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莎草纸起源于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传入希腊并很快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书写材料。罗马帝国时代,对埃及的占领使莎草纸很快遍及帝国境内,从不列颠到两河流域的广袤疆域里都使用莎草纸。据此可知,莎草纸( )
A.提升了古埃及国际地位 B.是古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
C.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 D.是最早的成熟的造纸技术
2.7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建立之初,在首都大马士革集中了许多学者进行翻译研究工作,之后,多位哈里发采取各种措施奖励、鼓励翻译活动,如欧麦尔二世命令马希尔朱韦西把一本用叙利亚文写的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文。这体现了当时阿拉伯帝国( )
A.医学成就低于同期主要文明 B.民众生活依赖外来文化
C.翻译活动成为学者主要工作 D.对学习先进文化的渴求
3.有学者认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公元8—10世纪的巴格达翻译运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它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据此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 )
A.推动了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B.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
C.体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 D.造就了拜占庭帝国文化繁荣局面
4.下图是位于阿富汗东北部,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二神驾车图像饰板。可以用来印证( )
左图注:小亚细亚的“大母神”乘坐波斯样式的狮子战车,驭手是希腊的胜利女神。上方是希腊的太阳神和月亮神,右边的多级高阶梯祭台则体现了伊朗地区的祭台风格。
A.古代文明多元一体 B.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
C.区域文明相对独立 D.古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
5.齐世荣等学者认为,考古学上判断古代文明产生的标志有——城市与城镇的形成、文字的使用和王宫神庙等宏伟建筑的出现。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人类的文字最早出现在( )
A.西亚地区 B.东北非地区
C.爱琴海中 D.尤卡坦半岛
6.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纸张,阿拉伯人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世界各地文化是多样的且独立发展 B.不同的生存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
C.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D.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与其他区域交流的结果
7.阿拉伯炼金术士在炼取“黄金”的过程中学会了蒸馏、结晶、升华、焙、烧等实验方法。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扬曾指出:“谁不做研究和实验,则他们任何时候都一事无成。”由此可见,阿拉伯科学( )
A.彰显实证精神 B.体现承古萌新特点 C.理论体系完备 D.是文化融合的产物
8.下图为石板制作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这是用于纪念埃及第一个国王那尔迈。石板两面刻画着那尔迈分别戴着后来象征上埃及的白冠和下埃及的红冠。它可用于佐证()
A.楔形文字的广泛应用 B.那尔迈初步统一埃及
C.埃及人制定了太阳历 D.尼罗河对埃及的影响
9.在古巴比伦的浮雕中,受到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国王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面前,庄严肃穆地接受沙马什授予他的象征权力的魔标和魔环。这表明,在古巴比伦
A.君权与原始宗教紧密结合 B.君权神授已成为社会共识
C.神权左右了居民生产生活 D.王权借助神权来巩固统治
10.两河流域的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1~前2003年)制定的《乌尔纳姆法典》明确禁止欺凌孤儿寡妇,不许富者虐待贫者。这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
A.已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B.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国王重视法律的建设 D.王朝经济空前繁荣
11.公元1世纪左右,班图人开始了迁徙,到11世纪,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并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据此可推知,班图人的迁徙
A.促进了非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B.促使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统一
C.推动了伊斯兰教的向外传播 D.使非洲的人口分布格局更合理
12.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详尽规定了契约的订立和履行。如,法典的第42—52条是租借田地而出现的各种情形的规定;第114-119条是对各种债权债务的规定;第253-257条是对雇佣者各种法定义务的规定。这表明古巴比伦
A.订立契约已经是普遍现象 B.契约主要涉及借贷和雇佣
C.契约订立须遵守严格程序 D.形成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
13.有学者认为,从公元前8500年开始,直到公元500年后希腊与意大利的兴起这一段时间里,欧亚大陆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动物驯化、植物驯化、文字、冶金术、轮子、国家等等都是在新月沃地或其附近出现的。文中“新月沃地”位于今天的
A.西亚 B.南非 C.东欧 D.北美
14.英国著名东非史学家马修回忆他20世纪50年代在东非的考古工作时说:“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据此可推知
A.东非文明的发展深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 B.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
C.东非文明遗址的存在说明东非外贸发达 D.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
15.吴于廑、齐世荣在《世界史》里说:“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
A.融合与吸收 B.交流与改造 C.模仿与超越 D.传承与复兴
二、材料分析题
16.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推动了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中提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能参预天地之职)。”
——整理自《老子》《荀子》
材料二 隋唐时期,采取开放政策,不仅吸收了外域文化,而且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巨大影响而中国化了。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的顶峰,并对中国传统诗词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禅趣入诗,三是以禅法入诗。
——整理自豹云天《探索中国古代隋唐时期的历史脉络和特征》等
材料三 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9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汇成,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
——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老子和荀子的主张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内涵,并予以合理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佛教的角度,说明隋唐时期“不仅吸收了外域文化,而且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简析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诗词书画艺术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并指出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汉谟拉比法典》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这部法律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社会强不凌弱。
——《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三 自由民侵犯他人住宅时,应在此侵犯之处被处死。如果一个自由民毁坏了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如果一个自由民将另一个自由民的奴隶致残,那么,这位自由民要给予另一自由民折价赔偿。自由民之间争斗致残的,对方可以将他同态致残。
——《汉谟拉比法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比伦法典诞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汉谟拉比颁布法典的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典的宗旨能否实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时代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350年,十几个苏美尔城邦……支配着美索不达米亚的公共事务。……当和平得以维系,政府也会组织建造大型公共设施。宫殿、神庙和抵御外敌的高墙出现在所有苏美尔的城市中,全部工作都由吉尔伽美什这样的领袖来组织和协调完成。神话中就曾提到吉尔伽美什在乌鲁克建造城墙和神庙的事迹。……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苏美尔人扩大了蓄水池和水渠的灌溉网络。
材料二 下图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画。这位祭司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犁地并播种的情形。
——以上材料均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政治特色。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在两河流域早期文明中“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
(3)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共同特征。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内容为不同等级的人对于田园房屋买卖的问题。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但同时对于国家等级制度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不同等级的不同人员的田园房屋予以不同的处理方法。
材料二 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所有制分为几类?划分等级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代不同文明交往的方式。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莎草纸作为一种书写媒介,从埃及传播到希腊再传播到罗马帝国境内,这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在莎草纸传播过程中,埃及先后被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征服,其国际地位并没有提升,排除A项;材料强调莎草纸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并没涉及莎草纸的交易活动,排除B项;莎草纸并不是成熟的造纸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在首都大马士革集中了许多学者进行翻译研究工作”,并且“多位多位哈里发采取各种措施奖励、鼓励翻译活动”可知,当时阿拉伯帝国重视文化交流,十分渴求外来先进文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统治者重视外来医学书籍的翻译,但不等于阿拉伯帝国医学成就低于同期主要文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7世纪阿拉伯帝国翻译外来著作,有利于丰富民众精神生活,但不能表明民众依赖外来文化,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建立之初“集中了许多学者进行翻译研究工作”可知翻译活动由学者参与,但翻译活动只是学者工作的一部分,并非主要工作,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从古希腊到阿拉伯地区,从古代到近代,巴格达翻译运动在人类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近代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巴格达翻译运动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而不是阿拉伯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巴格达翻译运动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而不是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巴格达翻译运动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该图像饰板是亚历山大东征在中亚建立的城市遗址的出土文物,结合文物信息,体现了这一时期小亚细亚、波斯、伊朗、希腊的文化交流融合。B项正确;仅从中亚出土的文物,不能体现“多元”“一体”,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中亚文化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未能体现其“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目前世界公认的人类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乌鲁克文化遗址中所出土的象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乌鲁克即今天的伊拉克地区,即西亚地区,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人类最早文字出现的地区,排除。故选A项。
6.B
【详解】由所学可知,在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用泥土制成泥板为“纸”,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等做 “笔”,然后直接压刻,诞生了著名的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尼罗河定期泛滥,非常有利于埃及农业生产,埃及的历法根据尼罗河的涨落规律制定,使用的书写材料的原料来自尼罗河中的植物,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欧三洲之间,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有条件吸取三大洲优秀的文化成果,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所以材料主旨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各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B项正确;A项“独立发展”不符合阿拉伯文明的特点,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共同推动”,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区域文化的发展主要靠自身条件,排除D项。 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谁不做研究和实验,则他们任何时候都一事无成”,可知,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扬强调的是研究和实验的重要性;阿拉伯炼金术士在炼取“黄金”的过程中学会了蒸馏、结晶、升华、焙、烧等实验方法。这些都彰显了阿拉伯科学的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承古萌新特点,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阿拉伯科学注重研究和实验,无法体现理论体系是否完备,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石板两面刻画着那尔迈分别戴着后来象征上埃及的白冠和下埃及的红冠”可知国王那尔迈带着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红冠,此文物可以用于佐证那尔迈初步统一埃及,B项正确;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文字,排除A项;石板的信息无法得出埃及人制定了太阳历,与没有涉及尼罗河对埃及的影响,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9.D
【详解】由材料“国王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面前,庄严肃穆地接受沙马什授予他的象征权力的魔标和魔环”可知,汉谟拉比从神那里接受权力,体现了君权神授,国王借助神权来巩固统治,以加强其权力在运用中的权威性,D项正确;汉谟拉比国王从“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手中接受权力,体现的是君权神授原则,不是君权与原始宗教紧密结合,排除A项;君权神授已成为社会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神权左右了居民生产生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法律明确规定“不许富者虐待贫者”可知,两河流域已出现贫富分化现象,A项正确;“禁止欺凌孤儿寡妇”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不代表女性政治地位提高,排除B项;“国王重视法律的建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王朝经济空前繁荣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班图人经过漫长的迁徙,散布到今西非、东非、中非及南部非洲各地,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促进了非洲地区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班图人在迁徙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互相流动和混合,大的部落联盟的建立,使原始氏族制日趋瓦解,一些地区出现了独立的国家组织,而不是促使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统一,排除B项;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地区性单一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通过不断对外扩张、经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传播,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中有众多条款是关于契约的订立和履行,说明订立契约已经是普遍现象,A项正确;契约除了借贷和雇佣,还包括租借田地,排除B项;材料强调订立契约已经是普遍现象,而不是程序,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3.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月沃土是指西亚、北非地区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该地区出现了许多重大发明和文明成就,如动物驯化、植物驯化、文字、冶金术、轮子、国家等等,A项正确;材料中的“新月沃地”位于今天的西亚,BC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可知,马修发现东非的一些遗址中有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使东非国家深受阿拉伯或波斯文明的影响,这与材料的说法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东非文化受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文化的影响,不是“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东非外贸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15.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帝国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且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使得这些文化熠熠生辉,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融合与吸收的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阿拉伯对异域文化的改造,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阿拉伯对异域文化的模仿与超越,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拉伯对异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故D项错误。
16.(1)内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解释: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2)说明:吸收: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完成本土化;传播: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空海来华学习求法(或,传入朝鲜、日本等国,也可以给)。
影响:体现佛教内容,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表达(直接抄材料不给分)。
(3)原因:建立地跨亚非欧的帝国,国力强盛(或政治强盛,经济繁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动。
地位: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详解】(1)内涵:根据材料一“《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中提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能参预天地之职)。’”,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和荀子的主张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内涵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解释: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解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内涵。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2)说明:吸收:根据材料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巨大影响而中国化了……”,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完成本土化;传播:根据材料二“ 隋唐时期……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结合所学可知,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空海来华学习求法(或中华文化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影响:根据材料二“……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的顶峰,并对中国传统诗词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禅趣入诗,三是以禅法入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传统诗词书画艺术体现佛教内容,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表达。
(3)原因:根据材料三“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可得出,建立地跨亚非欧的帝国;根据材料三“……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可得出,国力强盛(或政治强盛,经济繁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根据材料三“……9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汇成,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可得出,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动。
地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17.(1)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出现;国家诞生,古巴比伦王国的强盛;楔形文字的产生。
(2)法典的宗旨是发扬正义、严惩不法之人;反对以强凌弱,维护社会安定。不能完全实现法典的宗旨。法典明确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和人身权益;法典有严格的等级制内容;奴隶的权益得不到保护,而且可以任意将他们致残致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法典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有明显的等级制表现;法典还保留了原始社会时的同态复仇等残余。(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调整一切社会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而分析法典诞生的原因,即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出现;国家诞生,古巴比伦王国的强盛;楔形文字的产生。
(2)宗旨:根据材料二“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社会强不凌弱”可知,汉谟拉比颁布法典的宗旨是发扬正义、严惩不法之人;反对以强凌弱,维护社会安定。
能否实现:根据材料三中对“自由民”“贵族”“奴隶”的规定可知,法典有严格的等级制内容,法典明确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和人身权益,奴隶不在法典保护之内,而且可以任意将他们致残致死,因此不能完全实现法典的宗旨。
(3)根据材料三中对“自由民”“贵族”“奴隶”的规定可知,法典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有明显的等级制表现;根据材料三中“自由民之间争斗致残的,对方可以将他同态致残”可知,法典还保留了原始社会时的同态复仇等残余。
18.(1)城邦政治盛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家机器;政府承担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2)农业是各个城邦赖以生存的基础,灌溉系统的修建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3)神庙、祭司等与宗教相关的事务及相关机构或人物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拥有特色农业生产技术。
【解析】略
19.(1)类别: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庄残存土地三类。
目的: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奴隶制社会性质。
(2)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暴力冲突(战争)和平交往等。
【分析】(1)
类别:根据材料“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可归纳出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庄残存土地三类。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奴隶制社会性质。
(2)
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暴力冲突、和平交往等方式。
【点睛】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