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同步练习(答案)--2022-202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单选题
1.读表,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
1400年 1500年 1600年 1700年 1750年
欧洲 45 69 89 115 140
亚洲 224 254 292 402 508
非洲 74 82 90 90 90
美洲 30 41 15 9 10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人口稳步增长 B.近代化运动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
C.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量劳动人口 D.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区人口变化
2.“新安理学”是在中国思想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古徽州。古徽州地区留下大量反映徽州文化的牌坊和民居。下列图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强调理学忠孝节义的人伦物理②凸显徽州地区宗法理念
③显现了理学家的价值追求④体现徽商“贾而好儒”的理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4.中国方言是汉语的分支。中国地域广阔,汉语的方言众多。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如下图所示。这体现中华文化
A.种类丰富和多元一体 B.不断传承和与时俱进
C.求同存异和人文精神 D.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
5.颐和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汇案了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其中体现藏式寺庙建筑风格的是
A.西堤 B.谐趣园 C.四大部洲 D.白色石舫
6.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7.19世纪中叶,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不包括
A.招揽传教士来华传播西学 B.设立京师同文馆
C.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D.引进和翻译西方书籍
8.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兼相爱、交相利
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D.弱者道之用
9.史载,东汉时期的士大夫群体中,盛行普遍追求康洁、孝行之风,正所谓“汉制使天下诵《孝经》”。这一现象出现的相关因素是
A.思想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B.选官方式的引导
C.佛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 D.中央权威的加强
10.曲阜是伟大思想家孔子的故乡,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直到今天还对世界产生着广泛深刻的影响。下面对孔子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
A.孔子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C.孔子思想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思想在战国时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11.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2.西周时期,人们主张,由“人”定“天”,民意决定天意,对“天”从迷信走向怀疑,同时,周人还提出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主张,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形成了王权和神权的结合 B.人们破除了愚昧迷信
C.确立了专制中央集权统治 D.人的主体性意识凸显
13.2015年2月到6月,贵阳孔学堂与国际多媒体文化协会合作,发起面向全球漫画艺术家征集"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活动。短短的四个月内,“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组委会就收到了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1120幅作品。这反映出当前
A.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B.世界文化的趋同化趋势加强
C.儒学引领世界艺术发展价值走向
D.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
14.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15.河南洛阳白马寺建于东汉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 )
A.多样性 B.本土性 C.凝聚性 D.包容性
16.近代中国在文化反思上,经历了“文化自卑”向“文化自强”的转变,从认为“技不如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搞“洋务运动”,到认为“制不如人”,搞“戊戌变法”,再到认为“文化不如人”,开启“新文化运动”,“古今”“中西”之争异常激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这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 )
A.本土性 B.包容性 C.连续性 D.多样性
二、材料分析题
17.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后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 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
——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批判旧文化的运动”是什么?作者认为它存在什么局限?
(4)“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三,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不被“淹没”?
18.儒家思想的发展.
材料一
(1)上图为某位教师上课时绘制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趋势图。任选b点或d点中的一点,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点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发展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二 所谓民本思想,就是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回首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史,大凡民本思想独树一帜的时候,就会出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大凡民本思想偃旗息鼓的时候,便是政治黑暗、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如火如荼的时候。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实现对全民的统治,就必须建立严密的等级制。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贱则是虚无缥缈的。
——摘编自徐靖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等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张,并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1.D
2.D
3.B
4.A
5.C
6.D
7.A
8.A
9.B
10.B
11.C
12.D
13.A
14.A
15.D
16.B
17.(1)以仁为内核。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
(2)解释:礼等同于“天理”。目的:维护君主专制;思想控制。
(3)运动:新文化运动。局限: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
(4)做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或保持民族自尊;)借鉴吸收西方文化。
18.(1)示例:评价: 宋明理学作为官方哲学,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究自我节制,凸显人性尊严,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对整个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主张:孔子的“为政以德”(或“德治”);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评价: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从道德上约束君主专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局限性:民本思想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同步练习(答案)--2022-202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