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0分)
1. 隋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开皇之治”,当时的社会局面不包括( )
A. 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减轻 B. 人口大幅度增长
C. 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D. 大运河上漕运繁忙
2. 古人这样评价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从中可以看出大运河的走向及直接作用是( )
A. 东西走向 巩固了隋朝统治 B. 东西走向 加强了民族融合
C. 南北走向 便利了南北运输 D. 南北走向 促进了中外交流
3.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下列帝王中,“以人为镜”多次采纳魏征忠言的是( )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C. 唐玄宗 D. 武则天
4. 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无关的是( )
A. 起兵反隋,成为唐朝开国皇帝 B.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C. 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 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
5.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千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制度建立于( )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6. 余秋雨在其作品《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句话说明科举制度( )
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7. 面对唐朝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B. 造船、矿冶颇具规模
C. 青瓷、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D. 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
8. 唐诗有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后人一直认为秘色瓷开始产于五代。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开始制作秘色瓷。以上材料提及的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②考古挖掘③史书记载④民间传说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仓皇离京出逃,大臣杨国忠在偏远乡村中买胡饼供其充饥。该史料反映( )
A. 底层人民生活疾苦 B. 域外习俗传入中原 C. 藩镇割据局面开始 D. 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10. 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下列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1.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昼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即千万”。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汉代长安 B. 唐代洛阳 C. 北宋东京 D. 元朝大都
12. 图1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图(单位:万户)。南北方户数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 促成国家的大一统 B.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 城市商品经济活跃 D.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13. 美国学者罗兹 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
A. 出现了交子 B. 瓦子里上演《窦娥冤》
C. 形成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D.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14.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的作者是李清照。在文学形式上,它属于( )
A. 汉赋 B. 唐诗 C. 宋词 D. 元曲
15. 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 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16.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这有利于( )
①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加强国防事业
③促进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④造就科技发达的局面。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7.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8. 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
② 政事堂、越窑、高转筒车、“士大夫画”
③ “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
④ 象郡、“直道”、灵渠、小篆
A. ①②④③ B. ①④②③ C. ③②①④ D. ①④③②
19. 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 )
①废除丞相 ②设立锦衣卫 ③设立东厂 ④设立“三司”⑤设立军机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20.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对这句理解正确的是( )
A. 八股取士制加强了皇帝选官的权力 B. 八股取士制扩大了官吏选择的范围
C. 八股取士制禁锢了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D. 八股取士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1.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 设立特务机构 B. 制造文字狱 C. 实习八股取士 D. 设立军机处
22.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写诗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说明了( )
A. 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办事效率 B. 军机大臣掌握了处理军国大事的实权
C. 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D. 军机大臣揣摩皇帝的意思来拟发谕旨
23. “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请问该书是( )
A. 《天工开物》 B. 《农政全书》 C. 《齐民要术》 D. 《本草纲目》
24. 乾隆皇帝六十大寿时,南方的四大徽班开始进京演出,一时誉满京城。徽班不断吸收其他剧种优点,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它是( )
A. 昆曲 B. 徽剧 C. 京剧 D. 淮剧
25. 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时,进行了如下归纳整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唐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B. 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
C. 元朝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有关汉卿、汤显祖
D. 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前后历时10余年,跋涉5万余里,历尽千辛万苦。……又将其所见所闻,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材料二:受日本僧人礼请,东渡传律,前后五次率众渡海均告失败。后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材料三: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新的变化。中外之间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又有武力冲突的一面。
材料四:当世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时,清朝统治者却以“天朝”地大物博自居,对外部世界懵然无知。
(1)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描绘的两位唐朝文化使者分别是谁?
(2)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
(3) 材料三中的“中外之间既有友好交住的一面”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试举明朝一个友好交往例子并说说它的历史意义。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清朝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导致什么后果?
(5) 比较唐朝和清朝的对外政策,谈谈你的认识。
27. 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
材料二: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材料三:开辟荆棒,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郭沫若
材料四:清政府在稳定了对内统治后,决定时台湾用兵,进一步实现国家统一。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 材料一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确立了什么制度?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3) 材料三中被郭沫若誉为“一代英雄”的是谁?郭沫若对他做出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4) 根据材料四回答,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从军事角度看有什么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是哪一年?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隋文帝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他的年号是开皇,史称“开皇之治”。605年隋炀帝在位时开始开凿大运河,故当时的社会局面不包括大运河上漕运繁忙。
故选:D。
本题考查隋文帝,知道605年隋炀帝在位时开始开凿大运河。
综合记忆开皇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依据题干内容“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以获取到大运河南北走向,便利了南北运输。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故选:C。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开凿的时期、内容与影响.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唐太宗称魏征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有关内容.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注意识记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史实,同时注意准确识记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4.【答案】A
【解析】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因此起兵反隋,成为唐朝开国皇帝与唐太宗无关。
故选:A。
本题以与唐太宗无关的史实为切入点,考查唐朝建立、贞观之治。
本题以唐朝建立、贞观之治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反映的科举制,创立隋朝时期,科举制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的办法进入政府任职。
故选:A。
本题考查科举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A
【解析】由题干的表达的意思是科举制度培养了大批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说明科举制度为国家选取了大批治国良才,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CD均与题意无关。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掌握科举制创立以及科举制的目的和作用.
7.【答案】D
【解析】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所以D选项不是对唐朝手工业的叙述,ABC选项都是唐朝手工业的正确叙述。
故选:D。
本题以唐朝手工业的叙述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盛唐的社会气象。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8.【答案】A
【解析】从“唐诗有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后人一直认为秘色瓷开始产于五代”可知,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从“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开始制作秘色瓷”可知,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②考古挖掘。③史书记载、④民间传说没有提及。
故选:A。
本题以唐诗有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为依托,考查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的相关知识。
9.【答案】B
【解析】依据“在偏远乡村中买胡饼供其充饥”可知,武则天登基成为皇帝,唐朝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射箭等,尚武风气盛行;唐朝对各派学说和外来文化兼容并蓄;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通婚;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都体现唐朝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故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仓皇离京出逃,大臣杨国忠在偏远乡村中买胡饼供其充饥。该史料反映域外习俗传入中原。
故选:B。
本题以“在偏远乡村中买胡饼供其充饥”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本题考查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A
【解析】根据“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吐蕃,其中的“贵主”指的是松赞干布。由材料“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经济、文化的联系,增进了名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选:A。
本题以诗句内容考查民族交融情况。
本题以文成公主入吐蕃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唐与吐蕃的关系,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C
【解析】据题干“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昼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即千万’可知,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北宋东京。城内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北宋时期,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C表述正确。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方的户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表格能够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ABC表述均和图示无关。
故选:D。
本题是表格型选择题,读懂表格是关键。表格说明了南方的户数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主要考查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
注意加强阅读理解能力,深刻理解经济重心南移。
13.【答案】B
【解析】元朝剧作家人才辈出,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代表作有悲剧《窦娥冤》。ACD都是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B中的《窦娥冤》是元朝的作品。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的文化繁荣。宋朝是我国文化科技发展的时代。
掌握宋朝与元朝文学、科技成就的表现及影响。
14.【答案】C
【解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的作者是李清照。在文学形式上,它属于宋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词的内容开始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才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词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词的相关史实。
15.【答案】D
【解析】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D符合题意。
16.【答案】C
【解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这有利于①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③促进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④造就科技发达的局面。宋朝重视科举制,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不利于②加强国防事业。
故选:C。
本题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为依托,考查重文轻武国策。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重文轻武国策的相关知识。
17.【答案】A
【解析】题干中说明的时间范围是宋代,题目给出的①纸币的流通、②火器的使用、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都出现在宋朝,而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在隋唐时期。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宋朝相关史实.
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8.【答案】B
【解析】“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是西周时期的特征,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是唐朝的特点,“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是元朝的特征,象郡、“直道”、灵渠、小篆是秦朝的特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周、秦、唐、元的时代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征,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9.【答案】B
【解析】明朝时期,明太祖在地方上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制,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制,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授权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在文化上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③设立东厂是明成祖时;⑤设立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时。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区别掌握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0.【答案】C
【解析】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据“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及所学知识可知,对这句理解正确的是八股取士制禁锢了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八股取士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八股取士的相关史实。
21.【答案】B
【解析】解决本题需要对这两句诗重点分析,关键是集中在明清二字,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题干史实就是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反映。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明清强化君权采取的主要措施。
22.【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清雍正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分析提干和选项,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本题要准确掌握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的基础上顺利解答.
23.【答案】A
【解析】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
24.【答案】C
【解析】中国戏剧历史悠久,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清朝中后期,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各种地方戏曲都在这里上演,形成百家争艳的局面。后来,以徽剧和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京剧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京剧的相关史实。
25.【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汤显祖是最富盛名的明朝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汤显祖不是元朝的戏剧家,ABD说法均正确。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史实。
26.【答案】【小题1】(1)材根据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位唐朝文化使者分别是玄奘和鉴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史实中的两个人物是玄奘、鉴真,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鉴真东渡日本,加强了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
(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了开放的对外政策。
(3)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新的变化。中外之间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又有武力冲突的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中外之间既有友好交住的一面”指的是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4)根据材料四“当世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时,清朝统治者却以“天朝”地大物博自居,对外部世界懵然无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开放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要积极主动开展对外交往;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要更加开放包容,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能闭关锁国等。
故答案为:
(1)玄奘和鉴真。
(2)开放的对外政策。
(3)郑和下西洋。意义: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4)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影响: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5)开放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要积极主动开展对外交往;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要更加开放包容,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能闭关锁国等。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和政策、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启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和政策、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启示,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7.【答案】【小题1】(1)元朝疆域广大,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元朝时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管理,因此材料一是元朝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
(2)由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可以看出,清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确立了册封达赖和班禅制度。雍正时,又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3)“开辟荆棒,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是郭沫若对郑成功的赞誉。郭沫若赞誉郑成功为“一代英雄”的主要依据是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4)清军进入台湾后,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管理,巩固了中国的东南海防。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行省。
故答案为:
(1)元朝。
(2)册封达赖和班禅制度;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3)郑成功;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4)巩固了中国的东南海防;1884年。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以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为切入点,考查元、清两朝对边疆的管理措施。
本题以元、清两朝对边疆的管理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