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溪县尖山中学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巫溪县尖山中学校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一、单选题(共45分)
1.19世纪60年代上海租界人口增加20万一度达到70余万,而从1936年到1942年,上海租界人口激增78万人,1945年到1949年初,上海人口更是从330万增加到540万,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净增208万人。上海人口激增的原因是(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助力 B.民族危机加深与时局紧张
C.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D.通商口岸加快城市化进程
2.“新政”后,北京主要街道采用近代技术修筑了第一批石渣路;1908年,周学熙创立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城内供水;1919年,京西石景山发电厂兴建,电力逐渐应用到城市道路照明领域。这些公共设施的兴建( )
A.推动了北京城市近代化进程 B.体现北京是最早城市化的地区
C.缓解了北京城市的人口压力 D.体现近代城市化殖民色彩浓厚
3.晚清主要城市人口变化表 单位:万(余)
1860年 1890年
上海 23 100
汉口 20 80
天津 19 32
出现上表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经济的萎缩 B.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
C.近代工业的发展 D.政府实施了移民政策
4.五代时期,房产税在一些地方已成正式税种,名为“屋税”。赵宋立国后,将“屋税”定为正税,被视为城郭赋税的主项。后来,随着实际情形的日趋复杂,城郭赋税的征收出现了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上述变化源于( )
A.国家赋税制度的完善 B.城市功能的弱化
C.重农抑商政策的质变 D.城镇经济的发展
5.唐律中对长安城宵禁制度有此记载:“若公使赍文牒者,听(放行),其有婚嫁,亦听。丧病须相告赴,求访医药,赍本坊文牒者,亦听。其应听行者,并得为开坊市门。”“其直宿坊街,若应听行而不听,及不应听行而听者,笞三十。即所直时,有贼盗经过而不觉者,笞五十。”材料说明唐代长安宵禁制度( )
A.有利于首都地区社会安定 B.体现了市经济管理有法可依
C.有利于维护中央政府权威 D.兼顾了官员与民众的共同需求
6.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 远快于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航线。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而 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据此可知( )
A.两极格局瓦解推动经济交流 B.国家实力的对比决定商品种类
C.交通网络发展助力国际贸易 D.“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成果
7.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采纳智能交通控制技术,对各个方向交通车辆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最优算法自动控制各个方向红绿灯的关闭与点亮,提高路网和路口通行能力。由此可见( )
A.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B.科技杜绝了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
C.科技推动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 D.信息技术颠覆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8.晚清竹枝词中,对汽车的早期描述是“汽车来往疾如风,苦煞行人在路中。”后来对汽车的描述则是“有轮无马亦飞行,机器开车制亦精。时止时弯真便捷,呼人让路气球鸣”。这反映了( )
A.百姓的交通规则意识普遍淡薄 B.民众需求促使汽车安全性提升
C.汽车在公共交通中占主导地位 D.民众对新式交通认知的渐进性
9.京城官员士大夫聚集,保守思想浓厚,在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动辄纷起反对,斥为崇洋。清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B.近代社会转型异常艰难
C.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 D.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10.《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得益于( )
A.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B.构建了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的交通网
C.构建了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水陆交通网
D.构建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11.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自京师至河北,山东,疫死者千余,中宗“遣使赈恤之”。太和六年(832年),剑南、浙西一带,大疫。文宗颁诏:“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事毕条疏奏来。”这表明当时( )
A.政府重视疫病的防治 B.天人感应思想盛行
C.疫病流传形势较严峻 D.人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12.如表所示为中国汉、唐两朝疫病防治事例摘录(部分)。这表明汉唐时期
朝代 摘录
汉朝 赵瞿病癞(传染病),历年医,不瘥,家人乃粮弃送于山穴中
唐朝 设“方(瘟疫)人房”“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
A.处置疫病已采用隔离方法 B.从环境卫生入手治疗疫病
C.注重改善病人的居住条件 D.通过药物研制来救治病人
13.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是阎锡山在太原创办的一所纯授西医的高等学校,它的前身是1919年8月创办的“以中医为主,兼授西医,以期发明中国医理,改进中国医术”为目标的山西医学传习所,后随着西医的逐渐深入,进而转变成为一所纯授西医的高等院校。私立川至医专的设立( )
A.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B.有助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C.有利于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 D.改善了中国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
14.如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赤脚医生的出现
A.提升了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 B.彻底解决了农村的医疗难题
C.弥补了我国医疗能力的不足 D.提升了农村医生的整体素质
15.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医学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素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说明
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B.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
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D.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二、材料分析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济上,这段均衡期(1660—1730年)应当被理解为一段稳步增长而非停滞不前的时期。整个欧洲商业繁荣。西方世界到处都建起漂亮的新古典风格的交易所。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商品市场都在更加高效地运作。银行也迅速增加,比如英格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每一个欧洲国家都修缮道路、扩建港口,并开凿运河、搭建桥梁。直到1654年,柏林仍然不过是小河旁一个拥有五千居民的定居点,但到1740年,它已成了一座拥有将近十万人口的宏伟城市。维也纳从一个阴森的中世纪堡垒变成了瑰丽壮观的帝国首都。
——摘编自[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商业城镇的发展十分迅速。清代中叶直隶、河南、山东商业城镇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达40%以上。商业城镇中人口超过府城者至少有10多个,人口规模超过一般州县城的为数更多。新兴商镇的大量崛起使城市数量大大增加,这些商镇在行政建置上虽然只是一个镇,但其人口规模和市场辐射功能很多已超过一般州县城,其中的一部分在其后的发展中升格为行政中心城市。清代中叶,冀鲁豫三省可视为流通枢纽和地区性商业中心的城镇有30余个,已超过三省的府城总数,这些商业城镇正在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的绝对统治地位。
——摘编自许檀《明清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
材料三 在西方,最早有关明清“停滞论”的表述出现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而后,著名学者魏特夫、佩雷菲特等也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表了类似见解,这些断言使“停滞论”在西方世界得到了一个相当普遍的认同。这样一种超稳定、无变化、停滞的中国社会面相在国内也同样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而有关“停滞论”的反思很早之前就出现了。
——摘编自朱浒《明清中国社会停滞了吗?——中西比较的视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商业发展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华北商业城镇对于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角度评析明清“停滞论”。(9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就明确论述:“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他在《资本论》第1卷中又明确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1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西方医学界为了抵御霍乱、黑死病等传染病,发明了鸟嘴面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疾病传播。1897年,德国医学家米库里兹提出医务人员手术时应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这是现代意义上的首款医用口罩。真正让口罩从外科医用器械走向大众生活的是一战时期的西班牙大流感。1952年,英国伦敦被浓雾笼罩,口罩成为人们对抗工业污染的必需品。1960年代,无纺布口罩技术诞生,1970年美囚成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编自卫夕《口罩简史:人类的呼吸防护是如何进化的?》
材料二 口罩自问世以来,其颜色、款式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口罩已完全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愈来愈多样化和个性化。口罩不再只是医用,而是实现了“跨界发展”,成为时尚设计、绘画创作、文学创作、影视制作中的重要元素。“遮住一部分面容”成为人们审美和情绪的一种表达。
——摘编自周凯、高福进著《口罩文化史:病毒、符号与身份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口罩发明与应用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口罩发展的特点。(8分)
参考答案
1----5BACDA 6-----10CADDD 11------15AACCA
16.(1)商业发展的表现:出现了新型的商业经营方式;专业化市场出现;交通条件改善;城市发展迅速。(答出四点8分)
(2)积极意义:促进城市人口的增长;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大;促使城市数量的增多;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引发城市结构的变化;奠定了近现代城市的基础。(答出5点10分)
(3)示例一:明清“停滞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认为中国明清社会是一种超稳定、发展停滞的状态。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明清社会发展迅速,白银的货币化,商业资本的日趋活跃,农产品商品化提高,工商业市镇的发展,跨区域贸易发展及商帮组织的出现等,都表明明清时期经济得到了发展而非停滞不前。因此明清“停滞论”是不客观,不准确的。
示例二:明清“停滞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认为中国明清社会是一种超稳定、发展停滞的状态。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虽然明清时期的商业市镇得到发展,白银资本活跃,但依然处于传统农耕经济的范畴中,新型的经济形态出现但发展缓慢,对比此时的欧洲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明清商业虽有发展但已落伍,明清”停滞论”是有一定道理的。(9分)
17.参考示例(12分)
论题:铁器牛耕的使用改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关系。
阐释: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催生了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小农经济;大量私田的开垦,催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商鞅变法等改革,新兴地主阶级废除了原先的土地国有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得秦国国富民强,最终吞并六国,建立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由此可见,铁器牛耕的使用改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关系。
18.(1)因素:传染病的流行;工业污染的危害;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的推动;卫生健康意识的增强。(任意四点8分)
(2)特点: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艺术化;跨界发展,成为文化载体。(任意四点8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