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下学期4月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答案)
准考证号 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福建省部分地市 2023 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023.4
本试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依周制,墓穴的墓道数量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图1为周代案国国君墓穴形制变化图。据此可知
A.等级观念日益弱化 B.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C.中央集权雏形初显 D.商勒变法成效显著
2.两汉时期,士人源源不断地流向官场。据不完全统计,西汉一代有355.位土人进入官场,东汉一代有741位十人进入官场,其中出身普通家庭的土人多于出身仕家庭的灶人。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诸子百家学说的融合 B.尊崇儒术观念的流行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 D.世家大族势力的衰微
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3.据史书记载,自公元196年曹操快汉献帝定都许昌后,南方就有人陆续北上。到589年,北迁南人达150万左右,上至宗室大族下到普通民众,遍布各阶层、各行业。该时期的南人北迁
A.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B.改变了南北方人口结构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有利于统一王朝的建立
4.中唐以后,寺院时常被借用为文艺表演的场所。到了宋代,勾栏、茶肆等成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场所张挂写有演员名单与献演剧目的纸粉、账额,戏班也有自成规模的行头与道具。这反映出
A.城镇经济的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C.社会流动的加速 D.市民价值取向的质变
5.明代前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要向朝廷上贡本地土特产,朝廷“厚往薄来”,给予大量赏赐。但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土司虽继续上贡,而朝廷却不再赏赐。这表明西南边疆地区
A.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突破了传统的朝贡体系
C.经济结构有所变化 D.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
6.魏源在《圣武记》中说:“水师急于陆师”“大海相逢,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故“舟舰错矣,必练水师“”水师习矣,宜备水器“”如欲练战艇,则必谋所以常用之法…以粮艘为海运,以师艘护海运而已“。魏源的观点
A.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B.为洋务新政提供了借鉴
C.改变了国人的夷夏观念 D.使清廷加强了海防力量
7.图2为20世纪上半期荣氏兄弟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占比示意图。据图可知,荣氏兄弟工业区位选择主要是基于
A.追求企业效益 B.发展社会经济 C.改善工业布局 D.推动实业救国
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
8.1929年10月,福建才溪苏区发动群众投资入股,建起了中央苏区第一个集体所有制性质的消费合作社--才溪区消费合作社。1931年,才溪创设了劳动合作社,成立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劳动合作社委员会。上述做法
A.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B.有利于工农民主政权的创建
C.践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 D.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9.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部170位工作人员来源以全国各大军区干部为主,另外包括原中央外事组及地方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统战工作的同志和青年大学生。选拔时主要注重干部的斗争经验、政治清白,其次是掌握外语与相关外交技能。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队伍建设
A.推动了与西方关系正常化 B.沿用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选拔制度
C.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发展的需要
10.1980年初,中国首次派专家小组考察西方国家小水电建设。同年,水利部开启筹建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并于1981年在杭州正式成立。1978~1991年,有关部门组织兴建小水电援外工程水电站12座。这些做法
A.得益于国家政策的调整 B.改变了对外技术援助的方式
C.有利于全国电力的普及 D.拓宽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
11.某学者认为,远古时期,印度河谷地和两河流域的民族在耕种和动物饲养过程中,都养育出了工匠和艺术家、商人和行政人员;他们的住房由精美的同一大小的砖造成。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有书面语言的民族,这种语言有400个文字单位。该学者意在强调
A.文字是进入文明时代重要标志 B.大河流域文明具有一定相似性
C.原始农业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 D.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12.公元8世纪后,阿拉伯人长期占据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反抗阿拉伯人的斗争中建立起强大的海军,并于15世纪末建立起独立的中央集权国家。这可用来说明
A.阿拉伯人在东西交流中的作用 B.新航路开辟的社会历史条件
C.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 D.葡萄牙成为商业强国的原因
13.1751年6月,法国《百科全书》第Ⅰ卷正式出版,延绵二三十年之久,到1772年,最后几卷图录才出版,最终形成一套庞大辞书,共28卷,包括科学、神学、哲学等。1768~
1832年,它还出现了许多补充版、再版和扩充版。这体现了
A.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人文精神和科学思维相结合
C.民主理念得到普通民众认同 D.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思想变革
历史试题第3页(共8页)
14.表1为1880~1913年德国注册伸师人数增长情况简表(部分),表中的人口/开业律师比例为当年总人口数与开业律师数的比值。该状况
表1
年份 注册律师数 人口/开业律师比例
1880 4091 11100
1895 5597 8330
1905 7835 7140
1913 12297 5260
A.体现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B.反映了共和秩序的巩固
C.凸显了普通法系的优势 D.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5.1933年,甘地创办了印地语报纸《哈里真》周刊,并且在之后的九个月里巡游印度,发起了·场广泛的反对不可接触制运动。《哈里真》将关注点放在人民生活问题上,如村落清洁、食品营养、房屋重建等。甘地的这些做法旨在
A.推动民族经济的独立发展 B.应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为社会下层民众争取权利 D.消理抗英斗争中存在的分歧
16.表2为1954~1964年苏联粮食进出口情况统计表。据表可知,当时苏联
表2
年份 出口(万吨) 金额(万卢布) 进口(万吨) 金额(万卢布)
1954 390 26510 220 1490
1956 320 20410 490 2800
1957 740 50940 150 830
1959 700 43850 260 1430
1961 750 42640 680 4170
1964 350 21770 730 44430
A.农业改革一度取得成效 B.国家经济战略发生根本变化
C.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 D.对外贸易结构转型趋势明显
历史试题第4页(共8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公民社会组织指各种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性纽织,包括各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行业协会、商会、社区组织等等。表3为近代西方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中两个阶段20世纪20~60年代、20世纪70~90年代的实践特征。
表3
--摘编自齐久恒《近代西方公民社会组织的历史擅变--基于四个阶段实践特征的镜像透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A、B分别对应的历史阶段。
历史试题第5页(共8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我国自古重视档案典 的存储和管理。周代设天府,存储图版、盟约、谱雕等档案材料。西汉有石渠阁管理档案典籍、图书等,同时设兰台,存储典图、律令、泰章等各项重要档案文件和其他典籍。东汉时期,朝廷有东观存储档案典籍,管理诸如记书、泰章等重要档案。
唐代设史馆、甲库分别能理档案文献和甲历档案。宋元时期,朝廷管理档案的机构是架阁库。明代,朝廷除架阁库外,另设皇史废作为皇家档案库房,皇族的玉煤、历代皇帝的实录、圣训均在此处存储并严格管理。
--摘编自刘强等《中国古代档案管理机构的沿革》
材料二
清末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极大地受到了清末政治制度的影响。由于帝国主义的入慢,清政府意识到外交事务的重要性,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衡门(后更名为外务部)、总税务司等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出现了专门保管档案的部门,比如外各部下设的机要股、总税条司下设的机要科都负责保管各部门的机要档案。民国时期专职性尼经成为档案管理机抽的最达特征,不同体系内的机关档案室以及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档案馆逐步建立起来。
--摘编自丁海斌、刘卉芳《中国近现代档案管理机构发展演变研究》等
材料三
一方面,档案是社会历史文化记忆的沉积,其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孕育文化情感内涵的重要元素。另一方面,档案是国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自古以来档案就是国家管理的工具,档案信息关系国家的政治稳定,档案资政服务影响政府决策质量。
--摘编自高胜楠、吴建华《档案与国家认同:理论基础、作用维度与现实路径》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档案管理的异同。(1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档案管理的历史价值。(10分)
历史试题第6页(共8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37年,毛泽东指出,中日之间的最后胜负,要在持人战中去解决。1938年《论持久战》发表,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表4为其经典语录及国内外反响简表。
表4
---摘编自刘继兴《毛泽东名著<论持久战>背后的故事》等
阅读材料,围绕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提炼出三个观点,并任选一个观点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说明充分、表述清晰)
历史试题第7页(共8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中统二年(1261年),立劝农司,以陈邃、崔斌等八人为使。…设大司农司,秩正二品,凡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事悉掌之。至元七年(1270年)始立(大司农司),置官五员。十四年罢,以按靠司兼领劝农事。…二十年,又改立务农司,秩从三品,置达鲁花赤一员、务农使一员、同知二员。
--(明)宋源、王柿《元史》
材料二
诸县所属村幢,凡伍拾家立为壹社,不以是何诸色人等,并行入社。令社众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专一照管教劝本社之人务勤农业,不致惰废。如有不肯听从教劝之人,籍记姓名,候提点官到彼,对社众责罚。所立社长,与免本身杂役。年终考较,有成者优赏,急废者贵罚。
--(元)完颜纳丹等《通制条格》
以上材料为我们进行“元朝重视农业生产”的研究提供支撑,提取信息完成表5。
历史试题第8页(共8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