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三编世界史第十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课题33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实践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课件+课题训练+学生用书)(3份)
(共65张PPT)
课题33 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实践
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标要求】
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2.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 十月革命的胜利
1.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俄国______________成立后,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③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____”,也就是列宁主义。
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主义
(3)主要内容: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2.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过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2)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①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________。
无产阶级领导
世界格局
知识点二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形势: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____________。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最重要的措施:余粮收集制。
(4)影响: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苏维埃政权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1)内容: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________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1)措施“社会主义工业化”“__________”和两个“五年计划”。
(2)结果:到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3)作用: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4.“苏联模式”
(1)含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2)表现
①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②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生产资料公有制
(3)评价
①积极影响: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______,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影响: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工业化
知识点三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2)概况:
①东亚:中国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________,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②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__________,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③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④南亚: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____________”运动。
国共合作
民族大起义
非暴力不合作
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埃及
①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________领导下,通过多种斗争形式,迫使英国作出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
②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2)摩洛哥
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3)埃塞俄比亚:1935年,____________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华夫脱党
意大利法西斯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1)阿根廷: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
(2)智利:智利的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3)尼加拉瓜:1926年,________带领游击队,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4)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①对内推行________,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桑地诺
土地改革
1.概念阐释——布尔什维克党
“布尔什维克”是俄文“多数派”的音译,布尔什维克党是列宁创建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与“布尔什维克”相对的是“孟什维克”,俄语意指“少数派”。
2.学习情境——列宁主义的内容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
思考:列宁这一主张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俄国现代化结构失衡;资本主义发展并不充分;一战加剧了各种矛盾。
3.学习情境——俄国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
思考:二月革命的结果和性质?
提示:
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二月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学习情境——十月革命的影响
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20世纪初)战争和革命的年代促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波高潮。
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里的“战争和革命”的含义及其影响。
提示:
含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影响: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5.思维拓展——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6.社会情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一五”“二五”计划的成就
思考:从图中信息你可以归纳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什么特点?
提示: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7.思维拓展——苏联模式
8.体系构建——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9.知识图示——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0.学术情境——各具特色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对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基本不再作“不彻底”的评价,而是认为这些运动,如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卡德纳斯的改革等,都是从本国、本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传统等出发,提出民族独立或民主改革的目标,并动员全国各阶层的力量参加到运动中来,最终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民族独立国家。
思考:学术界为何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有这样的评价?
提示:改革开放后,人们视野的不断开阔,对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11.学习情境——墨西哥独立后的社会现状
经过19世纪初期民族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迟迟没有走上现代化道路。这是因为在经济上,国内的封建大地产制占据统治地位,外国资本垄断着工矿企业等经济命脉,阻碍着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行的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傀儡独裁统治。
思考:根据材料,归纳墨西哥独立后长期未能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原因。
提示:封建大地产制占统治地位;列强控制经济命脉;扶持傀儡独裁。
12.体系构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走向独立、追求民主——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时空观念——十月革命的经过
核心结论: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这就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通过实践证明了列宁的学说。
(2)从革命的道路看: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方式。
史料实证——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史料一 甘地想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他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他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
史料二 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做出了另一番的解释: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 000人死亡。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度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
【探究】
(1)史料一中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
(2)史料二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存在什么不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提示] 选择理由: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实际原因:印度经济发展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以往民族起义遭失败。
[提示] 不足:限制了反帝运动的发展;无法阻止暴力冲突。影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最终独立奠定了基础。
【通法悟道】
历史解释——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民族解放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基于本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为对西方统治与侵略的一种反应,现代民族主义以反帝反殖民斗争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面貌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普遍兴起,斗争如火如荼,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
(2)对国际殖民体系的冲击:亚非拉民族国家作为20世纪民族主义的主体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高举“民族自决”原则,使欧洲殖民体系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解体过程。
(3)对国际秩序的冲击:亚非拉国家在政治独立的道路上寻求突破,为以后的经济独立、文化独立开辟道路,成为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力量。
开放探究——毁誉参半的苏联模式
史料一 1928~1932年集体化农民占农户总数比例变化
史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史料三
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不顾一切向共产主义前进
【史料导读】
史料一: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快速发展。
史料二:苏联国民经济出现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史料三:苏联模式下,出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探究】
你从上述图片中分别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利用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端。
[提示]
信息:图一反映了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图二反映了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重工业增长很快,农业、轻工业增长慢。图三反映了苏联出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压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不利于思想文化繁荣。
唯物史观——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及个人迷信的残余。
(2)“苏联模式”的影响
①从积极方面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初步尝试,它使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国,为其二战期间的斗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对保证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②从消极方面看,由于这种模式的经济体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断下降;党的干部和机关特殊化和官僚化日趋严重,越来越脱离群众;最终也成为制约苏联发展的主要因素,成为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原因。
家国情怀——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4)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2·湖南高考,14]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答案:D
[解题流程]
[演练1] 命题点:新生苏维埃的经济政策
[2022·湖北高考,15]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烧制的瓷器中,既有革命的标记、也有专制的标记(尼古拉二世的标记),并且在国外成为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革命政权输出的产品竟然保留有专制的标记,说明政治对现实(外汇、经济支持)的妥协,故选B项;“输出了革命文化”只是一种形式,与题意不完全吻合,排除A项;瓷盘的出口只是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并不能打破外交孤立,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十月革命后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这一现象,从苏俄角度而言“兼有两个时代标记”是向现实的妥协,本身不涉及艺术审美旨趣(不符合革命政权身份),排除D项。
[演练2] 命题点:苏联经济建设的探索与经验
[2022·广东高考,15]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可知列宁认为“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是去除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基础,通过工业化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会改变阶级结构,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故排除B项;列宁主张消灭小农,反对家庭经营,与材料不符,故排除C项;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是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的做法,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项。
[演练3] 命题点: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
[2022·全国乙卷,35]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1917年3月中旬”“临时政府”可知此时处于二月革命后,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的文章主要是强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妥协,反映出其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性认识不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阶段俄国内部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对于革命的任务、方向、路线、方针政策也没有明确的认识,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临时政府是支持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的,A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材料未涉及沙皇残余势力和国际局势对俄国革命的影响,故B、D两项错误。
[演练4] 命题点:为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举措
[2021·天津卷,11]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答案:A
解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即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A项正确;“消失”的说法错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立仍然存在,排除B项;苏维埃俄国的政权基础没有变化,仍是无产阶级,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建设道路探索已经突破,排除D项。
[演练5] 命题点: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
[2021·广东高考,15]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答案:A
解析:20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苏联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是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对技术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工农速成班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教育的需要,这些做法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故选A项;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是客观作用,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1928年后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与材料时间20年代中后期不符,排除C项;冲破西方技术封锁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演练6] 命题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2021·山东高考,13]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拖拉机数量代表的是苏联工业化的成果,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的比例代表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结果,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二者的数据都在提高,可得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的结论,故选B项;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数据都是逐步上升的,但不能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只有工业经济发展的数据,没有其他经济部门的数据,没法得出国民经济发展是否平衡的结论,排除C项,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的数据都是逐步上升的,可看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没法得出农业集体化滞后的结论,排除D项。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命题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23·浙江1月]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
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
答案:D
解析:十月革命的主力是工人阶级,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和苏联卫国战争是发生在斯大林时期的历史事件,当时列宁已去世,排除B、C项;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代表向列宁倾诉,这最可能与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继续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给农民带来了伤害有关,故选D项。
2.命题点:十月革命开辟人类新纪元
[2023·厦门市高三四模]1918~1930年,彼得格勒(列宁格勒)国家瓷厂生产了主要用于国外巡展的系列陶瓷艺术品,这些陶瓷的设计带有立体派、未来派风格,常用的装饰图案如下图所示。这( )
A.体现政府重视居民的生活资料生产
B.适应了新政权展示国家精神面貌的需求
C.反映两极对峙之下文化竞争的激烈
D.推动了传统艺术与革命意识形态的结合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展示新政权的精神面貌,制作了用于国外巡展的陶瓷艺术品,故选B项;据材料“国家瓷厂生产了主要用于国外巡展的系列陶瓷艺术品”可知,材料中陶瓷生产主要是为了国外巡展,并不是用于居民生活,排除A项;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排除C项;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已经结束,故与革命意识形态的结合说法错误,且陶瓷设计带有未来派风格,未体现传统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
3.命题点:十月革命后,亚洲各地区的革命新气象
[2023·潍坊市高三模拟]下表反映了一战后亚洲各地区的革命新气象,这主要得益于( )
A.亚洲民族忧患意识的觉醒 B.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C.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建立 D.十月革命胜利的效应
地区 内容
东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东南亚 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南亚 印尼共产党领导工农反对荷兰殖民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不论在东亚、东南亚,还是在西亚、南亚,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故选D项。
4.命题点: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建设
[2023·烟台市高三三模]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农业集体化以后,集体农庄(包括农民)与国家之间形成实行义务交售制的经济关系。义务交售制采用买卖的形式,但农副业产品不是商品,而是被征购的劳动产品,实际上是“贡税”。该做法( )
A.优化了国民经济的格局
B.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
C.提高了农业的经济地位
D.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苏联在实现农业集体化之后,集体农庄(包括农民)与国家之间是“义务交售制”的经济关系,说明国家为了工业化的实现而不断地积累资金,据此可知,该做法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故选B项。课题33 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实践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标要求】
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2.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1.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俄国__________成立后,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③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____”,也就是列宁主义。
(3)主要内容: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2.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过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2)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①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________。
知识点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形势: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____________。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最重要的措施:余粮收集制。
(4)影响: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1)内容: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________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1)措施“社会主义工业化”“__________”和两个“五年计划”。
(2)结果:到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3)作用: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4.“苏联模式”
(1)含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2)表现
①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②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3)评价
①积极影响: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______,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影响: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知识点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2)概况:
①东亚:中国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________,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②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__________,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③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④南亚: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____________”运动。
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埃及
①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________领导下,通过多种斗争形式,迫使英国作出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
②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2)摩洛哥
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3)埃塞俄比亚:1935年,____________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1)阿根廷: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
(2)智利:智利的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3)尼加拉瓜:1926年,________带领游击队,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4)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①对内推行________,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1.概念阐释——布尔什维克党
“布尔什维克”是俄文“多数派”的音译,布尔什维克党是列宁创建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与“布尔什维克”相对的是“孟什维克”,俄语意指“少数派”。
2.学习情境——列宁主义的内容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
思考:列宁这一主张的依据是什么?
试答:
3.学习情境——俄国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
思考:二月革命的结果和性质?
试答:
4.学习情境——十月革命的影响
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20世纪初)战争和革命的年代促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波高潮。
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里的“战争和革命”的含义及其影响。
试答:
5.思维拓展——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6.社会情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一五”“二五”计划的成就
思考:从图中信息你可以归纳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什么特点?
试答:
7.思维拓展——苏联模式
8.体系构建——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9.知识图示——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0.学术情境——各具特色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对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基本不再作“不彻底”的评价,而是认为这些运动,如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卡德纳斯的改革等,都是从本国、本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传统等出发,提出民族独立或民主改革的目标,并动员全国各阶层的力量参加到运动中来,最终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民族独立国家。
思考:学术界为何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有这样的评价?
试答:
11.学习情境——墨西哥独立后的社会现状
经过19世纪初期民族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迟迟没有走上现代化道路。这是因为在经济上,国内的封建大地产制占据统治地位,外国资本垄断着工矿企业等经济命脉,阻碍着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行的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傀儡独裁统治。
思考:根据材料,归纳墨西哥独立后长期未能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原因。
试答:
12.体系构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走向独立、追求民主——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时空观念——十月革命的经过
核心结论: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这就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通过实践证明了列宁的学说。
(2)从革命的道路看: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方式。
史料实证——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史料一 甘地想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他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他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摘编自《世界现代史》
史料二 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做出了另一番的解释: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 000人死亡。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度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
【探究】
(1)史料一中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
试答:
(2)史料二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存在什么不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试答:
【通法悟道】
历史解释——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民族解放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基于本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为对西方统治与侵略的一种反应,现代民族主义以反帝反殖民斗争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面貌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普遍兴起,斗争如火如荼,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
(2)对国际殖民体系的冲击:亚非拉民族国家作为20世纪民族主义的主体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高举“民族自决”原则,使欧洲殖民体系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解体过程。
(3)对国际秩序的冲击:亚非拉国家在政治独立的道路上寻求突破,为以后的经济独立、文化独立开辟道路,成为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力量。
开放探究——毁誉参半的苏联模式
史料一 1928~1932年集体化农民占农户总数比例变化
史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史料三 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不顾一切向共产主义前进
【史料导读】
史料一: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快速发展。
史料二:苏联国民经济出现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史料三:苏联模式下,出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探究】
你从上述图片中分别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利用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端。
试答:
唯物史观——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及个人迷信的残余。
(2)“苏联模式”的影响
①从积极方面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初步尝试,它使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国,为其二战期间的斗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对保证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②从消极方面看,由于这种模式的经济体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断下降;党的干部和机关特殊化和官僚化日趋严重,越来越脱离群众;最终也成为制约苏联发展的主要因素,成为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原因。
家国情怀——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4)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2·湖南高考,14]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解题流程]
[答案]
[演练1] 命题点:新生苏维埃的经济政策
[2022·湖北高考,15]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演练2] 命题点:苏联经济建设的探索与经验
[2022·广东高考,15]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演练3] 命题点: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
[2022·全国乙卷,35]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演练4] 命题点:为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举措
[2021·天津卷,11]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演练5] 命题点: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
[2021·广东高考,15]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演练6] 命题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2021·山东高考,13]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命题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23·浙江1月]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
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
2.命题点:十月革命开辟人类新纪元
[2023·厦门市高三四模]1918~1930年,彼得格勒(列宁格勒)国家瓷厂生产了主要用于国外巡展的系列陶瓷艺术品,这些陶瓷的设计带有立体派、未来派风格,常用的装饰图案如下图所示。这( )
A.体现政府重视居民的生活资料生产
B.适应了新政权展示国家精神面貌的需求
C.反映两极对峙之下文化竞争的激烈
D.推动了传统艺术与革命意识形态的结合
3.命题点:十月革命后,亚洲各地区的革命新气象
[2023·潍坊市高三模拟]下表反映了一战后亚洲各地区的革命新气象,这主要得益于( )
地区 内容
东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东南亚 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南亚 印尼共产党领导工农反对荷兰殖民统治
A.亚洲民族忧患意识的觉醒
B.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C.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建立
D.十月革命胜利的效应
4.命题点: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建设
[2023·烟台市高三三模]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农业集体化以后,集体农庄(包括农民)与国家之间形成实行义务交售制的经济关系。义务交售制采用买卖的形式,但农副业产品不是商品,而是被征购的劳动产品,实际上是“贡税”。该做法( )
A.优化了国民经济的格局
B.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
C.提高了农业的经济地位
D.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课题33 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实践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2.提示:俄国现代化结构失衡;资本主义发展并不充分;一战加剧了各种矛盾。
3.提示: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二月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提示:含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影响: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6.提示: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10.提示:改革开放后,人们视野的不断开阔,对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11.提示:封建大地产制占统治地位;列强控制经济命脉;扶持傀儡独裁。
知识点一
1.(1)社会民主工党 (2)布尔什维主义
2.(2)无产阶级领导 世界格局
知识点二
1.(1)苏维埃政权
2.(1)粮食税
3.(1)农业集体化
4.(2)生产资料公有制 (3)工业化
知识点三
1.(2)国共合作 民族大起义 非暴力不合作
2.(1)华夫脱党 (3)意大利法西斯
3.(3)桑地诺 (4)土地改革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2.[提示] (1)选择理由: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实际原因:印度经济发展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以往民族起义遭失败。
(2)不足:限制了反帝运动的发展;无法阻止暴力冲突。影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最终独立奠定了基础。
4.[提示] 信息:图一反映了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图二反映了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重工业增长很快,农业、轻工业增长慢。图三反映了苏联出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压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不利于思想文化繁荣。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答案:D
[演练1] 解析:据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烧制的瓷器中,既有革命的标记、也有专制的标记(尼古拉二世的标记),并且在国外成为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革命政权输出的产品竟然保留有专制的标记,说明政治对现实(外汇、经济支持)的妥协,故选B项;“输出了革命文化”只是一种形式,与题意不完全吻合,排除A项;瓷盘的出口只是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并不能打破外交孤立,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十月革命后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这一现象,从苏俄角度而言“兼有两个时代标记”是向现实的妥协,本身不涉及艺术审美旨趣(不符合革命政权身份),排除D项。
答案:B
[演练2] 解析:根据材料“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可知列宁认为“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是去除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基础,通过工业化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会改变阶级结构,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故排除B项;列宁主张消灭小农,反对家庭经营,与材料不符,故排除C项;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是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的做法,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项。
答案:A
[演练3] 解析:根据“1917年3月中旬”“临时政府”可知此时处于二月革命后,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的文章主要是强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妥协,反映出其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性认识不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阶段俄国内部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对于革命的任务、方向、路线、方针政策也没有明确的认识,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临时政府是支持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的,A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材料未涉及沙皇残余势力和国际局势对俄国革命的影响,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
[演练4] 解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即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A项正确;“消失”的说法错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立仍然存在,排除B项;苏维埃俄国的政权基础没有变化,仍是无产阶级,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建设道路探索已经突破,排除D项。
答案:A
[演练5] 解析:20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苏联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是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对技术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工农速成班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教育的需要,这些做法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故选A项;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是客观作用,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1928年后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与材料时间20年代中后期不符,排除C项;冲破西方技术封锁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答案:A
[演练6] 解析:题干中的拖拉机数量代表的是苏联工业化的成果,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的比例代表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结果,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二者的数据都在提高,可得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的结论,故选B项;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数据都是逐步上升的,但不能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只有工业经济发展的数据,没有其他经济部门的数据,没法得出国民经济发展是否平衡的结论,排除C项,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的数据都是逐步上升的,可看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没法得出农业集体化滞后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B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解析:十月革命的主力是工人阶级,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和苏联卫国战争是发生在斯大林时期的历史事件,当时列宁已去世,排除B、C项;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代表向列宁倾诉,这最可能与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继续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给农民带来了伤害有关,故选D项。
答案:D
2.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展示新政权的精神面貌,制作了用于国外巡展的陶瓷艺术品,故选B项;据材料“国家瓷厂生产了主要用于国外巡展的系列陶瓷艺术品”可知,材料中陶瓷生产主要是为了国外巡展,并不是用于居民生活,排除A项;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排除C项;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已经结束,故与革命意识形态的结合说法错误,且陶瓷设计带有未来派风格,未体现传统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B
3.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不论在东亚、东南亚,还是在西亚、南亚,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故选D项。
答案:D
4.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苏联在实现农业集体化之后,集体农庄(包括农民)与国家之间是“义务交售制”的经济关系,说明国家为了工业化的实现而不断地积累资金,据此可知,该做法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故选B项。
答案:B课题训练33
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实践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2023·黑龙江嫩江期末]1918年2月,为了保住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坚决主张立即按德国条件签订停战协议;布哈林等人则要求停止和谈,但要进行反对德国的“革命战争”;而托洛茨基则提出不战不和的方案。列宁最终说服了党内同志,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使俄国和平退出一战。这说明( )
A.苏俄在东线战场的威胁已完全解除
B.列宁依据国情调整了对外政策
C.苏俄国内对于革命道路仍存在分歧
D.新生苏维埃政权基本得到巩固
2.[2023·西宁市高三一模]下图所示为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的两幅海报,图1中文字为“临时革命政府万岁”;图2中横幅上的文字为“土地自由”“民主与共和国”等。两幅海报反映了俄国革命( )
A.队伍的迅速壮大B.目标的不相一致
C.发展的阶段特征D.结果的事与愿违
3.[2023·韶关市二模]有观点认为:1917年的形势下,十月革命并非政变……考虑到俄国特殊的国情,让临时政府去发展资本主义至少在工业化方面不大可能达到斯大林模式的苏联那么高的成就。上述观点( )
A.认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失民心
B.论证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合理性
C.全面正确地分析了斯大林模式
D.说明布尔什维克政治号召力强
4.[2023·广东省二模]1917年8~9月,列宁写成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特别注意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以及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如廉价政府、公职人员的选举和罢免、兼管行政与立法的公社等。列宁意在( )
A.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B.正为推翻沙皇统治作准备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指出了武装夺权的新方式
5.[2023·济宁市高三模拟]据统计,1917~1918年度苏俄政府征购粮食7340万普特,1918~1919年度征收10790万普特,1919~1920年度征收21250万普特。这些粮食的征收表明( )
A.余粮收集制是战时环境下可行的制度
B.新政权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发展
C.苏俄政府牺牲农民利益换取工业发展
D.苏俄政府暂时解决了经济困难
6.[2023·潍坊市高三模拟]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改革不仅没有结束阶级与阶级斗争,反而使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加强,只要资产阶级在一个国家内被推翻后还在国际范围内用十倍的力量加紧向社会主义进攻,这种专政就是必要的。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改革( )
A.遭到西方列强武装干涉
B.以阶级斗争作为主要手段
C.严守无产阶级专政根基
D.旨在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7.[2023·唐山市二模]下图可以用来说明,苏联( )
A.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C.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D.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8.[2023·辽宁大连期中]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两国宣布放弃一战中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苏联此举旨在( )
A.为工业化寻求外援B.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C.进行意识形态渗透D.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9.[2023·山东威海期末]1918年,英属乌干达成立了“青年乌干达协会”,其组织者和领导者多为留学于国外的青年知识分子,它曾向殖民当局提出了改组政府和反对抢占非洲人地区的要求,这表明该协会成员( )
A.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开展
B.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C.接受了先进政党的领导
D.具备了民族民主意识
10.[2023·青岛市高三二模]1918年11月,扎格鲁尔要求英军撤出埃及,成立立宪的独立埃及政府,并发起了全国性的签名运动。这( )
A.反映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B.迫使英国承认埃及完全独立
C.是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回击
D.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1.[2023·菏泽市高三二模]1913年墨西哥民选总统马蒂罗被害。1914年,美国以崇高的道义为名出兵墨西哥,但遭到迎头痛击,各地革命军领袖也纷纷痛斥美国的侵略行径,美国大感意外。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墨西哥民族自决意识的增强
B.美国利他主义行为不被理解
C.墨西哥独立后面临新的困境
D.美墨两国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12.[2023·沈阳市高三三模]1930年1月30日,甘地向英印政府提出11条要求,主要包括降低田赋,保护关税以限制外国布和服装的进口,废除食盐专卖法和盐税,释放政治犯等。甘地意在( )
A.摆脱经济危机对印度的冲击
B.团结广大阶层争取民族独立
C.发展印度经济摆脱英国控制
D.展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4分,第14题12分。)
13.[2023·江苏盐城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是列宁1923年1月16日和17日口授的一篇具有纲领意义的重要文章。文章批驳了苏汉诺夫等人借口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来否定十月革命的论调,科学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应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列宁认为苏汉诺夫等人对马克思的“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这个指示,他们完全不理解,甚至没有注意到。针对苏汉诺夫等人的批评,列宁明确指出“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战斗,然后便见分晓”。列宁回顾十月革命以来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后指出,我们“然后就看到了像布列斯特和约或新经济政策等这样的发展中的细节(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细节)。现在已经毫无疑问,我们基本上是胜利了”。
——摘编自崔志雄《重温列宁〈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说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对“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这一指示的实践。(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认为“我们基本是胜利了”的历史依据。(10分)
14.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副适当的解毒剂。
——摘编自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对世界反现代化思潮的个案分析》
根据材料,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课题训练33 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实践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解析:在列宁看来,按德国要求签订停战协议只是交出了次要利益,却保存了根本利益,列宁根据现实条件而调整对外政策,选择B;威胁完全解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此时十月革命已胜利,俄国革命道路问题已经由十月革命解决,排除C;新生苏维埃政权基本得到巩固是在1921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排除D。
答案:B
2.解析:据图,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进程中,士兵们从拥护少数人的“临时革命政府”到后来满足普通老百姓对土地、和平的要求,反映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阶段特征,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俄国革命的保护对象,而选项强调的是革命队伍,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目标一直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排除B项;图1反映了结果事与愿违,所以才转为图2保卫和平与土地,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由材料“1917年的形势下,十月革命并非政变……考虑到俄国特殊的国情,让临时政府去发展资本主义至少在工业化方面不大可能达到斯大林模式的苏联那么高的成就”可知基于1917年俄国国内和国际形势,临时政府代表的资本主义道路不可能像斯大林模式那样引领俄国实现工业化,进而从生产力的角度论证了十月革命的合理性,故选B项;材料从工业化发展的角度分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软弱,不能体现出其统治失去民心,排除A项;“全面正确”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的政治号召力,排除D项。
答案:B
4.解析:由题干中列宁特别关注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如廉价政府、公职人员的选举和罢免、兼管行政与立法的公社”等信息看,都是关于建立政权后的相关内容,所以列宁的意图是想借鉴已有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故选C项。
答案:C
5.解析:据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严峻形势,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实行余粮收集制,粮食征购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表明余粮收集制是战时环境下可行的制度,故选A项。
答案:A
6.解析:据材料“新经济政策……使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加强……这种专政就是必要的”可知,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使资产阶级力量加强,这就需要严守无产阶级专政根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C项;新经济政策实施时列强的武装干涉已经被粉碎,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以资本主义(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并不是以阶级斗争为主要手段,排除B项;旨在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这种专政就是必要的”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7.解析:根据题中柱状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以后苏联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说明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开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终止,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还没有开始计划经济,排除C项。
答案:D
8.解析:1922年正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与德国签约其根本目的显然是经济的恢复发展,选择D;1922年苏俄的当务之急是恢复发展经济,而不是进行工业化、得到国际社会承认、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排除A、B、C。
答案:D
9.解析:材料体现了该协会成员反对外来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的民族民主意识,选择D;民主革命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与材料不符,排除A;材料只表明该协会成员向殖民当局提出的要求,不涉及领导民族独立运动,排除B;材料“其组织者和领导者多为留学于国外的青年知识分子”不能表明该协会成员接受了先进政党的领导,排除C。
答案:D
10.解析:据材料“扎格鲁尔要求英军撤出埃及,成立立宪的独立埃及政府,并发起了全国性的签名运动”可知,扎格鲁尔要求英军撤出埃及,实现民族独立,建立埃及的立宪政府,反映了埃及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故选A项。
答案:A
11.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当美国“以崇高的道义”为名出兵墨西哥时,遭到墨西哥军民的“迎头痛击”,并且,各地革命军领袖也纷纷“痛斥美国的侵略行径”,表明在20世纪初,包括墨西哥在内的诸多拉丁美洲国家的民族自决意识增强,故选A项。
答案:A
12.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甘地要求英印政府降低田赋,保护关税,释放政治犯等,意在团结广大农民、资产阶级等不同阶层、不同派别,争取民族独立,B项正确;摆脱经济危机对印度的冲击与“甘地向英印政府提出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等不符,排除A项;发展印度经济只是甘地提出的11项要求的部分内容,不是对材料整体的正确解读,排除C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只是方法,不是甘地的根本目的,排除D项。
答案:B
13.解析:第(1)问实践:结合十月革命过程分析,如领导二月革命,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发表《四月提纲》,提出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七月流血事件后,果断发动武装起义。第(2)问依据:“看到了像布列斯特和约或新经济政策等这样的发展中的细节”,联系所学,《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为巩固政权赢得时机;满足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力,巩固了政权;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答案:(1)实践:领导二月革命,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发表《四月提纲》,提出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七月流血事件后,果断发动武装起义。(4分)
(2)依据:《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为巩固政权赢得时机;满足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力,巩固了政权;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0分)
14.解析:第(1)问经济思想,据材料一“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得出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要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第(2)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印度的国家、民族命运及农村经济状况分析甘地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甘地的教育经历及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观因素。
答案:思想: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6分)
原因:社会背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农村经济衰败。(3分)
个人经历:接受印度传统教育;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现状。(3分)
0 条评论