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能力提优测试卷(答案) 2024-2025级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七单元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能力提优测试卷(答案) 2024-2025级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七单元第三章 能力提优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原始生命诞生于 (  )
A.原始陆地 B.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 D.其他星球
2.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的正确顺序是 (  )
①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②有机大分子物质形成原始生命 ③原始生命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 ④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④①②③
3.思想家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最切合 (  )
A.营养类型与生活习性 B.生存环境与运动方式
C.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D.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4.下图是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正、负电极进行火花放电模拟了闪电
B.甲内充入的氨、氢气、氧气、甲烷等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
C.乙处模拟了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D.丙内产生了多种氨基酸
5.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证据。下列形成化石的动物中,出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的是 (  )
A.鱼类 B.两栖动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
6.考古人员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中挖掘到了许多化石,其中甲地层中有马、象牙,乙地层中有三叶虫、珊瑚,丙地层中有恐龙蛋、始祖鸟。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及近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  )
A.丙、甲、乙 B.乙、丙、甲
C.甲、乙、丙 D.乙、甲、丙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唯一的证据
B.在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
C.生物进化遵循从低等到高等、从陆生到水生的规律
D.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进化
8.“进化树”可以直观地表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下图为部分“进化树”示意图,据此可以推测 (  )
A.a、b、c、d、e五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f
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c
C.较a和b而言,a和d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
D.a、b一定比c、d高等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研究郑氏始孔子鸟化石——鸟类可能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
B.比较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判断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C.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化石在较为古老的地层中出现——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由低等到高等
D.比较马、蝙蝠的前肢和鹰的翅的骨骼——它们可能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10.下列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 (  )
A.环境的改变是物种起源的根本原因
B.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11.人类为了观赏的需要,将野生金鲫鱼及其后代进行多次杂交,经过逐代选择后,最终培育出了极具观赏价值的金鱼。下列对此过程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观赏性状的出现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此过程中进行了生存斗争
C.人工选择的金鱼在人工培育的环境中生存机会较大
D.与自然选择相比,人工选择能缩短生物演变的时间
12.超级细菌MRSA的出现与滥用抗生素甲氧西林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
A.甲氧西林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变异
B.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
C.甲氧西林对MRSA进行了定向选择
D.滥用甲氧西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的耐药性增强
13.养鸡场饲养员用杀虫剂消灭苍蝇,第一次使用效果显著,之后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药效逐渐下降。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
A.药效下降是因为苍蝇体表产生了保护膜
B.苍蝇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苍蝇对杀虫剂具有应激性,能趋利避害
14.格兰特在1976年—1985年对达夫涅主岛上的地雀进行研究时发现,岛上先持续干旱,食物中大坚果所占比例增大,出生地雀的喙变大;后来持续下雨,食物中小坚果所占比例增大,出生地雀的喙变小。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
A.食物中大坚果所占比例增大不利于小喙地雀的生存
B.地雀喙的大小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C.在进化过程中,地雀的喙不会变得更大或更小
D.食物组成是地雀喙大小变化的自然选择因素
15.某森林中生存着一群体色不同的蛾类,某种原因使该森林中所有树木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请你推测多年以后,下图中最能体现这群蛾类体色变化趋势的是 (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6.(5分)下图是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研究长颈鹿的进化历程中,     为其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2)从图A中可以看出,古代长颈鹿的颈和前肢有的长,有的短,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长颈鹿的祖先发生了      。
(3)图B说明当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颈和前肢长的长颈鹿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因此这种变异类型属于   (填“有利”或“不利”)变异。
(4)从图C中可以看出,食物对长颈鹿的变异个体起到了     作用。
(5)在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长颈鹿能被逐渐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能    环境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17.(10分)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达尔文发现远离大陆的印度洋南部的克格伦岛上经常刮暴风,岛上的花草树木大都长得低矮。这里的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翅非常发达的,另一种是无翅或翅小不能飞行的。通过比较发现,无翅或翅小的昆虫数目要远远多于翅发达的昆虫数目。
资料二:下图是以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为依据,结合地质学研究成果绘制的时间轴简图。
资料三: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但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 年监测到该地区的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下图中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抗药性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情况。
(1)资料一中,在该岛屿上,昆虫无翅或翅小不能飞行是一种    (填“有利”或“不利”)变异。
(2)米勒实验模拟的地球时期是资料二中的    (填字母),证实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在紫外线、闪电、高温等条件的作用下能形成有机小分子。
(3)请推测最初形成的生命是     (填“需氧型”或“不需氧型”)的。
(4)资料三中,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往高进化,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未使用吡虫啉之前,害虫的后代中既存在抗药性强的个体,也存在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
②当使用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个体逐渐被    ;抗药性强的个体则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将其抗药    (填“基因”或“性状”)传递给后代,这种现象称为    。经过许多代以后,群体的抗药性水平越来越    。
③由此可见,吡虫啉在稻飞虱的进化中起到了      (填“辨别”或“选择”)作用,最终使稻飞虱表现出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     。
18.(5分)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并统计其数目,实验结果如下表:
环境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污染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的保护色是不同的。像这样,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       ,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      。
(2)研究生物进化的最重要的证据是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      到      、由水生到陆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C D D B A B D A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A A C C D
1.C 解析: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C项符合题意。
2.D 解析: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闪电、高温和宇宙射线等条件的作用下形成了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随雨水汇入原始海洋,经过长期演变后,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并在外表形成了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这些独立的体系经过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由此可见,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D项符合题意。
拓展延伸
1.海洋化学起源说的过程
(1)无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小分子(场所:原始大气)。
(2)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场所:原始海洋)。
(3)有机大分子形成多分子体系(场所:原始海洋)。
(4)多分子体系形成原始生命(场所:原始海洋)。
2.原始生命的摇篮是原始海洋,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其中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其生活方式为异养厌氧型。
3.D 解析: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经历了由非生命物质到生命的过程,比较符合思想家老子所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D项符合题意。
4.B 解析:甲内模拟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原始大气中有水蒸气、氨、氢气、甲烷等,它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主要不含氧气,B项错误。
5.A 解析: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因此出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的动物化石是鱼类,A项符合题意。
6.B 解析:甲地层中有马、象牙的化石,乙地层中有三叶虫、珊瑚的化石,丙地层中有恐龙蛋、始祖鸟的化石。甲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结构较为复杂、高等,乙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结构较为简单、低等,而丙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结构复杂程度介于二者之间。因此,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及近的排列顺序应该是乙、丙、甲,B项符合题意。
归纳总结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科学家们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这说明在地球形成初期是没有生命的;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较多;在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较多。由此证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经历了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过程。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7.D 解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但不是唯一的证据;除此之外,还有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A项错误。在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B项错误。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C项错误。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进化,D项正确。
8.A 解析: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的,因此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f,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较a和b而言,a和d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远,C项不符合题意。虽然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的,但a、b不一定比c、d高等,D项不符合题意。
9.C 解析: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说,低等生物的化石出现在较古老的地层中,高等生物的化石出现在较晚近的地层中;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化石在较为古老的地层中出现,不能反映出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由低等到高等,C项错误。
10.A 解析: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分析,物种起源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和变异,A项符合题意。
11.A 解析:观赏性状的出现是生物变异的结果,人工选择将这种观赏性状保留了下来。生物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生存斗争,人工培育的过程中也进行了生存斗争。与自然选择相比,人工选择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可以加快生物演变的历程,缩短生物演变的时间,因此经过人工选择获得的生物在人工培育的环境中生存机会较大。综上所述,A项符合题意。
12.A 解析:甲氧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只有选择作用,并不能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变异,A项符合题意。
13.C 解析:随着杀虫剂使用次数的增加,苍蝇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项符合题意。
14.C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进化过程中,地雀的喙可能会变得更大或更小,C项符合题意。
15.D 解析:当环境颜色变为灰白色时,体色为灰、白两色的蛾类因体色与环境颜色相近,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容易生存下去,个体数量会增多;棕色蛾类的体色与环境颜色存在较大差异,容易被敌害发现并捕食,导致个体数量减少,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6.(1)化石 (2)变异 (3)有利 (4)选择 (5)适应
17.(1)有利 (2)A (3)不需氧型 (4)①变异 ②淘汰 基因 遗传 高 ③选择 适应性
18.(1)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2)化石 低等 高等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