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古代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时作业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古代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时作业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古代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公元前356年,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公元前350年,又“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表明商鞅变法(  )
A.法度严明执行有力 B.具有发展性与策略性
C.措施及时推行顺畅 D.具有创新性与计划性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商鞅变法时期采取分化家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稳定国家的经济基础,也说明该措施具有发展性与策略性,故B正确;
材料与法度严明无关,排除A;
材料未涉及变法的效果,排除C;
材料与计划性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商鞅变法先后颁布的内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引自《战国策 秦策一》)文中“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  )
A.没落贵族的利益 B.立功将士的利益
C.新兴地主的利益 D.富裕农民的利益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由“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得知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损害旧贵族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他们诬陷商鞅,故A符合题意;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按周朝的制度,井田制下“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战国时期,东方各国仍保留这一分田标准,而商鞅变法则“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这主要表明当时(  )
A.税制改革尚未普及 B.秦国改革更加彻底
C.中原经济比较发达 D.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可知,商鞅的措施是要彻底废除井田制,说明其改革的措施更为彻底,故B正确;
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东方各国都已经有税制的改革,排除A;
材料没有比较中原与其他地区,无法得出中原经济比较发达,排除C;
材料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的主旨,结合商鞅变法中的土地政策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其实质是(  )
A.提高自身的素质 B.减少与汉族地主大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是实质,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5.(2021高一上·建水期中)面对“积贫”“积弱”的现状,北宋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王安石变法更侧重于(  )
A.澄清吏治 B.培养人才 C.增加收入 D.充实边防
【答案】C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增加收入,因此其变法侧重增加收入,C项正确;
澄清吏治是庆历新政的内容,排除A项;
培养人才、充实边防都不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侧重点,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以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
6.(2021高一上·青龙期中)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用作宴请及馈送过往官员的费用)由原来的中央追拨付或预留系省钱,改为由系省钱与不系省钱合并支付,“谓如本州额定公使钱一千贯,则先计其州元收坊场、园池等项课利钱若干,却以不系省钱贴足额数”。这一变法举措有利于(  )
A.整治官场贪腐之风 B.缓解中央财政压力
C.压缩地方财权空间 D.强化公使钱的管理
【答案】B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追拨付或预留系省钱,改为由系省钱与不系省钱合并支付”可知,中央不再拨付公使钱,而是由地方筹集,这有利于减少中央财政支出,缓解当时财政困难的局面,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公使钱全由地方筹集,易造成地方盘剥百姓,加剧贪污腐败之风,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财政权力问题,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强化公使钱的管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7.张居正在明初公文检查条规的基础上创行了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各以两本考成文簿详细登载公文的实施要点和完成期限,每月分别送交六科和内阁,六科每半年通查一次并将逾期未完者呈送内阁,由内阁总体问责。这样,便形成了内阁监督六科,六科督促部院督抚的公文检查制度。张居正此举(  )
A.使内阁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可防止行政运转效率低下
C.有利于精简政府机构设置 D.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答案】D
【知识点】张居正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便形成了内阁监督六科,六科督促部院督抚的公文检查制度” 可知,张居正实行考成法,考成最终的督促落实在地方督抚身上,这就强化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
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排除A;
考成法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但不能杜绝效率低下,排除B;
考成法体现不出利于精简机构的设置,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考成法,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便形成了内阁监督六科,六科督促部院督抚的公文检查制度。”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2021·金台模拟)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反映了(  )
A.首辅与宦官权力制衡 B.宦官权力失控
C.内阁已经取代了六部 D.君主专制强化
【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后虽取得了“票拟权,但没有实权,而且皇帝为了限制内阁权力,还利用宣官,设司礼太监来牵制内阁,而这些措施从根本上都反映了皇权专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可知ABC都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朝政治体制,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 “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 ”结合内阁为内侍机构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9.(2021高三上·疏附期中)1898年,湖南官、绅、商各界合办了类似西方警察局的机构保卫局。保卫局设议事绅商十人,一切章程均由绅商议定,交省政府批准后交付保卫局执行。戊戌政变后,湖南的各项改革措施皆废,只有保卫局得以保留。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保卫局的创办标志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确立
B.保卫局的设立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保卫局是清政府局部试行地方自治的成果
D.创办保卫局标志中国开始探索制度近代化
【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各项改革措施都被废除,唯独保留保卫局,说明保卫局适应了近代社会转型,B项正确;
保卫局建立后并未在全国推广,所以谈不上确立近代警察制度,A项错误。
保卫局是湖南改革的一部分,是地方政府的创意,并非中央意志.且很快就大部被废止,故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戊戌变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898年,维新变法中设置的保卫局,是中国最早的警察机构,促进了社会的近代化。
10.甲午战后,光绪帝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以备备调用,于是各方保举折片络绎不绝。光绪帝尤对维新党入青睐有加,授予他们较高的品衔,还对官僚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做法(  )
A.推助了变法的落实
B.激化了新旧官僚势力之间的矛盾
C.减少了百白维新的阻力
D.来源于光绪帝强有力的政治权力
【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光绪帝尤对维新党入青睐有加,授予他们较高的品衔,还对官僚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绪帝的做法损害了旧官僚的利益,激化了新旧官僚势力之间的矛盾,故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推助了变法的落实,排除A;
材料做法增加了百日维新的阻力,排除C;
光绪帝没有实权,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晚清政治,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光绪帝尤对维新党入青睐有加,授予他们较高的品衔,还对官僚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在清廷推行的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本该使全社会欢呼雀跃。但是,欢呼雀跃者,大多是上层社会的绅士们,贫苦的百姓却恨之入骨。原因很简单:办学堂就要加捐,乡民们不但把怨气发泄于官府衙门,而且无一例外地将学堂捣毁。该材料反映出(  )
A.政府的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B.吏治腐败阻碍了改革进程
C.上层绅士引导了社会潮流 D.乡民的思想尚未得到解放
【答案】B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 办学堂就要加捐,乡民们不但把怨气发泄于官府衙门,而且无一例外地将学堂捣毁”可知,清未新政时期吏治腐败激化阶级矛盾,阻碍了改革进程,故B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民众对废除科举制度的态度,不是体现政府的专制统治不得人心,排除A;
材料与上层绅士引导了社会潮流无关,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乡民思想的状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 办学堂就要加捐,乡民们不但把怨气发泄于官府衙门,而且无一例外地将学堂捣毁”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
A.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B.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C.惩处腐败,整顿吏治 D.取缔洋教,传播国学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说明史家正确分析了甲午战败的原因,即单纯向西方学习科技不能使中国富强,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变革,故B正确。
国防不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排除A;
C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需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启示。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政府借鉴了苏联的编制物资平衡计划的制度,主要商品的分配不通过市场机制而是直接归中央的计划人员掌握。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
A.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C.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保障计划建设目标的达成
【答案】D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主要商品的分配直接归中央的计划人员掌握,这一做法可以集中国家力量来保障计划目标的完成,故D正确;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排除A;
到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解答本题需结合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4.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  )
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C.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D.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步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着重考查知识移能力,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因为1952年全国土改完成,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粮食产量增加。故B正确。
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与粮食产量提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
农田水利建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此时期还没开始农业集体化,1953年开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材料,熟记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掌握。
15.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之所以说改革开放是伟大革命是由于(  )
A.彻底纠正了文革错误,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B.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C.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
D.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国际事务中影响巨大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可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故B符合题意;
“彻底纠正”说法太绝对,排除A;
民主政治建设只是一个方面,排除C;
D项也只是一个方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考生可结合材料“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6.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减少国营机构经营的商品种类,扩大私营商业经营的商品品种”,“反对资本家不承认工人必要的民主权力,又要纠正工人对资本家提出的过高要求”等,这些措施(  )
A.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B.体现了公私合营的策略
C.目的在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案】A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扩大私营商业经营的商品品种反对资本家不承认工人必要的民主权力,又要纠正工人对资本家提出的过高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民族资本家的政治要求,也体现了对他们的适当照顾。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采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使得国家财政经济在1952年底得到根本好转,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故A正确;
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改造在1950年还未开始,排除BC;
题干做法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不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故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时间“1950年”联系所学经济建设的史实,准确解读材料中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
17.(2021高二上·顺德期中)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会议专门印发了《苏联在二三十年代是怎样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的》等参考材料,同时指出,我们应该研究日本、西德(联邦德国)、南斯拉夫等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的情况,很好地借鉴他们的经验。由此推断,中央工作会议(  )
A.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B.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C.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思路 D.认可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 AB项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改革开放决策的提出,是1978年12月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A、B两项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学习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各国的先进发展经验,转变了封闭自守的经济发展思路,故C项符合题意;
D项1978年11月处于改革开放前夕,市场经济的作用还未得到认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应该研究日本、西德(联邦德国)、南斯拉夫等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的情况,很好地借鉴他们的经验。”
18.(2021高一下·温州期末)大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次大会是(  )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D.十九大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九大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D项正确;
党的十六大主要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A项错误
党的十七大主要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B项不符合题意;
党的十八大没有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主要矛盾,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十九大;识记中共十九大的内容。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9.(2021·全国甲卷)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中国逐步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相应的供销社“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相应的实行责任制,提高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B正确;
A错误,南方谈话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C错误,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错误,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78年开始,一些地区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20.下表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粮油产量统计表,它反映了当时中国(  )
时间 粮食产量(百万吨) 油料产最(百万吨)
1978年 304.77 5.21
1980年 320.56 7.69
1984年 407.31 11.91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人民公社化解放了生产力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农产品出口激增
D.市场经济体制已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A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我国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极大的解放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材料中的粮油产量增加,故A正确;
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解放生产力,排除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意义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戊戌变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身上,突出其历史贡献和思想启蒙作用,但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同样积极参与改革,更为广泛的官僚群体,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七月间,中央官员通过对《校邠庐抗议》的签议,展开了一场关于改革的大讨论。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在官制改革中,焦点是裁减冗员和吏胥专权的问题,官员们普遍主张裁减中央和地方一些不合理的机构;在吏胥问题上主张简明则例,寻求可以替代吏胥的人选等……此外,官员主张大力发展制科取士,如推广荐举和经济特科等。在洋务改革问题.上,他们主张适当引进一些西方政治思想,不再拘泥于中体西用的学说……
——摘编自常小龙《清廷关于戊戌改革大讨论的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中中央官员提议改革官僚机构的原因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改革官僚机构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
【答案】(1)原因:封建王朝改革失败的教训;推动维新变法的需要(或光绪帝奋发图强)。(“清王朝统治危机”“原制度的弊端”“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
措施:精简机构;淘汰冗员;制科取士;引进西方政治思想。
(2)原因:守旧势力的反对(或新旧官僚的矛盾);改革策略过于激进;地方官员的敷衍;维新派实力弱(与守旧派实力对比悬殊)。
启示:改革要循序渐进;要采取策略,减少改革的阻力;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原因: 依据材料“在成成变法时期同样积极参与改革,更为广泛的官僚群体,还没有引起足够重”“光绪二十四年(1898) 六七月间,中央官员通过对《校邻庐抗议》的签议,展开了一场关于改革的大讨论”,结合所学从总结改革经验教训和推动维新变法进程角度分析。措施:依据材料“裁减几员和更胥专权的问题,官员们普遍主张裁减中央和地方一些不合理的机构”可以得出精简机构;依据“在更胥问题上主张简明则例,寻求可以替代更胥的人选等”可以得出淘汰冗员;依据“官员主张大力发展制科取士”可以得出制科取士;依据“他们主张适当引进一些西方政治思想,不再拘泥于中体西用的学说”可以得出引进西方政治思想。
(2) 原因:依据材料中讨论的内容可以看出改革策略过于激进;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结合所学从地方官员的敷衍、维新派实力弱等角度进行补充。启示:属于开放性题,从戊成变法官僚机构改革失败的原因中可以看出改革要循序渐进,要采取策略,减少改革的阻力;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
故答案为:
(1)原因:封建王朝改革失败的教训;推动维新变法的需要(或光绪帝奋发图强)。(“清王朝统治危机”“原制度的弊端”“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措施:精简机构;淘汰冗员;制科取士;引进西方政治思想。
(2) 原因:守旧势力的反对(或新旧官僚的矛盾);改革策略过于激进;地方官员的敷衍;维新派实力弱(与守旧派实力对比悬殊)。
启示:改革要循序渐进;要采取策略,减少改革的阻力;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
【点评】本题考查戊成变法。第一问,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成成变法的背景分析;措施依据材料中改革官僚机构的讨论内容逐一概括;第二问,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启示属于开放性题,从改革失败的原因中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50—1957 5519664653 9137一10618 16.55—16.42
1958—1960 65994—66207 12210—13731 18.50—20.74
1978—1984 96259—103475 15230—19686 15.82—19.02
1985—2003 104532—129315 21054—.42071 20.14—32.53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集体兴办乡镇企业带动农村全面进步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经济为主、以兴旺的家庭工业为主的市场性企业模式——“温州模式”,还有以外向型企业为主的“珠江模式”。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劳动力1.12亿人,比上年新增就业600万人,超过城市国有企业职工的总和,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1992年年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365家,1993年超过400家。全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9000℃元,约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
——摘编自齐鹏飞、杨风城《当代中国编年史》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特点并分析不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特点:1950-1957年,由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城市化开始起步并发展迅速;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城市化迅猛发展;1978-1984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了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城市化率下降;1985-2003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率迅速提高。
历史背景:1950-1957年,一五计划的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1958-1960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开展;1978-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了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1985-2003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
(2)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3)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特点:据表格“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并结合所学可从 1950—1957 年,由于一五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城市化开始起步,且发展迅速; 1958—1960 年,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城市化迅猛发展; 1978—1984 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了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城市化率下降; 1985—2003 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率迅速提高等方面回答。历史背景: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1950—1957年,一五计划的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1958—1960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开展; 1978—1984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了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1985—2003 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等方面回答。
(2)根据材料“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可知,农民工的出现加速城市化进程;据材料“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一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可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材料“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可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1950-1957年,由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城市化开始起步并发展迅速;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城市化迅猛发展;1978-1984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了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城市化率下降;1985---2003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率迅速提高。历史背景:1950-1957年,一五计划的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1958---1960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开展;1978-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了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1985---2003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
(2) 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3) 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问结合“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概括;第三问结合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归纳。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古代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公元前356年,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公元前350年,又“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表明商鞅变法(  )
A.法度严明执行有力 B.具有发展性与策略性
C.措施及时推行顺畅 D.具有创新性与计划性
2.(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引自《战国策 秦策一》)文中“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  )
A.没落贵族的利益 B.立功将士的利益
C.新兴地主的利益 D.富裕农民的利益
3.按周朝的制度,井田制下“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战国时期,东方各国仍保留这一分田标准,而商鞅变法则“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这主要表明当时(  )
A.税制改革尚未普及 B.秦国改革更加彻底
C.中原经济比较发达 D.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4.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其实质是(  )
A.提高自身的素质 B.减少与汉族地主大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
5.(2021高一上·建水期中)面对“积贫”“积弱”的现状,北宋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王安石变法更侧重于(  )
A.澄清吏治 B.培养人才 C.增加收入 D.充实边防
6.(2021高一上·青龙期中)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用作宴请及馈送过往官员的费用)由原来的中央追拨付或预留系省钱,改为由系省钱与不系省钱合并支付,“谓如本州额定公使钱一千贯,则先计其州元收坊场、园池等项课利钱若干,却以不系省钱贴足额数”。这一变法举措有利于(  )
A.整治官场贪腐之风 B.缓解中央财政压力
C.压缩地方财权空间 D.强化公使钱的管理
7.张居正在明初公文检查条规的基础上创行了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各以两本考成文簿详细登载公文的实施要点和完成期限,每月分别送交六科和内阁,六科每半年通查一次并将逾期未完者呈送内阁,由内阁总体问责。这样,便形成了内阁监督六科,六科督促部院督抚的公文检查制度。张居正此举(  )
A.使内阁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可防止行政运转效率低下
C.有利于精简政府机构设置 D.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8.(2021·金台模拟)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反映了(  )
A.首辅与宦官权力制衡 B.宦官权力失控
C.内阁已经取代了六部 D.君主专制强化
9.(2021高三上·疏附期中)1898年,湖南官、绅、商各界合办了类似西方警察局的机构保卫局。保卫局设议事绅商十人,一切章程均由绅商议定,交省政府批准后交付保卫局执行。戊戌政变后,湖南的各项改革措施皆废,只有保卫局得以保留。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保卫局的创办标志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确立
B.保卫局的设立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保卫局是清政府局部试行地方自治的成果
D.创办保卫局标志中国开始探索制度近代化
10.甲午战后,光绪帝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以备备调用,于是各方保举折片络绎不绝。光绪帝尤对维新党入青睐有加,授予他们较高的品衔,还对官僚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做法(  )
A.推助了变法的落实
B.激化了新旧官僚势力之间的矛盾
C.减少了百白维新的阻力
D.来源于光绪帝强有力的政治权力
11.在清廷推行的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本该使全社会欢呼雀跃。但是,欢呼雀跃者,大多是上层社会的绅士们,贫苦的百姓却恨之入骨。原因很简单:办学堂就要加捐,乡民们不但把怨气发泄于官府衙门,而且无一例外地将学堂捣毁。该材料反映出(  )
A.政府的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B.吏治腐败阻碍了改革进程
C.上层绅士引导了社会潮流 D.乡民的思想尚未得到解放
12.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
A.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B.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C.惩处腐败,整顿吏治 D.取缔洋教,传播国学
13.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政府借鉴了苏联的编制物资平衡计划的制度,主要商品的分配不通过市场机制而是直接归中央的计划人员掌握。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
A.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C.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保障计划建设目标的达成
14.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  )
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C.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D.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步
15.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之所以说改革开放是伟大革命是由于(  )
A.彻底纠正了文革错误,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B.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C.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
D.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国际事务中影响巨大
16.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减少国营机构经营的商品种类,扩大私营商业经营的商品品种”,“反对资本家不承认工人必要的民主权力,又要纠正工人对资本家提出的过高要求”等,这些措施(  )
A.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B.体现了公私合营的策略
C.目的在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17.(2021高二上·顺德期中)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会议专门印发了《苏联在二三十年代是怎样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的》等参考材料,同时指出,我们应该研究日本、西德(联邦德国)、南斯拉夫等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的情况,很好地借鉴他们的经验。由此推断,中央工作会议(  )
A.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B.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C.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思路 D.认可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18.(2021高一下·温州期末)大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次大会是(  )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D.十九大
19.(2021·全国甲卷)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20.下表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粮油产量统计表,它反映了当时中国(  )
时间 粮食产量(百万吨) 油料产最(百万吨)
1978年 304.77 5.21
1980年 320.56 7.69
1984年 407.31 11.91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人民公社化解放了生产力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农产品出口激增
D.市场经济体制已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戊戌变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身上,突出其历史贡献和思想启蒙作用,但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同样积极参与改革,更为广泛的官僚群体,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七月间,中央官员通过对《校邠庐抗议》的签议,展开了一场关于改革的大讨论。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在官制改革中,焦点是裁减冗员和吏胥专权的问题,官员们普遍主张裁减中央和地方一些不合理的机构;在吏胥问题上主张简明则例,寻求可以替代吏胥的人选等……此外,官员主张大力发展制科取士,如推广荐举和经济特科等。在洋务改革问题.上,他们主张适当引进一些西方政治思想,不再拘泥于中体西用的学说……
——摘编自常小龙《清廷关于戊戌改革大讨论的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中中央官员提议改革官僚机构的原因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改革官僚机构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50—1957 5519664653 9137一10618 16.55—16.42
1958—1960 65994—66207 12210—13731 18.50—20.74
1978—1984 96259—103475 15230—19686 15.82—19.02
1985—2003 104532—129315 21054—.42071 20.14—32.53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集体兴办乡镇企业带动农村全面进步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经济为主、以兴旺的家庭工业为主的市场性企业模式——“温州模式”,还有以外向型企业为主的“珠江模式”。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劳动力1.12亿人,比上年新增就业600万人,超过城市国有企业职工的总和,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1992年年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365家,1993年超过400家。全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9000℃元,约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
——摘编自齐鹏飞、杨风城《当代中国编年史》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特点并分析不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商鞅变法时期采取分化家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稳定国家的经济基础,也说明该措施具有发展性与策略性,故B正确;
材料与法度严明无关,排除A;
材料未涉及变法的效果,排除C;
材料与计划性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商鞅变法先后颁布的内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由“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得知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损害旧贵族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他们诬陷商鞅,故A符合题意;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可知,商鞅的措施是要彻底废除井田制,说明其改革的措施更为彻底,故B正确;
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东方各国都已经有税制的改革,排除A;
材料没有比较中原与其他地区,无法得出中原经济比较发达,排除C;
材料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的主旨,结合商鞅变法中的土地政策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是实质,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5.【答案】C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增加收入,因此其变法侧重增加收入,C项正确;
澄清吏治是庆历新政的内容,排除A项;
培养人才、充实边防都不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侧重点,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以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
6.【答案】B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追拨付或预留系省钱,改为由系省钱与不系省钱合并支付”可知,中央不再拨付公使钱,而是由地方筹集,这有利于减少中央财政支出,缓解当时财政困难的局面,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公使钱全由地方筹集,易造成地方盘剥百姓,加剧贪污腐败之风,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财政权力问题,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强化公使钱的管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7.【答案】D
【知识点】张居正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便形成了内阁监督六科,六科督促部院督抚的公文检查制度” 可知,张居正实行考成法,考成最终的督促落实在地方督抚身上,这就强化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
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排除A;
考成法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但不能杜绝效率低下,排除B;
考成法体现不出利于精简机构的设置,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考成法,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便形成了内阁监督六科,六科督促部院督抚的公文检查制度。”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后虽取得了“票拟权,但没有实权,而且皇帝为了限制内阁权力,还利用宣官,设司礼太监来牵制内阁,而这些措施从根本上都反映了皇权专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可知ABC都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朝政治体制,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 “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 ”结合内阁为内侍机构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各项改革措施都被废除,唯独保留保卫局,说明保卫局适应了近代社会转型,B项正确;
保卫局建立后并未在全国推广,所以谈不上确立近代警察制度,A项错误。
保卫局是湖南改革的一部分,是地方政府的创意,并非中央意志.且很快就大部被废止,故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戊戌变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898年,维新变法中设置的保卫局,是中国最早的警察机构,促进了社会的近代化。
10.【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光绪帝尤对维新党入青睐有加,授予他们较高的品衔,还对官僚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绪帝的做法损害了旧官僚的利益,激化了新旧官僚势力之间的矛盾,故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推助了变法的落实,排除A;
材料做法增加了百日维新的阻力,排除C;
光绪帝没有实权,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晚清政治,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光绪帝尤对维新党入青睐有加,授予他们较高的品衔,还对官僚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 办学堂就要加捐,乡民们不但把怨气发泄于官府衙门,而且无一例外地将学堂捣毁”可知,清未新政时期吏治腐败激化阶级矛盾,阻碍了改革进程,故B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民众对废除科举制度的态度,不是体现政府的专制统治不得人心,排除A;
材料与上层绅士引导了社会潮流无关,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乡民思想的状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 办学堂就要加捐,乡民们不但把怨气发泄于官府衙门,而且无一例外地将学堂捣毁”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说明史家正确分析了甲午战败的原因,即单纯向西方学习科技不能使中国富强,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变革,故B正确。
国防不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排除A;
C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需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启示。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主要商品的分配直接归中央的计划人员掌握,这一做法可以集中国家力量来保障计划目标的完成,故D正确;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排除A;
到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解答本题需结合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着重考查知识移能力,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因为1952年全国土改完成,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粮食产量增加。故B正确。
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与粮食产量提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
农田水利建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此时期还没开始农业集体化,1953年开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材料,熟记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掌握。
15.【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可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故B符合题意;
“彻底纠正”说法太绝对,排除A;
民主政治建设只是一个方面,排除C;
D项也只是一个方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考生可结合材料“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6.【答案】A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扩大私营商业经营的商品品种反对资本家不承认工人必要的民主权力,又要纠正工人对资本家提出的过高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民族资本家的政治要求,也体现了对他们的适当照顾。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采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使得国家财政经济在1952年底得到根本好转,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故A正确;
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改造在1950年还未开始,排除BC;
题干做法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不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故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时间“1950年”联系所学经济建设的史实,准确解读材料中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
17.【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 AB项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改革开放决策的提出,是1978年12月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A、B两项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学习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各国的先进发展经验,转变了封闭自守的经济发展思路,故C项符合题意;
D项1978年11月处于改革开放前夕,市场经济的作用还未得到认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应该研究日本、西德(联邦德国)、南斯拉夫等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的情况,很好地借鉴他们的经验。”
18.【答案】D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九大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D项正确;
党的十六大主要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A项错误
党的十七大主要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B项不符合题意;
党的十八大没有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主要矛盾,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十九大;识记中共十九大的内容。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9.【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中国逐步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相应的供销社“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相应的实行责任制,提高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B正确;
A错误,南方谈话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C错误,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错误,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78年开始,一些地区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20.【答案】A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我国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极大的解放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材料中的粮油产量增加,故A正确;
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解放生产力,排除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意义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1.【答案】(1)原因:封建王朝改革失败的教训;推动维新变法的需要(或光绪帝奋发图强)。(“清王朝统治危机”“原制度的弊端”“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
措施:精简机构;淘汰冗员;制科取士;引进西方政治思想。
(2)原因:守旧势力的反对(或新旧官僚的矛盾);改革策略过于激进;地方官员的敷衍;维新派实力弱(与守旧派实力对比悬殊)。
启示:改革要循序渐进;要采取策略,减少改革的阻力;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原因: 依据材料“在成成变法时期同样积极参与改革,更为广泛的官僚群体,还没有引起足够重”“光绪二十四年(1898) 六七月间,中央官员通过对《校邻庐抗议》的签议,展开了一场关于改革的大讨论”,结合所学从总结改革经验教训和推动维新变法进程角度分析。措施:依据材料“裁减几员和更胥专权的问题,官员们普遍主张裁减中央和地方一些不合理的机构”可以得出精简机构;依据“在更胥问题上主张简明则例,寻求可以替代更胥的人选等”可以得出淘汰冗员;依据“官员主张大力发展制科取士”可以得出制科取士;依据“他们主张适当引进一些西方政治思想,不再拘泥于中体西用的学说”可以得出引进西方政治思想。
(2) 原因:依据材料中讨论的内容可以看出改革策略过于激进;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结合所学从地方官员的敷衍、维新派实力弱等角度进行补充。启示:属于开放性题,从戊成变法官僚机构改革失败的原因中可以看出改革要循序渐进,要采取策略,减少改革的阻力;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
故答案为:
(1)原因:封建王朝改革失败的教训;推动维新变法的需要(或光绪帝奋发图强)。(“清王朝统治危机”“原制度的弊端”“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措施:精简机构;淘汰冗员;制科取士;引进西方政治思想。
(2) 原因:守旧势力的反对(或新旧官僚的矛盾);改革策略过于激进;地方官员的敷衍;维新派实力弱(与守旧派实力对比悬殊)。
启示:改革要循序渐进;要采取策略,减少改革的阻力;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
【点评】本题考查戊成变法。第一问,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成成变法的背景分析;措施依据材料中改革官僚机构的讨论内容逐一概括;第二问,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启示属于开放性题,从改革失败的原因中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答案】(1)特点:1950-1957年,由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城市化开始起步并发展迅速;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城市化迅猛发展;1978-1984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了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城市化率下降;1985-2003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率迅速提高。
历史背景:1950-1957年,一五计划的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1958-1960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开展;1978-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了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1985-2003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
(2)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3)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特点:据表格“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并结合所学可从 1950—1957 年,由于一五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城市化开始起步,且发展迅速; 1958—1960 年,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城市化迅猛发展; 1978—1984 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了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城市化率下降; 1985—2003 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率迅速提高等方面回答。历史背景: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1950—1957年,一五计划的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1958—1960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开展; 1978—1984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了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1985—2003 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等方面回答。
(2)根据材料“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可知,农民工的出现加速城市化进程;据材料“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一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可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材料“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可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1950-1957年,由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城市化开始起步并发展迅速;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城市化迅猛发展;1978-1984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了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城市化率下降;1985---2003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率迅速提高。历史背景:1950-1957年,一五计划的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1958---1960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开展;1978-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了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1985---2003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
(2) 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3) 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问结合“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概括;第三问结合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归纳。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