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同步检测)(附答案)—2022-2023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版(2019))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有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有学者指出在杜鲁门主义之下,“美国战后对外进行干涉的整个历史,进一步证明了这项原则。在每一个例子中,都是在反共产主义这个广泛旗帜之下把干涉说成是有道理的,然后再加上几条根据战略和经济需要提出的更具体的理由”。该学者旨在强调( )
A.杜鲁门是美苏冷战的真正挑起者
B.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C.马歇尔计划本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运用
D.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2.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48年的《铁幕之后》反映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统治下的“罪恶”。这反映了( )
A.政治形势影响电影发展 B.电影受官方意识形态影响
C.政治题材电影成为主流 D.美国政治宣传方式多样化
3.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舒曼计划”:“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美国一贯鼓吹西欧“一体化运动”,主张“政治统一”“军事统一”和“经济统一”,因而也赞同舒曼计划。该计划( )
A.标志着法、德两国最终和解 B.是美国马歇尔计划的一部分
C.直接促成了欧共体的建立 D.奠定了欧洲联合自强的基础
4.《华沙条约》序言称:“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据此分析,华约成立的主要意图是( )
A.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 B.防止军国主义的复辟
C.维护世界的长久和平 D.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
5.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田中角荣认为世界已由“两极”进入“多极”,从“‘冷战’ 时代”过渡到“通过对话缓和紧张局势”的新时代,基于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他认为:“日本应适应世界潮流,推行‘自主多边和平外交’。”其外交设想( )
A.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B.促使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目标
C.客观上有利于亚太地区和平稳定 D.导致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6.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有限武装扶华”,向中国出售军用设备。但同时,卡特政府认为,如何按照美国的国家意志来约束中国的发展,是“美国面临的最大战略任务乃至世纪挑战”。这反映出( )
A.美国对华政策带有实用主义色彩 B.美国国家实力遭到巨大的削弱
C.美国外交政策不再看重意识形态 D.经济“滞胀”促使美国战略收缩
7.某国际组织规定加入时必须具备以下五项条件:“奉行和平共处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不缔结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双边军事同盟;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这一国际组织( )
A.正式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促进和带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
C.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的两极格局 D.创立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8.有学者提出:“事实证明,尽管知识分子的主张、经济学家的设计、私人业主的金钱,通通对亲资本主义联盟的强盛作出了贡献,但只有党国精英们的制度立场才是最关键的。” 材料认为苏联的解体主要在于( )
A.严重忽视了物质利益 B.领导集团政治信仰改变
C.私有经济的快速发展 D.亲资本主义联盟的壮大
9.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他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10.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主要是美苏( )
A.都为超级大国 B.进行冷战对峙
C.共同对付法西斯 D.军事实力接近
11.肯尼迪肯定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以致忍不住告诉国会领袖们:“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赫鲁晓夫也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两位领导人所指的事件是( )
A.1949年德国被一分为二 B.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C.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D.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12.穿越时空,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在欧洲东部矗立着一个巨人的身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伟岸的巨人倒下了。“巨人倒下”发生在( )
A.1989年 B.1991年
C.1922年 D.1936年
13.“帮助建立一个在军事上和其他重大问题上同美国和加拿大紧密结合的繁荣而统一的西欧,使它作为一个强大力量重新回到世界舞台,同北美进行广泛协作。”这段话旨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建立欧洲共同体 D.推行杜鲁门主义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要求联合和合作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其原因是( )
A.欧洲各国的经济水平相似 B.欧洲各国的矿产资源互补
C.文化遗产和文化心理相同 D.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压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2小题,共30分)
1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美]尼克松(1971年)
材料二:1983年1月,中曾根康弘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美]丹尼斯·T.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
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根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欧关系出现什么变化。(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是怎样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能采取该手段的主要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材料三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其影响是什么?(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1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杜鲁门和他的助手看来,苏联被沙皇扩张传统所驱使,破坏了战时同盟协议,要向美国和西方社会发动战争,破坏它们的社会稳定和固有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杜鲁门政府根据主观臆造的苏联威胁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是冷战产生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材料二: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的变化。分析美国挑起冷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学者指责苏联挑起冷战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遏制苏联在欧洲扩张所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一、二在冷战起源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如果据此展开基于历史证据的研究性学习,如何才能探寻到冷战起源的真相?请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这位学者认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进行的干涉,是“在反共产主义这个广泛旗帜之下把干涉说成是有道理的”,揭示了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探讨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实质,而不是冷战爆发的挑起者,排除A项;本题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分析杜鲁门主义与冷战进程的关系,排除D项。
2.B
3.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舒曼计划是在美苏两极对峙情况下产生的,舒曼计划奠定了欧洲联合自强的基础,故D项符合题意;舒曼计划利于法德和解,排除A项;舒曼计划与马歇尔计划无关,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复兴欧洲经济的计划,排除B项;欧共体建立时间是1967年,排除C项。
4.A 解析:材料说明华约是针对北约而成立的,是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故A项正确。
5.C 6.A 7.C
8.B 解析:材料“但只有党国精英们的制度立场才是最关键的”认为苏联解体的关键原因在于领导集团内部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严重忽视物质利益对苏联解体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反映私有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认为亲资本主义联盟不是苏联解体的关键原因,排除D项。
9.D 解析:材料中的“极权政体”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自由国家”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故选D项。
10.B 解析:由材料“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可知短期内不会发生热战,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由材料信息“二战后”可排除C项;D项只看到表面现象,未理解凯南评述的实质,排除。
11.D 解析:由材料中的“肯尼迪……‘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赫鲁晓夫也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等信息可知,这一事件指的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故D项正确。
12.B 解析:由题干中“欧洲东部”“巨人”可判断该“巨人”为苏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时间是1991年,故选B项。
13.B 14.D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1)变化:美欧经济竞争激烈。
(2)方法:以对外经济援助作为外交手段。
主要原因:日本经济实力增强。
(3)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冲击。
16.答案:
(1)变化:从同盟走向对抗。
原因:美国领导人对苏联的猜疑和误解。
(2)依据:苏联在东欧扩张领土。
措施: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推行杜鲁门主义。
(3)看法:多渠道收集可靠史料作为证据证明观点;运用史料证据论证观点,要论从史出,言而有据;勇于质疑观点,寻找史料支持自己的观点。(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