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单选题
1.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最能说明世界贸易组织
A.顺应了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B.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C.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
D.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2.青花瓷在元代迎来大发展,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蒙古人和穆斯林都喜爱白色、蓝色,青花瓷制作所需的钴料可以畅通地从波斯运到中国,其造型出现了西亚和东南亚居民喜用的大盘大罐。元青花瓷的发展( )
①得益于蒙古帝国版图辽阔和统治者的支持
②反映了元代雇佣劳动兴起和工场规模扩大
③是中国先进制瓷技术同域外文化交流产物
④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和国际市场扩大有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图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A.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初步形成
B.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使亚非拉地区的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C.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通讯工具方便了世界联系
D.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扩展
4.诗人宗泐在《清源洞图》中对泉州有这样的描述:“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水手便以“刺桐”名之这个名字当时在海上丝路所历各处广泛流传。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①是我国元代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 ②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过泉州 ③当时泉州在国际商贸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政府为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曾经在泉州设置“十三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以下是某同学的资料卡片,下述史实,反映了
A.古代日本没有形成本土文化
B.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影响深远
C.日本对中国文化全方位吸收
D.儒学对日本上层社会影响广泛
6.《中国与印度和近东的接触》中叙述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和军队开辟丝路,“不但给中国增加了‘东土耳其斯坦’的地方,并且还使中国在商业和文化上,与印度、波斯互相接触。远东从此不再和其余的世界完全隔绝了”。这里强调的是
A.文明互鉴的持久性 B.丝绸之路的开创性
C.商贸往来的频繁性 D.交往范围的广泛性
7.下图所示为“和田马钱”,是公元1-3世纪新疆于阗(今和田)制造和发行的钱币。钱呈饼状,圆形无孔,采用源自希腊的打压法制造,印上的文字和图像。一面中间是一匹马或头骆驼,周围一圈是估卢文字。另一面则是汉文篆字“六铢钱”或“元六铢钱”。该钱币的发现,可以证明当时( )
A.汉文篆字已开始盛行于新疆 B.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C.汉朝与希腊建立了官方联系 D.新疆已全面推行了中原币制
8.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汉使已率领官方船队,携带黄金、丝绸等物品,从番禺(今广州)出发到达了东南亚等地。公元前1世纪,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奇珍异宝等亦从海路运抵番禺。据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
A.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B.航海技术相当高超
C.发展成南方的经济中心 D.引领汉朝对外贸易
9.据下表可推知( )
1719一1833年黄埔港往来西方船只统计表
起止时间 法国船只 数量/艘 英国船只 数量/艘 西方国家来往广州 船只总量/艘 所占百分比
法国 英国
1719-1769年 106 377 769 14% 49%
1770一1778年 45 159 278 16% 57%
1779-1833年 56 2607 4112 1.4% 63%
A.《航海条例》导致法国船只数量下降 B.法国国内革命影响海外贸易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世界殖民霸权 D.贸易成为海外殖民主要方式
10.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A.英国人很节约茶叶 B.东西方贸易规模小
C.英国人的风俗受中国人影响 D.茶叶有药用价值
11.下表是1850年和1870年国际贸易统计表(单位:亿马克),据此表可知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 145 33.8 15 21 12.8
1870 374 91.8 45 42 34
A.工业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前提 B.美德扫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
C.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有所发展 D.英法两国已经逐渐走向衰落
12.“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人张藉的这首诗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
A.张骞出使西域后
B.隋唐时期
C.安史之乱后
D.秦朝建立后
13.下图是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均由东南沿海传入内地 B.源于洲际经济联系的加强
C.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使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
14.下表为1912~1922年部分年份中国陶瓷进出口情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年次 1912 1913 1915 1917 1922
输出值(两) 2738286 2928288 3775840 3517705 4861446
输入值(两) 3523839 5341803 3743026 6355623 11923412
入超额(两) 785553 2423515 -32814 2837918 7061966
A.对外贸易深受国内政局影响 B.陶瓷业的生产规模趋向扩大
C.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 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15.丝绸之路见证了亚、欧、非等大洲彼此从孤立隔绝到交流、汇合的过程,沿线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以下出土文物与此相关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注:德国为1872年数据),下表内容反映了
年份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A.英国丧失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B.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C.德国的统一促进了贸易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17.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话题,两个研究小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跨区域的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组 别 材料 结论
粤 东 组 材料1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 ——摘编自《汉书·地理志》 材料2 柘林、黄冈、南澳、樟林、东里、达濠、海门、神泉等处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贩外货输入。 ——摘编自饶宗颐 《潮汕志·商业》 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
珠 三 角 组 材料3 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材料4 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处、宋元72处、明代110处、清代188处。 ——摘编自《广东海上 丝绸之路史迹的类型 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 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
(1)哪两个结论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同学们所使用涉及的史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与衰落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大事记
时间 事件
约公元前753年 罗马建城
公元前509年 王政时代结束,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49年 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265年 罗马征服了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完成了对意大利半岛的统一
公元前2世纪左右 希腊哲学的斯多亚学派传入罗马
公元前51年 西塞罗《论共和国》等发表
公元前27年 罗马帝国成立
公元80年 罗马大斗兽场建成
公元113年 图拉真广场和图拉真纪功柱建成
公元120~127年 重建万神殿
——摘编自杜艳丽《古罗马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时期罗马文明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今伊朗呼罗瑚地区)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丝织品)与之交市,故遮阂(阻碍)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微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罗马帝国与汉朝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发展通商关系的主要条件。
参考答案:
1.B
【详解】法律条款和法制化进程是相关的,该法律条款的规定意在直接表明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故B正确;题中并没有提及“世界经济新秩序”,从而无法得出此项的结论,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贸易的法制化而非自由化,排除C;D项在题干中并没有直接反映,排除。
2.B
【详解】结合材料“青花瓷在元代迎来大发展,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益于蒙古帝国版图辽阔和统治者的支持,①正确,“其造型出现了西亚和东南亚居民喜用的大盘大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国先进制瓷技术同域外文化交流产物,③正确,“蓝色,青花瓷制作所需的钴料可以畅通地从波斯运到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和国际市场扩大有关,④正确,B项正确;雇佣关系出现在明末清初,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
【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1860年和1880年两个时段世界贸易额增长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展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了世界贸易额的增长,A正确;B与材料无关;表中数据没有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C不正确;D新航路开辟早于题干时间信息。
点睛:本题考查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原因有所掌握和了解。
4.A
【分析】
【详解】题干材料是对元代世界第一大港口泉州对外贸易的繁荣的描绘,①②③均能够从题干中反映,故A说法正确;而④所述“十三行”应出现于清代,但是十三行应该是在广州设置的,因此④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所有含有④的选项。故A项正确,排除BCD。
5.B
【详解】根据资料卡片内容可知,从公元4世纪到13世纪,儒学传入日本并广泛传播,说明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影响深远,所以B正确;材料强调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的影响,没有体现“古代日本没有形成本土文化”,所以A错误;“全方位吸收”说法错误,材料仅涉及儒学,所以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儒学不仅对日本上层社会有影响,而且在民众中也得到传播和发展,所以D错误。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建构了古代东西方世界相互连通的交通网络,成为亚欧大陆之间最为便捷的通道。通道开辟使得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东西方使节、商队、僧侣、学者、工匠川流不息、络绎不绝,沿线国家商贸与人文交流的半径由此被大大扩展,贸易市场半径由此被大大拓宽。材料强调了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是打破“隔绝”,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在商业和文化上,中国与印度、波斯互相接触,并没有涉及时间和频率,故AC项错误;材料涉及了与印度、波斯接触,但没有强调范围的广阔,故D项错误。
7.B
【详解】从材料中出土的货币样式来看,该货币具有希腊制造工艺及中原特征,说明当时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汉文篆字已开始盛行于新疆的说法,排除A项;汉朝与希腊建立了官方联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仅是民间交流,排除C项;D项错在“全面”,排除。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相符合,排除B项;C项发生在宋代,排除C项;D项错在无法体现"引领"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中数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法国来华船只不增反降,反映出国内的大革命影响了其海外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针对的是荷兰,与百年后法国船只数量下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贸易是海外殖民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材料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规模比较小,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比较少,即便是英国的上层,也对茶叶格外珍惜,故选B项;A、D两项都有可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中国人不吃茶叶,C项错误。故选B。
11.C
【详解】通过1850年与1870年“世界贸易总额”对比来看,英、法、德、美都有所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世界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C项正确;工业革命前国际贸易已经存在了,A项排除;英美这一时期已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扫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但法、德两国封建势力依旧深厚,阻碍了经济的发展,B项排除;1870英国贸易总额发展最快,法国其次,“走向衰落”说法错误,D项排除。故选C项。
12.A
【详解】丝绸之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故A正确;隋唐时期是海上丝周之路开通,B错误;C和D时间不符合,排除。
【点睛】"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
13.B
【详解】根据“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可知,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玉米、甘著等高产作物,这是洲际经济联系加强的表现,B项正确;图示信息显示,西南地区也有玉米种植,是从东南亚地区传入,排除A;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南移完成,排除C;经济作物是棉花等,玉米、甘著是粮食作物,排除D。
14.D
【详解】根据材料“1912~1927年部分年份中国陶瓷进出口情况”可知,总体呈现增加趋势,说明当时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国内政局影响对外贸易的有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陶瓷业生产规模趋向扩大的信息,排除B项;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墓葬玻璃水注,这件鸭形水注产于今叙利亚至地中海一带的古罗马帝国,其传入途径是由西域经过草原之国——柔然,再到冯氏北燕,它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唐骑驼乐舞三彩俑,唐时,中亚有许多乐帅、歌舞者留住长安城内,唐高祖曾拜中工安国出生而长居长安的安叱奴为散骑常侍。曹国人曹保及其子善才、孙曹纲都是蜚声艺林的琵琶名手。宪宗元和时,西域米国人米嘉荣曾为唐朝廷供奉。是歌曲名家。玄宗开元时,康国、史国均造使献胡旋女子。南亚、东亚诸国中的骠国、扶南,以及日本也有很多乐工旅居长安,带来了很多新的乐曲和乐器,载乐骆驼陶俑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它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北周鎏金银壶,纹饰的主要部分是壶腹浮雕人物图像,共有6人分为3组,每组各有一对男女,是具有希腊风格的连环故事画面,鎏金银壶是波斯王朝的酒具,萨珊时代在中亚的巴克特利亚地区制造,是萨珊工匠模拟希腊图像的产物。壶形制完全沿用萨珊王朝金银器风格,但壶把上的人头形象与萨珊波斯人形象有别,属中亚巴克特利亚人,它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A项正确;里耶秦简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无关,排除B项;里耶秦简内容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无关,排除C项;里耶秦简内容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1913年与18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相比,由1870年英国的绝对优势地位发展到英法美德等国相对平衡,故B符合题意;据材料信息可知,1913年英国的占比依然最高,故A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与德国统一没有必然联系,C错误;材料信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不能推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错误。
17.(1)结论1、2。
一手史料:《汉书·地理志》、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
(2)兴盛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经济中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衰落原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走向衰退。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西合浦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材料1出自《汉书》,根据材料1“合浦船行”可得出汉代已经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结论1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材料2出自《潮州志》,根据材料2“皆为出洋之口……远达南洋日本……”可知结论2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根据所学知识,一手史料指的是最直接的史料,如史书正本、出土文物,由此可知《汉书》、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
(2)兴盛原因:可从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经济中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等角度分析阐述。衰落原因:可从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走向衰退等角度分析阐述。
18.(1)罗马共和政体为后世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宪政形态;罗马法律制度奠定了西方法制文明的基础;基督教文明奠定了西方文明发展的方向。
(2)汉朝丝织业等的发展;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朝、波斯、罗马对道路开通的贡献(重点是张骞通西域);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大国间交往的愿望等。
【详解】(1)根据“王政时代结束,共和国建立”可知罗马共和政体为后世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宪政形态;根据“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可知罗马法律制度奠定了西方法制文明的基础;根据“重建万神殿”可知基督教文明奠定了西方文明发展的方向。
(2)根据“安息欲以缯彩(丝织品)与之交市”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丝织业等的发展;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以及大国间交往的愿望等是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发展通商关系的主要条件。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