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共60分)
1、下表所示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部分)。据表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
文化遗址 所在省份(今) 文化遗址 所在省份(今)
元谋人 云南 金牛山人 辽宁
北京人 北京 丁村人 山西
山顶洞人 北京 马坝人 广东
蓝田人 陕西 长阳人 湖北
巫山人 重庆 和县人 安徽
A.同步性 B.多元性 C.竞争性 D.领先性
2、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孔子认为举贤不避亲;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承认政治社会有随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认为爱有差等。这主要反映了两者( )
A.所处政治环境不同 B.阶级立场的分歧
C.政治思想完全对立 D.都强调道德教育
3、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哪些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有一定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 )
①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墨子:“兼爱,非攻”
③韩非:严刑峻法,残酷镇压
④孟子:“民为贵”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史记》记载:“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汉武帝此举旨在( )
A.恢复古制 B.废除分封制度 C.施惠诸侯 D.加强中央集权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度、行省制度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
6、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许多闻名世界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这些石窟的修造主要适应了( )
A.佛教的广泛传播 B.儒学的发展C.道家的日益兴盛D.三教的融合
7、古代到少数民武实行羁縻政策,“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等利益给以抚息。下列属于唐朝羁縻政策表现的是( )
A.设立西域都护府 B.文成公主入藏
C.设立奴儿干都司 D.册封达赖和班评
8、泱泱大汉得益于秦的莫基,而盛唐气象离不开隋的创制。下列制度中属于唐承隋制的是( )
①中央行政制度
②选官制度
③户籍制度
④赋税制度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宋太祖对宰相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据此可知北宋政治的特点是( )
A.强干弱枝 B.重文轻武C.积贫积弱D.分化事权
10、“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基于此,辽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 )
A.羁縻府州制 B.猛安谋克制C.南北面官制D.行中书省制
11、《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2、说到人生感悟,我们不禁会想到一些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些诗句使用的文学体裁依次是( )
A.汉赋、唐诗、元曲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13、军机处是一个顾问应对的智囊机构,起草谕旨,管理机密档案的秘书班子。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承旨”,其使命是承认和服从这种权力。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避免了皇帝任意妄为 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C.未影响中央机构职权 D.完善了皇帝独裁机制
14、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大兴“文字狱”,这些举措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文化专制的加强
C.思想控制的强化 D.资本主义因素萌发
15、如表所示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地区 措施
东南地区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 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蒙古和新疆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西藏地区 1727年派驻藏大臣
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C.康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6、“在侵略者眼中,他们联合军的行为是正义的,是为帮助中国平定内乱而来的”,“腐朽的清政府 竟然幻想依靠半宗教的势力去对抗现代化武器”。材料所述现象应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7、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18、19世纪30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磅印度商品的出路。鸦片战争后,英国驻华全权代表璞鼎查在议会中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厂的出产,都不足以供给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
A.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推广先进技术 D.掠夺劳动力
19、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但外国商人在广州卸货必须打点红包,费用占进出口货物的10% 40%。《南京条约》规定进出口“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最后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据此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 )
A.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C.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0、“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耻辱之后,许多人认为只采用西方的技术与政治制度是不会成功的,要让中国走向富强就必须在思想和观念上彻底西化。”为此,知识分子掀起了(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1、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由改良到革命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22、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在宣传自己革命主张时反对照搬西方的一套,热情介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辛亥革命前后,他则更注意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补充其革命建国学说。孙中山此举意在( )
A.为国共合作奠定思想基础 B.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D.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23、下表是1916—1925年我国面粉进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千关担)。
年份 进口量 出口量 出(+)入(一)超量
1916—1920年 339.8 1750.9 +1411.1
1921—1925年 3913.8 643.4 -3270.4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B.国内农业严重衰退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国际局势发生变化
24、“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论断揭示出五四运动( )
A.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B.促进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C.废除了列强的在华特权 D.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25、1923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罗绮园指出:“我们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劣绅土豪、贪官污吏。凡此种种……犹如莠草,势在铲除。”为此,中国共产党( )
A.组织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B.制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目标
C.积极推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26、某时期,中共强调在土地政策上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地主也同样分得一份土地。一时间粮食产量提高一二成,农民生活改善,能吃饱饭,踊跃参军支前。这一举措( )
A.得益于国共两党的政治合作B.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群众基础
C.彻底变革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有助于团结一切力量抗击日寇
27、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表》,对表中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项目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备考 全县参议员91名。内有候补议员12名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性质是工人政权 D.目的是为了开展土地革命
28、毛泽东曾经在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此次会议( )
A.主要是基于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B.得到各政党与团体的广泛拥护
C.预示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D.使解放战争形势出现重大转折
29、1962年,全国许多正在施工的大型工业项目被紧急叫停,大中型项目比1961年减少了近一半。相比1960年的实际产值,1962年的工业计划指标下降47%,其中重工业更是下降了近60%。这些做法( )
A.彻底纠正了经济建设的错误 B.消除了全国经济困难局面
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 D.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30、下表为某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列出的提纲,据此判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
主题: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B.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二、材料题(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1928秋)
材料二 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遵义城头霞光闪》
(1)材料一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云消雾散”指什么,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6分)
32、“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现在,我们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恢复和坚持了长时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因此,我国经济建设必将重新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通过)
材料二 改革升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0)
(1)据材料一,归纳我国经济建设高速稳定发展的条件。(6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伟大成就取得的原因。(8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政府即把依托城市发展工业,再向乡村辐射,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作为国策。在其影响之下,一些城市附近的乡村地区成为轻重工业区和家属生活区所在地,并因此很快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离城市较远的很多乡村地区也因为采矿、采油、军工、修水库等建设活动而日益繁荣,达到一定规模与程度后成为了新兴城市。与此同时,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其青壮年中有相当一批人被招进工厂当了工人。这其中又有很多人安家于城市,逐渐成为都市居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上述两种模式是大陆乡村都市化的最主要的模式。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使农业生产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副产品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为城镇吸收更多的人口和城市轻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知青与下放的城镇干部、居民大批返城。城乡集市贸易开放,吸引了一大批农民进城开店办厂。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农村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旧的工农业、城乡二元分割发展格局被打破,新兴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
——摘编自叶明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及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4分 )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统编版第1课-第20课)
班 姓名: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非选择题(31题10分;32题14分;33题16分 共40分)
31题(1)材料一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云消雾散”指什么,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题 (1)据材料一,归纳我国经济建设高速稳定发展的条件。(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伟大成就取得的原因。(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成因。(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我国旧石器文化遗址“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蓝田人、巫山人”分布在全国不同的区域,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而非竞争性,B项正确,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我国旧石器文化遗址“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蓝田人、巫山人”分布在全国不同的区域,因为表中没有显示这些“远古居民”生活的具体时间,也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因此,根据材料不能得知,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同步性或具有领先性,排除A项、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唯贤用人,人人平等,而孔子认为举贤不避亲,社会阶层存在高下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博爱,孔子认为爱有差等,这体现了两者在阶级立场上的分歧,即孔子代表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B项正确;两者面对的都是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政治环境,排除A项;两者都主张尚贤,两者的政治思想存在相通之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两者都强调道德教育,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建设和谐社会”,结合所学可知,韩非的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主张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故③错误。①②④均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故A项正确。故选:A。
4、答案:D
解析:根据“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代拆分地方王国的政策,即推恩令,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推恩令是析分了地方王国,并不是恢复古制,也不是废除分封制,更不是施惠诸侯,排除ABC项。故选:D。
5、答案:B
解析:A.宗法制在秦朝以前已经破坏掉了。B.秦汉时期的大变动,主要是指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内容,而隋唐之际这一制度又发展出了新的表现,三省六部制度是其中突出的表现。C.行省制度是元朝出现的。D.内阁制度是明朝制度的表现。故选:B。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的石窟中多以佛像为主,所以这些石窟的修造是适应了佛教的广泛传播,A项正确;儒学和道家体系中都没有佛像,排除BC项;魏晋至隋唐时期没有实现三教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A。
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联系,是和亲的方式,属于以经济和物质等利益给以抚息,B项正确;A项是汉代,排除A项;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排除C项;D项是清代,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沿袭和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沿袭隋朝的户籍制度,以及沿袭隋朝的赋税制度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故①②③④均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宋朝吸取五代十国以来武将专权乱政的教训,注重限制武将,重用文臣,故B项正确;强干弱枝指将各地方军强壮之人都入选禁军,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内外相制”的目的,可以更好的对京师作出保护,也更有效的控制军队,从而加强中央集权,A项不符合题意;积贫积弱指宋朝中期出现了财政危机和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等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重文轻武不符合分化事权这一特点,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C
11、答案:C
解析:材料“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体现商品交易突破时间的限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商业发展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材料中的现象普遍出现于宋朝时期。故选C。
12、答案:B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处是服务于、服从于君主专制的,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皇帝行为的制约,排除A项;B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选:D。
14、答案:A
15、答案:D
16、答案:D
17、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他认为如果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美无缺的。但实际上变法是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故选D;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排除A;根据“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贪大求全,排除B;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指出缺乏思想动员的缺陷,排除C。
18、答案:A
19、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前后的关税从“标准是4%”调整为“值百抽五”即5%,说明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排除C项。《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2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科学,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符合材料“在思想和观念上彻底西化”的说法,C项正确;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属于政治变革,与材料无关,排除AB项;五四运动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C。
2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向西方学习深化”的原因,而不是“西学东渐”的深入,排除A项;据材料“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由改良到革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也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由改良到革命”的变化,故B项正确;据材料“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由改良到革命的变化”的原因,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据材料“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由改良到革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而不是“思想解放的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学习和吸收马克思主义学说,利用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他的革命思想,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国共合作开始于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排除B项;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会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23、答案:D
24、答案:B
25、答案:C
解析:A.五四运动不是中共组织的。B.制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目标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内容。C.1923年,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共积极推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中共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应该是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故选:C。
26、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通过发动土地革命,赢得广大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B项正确;A项是指国民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表述主要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此时已停止了土地革命,且时间不符合材料所述,排除。故选B项。
27、答案:A
2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次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故A项正确;“得到各政党与团体的广泛拥护”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没有取得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取得基本胜利,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形势的重大转折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故D项错误。故选:A。
29、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相比1960年,1962年削减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生产计划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D项正确;“彻底”“消除”“突破”的表述都过于绝对,排除A、B、C三项。
30、答案:A
31、
(1)答案: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2)答案:①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②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解析:
32、答案:(1)条件:政治安定团结;坚持有效的经济政策;立足实际;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发展科教事业等。
(2)成就: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提升;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或提前实现达到小康的目标)。
原因:中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三步走”规划的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等。
33、答案:(1)特点:以政府为主导,由工业化带动。
原因: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2)来源:原来城镇人口的返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助推农村城镇化。
(3)认识:工业化推动的城镇化,城镇化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解析:(1)通过材料信息解读,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工业化带动而形成的。原因可以通过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等角度回答。
(2)通过材料“知青与下放的城镇干部、居民大批返城。城乡集市贸易开放,吸引了一大批农民进城开店办厂。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农村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3)通过上述两则问题的回答,可以认识的工业化推动城镇化,而城镇化同时也促进了工业化。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