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时作业-(含解析)-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世界近代史上,骇人听闻的黑奴贸易兴起的重要原因是
A.非洲人口过剩 B.黑人体力强壮
C.非洲经济落后 D.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2.美国成为“两洋国家”过程中,损失最大的是
A.白人移民 B.黑人移民 C.墨西哥人 D.印第安人
3.据相关资料统计,1852-1858年列强从广东汕头掠运出国的华工约有4万多名。与这一事件密切相关的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美国加速西部开发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西方进入垄断阶段
4.19世纪中叶后,美国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
5.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劳动力过剩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大量海外移民活动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民主政治发展,代议制形成
6.下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7.1822年,英国接受来自澳大利亚的优质羊毛6.8万千克,1830年达到136万千克以上,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毛纺业最大的供应商。此现象直接导致( )
A.澳大利亚发生了工业革命 B.白人成为澳大利亚的主要居民
C.英国加速向澳大利亚流放罪犯 D.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不断被剥夺
8.美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各种瘟疫和传染病带到美洲,在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一个世纪,当地人口减少了95%,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3500万。美洲人口的锐减
A.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B.导致美洲纳入到世界市场
C.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
9.如表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统计简表,据此可知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A.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B.强迫移民持续进行
C.劳工迁移变为知识精英迁移 D.范围数量逐步扩大
10.奴隶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社会的发展,部族之间相互猎取对方人口,引起部落间冤冤相报的战争,导致部落和民族之间原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一些中世纪建立的国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被中断。这说明奴隶贸易
A.阻断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 B.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
C.加速了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11.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
时间国家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印尼 8 51 251
泰国 1 4 85
马来西亚 1 7 216
合计 10 62 552
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12.下图是16—19世纪美洲人口构成的变化。其中美洲土著人口的变化( )
美洲的非洲人、美洲土著、欧洲人和混血儿,1500—1800年
A.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B.导致美洲纳入到世界市场
C.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
13.17世纪初期,100多名男子乘三艘帆船从不列颠起航,远涉重洋,登上了大西洋彼岸。从此,这片土地开始在剑与火中孕育了一种崭新的文明,人种构成也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如下表所示,以1700年为100)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由此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时间(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 75.0 22.3 2.7 100.0
1820 32.5 788.4 177.2 998.1
1860 16.0 2724.0 400.0 3140.0
A.白种人和黑种人成为当地主体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确立
C.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统一市场 D.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
14.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的“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
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C.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 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
15.墨西哥“三文化广场”矗立着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神庙、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广场碑文有这样的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的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主要体现了文化的( )
A.碰撞与融合 B.侵略与反抗
C.创新与继承 D.交流与借鉴
16.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为数众多的知识难民,大约有22842到25535人之间,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000至17000人。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000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难民涌入 B.经济大危机波及到美国的知识界
C.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 D.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世界文学中,对奴隶贸易的再现和控诉已经屡见不鲜。然而,“苦力贸易”却鲜为人知,尽管其中的罪恶和暴力程度丝毫不亚于黑奴贸易。总体而言,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问题在学术界得到的关注明显不足,相关的文学书写也很少,数量和影响力都难以与奴隶题材的文学作品相比肩。……目前涉及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海外流散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有: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台风》(1903)、古巴裔美国作家克里斯蒂娜·加西亚的《猎猴》(2003)、华裔美国作家林露德的《幸运之神》(2007)、古巴作家马尔塔·罗哈斯的《黄色行李》(2009)和中国香港作家雷竞璇的《远在古巴》(2016)等。这些文学作品都选取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流散作为书写主题……出发点不同、叙述手法各异,但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苦力贸易以及契约华工的海外流散历史。从作家的叙事方式和主题选择,可以清楚地看出苦力贸易所映射出的权力关系。……都明确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主题,例如苦力贸易中契约华工的苦难……人性之险恶和脆弱等。
——摘编自李保杰《世界文学中的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苦力贸易的实质,并指出契约华工在拉美分布的主要地区或国家。
(2)综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中契约华工事件的关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农民战争使四川人口大量死亡和外逃,经济凋敝。康熙年间“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后又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人民纷纷携儿带女大规模移居四川。“前去四川耕种纳粮”的民众普遍希望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成家立业,发迹兴旺”。他们或插占,或佃耕,或商贩,或从事其他职业以求生存,形成了一种移民杂居并各求发展的局面。在清代,福建人不仅迁往临近的江西、浙江和台湾,还移往江苏、山东、四川,直至东北。与此同时,外地也有移民移入福建,如邵武的江西人有南昌帮、抚州帮、南丰帮、广昌帮等,总称江西帮。在南平,有浙江、安徽、江西的商人分别从事种菇、饮食、木工等行业。
——谢方里《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特点》
材料二 历史上由欧洲人发起的殖民扩张经历了两次狂潮,第一次狂潮始于15世纪,止于18世纪末,第二次殖民扩张狂潮始于1870年,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是欧洲人向全世界移民的过程,欧洲白人殖民者本身就是移民。二战后,殖民时代的结束带来了原殖民统治者退出前殖民地的趋势。同时,西方很多国家制定了优惠政策,以吸引拥有相当财富和拥有知识、技术优势的外国人前来定居、工作、投资。总的说来,后殖民时期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移民的数量。据联合国2002年的统计,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0亿美元,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资或外汇来源。
——摘编自郑亚伟《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国际移民的特征及不同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国内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形成国际移民潮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详解】因欧洲殖民者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导致美洲种植园缺乏大量劳动力,欧洲殖民者发现贩卖黑人奴隶有利可图,纷纷加入罪恶的黑奴贸易行列。故选D项;排除ABC。
2.D
【详解】美国成为“两洋国家”国家是指从大西洋沿岸发展到太平洋沿岸,即美国所谓的西进运动,在西进运动中对印第安人造成了大量的屠戮和掠夺,故选D项;白人移民是最大的获利者,排除A项;与印第安人相比,黑人移民和墨西哥人都不是最大的受损者,排除BC项。故选D。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和美国西部开发的加速,列强为解决劳动力问题,掠运大量华工出国,B项正确;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与19世纪中期华工出国无关,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1850年代的华工出国无关,排除C项;直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才逐渐进入垄断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19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西进运动中,中国大量华工移民美国,成为美国加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故选A;当时中国华工大多出生穷苦百姓,文化水平低,很难从事金融证券工作,排除B;建立牧场是资本家的活动,排除C;买办经商是西方列强侵华时,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的现象,排除D。
【点睛】
5.A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当时德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出现了动力缺乏,所以出现材料现象,主要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故A项正确;当时德国是移民输入国,而不是输出国,排除B项;19世纪末,德国没有因为大规模战争而损失大量的人口,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且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就已经形成了代议制,虽然当时的代议制还不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由17到19世纪海外华人碑铭数量的增加可以反映出17~19世纪的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的不断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故C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故D项错误。
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澳大利亚向英国大量出口羊毛,而养羊需要大量土地,这导致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不断被剥夺,D项正确;澳大利亚主要是农业殖民地,未发生工业革命,排除A项;白人成为澳大利亚的主要居民不是直接影响,排除B项;英国加速向澳大利亚流放罪犯与羊毛大量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材料表达的中心思想是16世纪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导致人口锐减,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导致了美洲国家长期落后和贫困,人口锐减促进非洲人口逐渐流向美洲地区,减轻了原住民的抵抗,客观上有利于殖民统治的建立,故选A项;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融入到世界市场之中,而不是人口的减少,故排除B项:促进欧洲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故排除C项;东方从属于西方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排除D项。
9.D
【详解】从表格中人口迁移数量可以得出,人口迁移的范围数量逐步扩大,D项正确;从材料可得出并不都是从落后到发达地区,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迁移的成分,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据材料“奴隶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社会的发展,……导致部落和民族之间原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一些中世纪建立的国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被中断”可知,奴隶贸易阻滞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A正确;材料未涉及原有的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被打破,B错误;奴隶贸易加速了西方国家的原始积累。但材料未涉及,C排除;材料未涉及“世界市场雏形初现”,只是强调奴隶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社会的发展,D排除。
11.A
【详解】表格显示从19世纪和17、18世纪相比,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逐渐增加,说明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的不断增加无关,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C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D项错误。
12.A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美洲土著人口下降,这既减少了土著对殖民者的抵抗,也使得欧洲殖民者开启了黑奴贸易,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A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纳入到世界市场,排除B项;美洲土著人口的变化与促进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移民到达美洲后,北美大陆的人种结构发生变化,不同人种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形成北美大陆的统一市场 ,故答案为C项;从表格数据来看,白种人成为当地主体,且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北美大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在美国独立后,B项中的“迅速确立”不符合史实,排除;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是在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后,与北美大陆的人种结构关系不大,排除D项。
14.A
【详解】从题干中的英国“第一舰队”的人员构成可知,罪犯占了近一半,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故A项正确;1788年澳大利亚并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英国人与原住民的关系,故C项错误;澳大利亚最早是由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在17世纪初发现的,故D项错误。
15.A
【详解】根据“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的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可得出墨西哥在被殖民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材料中的内容体现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反抗,排除B项;材料与创新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借鉴,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政府的移民政策,而非欧洲知识难民涌入的原因,故A项错误;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知识界的影响,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故B项错误;罗斯福政府将美国本土的一些就业岗位让给欧洲知识难民,可见其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故C项正确;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故D项错误。
17.(1)实质:欧美殖民者对中国进行的剥削和掠夺。
地区或国家: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
(2)关系:真实历史为文学写作提供素材,文学作品一定程度反映历史真实,其本身也是史料的一种;文学书写将宏大历史人本化,消解契约华工在历史叙述中的缺位和消音、弥补历史缺失(再现华工的经历);从不同角度反映苦力贸易和殖民掠夺的残酷性,对契约华工的海外流散及话语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替华工发声);文学作品从契约华工的经历反映苦力贸易,体现出文学叙事的社会历史使命,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书写的着眼点不仅是历史的再现,而且还是对人性的考量,带有艺术加工的色彩。
【详解】(1)实质:根据材料可知,苦力贸易中的罪恶和暴力程度丝毫不亚于黑奴贸易,可得出其实质是欧美殖民者对中国进行的剥削和掠夺。
地区或国家:根据材料“这些文学作品都选取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流散作为书写主题”和所学知识可知,契约华工在拉美分布的主要地区或国家有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
(2)关系:根据材料,“这些文学作品选取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流散作为书写主题”,“反映了苦力贸易以及契约华工的海外流散历史”,“看出苦力贸易所映射出的权力关系”,可以看出真实历史为文学写作提供素材,文学作品一定程度反映历史真实,其本身也是史料的一种;根据材料“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问题在学术界得到的关注明显不足,相关的文学书写也很少,数量和影响力都难以与奴隶题材的文学作品相比肩。”可看出,材料中的文学书写将宏大历史人本化,消解契约华工在历史叙述中的缺位和消音、弥补历史缺失,再现华工的经历;这些文学作品替华工发声,从不同角度反映苦力贸易和殖民掠夺的残酷性,对契约华工的海外流散及话语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材料中的文学作品从契约华工的经历反映苦力贸易,体现出文学叙事的社会历史使命,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根据材料,这些作品“都明确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主题,例如苦力贸易中契约华工的苦难……人性之险恶和脆弱”也表明,文学书写的着眼点不仅是历史的再现,而且还是对人性的考量,带有艺术加工的色彩。
18.(1)特点:政府鼓励与移民自愿相结合;重视经济利益;移民方向具有多向性。
影响;推动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原因:殖民体系崩溃的影响(殖民统治者退出前殖民地回流欧洲);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西方国家政策的调整;发达国家经济、人均收入、生活质量,对发展中国家民众有吸引力;国际法与国际观念的进步。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人民纷纷携儿带女大规模移居四川”得出政府鼓励与移民自愿相结合;根据材料“成家立业,发迹兴旺”得出重视经济利益;根据材料“福建人不仅迁往临近的江西、浙江和台湾,还移往江苏、山东、四川,直至东北”得出移民方向具有多向性。第二影响;根据材料“他们或插占,或佃耕,或商贩,或从事其他职业以求生存”得出推动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根据材料“福建人不仅迁往临近的江西、浙江和台湾,还移往江苏、山东、四川,直至东北”得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形成了一种移民杂居并各求发展的局面”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根据材料“殖民时代的结束带来了原殖民统治者退出前殖民地的趋势”得出殖民体系崩溃的影响(殖民统治者退出前殖民地回流欧洲);结合所学全球化的作用得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根据材料“西方很多国家制定了优惠政策,以吸引拥有相当财富和拥有知识、技术优势的外国人前来定居、工作、投资”得出西方国家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后殖民时期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移民的数量”得出发达国家经济、人均收入、生活质量,对发展中国家民众有吸引力;结合所学国际法的影响得出国际法与国际观念的进步。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