中国茶叶“大部分是上等货,即在大陆消费者中间享有盛誉的所谓商队茶,不同于由海上进口的次等货。”
材料二 明清两代都实行过海禁政策,给沿海人民甚至国计民生都带来严重后果,所以地方大员多以“开洋”为主要筹划。“莫若另为立法,将商人出洋之禁稍为变通,方有大裨于国计民生也”……通过数件珍贵的明天启、崇祯年间兵部尚书有关海禁事宜的题行稿,可知明代长期坚守的海禁政策至明末清初已与日益增多的对外贸易需求相悖。1685年,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创立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大海关,清廷实行开海通商政策。
材料三 1761年,广东巡抚托恩多上奏“瑞典商船遭风货沉抚恤遇难水手折”,请求按照惯例,给予朝贡各国或外洋各国来中国贸易的商船予以灾难救助。从明清时代对朝贡体系和外洋贸易的维护来看,中国制定了明确的有关维护这一范围广阔的贸易秩序的措施与政策(《大清会典》在“朝贡”条目下设有专门的“周恤”、“拯救”等内容,具体规定了朝贡贸易或者自由贸易中发生的疾病、死难、飘风、飘海等灾难事件中的救助责任与赏罚措施)。这些共同遵守的法令与政策,是地区贸易秩序存在并得以维持、延续的重要因素。其间蕴含的互通、平等、周济的贸易精神,在现代依然有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鱼宏亮《明清丝绸之路与世界贸易网络》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学者的研究运用了什么类型的史料,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为了强化这些结论,还需要什么类型的史料作为辅助。(5分)
(2)据材料二分析清初开海通商的原因。据材料三《大清会典》中关于“朝贡”的规定有何作用。(4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因素。(3分)
18.(13分)二战后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的霸权与冷战紧密相关。历史上成功的霸权国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目标组织起经济空间,以维护自由经济体制的霸主所组织起来的开放的市场经济空间。同时,这种霸权对于维护冷战期间西方集团的政治稳定有直接的作用。美国通过签订北大西洋公约、美日安保条约等多边和双边军事同盟条约而建立起以自己为首的西方安全机制。在全球化环境中美国的霸权有减有增。在全球化的推动下,随着冷战的发展,美国在其西方盟国中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了。但从全球层面看,美国能对世界体系中的生产结构、金融结构产生比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大得多的影响,比如制订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因此美国的霸权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反而相对地增强了。
——摘编自叶江《冷战、美国霸权与全球化》
材料二 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强化了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使得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冷战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市场经济制度、美国的价值观念,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同时,“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新干涉主义”是指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价值观为借口,用政治施压、军事打击和经济制裁等手段干涉别国内政。此外,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体现为一种制度性霸权。制度霸权是指通过西方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体现出来的一种霸权形态。只要霸权国能够保持霸权地位,它的国家安全、经济财富、意识形态观念、社会价值观念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摘编自刘丽云《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冷战中推行霸权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意图及表现。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美国霸权“有增有减”的含义?(8分)
(2)据材料二,概括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发展呈现的新特点,说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目的。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