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达标测试卷(B卷)


期中达标测试卷
(B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近代史上,英国尝试用三样“武器”打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据右侧思维导图可知,三样“武器”使用的先后顺序为( )
A.炮舰一鸦片一商品 B.鸦片一商品一炮舰
C.商品一炮舰一鸦片 D.商品一鸦片一炮舰
2.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增开营口、烟台、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淡水、台南、汕头、琼州十处通商口岸。藉此,外国侵略势力得以( )
A.打开中国门户 B.渗透到南部沿海广大区域
C.开始染指台湾 D.波及东部沿海并深入内地
3.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对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最准确的是( )
A.英国是该事件的唯一主犯 B.沙俄直接参与并获巨额赔款
C.其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和权益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4.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是( )
①永安建制 ②金田起义 ③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④天京陷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③④②
5.新式国防比旧式的费用要高,以中国的生产来负担新式国防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李鸿章要办招商局来经营沿江沿海的运输,开煤矿金矿以增加收入。材料表明民用工业( )
A.践行“实业救国”思想 B.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入侵
C.阻碍了新式国防的发展 D.为新式国防提供经济基础
6.下列两幅图片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这说明( )
A.画报不能客观反映史事 B.交战双方记载史事方式不同
C.研究历史需要甄别史料 D.史学研究不能复原历史真实
7.有人曾感慨道:“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在“苛刻的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割让( )
A.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B.九龙司地方一区
C.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D.香港岛
8.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该政策是美国在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是指( )
A.协定关税 B.鸦片走私 C.改革内政 D.门户开放
9.长达10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的转型史。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那时的光绪帝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结果可想而知。以上材料旨在( )
A.肯定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B.赞扬维新派变法图强的精神
C.分析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
D.肯定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决心
10.“联军‘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实际上,抢劫持续了八天。而后,联军以搜查义和团为名,进行多种多样的抢劫活动。”这些“抢劫活动”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1.近代中国史既是中华各族人民的一部苦难史和屈辱史,也是一部斗争史和光荣史。下列有关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丧失了香港岛、九龙司
B.英法两国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天津为通商口岸
C.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并拆毁大沽炮台
D.《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获得派兵驻守东交民巷和山海关铁路沿线铁路的特权
12.下图栏目是某班同学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题目。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
A.师夷长技 B.国家统一 C.军阀割据 D.走向共和
1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知( )
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完全扫除 D.民族工业日益陷入绝境
14.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杀手刺杀于上海火车站。经过调查,刺杀的幕后黑手是袁世凯的亲信。“宋案”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共和与专制的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D.日、美争夺中国的矛盾加深
15.“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宪年号应即废止,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导致这一结果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次革命 B.护法运动 C.护国战争 D.北伐战争
16.以下近代历史文献按照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17.《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封面上印着“LaJeunesse”,法语“青年”的意思。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封面设计: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寓意中国人民与苏俄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同时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新青年》封面设计的变化说明( )
A.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 B.法国启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C.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8.在中国古文中没有第三人称的女性代词。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以一句话为例,创造了“她”字——她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要等她。”“她”字的创造反映了( )
A.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 B.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 D.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19.近代以来新式报刊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下两份报刊的共同之处在于( )
《时务报》 1896年在上海创办,主笔梁启超,内容分为论说、上谕、奏折、中外杂志等。1898年8月停刊。
《劳动界》 1920年8月创刊,设有演说、国内劳动界、国外劳动界、诗歌、小说、通信、调查、时事、趣闻、读者投稿等专栏。
A.都面向工人阶级进行宣传 B.都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
C.都促进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D.都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20.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这里的“姿态”强调的是( )
A.革命的复杂性 B.制度的创新性 C.斗争的彻底性 D.抗战的持久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为了辅助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采取商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起初只有3艘轮船,1876年增加9艘,1877年总数达到30艘,使中国轮船吨位增至400万吨左右,约占中外在华轮船总吨位的36.7%,成立后十年间,营业净收入由81000白银增长到910000两白银。
材料二:洋务派全盘建设事业的动机是国防,所以军事建设最多。现就洋务派的军事建设,择其要者列表于下。
年份 举措
咸丰十一年(1861) 恭亲王奕 、文祥托总税务司赫德购买炮舰,聘请英国海军人员来华创水师
同治四年(1865) 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
同治五年(1866) 左宗棠设造船厂于福州,附设船政学校
同治九年(1870) 李鸿章设机器制造局于天津
光绪元年(1875) 李鸿章筹办铁甲兵船
光绪二年(1876) 李鸿章派下级军官赴德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光绪六年(1880) 李鸿章设水师学堂于天津
光绪十一年(1885) 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光绪十四年(188 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材料三:在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洋务派先后创办了30多所洋务学堂。这些学堂大致分为“方言”教育、“武备”教育和科技教育三大类。“方言(外国语)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创办的上海广方言馆等:“武备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科学技术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路学堂等。所有这些学堂虽门类各异,但均是为迅速培养洋务人才而设立,且以适应当时的外交和军事需要为己任。材料四: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中国政府认为这些学生,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它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要无动于衷。
(1)根据材料一,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派进行军事建设的方式有哪些?(3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与传统教育相比,洋务运动开展新式教育的类型和目的有哪些?(4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2分)
22.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部民族抗争史。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三幅漫画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1)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三次列强侵华事件?(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指的是什么 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分别通过哪些重大历史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8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民国初年政治参与的主体有这样的一些个体,如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士绅、个别资本家、工人和相当数量的官员、军人等。民初登记的选民达4200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远远超过1908年清朝进行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的0.4%的比例。由上考察可知,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政治参与发展的新走向,在中国新旧变革的政治参与发展历程中,谱写了政治参与主体增多的光辉篇章,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摘编自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注:作者写本文时查阅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08年、民国初年选民登记的档案资料。
(1)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类型。根据材料,简述作者在了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查阅的史料类型。(2分)
(2)你是否同意“辛亥革命开创中国政治参与发展的新走向”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8分)
24.大历史观是指长时段、宽视野,通过大概念对课程内容进行较长时空的纵向整合和较广时空的横向整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探究主题一【碰撞的世纪】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套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枷锁,像是一块大石投入了晚清社会这潭积水,使之①“激荡”起来。中国人民在炮声中逐渐觉醒,开始了早期②“探索”。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时间 重大事件 口号/纲领
19世纪50年代—6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 《资政新篇》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洋务运动 ▲
19世纪末 戊戌变法 ▲
20世纪末 辛亥革命 ▲
A.变法图强
B.三民主义
C.自强、求富
探究主题二【勃兴的年代】
材料二 依照学术界的通行理解,五四运动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热潮;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的新文化运动,其内涵与外延都相当广泛,前后期的变化也相当复杂和明显。正如孙中山所言:“其将来收效伟大且久远。”
——摘编自马勇《重寻近代中国》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完善表格“▲”内容(选填字母),并从材料的关键词①②中任选一个加以简要解读。(10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上前后期的主要“变化”,并分析说明你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收效伟大且久远”的理解。(10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史上,英国打开中国大门主要借助了鸦片、商品、炮舰。其使用的先后顺序是商品、鸦片、炮舰。读图可知,首先英国和中国进行了正当的商品贸易,但是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后来中国出现了禁烟运动,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D项正确;ABC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天津条约》。根据材料可知,增开的通商口岸已至东部、南部沿海地区还有内地,相比《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都位于东南沿海,《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侵略势力已波及东部沿海并深入内地,D符合题意。故选D。
3.答案:C
4.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851年金田起义;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各项制度,史称永安建制,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1853年定都天京,其后进行北伐,东征与西征,1856年军事上达到全盛,同年天京事变爆发,由攻势转为守势;一直到1864年天京陷落,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以失败而告终。②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5.答案:D
解析:新式国防比旧式的费用要高,以中国的生产来负担新式国防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李鸿章要办招商局来经营沿江沿海的运输,开煤矿金矿以增加收入。材料表明民用工业为新式国防提供经济基础。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故选:D。
6.答案:C
解析:两幅图片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无法判断材料真伪,不能得出历史真相,因此对两幅图片需要甄别,故C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由“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可知,材料中的“苛刻的条约”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故选C。
8.答案:D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信息“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光绪帝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结果可想而知”可知,材料旨在分析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即戊戌变法过程过于急迫。故选C。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依据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占领北京后,在北京进行烧杀淫掠,1900年9月,接任八国联军统帅的瓦德西,后来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再结合材料“联军”“义和团”“抢劫活动”等信息可知,D项正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都与义和团运动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获得派兵驻守东交民巷和山海关铁路沿线铁路的特权,D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丧失九龙司,排除A项;增开汉口、天津为通商口岸是在《北京条约》中,排除B项;拆毁大沽炮台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清朝告终”“民国建立”“约法颁布”,它们都是中国在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向共和过程中的重要史实,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走向共和。故选D。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文件,说明国民政府重视和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B;民族工业发展障碍完全扫除,说法错误,当时还有帝国主义和官僚势力的阻挠,排除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故选A。
14.答案:A
解析:据“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被杀手刺杀于上海火车站,经过调查杀害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是袁世凯。”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就是“宋教仁被刺案”,因为宋教仁积极维护辛亥革命成果,反对袁世凯专政,被暗杀。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共和专制的矛盾,A是正确的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据所学可知,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据材料“中华民国五年”可知当时为1916年,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的报刊;《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纲领;《新青年》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中华民族临时约法》是1912年颁布的。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②①④③。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青年杂志》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法语“青年”的意思,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封面设计: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寓意中国人民与苏俄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同时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新青年》的封面浓缩了近代中国伟大文化转型,即高举资产阶级民主与新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也就是近代中国先进思想转变的轨迹,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统治,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排除C项。故选:D。
18.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创造了“她”字,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故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D。
19.答案:C
解析:A选项,《时务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建的报刊,它主要是面向资产阶级进行宣传的。故排除。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和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都是与戊戌变法有关,《劳动界》宣传的不是维新变法的主张,但是1920年的《劳动报》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思想主张。故排除BD。C选项,思想解放就是打破过去旧的框框、限制和规定按照社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认识面临的问题。维新变法促进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劳动报》宣传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思想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C符合题意。故选:C。
2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从材料中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可知,毛泽东所说的五四运动的“姿态”指的是斗争的彻底性,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毛泽东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无关,排除。
21.答案:(1)信息点一:民用工业的创办目的;信息点二:民用工业的性质;信息点三:民用工业的代表企业;信息点四:轮船招商局成立后规模扩大、收入增长迅速。
(2)方式:聘请外国技术人才、开设工厂、开办学校、派官员出国学习等。
(3)类型:方言、武备和科技教育;目的:培养洋务人才,以适应当时的外交和军事需要。
(4)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为了辅助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采取商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起初只有3艘轮船,1876年增加9艘,1877年总数达到30艘,使中国轮船吨位增至400万吨左右,约占中外在华轮船总吨位的36.7%,成立后十年间,营业净收入由81000两白银增长到910000两白银”可知的历史信息有:民用工业的创办目的、民用工业的性质、民用工业的代表企业轮船招商局成立后规模扩大、收入增长迅速。
(2)根据材料二可知洋务派进行军事建设的方式有聘请外国技术人才、开设工厂、开办学校、派官员出国学习等。
(3)根据材料三“这些学堂大致分为‘方言’教育、‘武备’教育和科技教育三大类”可知洋务运动开展新式教育的类型有方言、武备和科技教育;根据材料三“所有这些学堂虽门类各异,但均是为迅速培养洋务人才而设立,且以适应当时的外交和军事需要为己任。”可知洋务运动开展新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以适应当时的外交和军事需要。
(4)根据材料四“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它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要无动于衷”和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包括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2.答案:(1)三次列强侵华事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外侵略野心膨胀,对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扩张,为维护在华既得利益,对中国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晚清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大历史活动: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成变法和辛亥革命;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
23.答案:(1)一手史料。
(2)同意,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解析:(1)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类型。根据材料可知,作者在了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查阅的史料类型有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08年、民国初年选民登记的档案资料都是第一手史料。
(2)我同意“辛亥革命开创中国政治参与发展的新走向”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由是民初登记的选民达4200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远远超过1908年清朝进行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的0.4%的比例。
24.答案:(1)
时间 重大事件 口号/纲领
19世纪50年代—6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 《资政新篇》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洋务运动 C
19世纪末 戊戌变法 A
20世纪末 辛亥革命 B
探索: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各阶层人民纷纷起来斗争,进行了近代化的探索。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变化: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西藏的和平解放,巩固了新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改革开放,中国逐渐成为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达标测试卷(B卷)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