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4.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023年同步练习卷(4)(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4.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023年同步练习卷(4)(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2《4.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023年同步练习卷(4)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13.0分)
1. 如表为新中国粮食总产量(万吨)统计表:这一时期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产量 11318 13213 14369 16392 16683
A. 农民变成了土地的主人 B.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 国民经济获得根本性好转
2.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为此,实施了(  )
A. 银元之战 B. 土地改革 C. 一五计划 D. 三大改造
3. 我国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产量为1.31亿吨,比 1952年增长98.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这说明当时(  )
A. 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B.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 彻底改变了落后面貌 D. 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4. 毛泽东曾在20世纪50年代初指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私有的东西)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为此,我国采取的举措是(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土地改革运动 C. 全民大炼钢运动 D. 公私合营
5. “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这首诗反映了建国后我国(  )
A. 农业改造轰轰烈烈开展 B.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得到积极支持
C. 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6. “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被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商业的轨道。”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D.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7. 周恩来在八大报告中指出D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这一提议(  )
A. 防止了保守主义和冒险主义 B. 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 有利于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8. 以下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B. 山东省某生产队干部把仅有的几个装化肥的尼龙布袋制成裤子私用,引发不满
C. “公社社员生活集体化,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特别是解放了妇女劳动力”
D. “到10月底,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共有27576个,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1%”
9.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长期维持着土地私有制的基本形态,形成了高度集 中的所有权与极其分散的租佃关系并存的格局。封建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造成 旧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新中国改造小农经济的现实目的是(  )
A. 引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B. 遏制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C. 发展农业生产满足工业化要求 D. 保障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10.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 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
A. 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B. 工农联盟的政权性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 “大跃进”运动带动农村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D. 1980年以前中国经济建设更注重农村投入
11. 如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12.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从1961年起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的对象是(  )
A. 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 B.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C.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 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调的比例关系
13. 据统计:1972年与1965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5%,其中重工业增长了近112%,而同期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35%……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全国纺织工业生产能力已发展到1300多万纱锭,但全国棉花年收购量仅175万吨,只能满足纺织能力80%的需求。这表明当时(  )
A. 农业发展缓慢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B. 中国农业长期落后
C. 工农业比例比较协调 D. 工业发展迅速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4. 材料:1950年和1956年,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各地区,各行业也逐级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共涌现出数十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女副社长申纪兰等等,他们是那个时期劳模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也是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在共和国成立后的短短七年的时间里,一个欣欣向荣的崭新社会面貌日益形成。劳模群体有力地践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宣言劳模群体的精神引领,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社会风气、重建大众生活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涌现的历史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革命,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导致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故A正确。
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排除C。
D项“根本好转”说法不合史,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革命的影响。关键信息是:一时期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答案】C
【解析】根据“20世纪50年代初”、“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C项正确;
银元之战是打击投机商人,土地改革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ABD项都与优先发展重工业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要求学生结合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3.【答案】A
【解析】“我国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产量为1.31亿吨,比 1952年增长98.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说明当时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故A正确;
B是1956年,排除;
C太过绝对,排除;
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是“我国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产量为1.31亿吨,比 1952年增长98.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时间为20世纪50年代初,再结合材料内容“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私有的东西)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为此采取的措施是消灭私有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故A项正确。
B.土地改革是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民土地私有制,而材料叙述的是消灭私有制,故B项明显与材料不符。
C.全民大炼钢铁和消灭私有制没有关系,故排除。
D.根据所学可知,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而材料说的是如何消灭农村私有制的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的读题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时间为20世纪50年代初,再结合材料内容“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私有的东西)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为此采取的措施是消灭私有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的读题能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重点内容,考生应扎实掌握。
5.【答案】B
【解析】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的措施,“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表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得到积极支持,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解题的关键是“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三大改造,三大改造之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6.【答案】D
【解析】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故D正确;
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B是1958年,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被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商业的轨道”。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三大改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A.中共八大有利于防止保守主义和冒险主义。但最终没有贯彻实施,没有最终防止冒险主义。
B.八大的措施最终并没有真正实施,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C.八大措施实际上并没有执行,并没有真正起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D.八大正确的探索,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要求学生结合中共八大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共八大的内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八大以后经济探索的特点。
8.【答案】C
【解析】C强调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属于历史评价,故C正确;
ABD属于历史叙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内容。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9.【答案】C
【解析】A.材料的意思是,小农土地所有制束缚了农业生产力,肯定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引导他们走上富裕道路。
B.当时农村没有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C.私有制与工业化生产的冲突,当时对农村进行土地改造是为了满足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要求。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实,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事情。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对农业的改造,要求学生结合一五计划的内容和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土改和一五计划的内容特征,要搞清楚三大改造和工业化的关系。
10.【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可知A正确。
B说法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大跃进运动基本结束后人民公社还存在,故C说法片面。故排除C。
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
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11.【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6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故排除A项。
“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3年-1955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故排除B项。
“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以后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故排除C项。
1958年大跃进开展,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新中国工业化的相关知识。考查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大跃进”等知识点,学生识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识图,运用所学知识和排除法即可。
12.【答案】D
【解析】1961年起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主要是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故D正确;
A是中共八大是正确的探索,排除;
B不符合题意,排除;
C是文革,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在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具体指导下,到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即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要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成果,使其向纵深发展。
13.【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5%,其中重工业增长了近112%,而同期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35%”可以看出农业发展缓慢;从题干中“全国纺织能力已发展到1300多万纱锭,但全国棉花年收购量仅175万吨,只能满足纺织能力80%的需求”可以看出农业制约了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
依据材料可知,农业仍然在增长,故B错误。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工农业比例失调,故C错误。
当时处于文革时期,因此D迅速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文革时期的经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5%,其中重工业增长了近112%,而同期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35%”“全国纺织能力已发展到1300多万纱锭,但全国棉花年收购量仅175万吨,只能满足纺织能力80%的需求”。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文革时期的经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共涌现出数十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女副社长申纪兰等等”等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在共和国成立后的短短七年的时间里,一个欣欣向荣的崭新社会面貌日益形成。劳模群体有力地践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宣言劳模群体的精神引领,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社会风气、重建大众生活的重要原因”,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意义是有利于构建崇尚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氛围;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增强了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
故答案为:
(1)特点:人数众多;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工业化领域;女劳模较多。
(2)有利于构建崇尚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氛围;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增强了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的特点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