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溶解现象 综合复习卷(含解析) -2022-2023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下册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综合复习卷-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下册
一、单选题
1.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品,精盐是由粗盐提纯而来,在提纯过程中通常不需要的操作是()
A.蒸发 B.吸附 C.过滤 D.溶解
2.把下列厨房里的调味剂分別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味精 B.花生油 C.蔗糖 D.食盐
3.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得到溶液的是(  )
A.白糖 B.食用油 C.面粉 D.细沙
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ga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5.下列调味剂加到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 B.白醋 C.花椒粉 D.食盐
6.下列饮品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 B.蔗糖水
C.果粒橙 D.豆浆
7.下列厨房用品中,易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
A.花生油 B.面粉 C.白糖 D.辣椒粉
8.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T1℃时,甲、丙两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B.除去甲溶液中混有的少量乙,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
C.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D.T2℃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
9.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a、c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B.将接近饱和的c物质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加溶质、降温等方法
C.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
D.将15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可析出30g a物质
10.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3℃时,取相同质量的A,B,C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C
B.t2℃时,A,B,C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1℃时,将A,B,C各10g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均相等
D.取12gA放入t1℃时的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说明A溶于水时吸热。
11.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实验现象及结果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B. 用一定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C. 向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插入铜
D. 向氢氧化钠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12.图4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若t1℃为20℃,则a、b、c三种物质均为易溶物质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D.将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固体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两端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出现右边液面升高,左边的液面下降的现象,则原所加入固体可能是(   )
A.氢氧化钠 B.碳酸钙
C.硝酸铵 D.   
14.如图是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
①d点的意义是   。
t1℃时,6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   g。
②t2℃时A、B、C的相同质量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顺序是   。(用“>”“<”“=”表示)
③将t1℃ 一定量A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可用图上的   点表示;若要将图中“b”点表示A的溶液情况变为“c”点,宜采取的方法是   。
④若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则对所得三种溶液说法正确是   。(析出晶体都不含结晶水)
Ⅰ.都是饱和溶液 Ⅱ.溶质的质量分数:B>C>A
Ⅲ.溶剂质量都不变 Ⅳ.析出溶质的质量:A>B>C
15.请将下列物质平均分成两类:a稀硫酸、b牛奶、c碘酒、d泥浆、e生理盐水、f原油,(1)所含物质   ;(2)分类依据   .
16.喜爱阅读的同学发现,化学课本中的图表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信息。
①Ⅰ处物质的名称是   ,该物质   (填“溶”或“不溶”)于水。
②Ⅱ处“量的名称”是   ,Ⅲ处“单位符号”是   。
17.甲和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上图所示。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若使一定质量接近饱和的物质甲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写一种即可);将t2℃时7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释为10%,需加水    g。
18.在20℃嘉,向100 g水中加入40 g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134 g氯化钾溶液。则该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   ;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   g。
三、实验探究题
19.某化学小组同学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并选用A装置来制氧气。
(1)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大家提出两个方面的改进意见:一是把发生装置由A改为B,这一改进的优点是什么?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这又是为什么?   
(2)如果选用C装置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具体应该如何操作?   
20.在实验室里配制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
(1)用NaCl固体和蒸馏水配制溶液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   ;
(2)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计算的依据是稀释前后   的质量保持不变;
(3)下列配制方法可以达到上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___。
A.将10gNaCl固体与100g水混合溶解
B.向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中加入50g水
21.如图是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的操作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a、b两种仪器的名称:a   ,b   .
(2)写出图中的一处错误操作   .
(3)步骤⑤的操作为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   ,其操作要领是   .
(4)若上面溶解得到的NaCl溶液中还含有少量不溶性物质,则步骤⑤还需增加的操作名称是   ;配制溶液时,量取水的时候仰视读数,若其他操作都正确,则配制的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写“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2.某化学兴趣小组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钠溶液,下图是他配制碳酸钠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钠溶液所需碳酸钠   g;最取所需要的水应选择   (选填“10mL”、“50mL”或“100mL”)量筒。
(2)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   。
(3)用托盘天平正确称量所需的碳酸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填序号)
A.增加适量的碳酸钠固体 B.减少适量的碳酸钠固体
C.调节平衡螺母 D.增加法码
(4)将6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碳酸钠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饰溶液,需要加水   g。
23.现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
(1)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   g;
(2)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①上述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序号);
②B操作过程中若天平指针向左偏转,则应   ,直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间;
(3)下列不正确操作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的是   (填序号)。
①所称取的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向烧杯中倒水溶解时部分水酒出
③装瓶时部分溶液洒出
④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四、计算题
24.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20g,与一定质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计算:
(1)20g该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g.
(2)生成NaCl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粗盐提纯第一步溶解,第二步过滤,第三步蒸发结晶.
【分析】根据粗盐的提取步骤进行解答。
2.【答案】B
【解析】【解答】A. 味精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B. 花生油不溶于水,放入水中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符合题意;
C. 蔗糖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D. 食盐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油不溶于水,会形成乳浊液。
3.【答案】A
【解析】【解答】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白糖 和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食用油 、 面粉 、细沙和水形成的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悬浊液。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溶液的特征来解答,溶液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是溶液
4.【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据图可以看出,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正确;
B、t2℃时,a的溶解度是50g,将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恰好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正确;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故b的质量分数大于a的质量分数,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t2℃时相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错误;
D、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以及溶质质量分数比较解答即可.
5.【答案】C
【解析】【解答】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故要形成溶液,一定要能溶于水,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液的特征分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6.【答案】B
【解析】【解答】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中物质以分子、原子、离子的形式相互混合。A. 牛奶 、果粒橙 、 豆浆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是溶液,蔗糖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故答案为:B
【分析】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7.【答案】C
【解析】【解答】花生油、面粉、辣椒粉与水混合都形成浊液,白糖与水混合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液定义进行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8.【答案】B
【解析】【解答】A. 没有说明甲、丙两种饱和溶液是否相等,无法比较溶质质量是否相等,故A不符合题意;
B. 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变化比较大,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变化比较小,除去甲溶液中混有的少量乙,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故B符合题意;
C. 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有晶体析出,溶液仍然为饱和溶液,T1℃是乙的溶解度大于甲,故溶质质量分数:乙>甲;而丙降温后,溶解度变大,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但是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丙为最小,故C不符合题意;
D. 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则100g水最多溶解50g甲,那么50g水就最多溶解25g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9.【答案】D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t1℃时,a、c两种物质的交点为P,表示该温度下,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为20g,因此,该温度下,a、c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ⅹ100%=16.7%,故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较小,因此,将接近饱和的c物质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加溶质、升温等方法,故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而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有固体析出,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且此时,a的溶解度又大于t3℃时,c的溶解度,因此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故不符合题意;
D、t3℃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g,将15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有固体析出,固体析出量为:50g-20g=30g,故符合题意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答案】A
【解析】【解答】A、t3℃时,取相同质量的A,B,C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由于A、B溶解度都随温度降低而降低,所以都有晶体析出,但是A受温度影响较大,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而C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无晶体析出而变成了不饱和溶液,A符合题意;
B、t2℃时,由于不知道A,B,C溶液是否饱和,无法确定质量分数是否一定相等,B不符合题意;
C.t1℃时,A的溶解度为10g,即10gA物质在100g水中恰好饱和,将A,B,C各10g放入50g水中,A不能完全溶解,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C不符合题意;
D、t1℃时,A的溶解度为10g,即10gA物质在100g水中恰好饱和,取12gA放入t1℃时的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说明溶解度增大,温度升高了,说明A溶于水时放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溶解度曲线中,某点的定义是考试重点;根据图像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温度相同,点高溶大,相交点表示物质溶解度相等。当杂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是,采用蒸发结晶,当杂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11.【答案】C
【解析】【解答】A. 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会使得溶液中溶剂减少,溶质析出,所以溶液质量应减少,A不符合题意;
B.双氧水制取氧气加二氧化锰与不加二氧化锰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B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插入铜,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溶液质量会减少,直到反应结束保持不变,C符合题意;
D.向氢氧化钠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一开始就有沉淀硫酸钡生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12.【答案】D
【解析】【解答】A、由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A不符合题意;
B、在t1℃为20℃,由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B不符合题意;
C、降温c的溶解度升高,采用降温的方法可以将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C不符合题意;
D、将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a、b的溶解度会降低溶质析出,溶液质量降低,c的溶解度升高无溶质析出,溶液质量不变,因此所得溶液质量关系为c >b>a,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溶解度曲线中,某点的定义是考试重点;根据图像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温度相同,点高溶大,相交点表示物质溶解度相等。当杂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是,采用蒸发结晶,当杂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13.【答案】A;氧化钙等
【解析】【解答】 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增大,A符合题意。
B.碳酸钙 不溶于水,B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C不符合题意。
D.氧化钙等。
故答案为:A;氧化钙等
【分析】要使右面的液面高,需所加的物质和水反应放热或者溶于水时放热
14.【答案】t2℃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24;A=C>B;b;恒温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Ⅱ 和Ⅲ
【解析】【解答】①两条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表示相应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同; t1℃时,A物质溶解度为40g,则此温度下,6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24g;②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B>A=C,则三种物质的相同质量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顺序是A=C>B;③A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t1℃ 一定量A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A物质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则可用图上的b点表示;若将其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恒温蒸发溶剂法,或增加溶质;④Ⅰ.AB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C为不饱和溶液,错误;Ⅱ.t3℃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降温至t1℃时,C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AB两物质为饱和溶液,溶解度大小关系为:B>A;则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溶质的质量分数:B>C>A,正确;Ⅲ.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溶剂质量都不变,正确;Ⅳ.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C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无溶质析出,AB溶解度变小,析出溶质的质量:A>B,错误。故选Ⅱ 和Ⅲ。
故答案为:t2℃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24;A=C>B;b;恒温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Ⅱ 和Ⅲ。
【分析】在溶解度曲线中,某点的定义是考试重点;根据图像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温度相同,点高溶大,相交点表示物质溶解度相等。当杂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是,采用蒸发结晶,当杂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15.【答案】ace;都属于溶液
【解析】【解答】解:稀硫酸、碘酒、生理盐水均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属于溶液.
牛奶、原油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
泥浆泥沙分散到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
故答案为:(1)ace;(2)都属于溶液(合理即可).
【分析】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16.【答案】硫酸亚铁;溶;物质的量;g/mol
【解析】【解答】由表格中信息可知,Ⅰ处物质是硫酸根和亚铁离子构成的硫酸亚铁,该物质能溶于水;处单位为mol,故“量的名称”是物质的量,Ⅲ处是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符号”是g/mol。
故答案为:硫酸亚铁;溶;物质的量;g/mol。【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解性表的认识和利用。
17.【答案】t1;加入甲物质(或降温,或蒸发溶剂);130
【解析】【解答】从图中可知,在温度为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使一定质量接近饱和的物质甲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可以采用降温。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的方法。 t2℃时 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100g水中含有40g,则70g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20g,溶剂50g, t2℃时7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释为10%, 加水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有20g=(70g+m)10%,解得m=130g;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中的交点的含义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结合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根据 t2℃时 甲物质的溶解度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分析
18.【答案】25.4%;34
【解析】【解答】 在20℃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 g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134 g氯化钾溶液,说明氯化钾只溶解了34g就达到了饱和,所得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则 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g。
【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定义分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分析。
19.【答案】(1)是通过控制加人液体的速率控制反应的速率;二是通过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
(2)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使用排水集气法,操作为瓶中装满水,盖好双孔橡胶塞,把制得的氧气从b导管通入,水被从a导管排出
【解析】【解答】(1)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得到平稳的氧气流的方法是:注射器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是通过控制加人液体的速率控制反应的速率;二是通过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
(2)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要用C收集纯净的氧气,操作步骤是:先将装满水,然后将氧气从a导管通入即可.
故答案为:(1)是通过控制加人液体的速率控制反应的速率;二是通过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2)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使用排水集气法,操作为瓶中装满水,盖好双孔橡胶塞,把制得的氧气从b导管通入,水被从a导管排出.
【分析】(1)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可减小反应物溶液的浓度或控制反应物的量,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2)用C装置收集氧气时,导管要短进长出.
20.【答案】(1)量筒
(2)溶质
(3)B
【解析】【解答】(1)配制氯化钠溶液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量筒;(2)配制溶液的过程中,稀释前后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3)A、将10gNaCl固体与100g水混合溶解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小于10%,故A错误;
B、向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中加入50g水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增加1倍,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一半,变为10%,故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分析;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21.【答案】(1)量筒;试剂瓶
(2)操作①中瓶塞没有倒放
(3)加速溶解;玻璃 棒伸入溶液中旋转搅动,玻璃棒棒不碰触杯壁
(4)过滤;偏小
【解析】【解答】解:(1)a为 量筒,b为 试剂瓶(或者细口瓶).(2)写出图中的一处错误操作 只有操作①中瓶塞没有倒放.(3)步骤⑤的操作为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 加速溶解,其操作要领是 玻璃棒伸入溶液中旋转搅动,玻璃棒不碰触杯壁.(4)若上面溶解得到的NaCl溶液中还含有少量不溶性物质,则步骤⑤还需增加的操作名称是 过滤;配制溶液时,量取水的时候仰视读数,仰视读数偏小,实际体积偏大,则配制的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偏小.
故答案为:(1)量筒; 试剂瓶;(2)操作①中瓶塞没有倒放.(3)加速溶解;玻璃棒伸入溶液中旋转搅动,玻璃棒不碰触杯壁.(4)过滤;偏小.
【分析】熟练掌握溶液配制的过程及其注意事项,明确误差分析的影响要素,结合质量分数的计算式进行分析解答.
22.【答案】(1)10;100mL
(2)CBDEA
(3)B
(4)60
【解析】【解答】(1)所需碳酸钠100g×10%=10g。需要量取水的体积为(100g-10g)÷1g/mL=90mL。量取水要遵守大而近的原则,所以选择100mL量筒。
(2)配制溶液的顺序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所以顺序为CBDEA。
(3)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则量取的碳酸钠质量偏大,应减少碳酸钠的质量。
故答案为:B。
(4)解: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
60g×20%=(60g+x)×10%
x=60g。
【分析】(1)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
(2)根据配制溶液的顺序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分析。
(3)根据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说明碳酸钠质量偏大分析。
(4)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计算。
23.【答案】(1)7.5
(2)EBACD;减少氯化钠的量
(3)①④
【解析】【解答】(1)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g×15%=7.5g;
(2)①(1)已完成计算过程,则配制顺序为:1取氯化钠药品、2称量/量取、3倒入烧杯内、4将水倒入烧杯内、5搅拌加速溶解,所以答案为EBACD;
②B操作过程中若天平指针向左偏转,说明氯化钠取多了需要减少氯化钠的量直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间;
(3)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可能原因:氯化钠质量不够或者溶剂水质量偏大,①氯化钠固体不纯,则实际溶解的氯化钠质量不够,可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②向烧杯中倒水溶解时部分水洒出,则水质量减小,可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③装瓶时部分溶液洒出,溶液已配制完成,此时洒出溶液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④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实际水的质量大于读数值,水质量偏大,可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故答案为:①④。
【分析】(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2)根据天平指针向左偏转,说明物质取多了,进行分析。
(3)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24.【答案】(1)4
(2)5.85g
【解析】【解答】 (1)20g该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0g20%=4g;
(2)解:设生成NaCl的质量为x,
NaOH +HCl= NaCl +H2O
40   58.5  
4g   x  
x=5.85g答:生成NaCl的质量为5.85g。
【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2)根据方程式计算的方法与步骤分析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综合复习卷(含解析) -2022-2023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下册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