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西周时期,礼与刑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由刑到法,由法到律,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出现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这主要反映了( )
A.礼主刑辅是古代法律存在的形式
B.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工具
C.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法律发展历程
D.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2.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 )
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 )
A.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 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C. 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 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的兼并
4.曹魏初设九品官人法时,规定士人若无由朝廷委任的中正官所授“乡品”,无论中央官还是地方官皆无权任命其为官。这一规定( )
A. 有利于中央对选人权的掌控
B. 激化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C. 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D. 强化了门阀士族的世袭特权
5.“饮酪”一直是胡族典型的饮食习惯,汉族人鲜有饮酪者。十六国北朝时期,饮酪才慢慢在北方汉族社会生活中普及。这一变化表明( )
A.北方民族交融加强
B.胡族饮食结构更科学
C.南北经济联系扩大
D.中原畜牧业发展迅速
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西汉赵过“始教民牛耕”。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下列史实可用于质疑该观点的是( )
A.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存中发现了家养黄牛的骨骼
B.《尚书·酒诰》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C.春秋时期出现若干与牛耕相关的人名,如“冉耕,字伯牛”
D.“牛郎织女”的神话可能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
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北宋)金兵内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说明( )
A.唐代藩镇制度的进步作用
B.都城的区位选择意义重大
C.唐宋的地方治理互有得失
D.宋朝强干弱枝的消极影响
8.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 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A. 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 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 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 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9.1906年,清政府设大理院,专掌审判。此后三年,各地审检厅有所设立,但数量很少,全国新式司法官群体规模为数百人,他们多是原本就内存于体制的候补候选佐杂人员,这些人经速成“学习”改造而来,“熟谙新旧法律及于审判事理确有经验”。这反映出( )
A.晚清政府决意推进政治近代化
B.制度变革促进士人身份转型
C.机构改革解决了人员待岗问题
D.变法图强仍是当时时代潮流
10.清廷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这一举措( )
A. 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B. 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
C. 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负担
D. 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
11.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A.延续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
B.试图打破英国政务官“政治中立”的原则
C.反映了执政党的政治诉求
D.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
12.有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这主要反映中国古代
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
B.统治者重视法律
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D.儒家思想居于正统
13.清政府早期对待条约“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1864 年李鸿章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斥之”。1884 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据此可知
A.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
B.宗藩关系走向瓦解
C.万国公法被各国接受
D.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14.1941 年,在国民政府第二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张澜、罗隆基等人代表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遭到拒绝后,民盟领导人没有再出席会议,以示抗议。这表明民盟( )
A. 主张联合共产党制约国民党
B. 反对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
C. 努力进行民主政治监督实践
D. 没有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
15.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开始发行第一套统一的人民币。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 )
A. 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B. 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C. 结束物价连年暴涨局面
D. 适应了解放区建设的需要
16.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同时出现“周恩来”和“外交”两个词的使用频率情况。1954年使用频率达到最高,主要是因为周恩来( )
A.与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
D.促进了万隆会议的成功
17.2001年,在根据宪法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时,特别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提法( )
A. 说明了国家已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根本制度
B. 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定位
C. 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D. 说明我国已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18. 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不断演变,西周“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战国“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秦汉以后,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其演变趋势是
A.生产工具由磨制石器逐渐转变为铁制农具
B.由集体生产逐渐向个体小家庭生产转变
C.妇女和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逐渐趋于平等
D.农业家庭式劳作与手工业作坊逐渐分离
19.下面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物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注
玉米 16 世纪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甘薯 16世纪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马铃薯 17 世纪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20.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铁器出土地点 总件数 生产工具件数 生产工具所占百分比 铁农具件数 铁农具所占百分比
辽宁抚顺 80余 77 96.2% 68 88.3%
山西长治 36 31 86.1% 21 67.7%
湖南长沙 70余 21 30% 17 80.9%
广西平乐 181 约170 93% 91 53.3%
A.铁农具已经出现并运用在生产部门 B.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提高了铁器产量
C.铁器在手工业领域的推广缓慢 D.铁农具在中原地区的运用最为广泛
21.王磐在《农桑辑要》序言中说:“读《孟子》书,见论说王道,丁宁反覆,皆不出乎夫耕妇蚕,五鸡二彘,无失其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数十字而已。”材料反映了当时
A.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B.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中国农民的富足生活 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22.19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完善 B.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
C.经济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D.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23.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平均寿命只有17岁。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人们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材料旨在说明英国
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背景 B.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
C.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 D.社会发展呈现衰退迹象
24.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如钢铁、采矿)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原子能、生物工程等“朝阳工业”迅猛发展。它充分说明这次科技革命 ( )
A.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B.使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C.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D.使科技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52分)
25.(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
学名 别名(部分) 原产地 传入途径
玉米 番麦御麦 美洲 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甘薯 番薯金薯 美洲 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马铃薯 洋番薯、荷兰薯、土豆 美洲 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再从中国台湾传入中国大陆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外来作物》
材料二 乾隆五十年,清廷在上谕中说:“番薯既可充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
——《清高宗实录》
材料三 乾隆年间人口统计(部分)
年 度 人口数(单位:人)
乾隆十年(1745年) 169922127
乾隆二十年(1755年) 185612881
乾隆三十年(1765年) 206993224
乾隆四十年(1775年) 264561355
乾隆五十年(1785年) 288863974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8分)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番薯“广为栽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4分)
(3)综合以上材料,总结影响农作物物种传播的要素。(8分)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它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保险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得标准抚恤金(每周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英国共建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摘编自蒋蔚《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和提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我国借鉴苏联的模式,创建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50人以上规模企业的职工提供养老、医疗、生育、工伤等方面的保障,奠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1954年,宪法确立了社会保障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后,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停滞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重建。1993年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涉及社会救济、养老改革、住房改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改革等多个方面,极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失业、工伤等保障制度政策的完善,扩大了各项保险的覆盖范围。
——摘编自朱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共同特点及作用。(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不同朝代惩治官吏贪污受贿时的一些规定
时期 规定
秦 挪用官府财产,以盗窃论罪凡行贿受贿的财物价值只要达到一个铜钱,就被判处脸上刺墨外加无限期苦役的刑罚
汉 贪污罪治罪时区分主守官与监临官,对前者的惩罚重于后者
魏晋南北朝 贪赃受贿的概念更为细化;允许以免官或降爵来降低处罚
隋唐 详细地规定了官吏的各种贪赃违法行为,并依据不同情节定罪量刑对官吏贪污行为区分枉法与不枉法,而前者定刑罚比后者更重
宋元 禁止官吏经商;对贪污罪治罪时的处罚有所减轻
明清 治罪时区分官与吏,处刑显著加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历史试题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D B A A C D A B C C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C D C B B D A D C C A
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52分)
25.(20分)(1)特点: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名称中大多带“番”字;主要是从海路传入中国大陆。(6分)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或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2分)
(2)影响:缓解了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粮食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粮食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2点得4分)
(3)要素:区域之间的交流;政府的推广;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科技的进步。(8分)
26.(20分)
(1)英国:有宗教信仰及教会慈善扶贫的历史传统;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工人运动和社会大众争取正当权益的斗争。(任3点得6分)
中国:新中国成立,政局相对稳定;受苏联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部分民众极度贫困,有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我国很快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任3点得6分)
(2)特点:都重视对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保障覆盖面和受益人群范围逐步扩大;政府注重利用法律法规保障民众基本权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任2点得4分)
作用: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分)
27. ( 12点 )
论题:封建王朝注重使用法律手段惩治官吏贪腐,从而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分)
阐述:秦代以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从而实现了地方集权于中央,而中央集权于皇帝。但在具体的行政过程中,皇帝的意志,依然需要各级官吏去执行,因此吏治成为了维系封建王朝统治的关键。(2分)秦朝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主张严刑峻法。因此在其法律规定中,加重了对官吏贪腐的惩处,表现为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会处以刺墨与苦役。这体现了秦代贯彻法家“轻罪重罚”的思想,也体现了对廉政工作的重视。(3分)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发展至顶峰,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了防止官吏对社会发展的损害,明清在法律上加重了对贪腐的处刑,如朱元璋时期对待贪污犯甚至采取过“扒皮充草”这样的极端刑罚。(3分)
综上所述,古代在不同时期对贪腐的惩处虽然有所调整,但总体上都支持对官吏贪腐的惩处,以此来提升古代的吏治水平,维系王朝的统治。(2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