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二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历史试卷(B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B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以确定节气。在商朝时已有四个节气,周朝发展到了八个,西汉时期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中,成为农业生产的指南针并影响至今。这反映出二十四节气( )
A.形成了完整的历法体系 B.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
C.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D.是领先世界的天文成就
2.《易传 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教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材料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
A.民本思想 B.天人合一 C.崇德尚贤 D.和而不同
3.“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冲击渗透着中国的儒学。”这说明( )
A.中国古代较长时间对外开放
B.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完全对等
C.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的历史过程
D.文化的双向传播促进了世界整体化发展
4.20世纪初,新的知识精英群体开始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专制太甚,人心难收,自费留学、国外求学或著书立说以图学制革命者,颇不乏人”。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 )
A.学制改革突破中体西用模式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成为主流
C.救亡图存的方式发生了转变
D.形成了政治变革的思想和群体基础
5.首钢集团始建于1919年,2010年首钢在北京地区全面停产并搬迁。2015年北京申奥成功,首钢旧园区迎来新的使命—充分利用老工业厂房和景观,建设国际滑雪比赛场地。冬奥会结束后向社会开放,服务民众。材料反映出北京冬奥会首钢地区场馆建设( )
A.普及了民众冰上运动 B.带动旧园区工业生产升级改造
C.利用了工业遗产价值 D.重塑了首钢重工业基地的地位
6.学好历史需要具备宏观的视野。古希腊思想家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化的趋势是( )
A.宗教和神话—自然—人 B.自然—宗教和神话—人
C.宗教和神话—人—自然 D.人—自然—宗教和神话
7.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一主张( )
A.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B.说明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观点完全一致
C.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有机结合
D.以个人感受作为价值标准
8.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
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D.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9.“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到750年,它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里所说的这一帝国和宗教是( )
A.罗马帝国基督教 B.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
C.拜占庭帝国东正教 D.基辅罗斯帝国东正教
10.9世纪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11.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写道:一位秘鲁学者指出,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就像一条彩虹,并存着七种文化的颜色,即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印第安伊比利亚人文化、美洲黑人文化和混血人文化。这段材料描述了( )
A.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 B.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视
C.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觉醒 D.拉美人民反殖民争取独立
12.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四大英雄史诗之一的《伊戈尔远征记》,描绘的是主人公伊戈尔为消除公国的外患—盘踞在黑海沿岸的波洛夫人,率远征军进行征伐的故事。在伊戈尔身上,兼有着为自己民族抵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和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性格特征。这说明( )
A.《伊戈尔远征记》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
B.作者对主人公伊戈尔的评价持双重态度
C.伊戈尔远征加剧了基辅罗斯的解体危险
D.封建贵族的忠诚与勇敢促进了社会发展
13.有学者认为,蒙古西征把原来因地理、政治、经济条件不同而互相阻隔的地区连成一片,丝绸之路一度畅通无阻,实现了人类文明的大交流;也有学者认为,欧洲战争的种族主义和专制主义始于东欧,在某种程度上可将其归因于蒙古西征后对俄罗斯人的个性和俄罗斯制度的影响。这表明( )
A.历史研究无法取得一致的结论 B.战争对人类文明具有双重影响
C.蒙古西征使丝绸之路从此畅通 D.蒙古西征实现亚欧大陆的统一
14.恩格斯说:“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仑所颁布的!《华沙大公国宪法》的第节中规定:“废除农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据此可见拿破仑战争( )
A.推动了欧洲的政治文化重构 B.摧毁了欧洲的封建社会
C.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D.推翻了欧洲的贵族政治
15.日本索尼公司的一则广告主角是佛祖释迦牟尼,其闭目入定不久却凡心萌动,睁开双眼后随着音乐不停摇摆,此时出现字幕“索尼,让佛祖心动”。这则广告创意高明巧妙,但却招致泰国政府外交抗议。上述材料反映出( )
A.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流 B.广告文化蕴含着殖民主义
C.宗教应当积极努力适应时代变化 D.文明具有稳定性和内涵性
16.200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6月20日定为“世界难民日”。对下表理解最准确的是( )
时间 世界难民日主题
2006年 希望
2008年 保护
2009年 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
2014年 因战争而导致分离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17年 我们与难民同在
A.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难民问题
B.难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C.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难民问题
D.战争与灾难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随着古希腊先哲们将研究重点由自然转向人类社会,苏格拉底要求人们发挥理性思维,追求关于某种美德的相关知识,以实现对好的、善的生活的追求。这种理念可使理性的人控制自身的欲望,从而达到自我身心的和谐状态。只有懂得运用自己理性的人才能不去做与道德相违背的事情,选择通向善的道路。
——摘编自谷雨《苏格拉底“节制”思想研究》
材料二 “节制”是荀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荀子的节制主张内涵丰富,包括限制怒、骄、惧、忧等情感,规约名利、声色等欲望,禁止争斗、巧辩等行为。作为礼乐制度下道德维度的规训,他的理念呈现出包容与和谐性,具有圆融的审美倾向。在荀子看来,节制是诸多关系的调节器,只要通过教化和引导人管理好自我的欲望,就可以实现物欲平衡。
——摘编自姜红《荀子节制思想之探析》
(1)根据材料一,说明苏格拉底“节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形成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节制思想的特点,并分析二人的节制思想共同的积极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作为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除了在政治、文学和史学上影响非凡,在教育领域也占据一席之地。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道路指导和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体现出三大核心理念:立足国粹,兼融西学;互相尊重,自由平等;俯仰皆乐,不失趣味。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其九个子女无一例外地成为国家各领域的栋梁。
长女梁思顺具有很扎实的国学功底,在古诗词方面造诣很深。长子梁思成是我国建筑业的英基人,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成归国后,和妻子林徽因参与了新中国国旗、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次子梁思永是中国现代考古界的奠基人。1948年,梁思成和梁思永两兄弟共同登上中国研究院院士榜单。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困书馆学家。三子梁思忠任炮兵校官。四子梁思达曾参与《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的编写工作。三女梁思是“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骨干,常年奔走于爱国救国活动。四女梁思宁在抗战期间参加新四军队伍,194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幼子梁思礼是我国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于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氏子女们不仅才学高超,而且人格高尚,都饱舍拳拳报国之心,这与梁启超先生卓越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沈杰《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及其当代启示——以家庭教育的理念选择为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梁启超教育思想的意义以及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所著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他认为,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及沿线区域)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与灾难下表为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 第十一章:黄金之路
第二章:信仰之路 第十二章:白银之路
第三章:基督之路 第十三章:西欧之路
第四章:变革之路 第十四章:帝国之路
第五章:和睦之路 第十五章:危机之路
第六章:皮毛之路 第十六章:战争之路
第七章:奴隶之路 第十七章:黑金之路
第八章:天堂之路 第十八章:妥协之路
第九章:铁蹄之路 第十九章:小麦之路
第十章:重生之路 第二十章:纳粹之路
从材料中至少提取两个相互关联的信息,运用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丝绸之路是一部史”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完整,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步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 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此阶段,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三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北非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 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教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可知,圣人处事的准则是要做到天人合一,要符合天地间的规律和法则,做人要仁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从而生生不息,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圣人行事的准则要天人合一,符合自然规律,没有以民为本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圣人行事的准则要天人合一,符合自然规律没有没体现崇德尚贤的思想,故C错误;“和而不同”不反映材料主旨,故D错误。故选:B。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冲击渗透着中国的儒学”可知,中国的丝绸、儒学在影响着西方穿着与学术的同时,西域的物产音乐、南亚的佛教也对中国的日用习惯、音乐风格和儒学产生了影响,说明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的历史过程,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中外文化传播的双向影响,“中国古代较长时间对外开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完全对等”表述错误,排除B项;从材料中“西域”、“日本”、“朝鲜”、“南亚”等信息可知,古代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并非世界性,所以不能推动世界整体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
4.答案:D
5.答案:C
解析:根据“2015年北京申奥成功,首钢旧园区迎来新的使命—充分利用老工业厂房和景观,建设国际滑雪比赛场地。冬奥会结束后向社会开放,服务民众。”可得出北京冬奥会首钢地区场馆建设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相关设施,是对工业遗产的利用,充分地体现了其新的价值,C项正确;材料强调场馆建设,而不是对冰雪运动的普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对工业的升级,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首钢重工业基地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个人要遵循理智,而不屈服强权,体现了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A项正确;苏格拉底反对与智者学派的道德原则和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不能说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观点完全一致,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有机结合”,排除C项;智者学派以个人感受作为价值标准,排除D项。故选:A。
8.答案:B
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始于沙漠中”的宗教、公元8世纪中期与中国接壤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分别是,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上的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B项正确;罗马帝国形成于公元前27年,A项错误;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被称之为拜占庭帝国”,C项错误;基辅罗斯形成于9世纪,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因此出现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浮世绘,满足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无关,排除A项;文明开化日本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就像一条彩虹,并存着七种文化的颜色”可知,强调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并没有涉及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视,排除B项;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觉醒、拉美人民反殖民争取独立属于政治斗争领域,与材料中文化特色不符合,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12.答案:B
解析:从事茶叶包装的工人数目减少,说明茶叶的出口数量减少,由此可从侧面说明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下降,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传统经济模式就已经开始解体,排除A项;这一现象体现的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下降,不能体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和推动中国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排除CD项。故选:B。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蒙古人西征一方面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另一方面则使得种族主义和专制主义逐渐西传,这说明古代战争对于人类文明有双重影响,B项正确;历史研究可以得出一致结论,排除A项;“丝绸之路一度畅通无阻”而非一直畅通无阻,排除C项;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废除农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信息可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推动了欧洲民主化的发展,有利于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故A正确;BD中的“摧毁了”、“推翻了”的说法过于夸张,故B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政治方面的影响,和经济文化无关,故C错误。故选:A。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这则广告创意高明巧妙,但却招致泰国政府外交抗议”可知,日本索尼公司利用佛教做广告,引起了泰国政府的不满,这是因为佛教在泰国有特殊的地位,这则广告被佛教徒认为触犯了佛祖的威严和宗教的虔诚,说明文明具有稳定性和内涵性,D项正确;材料属于文化冲突,不属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流,排除A项;索尼公司只是希望通过广告扩大市场,并没有蕴含殖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与宗教适应时代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中世界难民日主题“希望”、“保护”、“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因战争而导致分离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也太多”、“我们与难民同在”等信息可知,难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故B正确;材料没有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难民问题,故C错误;材料没有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故D错误。故选:B。
17.答案:(1)内容:重视理性思维;强调美德即知识;追求自我身心的和谐。
背景: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奴隶制商品经济的繁荣;智者运动兴起,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泛滥。
(2)特点:内涵更为丰富具体;内在修养和外在监督相结合;具有包容性和温和性;主张通过教化管控自我欲望;更加重视社会关系的和谐。
积极作用:针砭了当时的社会弊病;推动了思想进步;为后世“节制”观念及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
解析:(1)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苏格拉底要求人们发挥理性思维,追求关于某种美德的相关知识”可知,重视理性思维;强调美德即知识;依据“从而达到自我身心的和谐状态”可知,追求自我身心的和谐。背景:结合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政治上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上奴隶制商品经济的繁荣;思想上智者运动兴起,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泛滥。
(2)特点:依据材料二“节制主张内涵丰富”可知,内涵更为丰富具体;依据“包括限制怒、骄、惧、忧等情感,规约名利、声色等欲望,禁止争斗、巧辩等行为”可知,内在修养和外在监督相结合;依据“他的理念呈现出包容与和谐性”可知,具有包容性和温和性;依据“只要通过教化和引导人管理好自我的欲望,就可以实现物欲平衡”可知,主张通过教化管控自我欲望;更加重视社会关系的和谐。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一“这种理念可使理性的人控制自身的欲望,从而达到自我身心的和谐状态。只有懂得运用自己理性的人才能不去做与道德相违背的事情,选择通向善的道路”,材料二“作为礼乐制度下道德维度的规训”可知,针砭了当时的社会弊病;结合荀子思想的地位可以得出推动了思想进步;依据“‘节制’是荀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可知,为后世“节制”观念及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
18.答案:(1)时代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传统文化与西学传播的影响。
(2)意义:有利于培养青年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责任担当,学识素养;有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有利于启迪当代的家庭教育。
启示:从单一视野走向综合视野,从家长权力性走向家庭民主性,从教育功利性走向教育生活性、趣味性。
解析:(1)从经济、政治、思想,内因、外因等角度分析即可。
(2)意义从青年本身、近代教育以及当代家庭人手分析。启示可以围绕三大核心理念即立足国粹,兼融西学;互相尊重,自由平等;俯仰皆乐,不失趣味等进行阐述。
19.答案:示例一:丝绸之路是一部经济贸易史。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贸易的重要商路。古代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铁器、漆器传入到亚非欧,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武器等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棉纱、棉织品、工业品大量倾销中国,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总之,古今丝绸之路是一部历史悠长、规模宏大的贸易历史,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示例二:丝绸之路是一部文化交流史。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和思想传入中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古今丝绸之路是一部中国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发展的历史,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解析:示例一:根据“第十一章:黄金之路”“第十二章:白银之路”可得出丝绸之路是一部经济贸易史。结合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贸易往来方面的内容及影响进行概括即可,可得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贸易的重要商路。古代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铁器、漆器传入到亚非欧,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武器等传入中国。再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可得出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棉纱、棉织品、工业品大量倾销中国,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最后可得出古今丝绸之路是一部历史悠长、规模宏大的贸易历史,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20、答案:(1)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各国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3)答案: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的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了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解析:(1)材料一“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得出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各国政府主动吸引;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2)材料二“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得出,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3)积极影响,据材料一“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这些移民逐步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消极影响,据材料三“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得出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据材料二“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造成了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