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康定中学2022-2023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康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观察下侧示意图,空白处最适合的内容是( )
A.人类文明的产生 B.文明的多元特点 C.古代文明的扩展 D.古代文明的交流
2.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这表明人类最初的文明
A.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 B.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体现明显的多元特征 D.全部发源于大河流域
3.如图反映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情况。据此可知,古代文明起源的共同条件是( )
A.民主政治发达 B.商品经济繁荣 C.文化交流频繁 D.地理条件优越
4.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以下是最初文明出现于东亚黄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及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标志性图片,它们的共同的特征是( )
A.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B.农业与商业相结合
C.专制与法制相结合 D.君主与民主相结合
5.大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他们逐步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逐渐分化,各种社会地位被世世代代地固定下来,种姓制度超出了种族压迫的范畴,演变为一种社会分层制度。由此可见,种姓制度( )
A.形成于雅利安人占领征服前 B.是对征服居民进行统治的制度
C.体现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D.因雅利安人的职业划分而形成
6.古希腊 ,人们普遍认为雅典城邦公民有一定的自由和土地权利 ,不过它们皆与城邦公民身份绑定 ,一旦丧失这样的身份 ,境况顿时呈现云泥之别 ,与外邦人或奴隶无异 。这主要反映了( )
A.雅典属于民主政治的典型 B.雅典居民有同等自由权利
C.外邦人在雅典拥有土地权 D.公民身份与权利相辅相成
7.英国著名科学史家WC·丹皮尔指出,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古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这体现了( )
A.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B.古印度科技领先世界
C.商业贸易加速文明交流 D.阿拉伯善于学习创新
8.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士,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大流士一世意在强调( )
A.帝国疆域的辽阔 B.君权神授的观念
C.官僚体系的完善 D.专制君主的地位
9.下图阴影部分所示为下列哪一帝国的版图(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亚述帝国
10.古代中国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而西方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这两句话可以进行如下历史解读( )
A.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B.长安城设计对罗马城市交通有借鉴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与罗马两地之间交通网络发达
11.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予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据此可知,封君封臣( )
A.相互依存 B.地位平等 C.关系和睦 D.利益趋同
12.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称之为“撤回忠诚”。这反映了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C.带有严格等级性质 D.领主附庸地位平等
13.“(西欧)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西欧庄园的存在( )
A.是中古西欧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态 B.是相对独立政治集团,具有割据性质
C.促进了中世纪奴隶制发展 D.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
14.12世纪初,法国琅城居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城市自治权。但是,高德理又要重新统治琅城。1112年,琅城居民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1128年,路易六世颁发特许状,承认琅城自治。由此可知( )
A.天主教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B.市民采取多种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C.法国封君封臣制度逐步瓦解 D.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与教权斗争
15.1376年,查理五世规定饰有三朵百合的徽章为王室徽章,具有王室血统的所有成员均须佩戴百合花徽章。15世纪晚期,查理八世规定只有国王才有资格佩戴三朵百合徽章,王室普通成员只能佩戴饰有两朵或一朵百合的微章。这一变化反映了法国(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国王权力的加强
C.封建割据的消除 D.民族国家的形成
16.《查士丁尼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于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这些规定说明( )
A.法典注重调解民事纠纷 B.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C.法典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 D.法典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服务
17.查士丁尼时期编撰的《法学阶梯》规定,空气、水流、海洋以及由此而来的海岸为所有人共有,任何人都不被禁止接近海岸,但应远离别墅、房屋。这可以说明,罗马法( )
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基本诉求 B.兼顾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D.贯彻了公平正义的司法原则
18.12世纪起直到15世纪,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转运往欧洲。他们在欧亚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上,立下了历史功绩,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他们”是( )
A.阿拉伯商人 B.马其顿商人 C.古代中国人 D.笈多帝国人
19.下图所示是古代日本的中央官制,它直接受下列哪一制度的影响( )
A.唐朝三省六部制 B.明朝内阁制度 C.英国君主立宪制 D.美国民主共和制
20.下图为《非洲大陆的帝国和商路》,从中能够看出古代非洲( )
①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②封闭落后长期与外部世界隔绝
③一些地区存在繁荣的商业贸易④通过阿拉伯人和亚洲进行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下图是建于9世纪、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规模宏大的羽蛇神金字塔。这座金字塔( )
A.和埃及人一样用金字塔作为陵墓 B.功用是祭祀神灵或者观察天象
C.是古代美洲人与洪水斗争的成果 D.彰显玛雅人职业世袭及等级制
22.迪亚士曾说:“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
A.传播天主教 B.掠夺原料 C.开辟海外市场 D.掠夺黄金
23.《托勒密世界地图》范围包括西起西班牙、东至中国的欧亚非大陆和海洋。其中地中海世界被刻画的比较准确,而世界的其余部分则充满着想象的成分。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古代欧洲对世界的科学认知 B.因充满错误而不能作为史料
C.社会发展程度影响人类视野 D.受新航路开辟的启发而制定
24.以下活动( )
时间 史事
l497年 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
1578年 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16世纪 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
17世纪初 英国人哈得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17世纪 俄罗斯人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A.揭开了探索全球航路的序幕 B.标志着环球航行的完成
C.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D.改变了世界的商业格局
25.哥伦布有一本1485年印行的拉丁文版《马可·波罗游记》,他经常翻阅,并做了264处边注。这些边注给人的总印象是:哥伦布最关心东方各国的地理位置和物产,特别是香料、药材和珠宝。可见,哥伦布远航( )
A.为西班牙王室带来了财富 B.具有深刻的精神动力
C.结束了世界各地孤立状态 D.具有明显的经济动因
26.咖啡原产于非洲,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为日后咖啡的世界主产区。咖啡的交流传播( )
A.得益于各国政府的大力倡导 B.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C.丰富了各地人们的食物种类 D.促进了拉丁美洲经济的转型
27.1500年到1850年,大量的欧洲人和非洲人移入美洲,而印第安人口因为病菌侵害减少了95%。美洲从纯粹的黄种人的大陆,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美洲人种构成发生变化根源于( )
A.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B.外来各洲人口的大量迁入
C.病毒细菌对原住民的伤害 D.欧亚先进文明生产力优势
28.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市场的扩大,许多商品的交易已经不再需要通过现货来进行,买卖双方只需订立一纸合同即可成交。这体现了( )
A.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B.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
C.商品经营方式的创新 D.欧洲价格革命的蔓延
29.位于西班牙的哥伦布纪念碑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2007年10月,拉美各地印第安人游行示威,要求将“哥伦布日”改为“土著人民抵抗日”。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对于评价哥伦布持不同观点的原因是( )
A.人种不同 B.价值观不同 C.评价角度不同 D.意识形态不同
30.如图为16—17世纪《西欧小麦价格指数变化曲线图》。导致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欧国家对小麦需求不断增加 B.西欧各国的小麦产量逐渐减少
C.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食物交流 D.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
——李铁匠选译《古代伊朗史料选辑》
材料二 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的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绝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陆地隔成小块。因而,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腊人是没有的。
——《世界通史》
材料三 1901年12月底,一支法国考古队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苏撒城(在现在的伊朗境内)发现了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石碑),高225厘米,石柱的上半段是一幅精致的浮雕。有一位神端坐在宝座上,将一根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权标授予恭敬地站在他前面的一个帝王模样的人的手上。石柱的下半段,刻满了楔形文字。经过全世界楔形文字专家的研究、解读,最后破解了石柱上的文字,知道这块石碑就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反映出大流士是如何加强王权的?(4分)
(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文明多元性的因素有哪些。(6分)
(3)假如你是见证这根石柱的专家,从其发现地和图文最有可能得到哪些认识?(5分)
32.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物种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动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9分)
三、论述题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什么是“中世纪”?这个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才使用,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0分)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早期农业的产生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定居的出现和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大量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逐渐产生,部落的贫富分化逐渐明显,阶级产生,调和阶级矛盾的国家机器产生,文字出现,最终人类文明形成了。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文明的多元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明的对外扩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可知,题干中内容描述的是古代各个文明在其各自范围内基本独立发展,体现的是人类最初文明发展的多元特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各文明独立发展,而非交流与碰撞中发展,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各文明的多元特征,并未描述及强调其一体性特征,排除B项;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的文明是得益于海洋而发展,而非大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纬30度贯穿古代四大文明古国,这些大河流域的水土资源丰厚,反映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起源的共同条件是地理条件优越,D项正确;民主政治发达与图片内容和史实均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文明起源的共同条件是商品经济繁荣,排除B项;四大文明古国间并没有频繁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中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主要是上超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此象征君权神授,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法老)陵墓,这与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人的肉体死亡以后,灵魂是永存的)密切相关,而狮身人面像则是天才的设计师从古代的神话(把负责保护本部落安全、抵御外来之敌的酋长常常被比作勇猛的狮子;在神话故事里,狮子又是陵墓和庙宇等圣地的卫士)和山的外形中汲取了灵感,把小山雕琢成哈夫拉的头像和狮子的身躯,把象征人的智慧与狮子的勇猛集合于一身。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神权与政权相结合”是三者的共同特征,A项正确;从三幅标志性图片中无法得出“农业与商业相结合”的结论,排除B项;从商代甲骨文、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信息中无法得出“法制”的信息,不能得出“专制与法制相结合”的结论,排除C项;从三幅图片信息中无法得出“民主”的信息,不能得出“君主与民主相结合”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种姓制度对当地所占领区域的统治既反映了民族矛盾,同时也对当地居民和雅利安人进行统治又是阶级矛盾,C项正确;种姓制度形成于雅利安人占领印度后,排除A项;种姓制度刚开始是针对当地被占领区的居民,但后来也包括雅利安人,排除B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公民身份与土地绑定,失去公民身份也就失去了土地,说明公民身份与权利相辅相成,D项正确;材料强调公民的土地权利,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A项;雅典居民并不享有同等自由权利,如妇女、奴隶,排除B项;外邦人不具有公民身份,因此没有土地权,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古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可知,阿拉伯数字是希腊人发明,传入印度,又传入阿拉伯,反映了文明的进步是由于各文明交流促进的,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贸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人的创新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依据材料“我赐予恩典……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可以看出大流士一世对于忠诚他的人进行赏赐,对于不忠于他的人进行惩罚,他的命令都要遵行不误,这是大流士一世专权的表现,故大流士一世意在强调君主专制,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无法得出帝国疆域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并不是君权神授,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大流士一世的专制权力,无法得出官僚体系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据图中公元前334年从希腊开始对外扩张可知是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继波斯之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图中的疆域符合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B项正确;波斯帝国主要是在西亚,没有占领希腊,排除A项;罗马帝国没有抵达印度河流域,排除C项;亚述帝国主要是在两河流域,没有占领非洲,没有抵达印度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条条大路通罗马”、“处处有路透长安”,都体现了罗马和长安的重要性,说明罗马和长安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的中心,A项正确;长安城的设计和罗马城市的布局不存在借鉴关系,排除B项;条条大路不等于是商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两句谚语无法看出当时两城之间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予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及所学知识可得,封君赏赐土地给封臣,封君必须保护封臣,封臣要忠诚于封君,是相互依存关系,A项正确;他们的政治地位不平等,排除B项;材料没强调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封君封臣利益是否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可以看出,在一方违背契约的情况下,领主可以抛弃附庸,附庸也可以离开领主,这说明两者的关系具有双向契约特征,B项正确;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以土地授受为纽带,并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领主和附庸关系的双向性,没有反映其等级性,排除C项;在封建制度下,领主地位显然高于附庸,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题干西欧庄园内部庄园主拥有经济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庄园具有极大的自主权,据此可知其是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具有割据性质,B项正确;庄园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庄园内部的需要,并非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态,排除A项;中世纪的欧洲在社会性质上属于封建社会,排除C项;庄园主拥有司法权力,但不能得出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琅城居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城市自治权”和“琅城居民起义”等信息可知市民采取多种方式维护自身权益,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琅城居民为自治做的多种努力,和天主教统治受到冲击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路易六世颁发特许状,承认琅城自治”可知体现了封君封臣制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琅城居民为自治做的多种努力,不是王权与教权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具有王室血统的所有成员均须佩戴百合花徽章。15世纪晚期,查理八世规定只有国王才有资格佩戴三朵百合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佩戴三朵百合徽成为了国王的专属权力,反映了王权的加强,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封建割据并没有消除,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国家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根据“人人都应安分守法”“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于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可得出法典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即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服务,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事纠纷,排除A项;材料与私有财产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其适用范围,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查士丁尼时期编撰的《法学阶梯》规定,空气、水流、海洋以及由此而来的海岸为所有人共有,任何人都不被禁止接近海岸,但应远离别墅、房屋”及所学知识可得,罗马法中体现保护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兼顾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B项正确;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起到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公平正义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根据题干在12世纪到15世纪,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等经过波斯湾或红海转运往欧洲,在欧亚的商品和文化交流上立下历史功绩,根据时间和主要活动可知,此时推动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是阿拉伯帝国的商人,A项正确;马其顿是公元前古希腊地区的重要城邦国家,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B项;古代中国人不是丝绸之路贸易的主体,排除C项;笈多帝国存在的时间是4世纪至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学习中国唐朝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图示反映了日本仿效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A项正确;明朝设立内阁,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排除B项;CD项与日本中央官制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根据题干《非洲大陆的帝国和商路》可知在西非和东非沿岸一些国家的商业非常繁荣,③正确,在东非海岸的海外贸易中主要通过阿拉伯人的单桅三角帆船队,可知通过阿拉伯人和亚洲进行贸易,④正确,C项正确;题干中非洲的帝国疆域均局限在非洲,没有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帝国,①错误,排除AD项;题干中东非海岸的国家通过阿拉伯人与印度和中国存在贸易,并非与外部世界隔绝,②错误,排除B项。故选C项。
21.B
【详解】根据材料“建于9世纪、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规模宏大的羽蛇神金字塔。”及所学可知,玛雅人建造金字塔的主要用途是祭祀神灵或观察天象,B项正确;埃及人用金字塔作为国王法老的陵墓,排除A项;金字塔不是古代美洲人与洪水斗争的成果,排除C项;彰显玛雅人职业世袭及等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2.A
【详解】根据材料“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把基督教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所以是为上帝服务,传播天主教,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传播天主教,而不是掠夺原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开辟海外市场”问题,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掠夺黄金”,排除D项。故选A项。
23.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很长时间里,人们往往对世界的其他角落知之甚少,比如古代地中海文明圈的人们所认知的世界仅限于欧、亚、非三大洲的部分地区,而对中国、印度、非洲中部和南部等地了解非常有限,古罗马时期的《托勒密世界地图》就体现了当时地中海文明圈的“世界观”,说明社会发展程度影响人类视野,C项正确;《托勒密世界地图》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并非科学认知,排除A项;虽然目前能看到的《托勒密世界地图》只是文艺复兴时期仿制的,但仍忠实展现了古代西方的世界观,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该地图制作于新航路开辟之前,排除D项。故选C项。
2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人除了开辟主要航路外,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全球海路大通,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揭开了探索全球航路的序幕,排除A项;1522年,麦哲伦船队探险航行结束,其贡献是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排除B项;商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商业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25.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哥伦布最关心的是东方的地理位置和物产,特别是香料、药材和珠宝,可知哥伦布远航的目的是寻找东方的香料、药材和珠宝,具有明显的经济动因,D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为西班牙王室带来财富,排除A项;题干并未没有体现哥伦布远航的精神动力,排除B项;哥伦布远航结束了美洲的孤立状态,但不能说世界各地,排除C项。故选D项。
26.C
【详解】根据材料,咖啡从非洲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此可推知咖啡丰富人们食物种类,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倡导导致咖啡交流传播,排除A项;咖啡的传播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排除B项;咖啡的传播无法促进拉美经济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27.A
【详解】在欧洲殖民美洲过程中,欧洲人和非洲人迁入,印第安人锐减,所以美洲人种混杂,A项正确;外来人口的迁入和病菌导致原住民的减少,只是其中部分原因,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B、C两项;欧亚生产力先进并不直接导致美洲人种构成的变化,只与欧洲人迁徙有关,而非洲人迁入与美洲的劳动力资源匮乏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8.C
【详解】依据材料“许多商品的交易已经不再需要通过现货来进行,买卖双方只需订立一纸合同即可成交”,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之后,对商品交易产生了影响,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材料也未涉及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树碑纪念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功绩和拉美各地印第安人控诉殖民掠夺,要将“哥伦布日”改为“土著人民抵抗日”,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对哥伦布的评价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其评价的角度不同,C项正确;人种与评价哥伦布无关,排除A项;价值观不同是表现,并非人们对哥伦布评价迥异的原因,排除B项;意识形态并非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评价哥伦布的依据和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
30.D
【详解】据图示内容可看出,1510年后西欧小麦的价格逐渐升高,而此时正是新航路开辟时期,16—17世纪西欧小麦价格直线上升,这是由于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引起了价格革命,造成了物价上涨,D项正确;是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而不是西欧国家对小麦的需求不断增加或者是小麦的产量减少,更和食物交流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实行君主专制,国王是国家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宣扬君权神授。(4分)
(2)因素: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外交往程度(6分)
(3)认识:①从发现地看:《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发现地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曾遭古埃兰人入侵,此后古埃兰人将这一石柱搬到其首都。②从石柱上半段的浮雕看: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③从石柱下半段所呈现的字体看:古巴比伦王国使用楔形文字;从其内容看:汉谟拉比当政时制定成文法典,旨在维护财产私有制,全面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巩固现存秩序。(5分)
(1)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商路受阻,商业危机;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传播基督教;人文主义的激励(6分)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5分)
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4分)
33.示例:(10分)
观点:西欧中世纪是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黑暗时代的说法是片面的。
论述:西欧中世纪暗中有光,政治上,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使欧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加强,议会兴起;经济上,西欧实行大庄园和农奴制维持着传统的封建经济,但是中古后期城市兴起,市民自治,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国王的统一事业;思想上,中世纪的欧洲受基督教会的影响,神权至上,束缚了人性,但是中古后期大学兴起,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综上所述:西欧的中世纪并不是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中世纪的西欧在缓慢发展中孕育着新的因素,承接着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