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杨村第四中学、黄花店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练习试卷
历史学科详解答案
1——5 BCADB 6——10 CADBB 11——15 BABCA
16——20 BAABD 21——25 DCBBD
26、(1)因素:圈地运动;工业革命;政府推动。(6分)
(2)原因:通商口岸开放;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6分)
(3)特点:政府主导;工业型城市;农业资金推动城市化;发展速度慢。(6分)
影响因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4分)
27、(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政治伦理上体现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6分)
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凝聚性;连续性;包容性。(2分)
(2)表现: 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精湛的工艺,有效的官僚机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儒家信仰,成熟的科技成果。 (6分)
(3)贡献:中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欧洲开辟新航路和海外扩张,科技的发展及其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儒学思想成为他们作为批判专制王权,提出开明政治等主张的重要依据。(8分)
(4)原因:固守农耕经济;专制主义的官僚体制;科举制度禁锢人的思想;重人伦轻自然的理学思想;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等。(6分)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练习试卷
历史学科
(知识范围:选修二四—六单元,选修三1—4课 总分:100 分 时长: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此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集镇。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苏吴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 新兴集镇成为地方政治中心 D. 北方市镇规模不断扩大
2、殷商时期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规模,设有围墙和大门,宗族族长也居住其间。据此可知村落( )
A.选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 B.使用周期长,具有稳定性
C.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 D.是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
3、 如今,以地铁为主导的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准时、高效的的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出现在( )
A. 英国伦敦 B. 法国巴黎 C. 美国纽约 D. 德国柏林
4、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洋糖的大量倾销,广东的蔗糖业受到沉重打击。蔗糖运输沿线城镇网络也因此受到影响走向衰落。这成为城镇经济走向衰退的重要诱因,尤以珠三角为典型。这可用来说明( )
A.中国城镇人口呈减少趋势 B.蔗糖业是广东支柱产业
C.经济中心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D.列强侵略影响了广东城市化
5、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运河之一,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且目前仍在通航。这条运河是( )
A. 苏伊士运河 B. 米迪运河 C. 京杭大运河 D. 巴拿马运河
6、19世纪,把公园和公地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 交通阻塞状况严重
C. 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D.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7、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儿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 )
A.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 B.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C.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8、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分别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可到达,这一铁路线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增强了鲁南和中原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性,将有效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9、1896—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2倍。下图为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由此可知( )
A. 清政府一直以来重视铁路修筑 B. 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
C. 铁路修筑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 D. 国人的阻碍严重制约铁路修筑
10、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医学著作中,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 )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千金方》 D. 《本草纲目》
11、《宋史·五行志》载,南宋隆兴二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馁,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同时,还将疾病传染给了江南民众,“是岁,浙之饥民疫死者尤众”。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乱频繁不断 B.大量的人口流动 C.政府防治不力 D.南方气候变化异常
12、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时候,罗斯福大举推出挽救美国的政策,医保制度也在这个阶段开始萌芽。二战后,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在“向贫困开战”和建设“伟大社会”的运动中,联邦政府医疗保障的管理职能被进一步强化。据此可知,美国( )
A.政府对经济调控力度加大 B.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C.医疗保障消除了贫富差距 D.医改成为缓解危机的强心剂
13、学者指出:佛教在传入中原地区的初期,在社会上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对佛教的了解逐渐增加,佛教就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中国人的信仰之中。这表明中华文化( )
A. 起源的本土性 B. 很强的包容性 C. 持久的连续性 D. 强大的凝聚性
14、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下列文字是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有( )
①印度的梵文②日本的假名”③朝鲜的谚文④越南的喃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15、世界上著名的网络公司“阿里巴巴”是马云在1999年创办的。最初,“阿里巴巴”是阿拉伯一部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这部文学著作是( )
A. 《天方夜谭》 B. 《源氏物语》 C. 《荷马史诗》 D. 《摩诃婆罗多》
16、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据此可知,两位古希腊哲学家都( )
A. 推崇绝对真理 B. 具有理性精神 C. 否定神灵存在 D. 捍卫思想自由
1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该言论( )
A. 体现了三纲五常和天人合一思想 B. 继承了春秋时期儒学的全部精髓
C. 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D.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18、“罗马人对于选择一种新的国家政体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一场立法运动的开展,人们看到了这一新模式的出现,这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一场社会实践运动(制定《十二铜表法》)所产生的灵感导致了后来罗马法制化道路的形成。”该学者意在强调《十二铜表法》( )
A. 促进了罗马国家治理的转型 B. 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
C. 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D. 奠定了罗马帝国的政体基础
19、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0、下面是某位同学所画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示意图。其中,符合阶段④历史特征叙述的是( )
A. 新儒学具有民主启蒙的意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 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根本上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C. 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开向西方学习先河
D. 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社会主流
21、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的许多故事是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
A. 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B. 推动欧洲近代科学产生
C. 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 D. 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22、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西式教育的开端。但当时很少有世家大族愿意将自己的子弟送来就读,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年龄偏大的庸才,且大多数学生是冲着津贴来的。这一现象说明( )
A. 中体西用的思想不合时宜 B. 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步履维艰
C. 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 D. 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激烈
23、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捣毁孔子牌位,焚烧古书;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打着儒家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 )
A.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冲击 B. 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C. 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断与时俱进 D. 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24、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兴起,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洲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 )
A.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 B. 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C. 同一科技成果在中西方的发展进程趋同 D. 中国古代科技外传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
25、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如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关注“人伦物理” B. 倡导心外无物 C. 主张“格物致知” D. 强调社会责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2分)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 我国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导,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全。尤其是往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在18世纪后期实现“起飞”的主要因素。(6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因素。(10分)
2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8分)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孔子提倡“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思想主张。而对于和的主张,西周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先进的工艺、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人们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精模。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先进传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指出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在哪些方面优于世界文明。(6分)
(3)根据材料二、三,评述中国元素为世界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8分)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1500年后中国文明“受到阻滞”的原因。(6分)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练习试卷
历史学科答题纸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非选择题
(1)
(1)
(2)
(3)
(4)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练习试卷
历史学科
(知识范围:选修二四—六单元,选修三 1—4 课 总分:100 分 时长:6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 分。下列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此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集镇。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苏吴
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 新兴集镇成为地方政治中心 D. 北方市镇规模不断扩大
2、殷商时期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规模,
设有围墙和大门,宗族族长也居住其间。据此可知村落( )
A.选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 B.使用周期长,具有稳定性
C.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 D.是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
3、 如今,以地铁为主导的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准时、高效的的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世界
上第一条地铁线出现在( )
A. 英国伦敦 B. 法国巴黎 C. 美国纽约 D. 德国柏林
4、19 世纪 80 年代以后,由于洋糖的大量倾销,广东的蔗糖业受到沉重打击。蔗糖运输沿线
城镇网络也因此受到影响走向衰落。这成为城镇经济走向衰退的重要诱因,尤以珠三角为典
型。这可用来说明( )
A.中国城镇人口呈减少趋势 B.蔗糖业是广东支柱产业
C.经济中心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D.列强侵略影响了广东城市化
5、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运河之一,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且目前仍在通航。这条运河是
( )
A. 苏伊士运河 B. 米迪运河 C. 京杭大运河 D. 巴拿马运河
6、19 世纪,把公园和公地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肆宣传
“城市之肺”的益处。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 交通阻塞状况严重
C. 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D.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7、1905 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
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儿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
中国铁路建设( )
A.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 B.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C.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8、2021 年 12 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
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分别 2 小时 59 分钟、1 小时 23 分钟可到达,这一铁路线完善了区域
路网结构,增强了鲁南和中原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性,将有效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这表明
( )
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9、1896—1911 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
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 22 倍。下图为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
1
由此可知( )
A. 清政府一直以来重视铁路修筑 B. 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
C. 铁路修筑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 D. 国人的阻碍严重制约铁路修筑
10、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列医学著作中,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 )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千金方》 D. 《本草纲目》
11、《宋史·五行志》载,南宋隆兴二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
暴露冻馁,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同时,还将疾病传染给了江南民众,“是岁,浙之饥
民疫死者尤众”。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乱频繁不断 B.大量的人口流动 C.政府防治不力 D.南方气候变化异常
12、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的时候,罗斯福大举推出挽救美国的政策,医保制度也在这个阶
段开始萌芽。二战后,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在“向贫困开战”和建设“伟大社会”
的运动中,联邦政府医疗保障的管理职能被进一步强化。据此可知,美国( )
A.政府对经济调控力度加大 B.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C.医疗保障消除了贫富差距 D.医改成为缓解危机的强心剂
13、学者指出:佛教在传入中原地区的初期,在社会上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国人对佛教的了解逐渐增加,佛教就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中国人的信仰之中。这表明中华文
化( )
A. 起源的本土性 B. 很强的包容性 C. 持久的连续性 D. 强大的凝聚性
14、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下列文字是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有( )
①印度的梵文②日本的假名”③朝鲜的谚文④越南的喃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15、世界上著名的网络公司“阿里巴巴”是马云在 1999 年创办的。最初,“阿里巴巴”是阿
拉伯一部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这部文学著作是( )
A. 《天方夜谭》 B. 《源氏物语》 C. 《荷马史诗》 D. 《摩诃婆罗多》
16、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的价值
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据此可知,两位古希腊哲学家都( )
A. 推崇绝对真理 B. 具有理性精神 C. 否定神灵存在 D. 捍卫思想自由
1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
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该言论( )
A. 体现了三纲五常和天人合一思想 B. 继承了春秋时期儒学的全部精髓
C. 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D.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18、“罗马人对于选择一种新的国家政体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一场立法运动的开展,人
们看到了这一新模式的出现,这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一场
社会实践运动(制定《十二铜表法》)所产生的灵感导致了后来罗马法制化道路的形成。”该
学者意在强调《十二铜表法》( )
A. 促进了罗马国家治理的转型 B. 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
C. 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D. 奠定了罗马帝国的政体基础
19、据今约 5000 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
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
和神庙。这反映了( )
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
20、下面是某位同学所画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示意图。其中,符合阶段④历史特征叙述
的是( )
A. 新儒学具有民主启蒙的意味,推动了中国社会 的转型
B. 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根本上冲击了封建专 制统治
C. 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开向西方学
习先河
D. 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
社会主流
21、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的许多故事是希腊罗马古
代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
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
A. 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B. 推动欧洲近代科学产生
C. 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 D. 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22、1862 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西式教育的开端。但当时很少有世家大族愿意将自
己的子弟送来就读,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年龄偏大的庸才,且大多数学生是冲着津贴来
的。这一现象说明( )
A. 中体西用的思想不合时宜 B. 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步履维艰
C. 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 D. 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激烈
23、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捣毁孔子牌位,焚烧古书;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
戌变法时维新派打着儒家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
号。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 )
A.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冲击 B. 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C. 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断与时俱进 D. 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24、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兴起,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
洲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 )
A.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 B. 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C. 同一科技成果在中西方的发展进程趋同 D. 中国古代科技外传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
25、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如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A. 关注“人伦物理” B. 倡导心外无物 C. 主张“格物致知” D. 强调社会责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共 50 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 22 分)
材料一 16~19 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 我国城镇人口由 1843 年的 2070 万人,至 1893 年增至 2350 万人,从占总人的 5.1%
上升为 6.6%。至 1949 年增至 5766 万人,从占总人口 5.1%上升至 10.6%。从"五口通商”始,
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 34 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
3
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
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导,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
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全。尤其是
往前 30 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 9.05%上升到 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 0.15%,而同期世界
城市人口比重由 22%上升到 40%,年增长率达 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在 18 世纪后期实现“起飞”的主要因素。
(6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 30 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其影响因素。(10 分)
2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 28 分)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
天地、祖先。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
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
以厚德载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
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孔子提倡“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思想主张。而对于和的主张,西周太史伯说“和实
生物,同则不继”,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 3》
材料二 在从 500 年至 1500 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
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
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先进的工艺、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
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
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
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欧洲人
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
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7—18 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
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
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人们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精模。霍尔巴赫说: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先进传
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指出 500 年至 1500 年间中国文明在哪些方面优于世界文明。
(6分)
(3)根据材料二、三,评述中国元素为世界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8分)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 1500 年后中国文明“受到阻滞”的原因。(6分)
4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